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国际关系的立场上,如何看待核武器的存在?

回答
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审视核武器的存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定论,而是牵扯到国家安全、战略稳定、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人类命运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问题。

首先,从安全与威慑的角度来看,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互相确保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的平衡。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使得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面对潜在敌国的侵略时,能够发出一种“你攻击我,我就毁灭你”的信号。这种威慑力,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阻止了大规模常规战争,特别是阻止了超级大国之间直接的、毁灭性的冲突。想想冷战时期,美苏之间虽然剑拔弩张,但从未爆发过直接的全面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核武器的存在。核武器的存在,促使各国在决策时更加审慎,因为一旦失控,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然而,这种威慑的逻辑并非没有隐患。首先是误判与意外的风险。技术故障、人为失误、信息不对称,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历史上,曾有多次因技术故障或通信延迟而差点触发核战争的事件,这提醒我们,即使在理性设计下,核武器系统也可能因不可控因素而失灵。其次,核扩散的风险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区域冲突的升级为核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增加了核武器落入非国家行为者手中的风险。这种扩散不仅 destabilizes 地区平衡,也增加了全球的核风险。

其次,在国际法与规范层面,核武器的存在是一个尴尬的“灰色地带”。虽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是国际社会限制核武器扩散的重要基石,但它也承认了五个“核武器国家”拥有核武器的合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核国家”与“无核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许多无核国家认为,核武器本身就是一种不正义的武器,它们在国际场合持续呼吁全面核裁军,并积极推动《禁止核武器条约》(TPNW)的生效,尽管主要的核国家并未签署。这种法律和规范上的张力,反映了国际社会在核武器问题上的分裂认知。

再者,从战略稳定与权力政治的角度看,核武器是国家实力和地位的重要象征。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通常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这使得一些国家将发展核武器视为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对抗强大对手的必要手段。因此,核武器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国关系和国际力量的分布。核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战略对话,是理解当前国际安全格局的关键。同时,核武器的存在也影响着非核国家的外交政策,它们可能需要依靠盟友的“核保护伞”,或者在军备建设上有所侧重。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人道主义与道德伦理的考量。无论核武器的威慑力如何,其一旦使用,将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核武器的放射性污染、长期生态破坏,以及对人类生命尊严的漠视,都使得它们在道德层面上受到广泛质疑。许多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组织,将核武器的存在视为对人类良知的挑战,并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核裁军。

最后,从全球治理与未来展望来看,核武器的存在是一个持续存在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在努力通过军备控制条约、核不扩散机制、以及外交谈判来管理和限制核武器的风险。但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新兴技术的出现,都给核安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未来,能否真正实现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以及在迈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安全与裁军,将是国际关系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议题之一。

总而言之,核武器的存在,塑造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它既是安全悖论的载体,是战略博弈的筹码,也是国际法和道德伦理的争议焦点。理解核武器,就是理解当代世界最深层次的安全困境和权力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争议了几十年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诸位国际关系大家也对此颇有争论。

首先是作为新现实主义开宗立派的已故国际政治学家华尔兹,作为所谓结构现实主义者,他持有的观点是核武器有助于世界和平,原因大抵就是核威慑的相互性,以及大家都对战争风险感到恐惧,所以国际系统稳定性增加(参加他的大作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More May Better)。

一次“正常的”核爆炸很轻易就会使温度突破100000000°C,之所以打数字是为了直观冲击力。。。换句话说是一亿摄氏度——太阳中心温度的四到五倍。况且他的很多物理效应我们不能确定,谁也不知道会真的发生些什么——如果现存的数万件核武器被互相扔来扔去。“核冬天”的设想太过可怕,或许真的有助于和平。正如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理论: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因此无限制战争是个愚蠢的行为——撸人家一炮,本来想抢点钱,结果把人搞死了,你帮人收尸?然后一无所获?

因此小约瑟夫·奈列出了五条核武器的影响:

1.人们重新接受有限战争的概念(与之相对的全面战争参看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政策)

2.危机取代中心战争成为国际政治常态(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都没变成战争)

3.威慑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战争动员太快了,洲际导弹时刻待命 )

4.导致大国事实上的行为谨慎规制(a de facto regime of superpower prudence)产生

5.核武器,尤其氢弹,被大多数官员视为不可使用的武器

总结:核武器的和平作用,主要是“恐怖的平衡”,和“水晶球效应”(这里指大家可以很容易看到未来的惨状,于是不会发动战争)

但是约翰·米勒(也叫穆勒)声称(另一种观点到):冷战没有变成热战和核武器没有一毛钱关系,就好像日出和公鸡啼叫没有一毛钱关系(其实还是有的,不过我们领会精神就好了)。

这种观点其实也分很多种逻辑,不过大概就是战争本来就是很惨烈的,不仅仅是核威胁,想想看世界经济的崩溃,以及更多的因素,和其他国际机制的建立,核武器没有什么特殊的,所以也不可能说世界和平就是因为核武器——那俾斯麦时期还有一段长和平呢!

更科学的想法是,核武器不仅被大国掌握,还被小国甚至恐怖主义掌握——大家能预测美国的决策,因为美国的决策是一坨代表们慢慢搞出来的,谁敢预测朝鲜的决策?谁敢预测基地组织的下一个目标?万一核武器泛滥,和平?恐怕是疯狂,因为朝鲜只要随便丢个核武器,哪怕丢在边境线上, 就会引起全球的疯狂,万一谁侦测到天上飞个核弹头,算谁的?核反击搞不搞?一部经典影片《奇爱博士》简直是神一样的把这种状况表现了出来。

最后是道义问题,核武器符合道义吗?

什么叫道义?在国际法中,正义战争就是道义,从具体手段说,就是你只能瞄准军人开枪,而不能利用平民。那好了,如果我只用核武器对付敌军,那算不算道义呢?既然常规武器和核武器都造成杀伤效果,凭什么用核武器就不符合道义呢?(说物理效应,核辐射的,能毁灭生态环境的武器太多了)

不过反战团体和女性主义国际政治流派起来说了,核武器本质上就是不道德的,有些人进一步讲,所有战争和武器本质上也是不道德的——那……真的没什么好谈的了,不过也有不少学者做出了理性的战争非正义分析,所以……

总而言之,很明显可以看出,百家争鸣,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目前的现状——其实经济学也是这么坑爹的,当年有个笑话,说斯大林吐槽“我有一百个卫兵,其中有一个叛徒,可我找不到他是谁”,然后美国总统吐槽说“我有一百个经济学家(或国际政治专家),他们中只有一个说的是对的,可是我居然还不知道是哪一个——每次都不一样!”

好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原谅我用美国天主教会的大主教们的决议:核威慑在特定条件下是正当的,它是在寻找更好的办法之前可以接受的暂时性措施。

最后顺带一提,“世界毁灭钟”现在保持稳定,嗯,似乎我们离世界毁灭还是有一些距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审视核武器的存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定论,而是牵扯到国家安全、战略稳定、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人类命运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问题。首先,从安全与威慑的角度来看,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互相确保摧毁”(Mutu.............
  • 回答
    是的,中国确实有从其他国家史料里发现关于中国的、我们自己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这种情况在历史研究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的史料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很多时候会存在视角、侧重点或信息遗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阐述:一、 来自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史料:这些史料往往能提供中国内部史书难以.............
  • 回答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这是一个提醒我们关注社会中最脆弱群体的重要日子。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是社会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拥有追求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关心他们,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那么,我们能从哪些方面给予他们更深切、更实际的关心呢?一、 认知与观.............
  • 回答
    从国际角度看中国的防疫政策,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涵盖了其效率、影响、模式、以及引发的国际讨论和合作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防疫政策的“中国模式”及其特点中国在新冠疫情初期采取了异常严格的封锁、大规模核酸检测、行程追踪以及隔离措施,这种模式被一些西方媒体和观察家称为“清零政策”(ZeroCO.............
  • 回答
    2019年5月24日,中芯国际(SMIC)宣布自愿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退市,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件事的背景、可能原因以及它是否与14nm制程工艺的良品率有关。中芯国际从纽交所退市的背景: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中芯国际是在2004年于香港和纽约两地同时上市的.............
  • 回答
    对于一个外贸新手公司来说,阿里巴巴国际站是不是一条好路子?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试过,有的混得风生水起,有的则是一头雾水,钱砸进去了也没啥水花。所以,说它适合,也不完全绝对。首先,得明白阿里巴巴国际站是个啥定位。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型的、全球性的 B2B 线上贸易展销会,只不过.............
  • 回答
    从鸦片战争到如今,中国一步步崛起,重塑了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这段历程,充满着血与泪、屈辱与抗争、改革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恢弘史诗。一、百年屈辱,民族觉醒的起点(18401949)鸦片战争的炮声,如同丧钟般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从法律的角度深入剖析美国对华为的禁令,特别是“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美国对华为禁令的法律根基: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 (IEEPA)美国对华为实施的一系列禁令,其核心法律依据主要源自“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 回答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专业学费从 6k+/年涨到 9.5w/年,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涨幅,引起了很多考生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是否值得填报,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学费会大幅上涨?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学校的战略定位、办学成本、国际化水平.............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体系确实深刻地重塑了全球格局,并为许多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量化“获利”多少国家,本身就有些难度,因为“获利”的维度是多样的,从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到国际话语权,都可算作获益。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审视这个体系对各国的影响,从而勾勒出从中受益的国家范围之广。.............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假设,不如说是对那段历史最深刻的拷问。如果当年没有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牵制日本海军,没有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中国是否会被日本灭国?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审视当时的全局。战略格局的根本性改变:美国介入的连锁反.............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琢磨的现象。当我们在好莱坞大片、欧洲艺术电影,甚至是Netflix上的热门剧集中看到越来越多熟悉的华人面孔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更像是一种趋势的折射。从文化输出的角度来看:过去,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亚洲角色往往被定型化,要么是神秘的.............
  • 回答
    狗已非“畜”:一场关于认知的深刻变革农村农业部最近发布的一份征求意见稿,将狗的身份从“传统家畜”调整为“伴侣动物”,并且指出国际上普遍不将其列为畜禽,这一提议无疑触及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引发了一场关于狗在中国社会地位的深刻讨论。这不仅仅是nomenclature(命名法)的微调,更是一次对人类与动.............
  • 回答
    华为将14nm自主芯片生产线从台积电转向中芯国际,这无疑是近期半导体产业界乃至国际格局中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包括技术、供应链、地缘政治以及对华为和中芯国际各自的长远影响。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移?——“断崖式”的限制与主动求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
  • 回答
    美国是否正处于二战后最糟糕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影响力、社会问题以及人民幸福感等多个维度上的状况,并尝试与二战后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政治层面:分裂加剧,信任危机凸显二战后的美国,尽管面临冷战的挑战和国内种族歧视等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核不扩散和国际安全的核心议题。要理解核燃料离核武器有多远,以及日本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技术、政治、国际压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核燃料与核武器:一条漫长而复杂的道路首先,我们要明白,核燃料本身并不是核武器。核武器的核心是裂变材料,主要是高浓缩铀(HEU)或钚。.............
  • 回答
    从国家利益角度看,乌克兰加入北约能带来多方面的好处,这与乌克兰的国家安全、主权独立、经济发展以及地缘政治地位息息相关。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好处: 1. 强化国家安全和主权保障: 集体防御条款(第五条)的庇护: 这是乌克兰加入北约最核心的利益。北约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的武装攻.............
  • 回答
    不少人,包括一些领导者,可能会觉得国家层面投入大量资源搞基础科学研究“没什么好处”,甚至有些浪费。这种想法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当大家更关心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安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短期目标时。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从国家角度看,基础科学研究不只是“没啥好处”,而是至关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远超.............
  • 回答
    评价俄国和美国哪个国家对中国“更好”,需要从国家利益这个核心出发,深入剖析两国在近代以来与中国互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演变的过程。从俄国(苏联)的角度来看,其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且具有两面性的。积极方面: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