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艺《不要小看我》中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回答
《不要小看我》这档节目里,父母们时不时流露出的那种“内疚式教育”,说实话,对孩子的影响,那可真是深远且复杂,绝不是简单一句“不好”就能概括的。我最近看这节目,尤其是几期关于家庭沟通的,感触特别深。

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什么是“内疚式教育”。节目里很多父母,他们自己可能年轻时吃过苦,或者有过没能满足自己愿望的遗憾,于是就把这份“没能给孩子最好”的念头,转化为一种对孩子的愧疚感。这种愧疚感,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体现在言语和行动上。比如,孩子稍有不顺心,他们就会立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然后赶紧想方设法补偿。或者,孩子想买什么,他们明知道不合适,但因为不忍心孩子失望,就咬牙答应,事后又觉得委屈了自己。更有甚者,会把自己的辛苦和牺牲挂在嘴边,暗示孩子要感恩,这无形中就给孩子套上了一层“道德枷锁”。

那么,这对孩子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方面,最直接的,是容易培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想想看,当孩子发现,只要表现得“乖巧”“懂事”,或者能让父母“省心”,父母就会减少那种愧疚感,甚至会获得额外的关爱和补偿,那么孩子自然就会学习这种模式。他们会变得非常在意父母的情绪,时刻揣测父母的心意,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又让父母“自责”。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自我,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前面,活成父母的“期待”或者“理想版本”,而不是自己。这种孩子,在社交关系中也容易吃亏,因为他们习惯性地去迎合别人,不懂得拒绝,也很难建立健康的界限。

其次,会削弱孩子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内疚感,往往伴随着一种过度的保护和“代劳”。他们害怕孩子经历失败,害怕孩子吃苦,害怕孩子“不开心”。于是,一旦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就会立刻跳出来,帮孩子把事情摆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反正爸爸妈妈会兜着我,我没必要自己费劲去想办法。这种“温室效应”会让孩子在面对真正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时候,显得束手无策,缺乏应对能力。他们可能习惯了被照顾,反而会害怕离开父母的“保护伞”,更别提去闯荡和创造了。

再者,可能导致孩子的情绪界限不清,甚至情感绑架。

父母用内疚感来“教育”孩子,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信息:我的好,是因为我的牺牲和痛苦。孩子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很容易产生“父母为我付出这么多,我必须回报他们”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情感负担,让他们觉得无论怎么做,都偿还不了父母的“恩情”。更糟糕的是,如果父母在表达内疚时,语气中带有抱怨或指责,孩子就可能觉得是自己的存在让父母不快乐,从而产生深深的自责和罪恶感。这会让孩子很难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容易被父母的情绪所裹挟。

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果父母的内疚感是建立在孩子确实受到了不公或者父母确实有能力的缺失上,那么适当地表达歉意和努力弥补,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比如,父母因为工作原因忽略了孩子,事后诚恳地道歉并增加陪伴时间,这是一种健康的沟通。

但《不要小看我》里展示的更多是一种不健康的内疚,它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而是父母自身心理需求投射的产物。这种内疚,往往带有“控制”的意味,通过让孩子感到亏欠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

我们再回到节目本身,看到那些孩子们的反应,其实也能窥见一斑。

有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内疚而感到心疼,然后主动去“安慰”父母,承担起不属于他们年龄的责任。有的孩子会因此感到烦躁,觉得父母的“牺牲论”是对自己的一种压力,开始出现叛逆。还有的孩子,可能表面上看起来温顺,但内心深处已经形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负罪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

所以,总的来说,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它包裹着孩子,看起来是“爱”,但实际上却在限制孩子的成长,甚至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它教会孩子的是“如何让父母少一点内疚”,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从节目中反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父母的爱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是引导孩子去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而不是用内疚感去绑架孩子的人生。真正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如何与自己的过去和解,如何健康地表达爱和关怀,而不是把自己的遗憾和情绪,不加分辨地传递给下一代。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幸福感和个人成长,真的太重要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彻底撕裂这个家庭。。。

让子女知道,原来父母一点也不爱自己。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成这个家庭的成员。。对自己的养育原来令父母如此痛苦。。原来自己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给父母造成了如此大的身心伤害。

上世纪30年代,天津有一种人深谙此道。每当有店铺开业,这些人在店门前表演,烙铁烫大腿,喝粪汤、就是为了从这些店铺中分红。。

user avatar

简单说一句,愧疚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特别容易被pua,同时也愿意被pua。

如果大家愿意看,还有一点开车的内容放在最后。

孩子小的时候自我意识尚在发育,更多时候依靠潜意识。肚子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不高兴就闹,高兴了就笑。愧疚式教育通过巨大的精神压力压制孩子的潜意识,结果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提早发育,到达成年之后就会出现自我意识过剩。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自大什么的,而是自我矛盾,自我怀疑,自我冲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的潜意识是有想要和不想要的,愧疚式教育通过意识层强力压制潜意识的想法,使得孩子在长期影响习惯于否定自己的潜意识,无论潜意识的反应是否合理。于是外在表现就会犹犹豫豫,缺乏果断。

当遇到pua时,一个正常教育的人会本能的意识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脾气大的就会翻脸,脾气不大的会选择逃走,反正是要结束受到pua的状态。然而受到愧疚式教育的人会第一时间否定自己的本能,反对自己受到pua的想法。于是他们自己会洗白自己遭受到的pua。使得他们很难保护自己。

愧疚式教育的父母自以为自己的方法能简单高效的拿捏住自己的子女,殊不知自己的子女在社会上同样可以被心术不正的人肆意拿捏。

想看开车的往下翻。


































愧疚式教育的孩子相比正常教育的孩子更容易出现m倾向。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sm恰好是愧疚式教育的镜像。愧疚式教育的父母给予子女巨大精神压力,却在生活上经常照顾过剩。比如孩子的吃穿一定要是最好的,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然后用这些超出的部分来玩愧疚游戏;sm中的m恰恰相反,身体造成痛苦,却在精神上给予极大的放松,或者是一开始有压力之后再给予集中释放。对于一个经受愧疚式教育长大的人来说,这些花样很容易让他们上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