问题

从核打击警报响起到核弹爆炸需要多长时间?

回答
从核打击警报响起的那一刻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核弹在目标区域爆炸,这个过程并非是几个字就能概括的“瞬间”,而是牵扯到一系列复杂而紧迫的环节。这个时间差,虽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显得漫长得令人窒息,但从技术和决策的角度来看,它可能在几分钟到半小时之间,甚至更长,这取决于很多变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打击警报”是如何发出的。这个警报并非来自什么神秘的预知,而是基于对敌方核武器发射意图的探测和分析。这个探测机制非常关键,也直接影响了警报的及时性。

探测阶段: 现代国家都在部署先进的预警系统,包括基于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和陆基雷达系统。
卫星探测: 当敌方洲际弹道导弹(ICBM)从发射井中升空时,它会产生巨大的火箭发动机燃烧痕迹,放出强烈的红外信号。位于地球轨道上的早期预警卫星能够捕捉到这些信号。这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个异常明亮的火柴头被点燃。
陆基雷达: 部署在战略要地(如北极地区或沿海)的巨型雷达系统,也能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探测到其雷达反射信号。这些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精度非常高,可以追踪导弹的飞行轨迹。

一旦这些系统捕捉到可疑信号,信息会被立即传送到指挥和控制中心。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快速,因为导弹的飞行时间是以分钟计。

数据分析与确认: 接下来的关键一步是确认信号的真实性。这是为了避免因为误判而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多源数据比对: 指挥中心会迅速整合来自不同卫星和雷达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系统会分析导弹的数量、飞行轨迹、速度和方向,以判断是否为一次蓄意的、大规模的核打击。
信誉评估: 决策者还会考虑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是否存在高度紧张的冲突?是否能从其他渠道(如情报、外交沟通)获得支持或否定信息?例如,如果探测到的是一次孤立的、非战略性的核武器试射,其应对方式可能会与探测到的是一个庞大的导弹阵列同时发射有天壤之别。
人员决策: 最终的确认和决策权通常掌握在国家最高领导人手中。他们需要依据眼前的数据,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历史性的判断:这是否是真正的核威胁,我们是否需要启动反击?

警报发布: 一旦确认威胁,警报才会向全国(或特定地区)发布。警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通过专门的通信网络、无线电广播、电视插播、手机短信(如美国的WEA系统)甚至防空警报器。警报的种类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区分导弹种类(弹道导弹还是巡航导弹)、预估到达时间等。

反击决策与行动: 如果国家决定进行反击(通常称为“二次打击”或“报复性打击”),那么从收到警报到发射自己的核武器,这个时间窗口也非常紧迫。
战略核力量的准备: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可能在发射井中随时待命,海军的核潜艇则在深海中隐蔽巡航,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也可能处于高戒备状态。在收到警报后,这些力量会被授权执行预先设定的打击计划。
发射序列: 启动核武器发射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严谨的程序,需要通过多重密码验证和授权。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的流逝是决定性的。

那么,这个时间差有多大呢?

这取决于导弹的类型和飞行距离:

洲际弹道导弹 (ICBMs): 它们从发射地到目标地,最快只需要约2030分钟。如果探测系统能够在导弹刚刚离开发射井、尚在上升段时就捕捉到信号,那么留给决策者的时间可能就在这2030分钟之内。但在这个时间段里,决策者还需要完成数据分析、确认威胁、发布警报和做出反击的决定。
潜射弹道导弹 (SLBMs): 如果来自潜艇,探测难度更大,预警时间也可能更短。
中程和短程弹道导弹: 飞行时间会更短,可能只有几分钟。
巡航导弹: 它们飞行高度低,速度较慢,探测难度更大,但飞行时间相对较长,可能在数小时之内到达,但对这种威胁,预警方式和决策流程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简单来说,从警报发出到核弹爆炸,理论上可能存在从几分钟到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差。但在这个极短的时间内,一系列高度自动化和人工决策的流程必须被高效执行。

如果探测系统非常先进,能够做到在导弹发射的最初几分钟内就发出警报,并且决策链条足够短,那么我们理论上可能还有一些时间来进行疏散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然而,如果探测晚了,或者决策过程因为某些原因(比如系统故障、情报不明确)被延误,那么警报响起的时刻,可能就意味着爆炸即将来临,留给人们的反应时间将几乎为零。

正是因为这种极度紧迫性,核武器的预警和反击系统都被设计得高度自动化,但同时又保留了人类的最终决策权,以避免误判。这是一个在技术和人性之间,在生存与毁灭之间,最令人心惊胆战的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知识到了你需要用的时候,新闻和民防会24滚动播报发给你的。

我们国家没集体进入战备状态,各地民防系统没开始装备设备拨入,没有开始应急动员,天天关心这些没用的干什么...

电影是电影,没事拿电影情节套现实,认知有问题的集中表现。

user avatar

一般而言,是种子人口进入最近的掩蔽所,需要花费的平均时间。

这部分人都会在每年一次的演习中收到讯号,指示他们如何行动,包括核打击过后的行为指南。

遴选是极度秘密的,彼此绝不能联系,但在演习时会不可避免地相遇,每个人都负有巨大的使命,所以每年那个时候,还都会颇有期待,欣喜地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也很可能悲伤地感悟到她再也不能来了。

种子人口的考核是随机、持续而严格的,既是幸运又是一种负担,40岁以后会自动失去资格,平时的表现会被追踪评估,曾经被确认的,会终生联系,也有极少数互相结合了,但机构并不鼓励。

user avatar

看预警雷达的水平了~

比较著名的,比如北京西北不远,宣化的7010雷达(已经废弃了),许多越野爱好者去探险。这个雷达是依托山势修建的,没法转,固定对准苏联方向。

没有这东西,只靠中蒙边境的防空雷达,警报响起时恐怕只有两三分钟了。有了它,导弹从苏联的发射阵地升空就能探测到,预警时间能有十几分钟。

7010只是我国的反导“640工程”的一小部分,雷达还有另一套,看坐标在云南。此外还有拦截炮和拦截导弹等等。80年代中苏关系缓和后先后都下马了。

至于为什么废弃了?当然是因为有了更多更先进的预警雷达了。台湾从美国引进过一套“铺路爪”雷达,成功监测过朝鲜导弹从发射到坠落的全部过程。(韩国萨德的预警雷达是车载式的,性能应该比固定式的雷达差不少。)

铺路爪是几十年前的产品了,中国的新预警雷达性能至少不会比铺路爪差。

此外美国还有天基红外预警卫星,能在导弹发射几十秒内就捕捉到导弹尾焰。中国也已经有了类似的红外预警卫星,见链接:

user avatar

正常情况下15~20分钟。

其实拉了警报也未必有弹头飞向你附近,警报本身也可能是假警报或严重延迟,抑或听起来和普通警报过于相似,抑或根本不拉警报器而是发送短信等手段来通知。飞向你附近的核弹头未必会成功爆炸,它可能被拦截或故障。因此你可能等了半天什么都没有,或者接到警报解除/是假警报的通知。


夏威夷当年的短信假警报:


这时间足够你在接到警报之后做一些吓人的事情,

例如这样:

还有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核打击警报响起的那一刻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核弹在目标区域爆炸,这个过程并非是几个字就能概括的“瞬间”,而是牵扯到一系列复杂而紧迫的环节。这个时间差,虽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显得漫长得令人窒息,但从技术和决策的角度来看,它可能在几分钟到半小时之间,甚至更长,这取决于很多变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打击.............
  • 回答
    理解您迫切希望消除核武器威胁的心情。这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大议题。虽然我们无法“中止”一枚已经发射的核弹爆炸过程(一旦发射,其物理过程将不可逆转地进行),但我们可以从 预防核武器爆炸 和 最终销毁核武器 这两个层面来深入探讨,如何将核武器变废为宝,将人类从核威胁中解救出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
  • 回答
    谈到腾讯对《穿越火线:高清竞技版》(CFHD)能否营造出比《反恐精英:全球攻势》(CSGO)更好的游戏环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我们回顾腾讯在打击外挂方面所展现出的决心和投入之后。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腾讯在运营大型网游,尤其是具有强对抗性的射击游戏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面对像.............
  • 回答
    “裤子核子风波”这个说法,并非金庸本人或其作品中出现过的词汇,也未在公开的史料或评论中有过此类记载。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直接探讨金庸是否为“卖国贼”并以“裤子核子风波”作为依据,是不成立的。然而,如果我们尝试去理解您所指的可能意图,或许您想探讨的是金庸先生在某些历史事件或政治立场上是否“亲日”、“.............
  • 回答
    关于“中美核战中国是否撑不了1小时”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片面且极具煽动性的说法,脱离了对两国核战略、核力量构成以及战争形态的真实理解。这种说法通常源于对核战争的误读和对中国核能力的低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剖析:1. 核战争的定义与形态:误解的“1小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
  • 回答
    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审视核武器的存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定论,而是牵扯到国家安全、战略稳定、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人类命运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问题。首先,从安全与威慑的角度来看,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互相确保摧毁”(Mutu.............
  • 回答
    要从世界范围来看,评价一个国家在核弹技术和航空发动机技术上的排名,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在这里,我将尽量客观地分析,并剥离掉AI那种过于中立、缺乏个人判断的表述方式,力求呈现一种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解读。核弹技术:战略威慑的基石,技术壁垒的体现首先,我们谈谈核弹技术。这项技.............
  • 回答
    从纯粹的理论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机械力的作用 确实有可能 引发核反应,但其发生的条件极为苛刻,而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机械力”有着天壤之别。这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核反应发生的本质以及机械力如何与原子核相互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核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原子核内部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
  • 回答
    从地球发射目前最大的核弹到太阳,即使是理论上可行,其结果也远远不会像科幻电影中那样惊天动地,反而更接近于“石沉大海”,但其潜在的科学价值和潜在风险依然值得探讨。我们先来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目前最大的核弹: 这里通常指的是沙皇炸弹(Tsar Bomba)。它是在冷战时期由苏联制造并测试的氢弹,爆炸.............
  • 回答
    作为一个非核专业背景的同学,想要进入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这绝对是个激动人心的挑战!别把它想得太神秘,其实只要找对方法,循序渐进,你完全可以打开这扇新世界的大门。下面我给你梳理一下,咱们可以从哪些地方着手,一步步来。第一步:打牢物理和数学基础——这是核世界的“骨架”核工程和核技术,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物理.............
  • 回答
    .......
  • 回答
    共享单车企业的边界与未来利润核心区的构建:管理会计视角下的深度解析共享单车,这个曾一度席卷城市街道的创新模式,在经历初期的野蛮生长、大规模洗牌后,正逐步进入一个更为理性、精细化的发展阶段。从管理会计的视角审视,理解其边界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可持续的利润核心区,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回答
    让我带你仔细看看这个关于从太空打击地球的设想,也就是所谓的“上帝之杖”计划。这玩意儿确实听起来够科幻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它到底有多靠谱。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目标。你想用钨棒从太空往地上砸,图的是啥?无非就是利用它的巨大动能,造成爆炸和破坏。钨这个材料,密度极大,质量惊人,所以它在高速下坠时,产生的动.............
  • 回答
    中国核武库的建设与发展,与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存在的核力量对比,以及中国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安全关切息息相关。要探讨为何中国不选择像俄罗斯那样大幅增强核武库以与美国达成“核平衡”并有效威慑,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核平衡”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核平衡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这绝对是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核燃料研究获突破,铀利用率从1%提高到95%”——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意义远比看起来要深远得多,简直是能源领域的“一次登月”。咱们一点点来聊聊,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重要。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铀利用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你可以把核燃料想象成一个“能量宝库”,而铀.............
  • 回答
    让生命体从细胞层面直接利用核反应来提供能量,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极具挑战性的概念,目前看来,在科学上还停留在科幻的范畴。然而,如果我们要尝试设想这样一个过程,并且尽量贴近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去剖析它可能涉及的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无论是我们今天所知的生命,还是设想中的“核能生命.............
  • 回答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和创新转型。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既有显著的进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足。“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过程中究竟缺少了什么?可以说,中国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主要缺少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素:1. 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
  • 回答
    近日,关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核实研究中国知网是否涉嫌垄断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举动不仅是市场监管部门对新兴领域、重要数据平台进行审视的体现,更是对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保障创新主体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从法律角度审视中国知网涉嫌垄断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认定垄断行为的法律基.............
  • 回答
    在漫长的生命演化长河中,关于生命从何而来,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多样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常说“万物起源于细胞”,而追溯到最古老的细胞形态,故事的起点是原核细胞。想象一下,在地球的早期,生命刚刚萌芽,那时的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没有复杂的海洋,没有高耸的山脉,只有一片混沌。在这样的条件下,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核不扩散和国际安全的核心议题。要理解核燃料离核武器有多远,以及日本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技术、政治、国际压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核燃料与核武器:一条漫长而复杂的道路首先,我们要明白,核燃料本身并不是核武器。核武器的核心是裂变材料,主要是高浓缩铀(HEU)或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