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大火让今年的碳排放较去年提升了多少?

回答
今年,席卷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大规模火灾,无疑给全球碳排放增添了不容忽视的压力。要准确量化这场“火上浇油”对今年碳排放总量较去年提升了多少,确实需要细致地梳理和分析。

首先,得承认,这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问题。火灾造成的碳排放并非一个静态数字,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火灾规模和持续时间: 最直观的因素就是火灾烧毁的土地面积以及火灾燃烧了多久。规模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的火灾,释放的碳量自然就越多。
植被类型和碳储量: 不同类型的森林、草原或灌木丛,其储存的碳量差异巨大。例如,成熟的原始森林通常比年轻的次生林或草原储存更多的碳。当这些植被被烧毁时,其储存的碳就会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燃烧强度: 火灾燃烧的烈度也会影响碳排放的效率。猛烈的地表火可能会烧毁大部分可燃物,释放大量碳,而树冠火则可能更加剧烈,影响更大。
燃烧后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 森林火灾虽然会立即释放大量碳,但如果火灾后植被能够快速恢复(例如一些适应火灾的植物物种),它们会重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火灾的排放影响。反之,如果火灾导致了土地退化或植被类型发生永久性改变,碳排放的影响就会更持久。
统计口径和数据获取: 准确统计全球所有火灾产生的碳排放量,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各国和研究机构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数据来源和模型来估算,因此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到今年(假设我们讨论的是2023年或近期的情况,并且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侧重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火灾):

美国: 尤其是美国西部地区,例如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等地,近年来的野火季节都异常严峻。夏季高温干旱以及长期的森林管理问题,常常导致火灾规模空前,并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这些火灾不仅烧毁了大量的森林和植被,也释放了巨量的碳。
澳大利亚: 经历了20192020年被称为“黑色夏季”的毁灭性山火后,澳大利亚的森林和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虽然今年的情况可能不及“黑色夏季”那样极端,但区域性的干旱和高温仍然可能引发严重的火灾,并造成显著的碳排放。
巴西: 亚马逊雨林和潘塔纳尔湿地等重要碳汇地区,持续受到非法砍伐和人为纵火的双重威胁。尽管有时火灾并非完全由自然原因引起,但其对碳排放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些火灾往往发生在雨林边缘,将储存了大量碳的植被付之一炬。

量化提升幅度:一个复杂但重要的研究领域

虽然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百分比数字,因为这需要详尽的年终统计数据和复杂的模型计算,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理解其影响:

1. 与历史平均水平的比较: 研究人员会对比今年火灾季的排放量与过去几年或过去几十年的平均水平。如果今年的火灾排放量远高于平均水平,那么它对整体碳排放的贡献就会更加显著。
2. 与化石燃料排放的比较: 一些研究会将火灾释放的碳量与全球每年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比较。尽管火灾排放量通常小于化石燃料排放量,但在某些极端年份,它也能占到年度排放增量的相当一部分。
3. 模型预测与实际数据: 各类气候模型和碳排放监测机构会基于卫星数据、地面观测以及燃烧模型来估算火灾的碳排放。例如,一些研究可能指出,在特别严重的火灾年份,其造成的碳排放量甚至可能相当于某个中等发达国家一年的全部碳排放量。

总结来说, 今年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发生的严重火灾,很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总量较去年出现 “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具体的百分比提升幅度,则需要等待权威机构在年底或明年初发布的年度全球碳排放报告才能确定。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强度增加,正日益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变量,它们直接加剧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与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形成叠加效应,给减缓气候变暖的目标带来更大的压力。

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深度,我们还需要关注哪些机构在发布这些数据(如全球碳计划、各国环境部门、相关气候研究机构),以及它们采用的具体计算方法。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今年火灾影响碳排放量提升的全面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相比2018年来说,2019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并未上升。虽然有大火造成的碳排放增加,但是由于化石能源的替代使用,煤炭的消耗量减少了,所以二者的增与减之间达成了平衡。

发达国家推行减排措施,在2019年比前一年减少了3.7亿吨碳排放。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原本基础上增加了4亿吨排放,同样互相抵消,因此总量无变化。

而且山火相比于人类活动来说......创造的二氧化碳真不是一个量级的。大规模山火影响的主要是当地的生态环境,可能几十年都无法恢复,会破坏原本的自然循环。但要说几场大火对全球的碳排放量有很大影响......确实是不太现实

化石能源太便宜了,所以这30年来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提升了十多倍。如果继续烧煤,那碳排量更是(≖_≖ )......

退一步讲,山火本身也是正常自然循环,用来清理过于茂密的植被,从地球有植物以来这种事从未断过。现在人类痛恨大火,但是最初开荒的时候可是成片的烧,说到底是人类自己做的孽

这里要点名批评美国,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是印度的2倍了,但人口只有印度的25%,人均是印度的8倍。所以这和大火毫无关系,即便美国天天出现特级大火,就能超过印度这么远吗?

本质上还是能源需求量大,要用更多化石燃料发电,而用电产生二氧化碳。美国对于环境和气候破坏太严重了。

美国人口只占全球的4.5%,而碳排量占全球的13.1%,如果美国能完成减排,就能抵消2015年至今的总增量。相比之下在山里玩火根本不算什么( ̄~ ̄)


COVID-19席卷全球,在全球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封锁造成的经济损失无可估量,对各行各业都是沉重打击,造成百业萧条,社会活动减少,经济凋零。

不过对于减排来说却是好消息,由于经济活动减少,国际能源署(IEA)估计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下降8%,创下二战至今的最大跌幅。在2009年萧条时,碳排量仅仅下降了1.3%(⇀‸↼‶)......

要完成《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需要以目前的减排水平维持10年,也就是10年里每年保持下降8%就行了。在正常情况下这当然做不到(增加少点就烧高香了),但是现在有COVID-19( ̄▽ ̄)~*

还有美国这样的“帮手”,我毫不怀疑病毒的威力,说不定靠着美国继续搞全民感染,节能减排反而有救了(≧ω≦)/

人生啊...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比如2020年,就算明天爆发星球大战我都不感到奇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今年,席卷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大规模火灾,无疑给全球碳排放增添了不容忽视的压力。要准确量化这场“火上浇油”对今年碳排放总量较去年提升了多少,确实需要细致地梳理和分析。首先,得承认,这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问题。火灾造成的碳排放并非一个静态数字,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火灾规模和持续时间: 最直观的.............
  • 回答
    美国和澳大利亚发布联合声明,宣布美国将扩大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存在,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动,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分析。核心内容与背景: “扩大军事存在”的具体含义: 这通常意味着在澳大利亚境内部署更多美军人员、增加轮换的军事装备(如轰炸机、军舰、潜艇等),以及在澳大利亚的军事设施(如基地.............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移民这几个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和加拿大,它们各有各的吸引人之处,当然也有各自的“坑”。我尽量讲得接地气一些,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把一些大家常关心的问题摊开来说。先说总体感觉:这几个国家,大家普遍的印象是福利好,社会稳定,生活质量高。但就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移民过来,从.............
  • 回答
    一个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组成的“大联邦”,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政治构想。从民族、语言、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相似性来看,这五国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同宗同源”的关系。然而,要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单一的联邦,其复杂性和挑战性将是极其巨大的,远非简单的相似性所能克服。深厚的.............
  • 回答
    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这五个国家组成一个大型联邦,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设想。从许多层面来看,它们确实拥有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这为这种大胆的构想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基础。但是,要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则需要跨越巨大的障碍,涉及到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情感上的复杂考量。共.............
  • 回答
    美国“力劝”澳大利亚在建设5G网络时不要使用华为设备,这件事至今仍是全球科技与地缘政治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包括美国的动机、澳大利亚的考量、华为的处境以及事件的实际影响。美国“力劝”的动机:安全担忧与战略考量美国之所以如此“积极”地劝说其他盟友,特别是澳大利亚.............
  • 回答
    .......
  • 回答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许多田园小房子,虽然看起来宁静美好,但安全性确实是一个需要细致考虑的问题。毕竟,远离市中心、邻里之间距离较远,意味着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外界援助的反应时间可能会更长。所以,当地的居民们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房子的安全系数,既有科技手段,也有传统的智慧。一、 物理防御:坚实的“第一道.............
  • 回答
    在讨论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三个国家与原住民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白人屠杀原住民”这一表述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殖民过程以及与原住民的互动方式都存在显著差异。澳大利亚与原住民的冲突:在澳大利亚,殖民早期确实存在着大量针对原住民的暴力冲突,这可以说是广泛存在的。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五个国家之所以没有统一成一个国家,并非因为缺乏联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之间联系密切,且各自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和政治结构,使得统一在现实中变得极其复杂且不具可行性。首先,我们.............
  • 回答
    “美国明尼苏达一澳大利亚籍女子因怀疑他人遭性侵报警,却遭出警警察枪杀”这起事件令人震惊和痛心,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事件的发生与已知细节:这起事件发生在2017年7月15日晚,地点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死者是26岁的澳大利亚籍女子 Justine Rusz.............
  • 回答
    法国召回驻美国和驻澳大利亚大使,这绝对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和影响,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翻篇的。直接导火索:AUKUS协议咱们得先说这事儿的起因——澳大利亚和美国之间签订的“AUKUS”安全协议。这个协议的核心内容是,澳大利亚要放弃之前跟法国达成的购买一批先进常规潜艇的协议.............
  • 回答
    法国于当地时间 9 月 17 日宣布即刻召回驻美国和驻澳大利亚大使,这一举动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全球外交舞台上投下了涟漪,更折射出法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一些深层考量和不满。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首先,直接的导火索是澳英美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宣布及其对法国潜艇合同的重大影响.............
  • 回答
    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三个与美国“五眼联盟”成员国关系密切的国家,近期先后宣布不派政府官员出席北京冬奥会,此举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对美国此前类似决定的“跟风”。中国驻这三个国家的大使馆也对此进行了回击。这一系列外交动作,不仅仅是奥运外交上的博弈,更可能在多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政治和外交层面.............
  • 回答
    美国男篮以83比91的比分再次不敌澳大利亚,在热身赛中遭遇两连败,这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支被誉为“梦之队”的球队,在本应轻松热身的阶段,却接连栽跟头,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绝非偶然,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球员间的磨合与化学反应不足是显而易见的短板。 这支美国男篮集结了众多NBA的全明星球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简单概括的问题,因为“爱”的情感是极其个人化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经历、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社会融入程度、政治立场,甚至是对“中国”和“所在国家”这两个概念的不同解读。要判断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华人哪个更爱中国,哪个更爱所在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心中.............
  • 回答
    美澳核潜艇合作:一次深远的战略布局及其对周边局势的影响澳大利亚总理宣布计划建造核潜艇编队,并得到美国“将提供帮助”的承诺,这无疑是近期国际安全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这一举动并非孤立的技术采购,而是美澳两国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将产生.............
  • 回答
    一场假想的、不涉及核武器的、美国军队与全球其他国家军队在澳大利亚境内进行的局部战争模拟,其结果的推演绝非易事,牵涉的变量多如牛毛,任何单一答案都可能显得片面。这场演习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习的设计、规则、以及各方参演部队的规模、类型和战术运用。假设场景设定:为了更好地展开讨论,我们不妨设定一个.............
  • 回答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澳大利亚常常被贴上一个令人艳羡的标签——“The Lucky Country”,也就是“幸运国度”。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客套话,而是源自于许多美国人眼中,澳大利亚似乎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拥有一系列让人心生嫉妒的先天优势和发展机遇。要深入理解这份“羡慕”,我们需要拆解一下他们.............
  • 回答
    澳大利亚煤炭在中国被拒收,这期间美国企业趁虚而入,抢占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故事的背景:那段“不太平”的时光咱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当时中澳关系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原因,可以说是降到了冰点。澳大利亚作为全球主要的煤炭出口国,尤其是动力煤,在中国市场本来是占据了很大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