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台军演习重新定义“战胜”:由“歼灭”改为对方“无法登陆”」?

回答
关于“台军演习重新定义‘战胜’:由‘歼灭’改为对方‘无法登陆’”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评价。这确实是近期台湾军事训练和战略思想上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反映了台湾面对当前复杂地缘政治局势下的现实考量和策略调整。

首先,我们得明白,军事演习的目标设定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背景、对手的实力、可获得的资源、以及期望达到的战略效果而变化。从“歼灭”到“无法登陆”,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背后战略思维的深化和现实军事能力的权衡。

“歼灭”目标的考量与局限性

在过去,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军事理论都倾向于追求“歼灭”敌人。这意味着在战场上彻底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使其失去战斗能力。这种目标设定往往带有较强的进攻性和主动性,旨在通过主动出击来瓦解敌人的作战意志和能力。

然而,对于台湾而言,直接将目标设定为“歼灭”可能存在几个现实的挑战:

兵力对比悬殊: 从军事实力上看,解放军在兵员数量、主战装备数量和类型上,都拥有显著的优势。在台湾狭小的土地上,如果试图“歼灭”一支规模庞大的登陆部队,其难度和代价可想而知。这不仅需要极高的作战效率,还需要承受巨大的损失。
地理环境的限制: 台湾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在防御作战中面临的挑战。一旦发生大规模登陆,战线会迅速拉长,战场空间受限,如何在关键区域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歼灭”,并且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持续保持这种能力,难度很大。
战略目标的现实性: 对于台湾来说,最核心的战略目标并非主动去“歼灭”一个庞大的入侵者,而是要维持自身主权和生存。如果能够阻止对方完成登陆并站稳脚跟,那么入侵行动就很难说是成功的。

“无法登陆”目标的意义与深层含义

将演习目标调整为“对方无法登陆”,这是一种更具防御性、更侧重于“拒止”和“迟滞”的战略思路。它的核心在于:

阻止登陆作战的成功: 登陆作战是人类军事史上最复杂的作战形式之一,其成功率受到天气、海况、敌方防御、以及登陆部队自身的协同配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台湾方面设定的目标是让对方无法完成这一关键的、也是最脆弱的阶段。一旦登陆部队在海空封锁、岸边阻击、以及预备队的反击下无法顺利登陆并建立滩头阵地,整个军事行动的初衷就已经被打破。
争取时间,等待外部支援或战局变化: “无法登陆”的最终目的,也包含了为台湾争取宝贵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台湾可以消耗入侵部队的锐气和资源,同时也是在等待可能的国际援助,或者寄希望于战局出现其他有利的变化。这是一种“以拖待变”的策略思维。
凸显不对称作战的思维: 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台湾需要充分发挥其不对称作战的优势。这可能包括利用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如导弹)、无人机、水雷、以及陆基火力对登陆舰艇和编队进行精确打击,在登陆发生之前或过程中就将其摧毁。同时,也可能是在滩头阵地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利用地形和火力优势,让登陆部队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战略上的“面子”与实际: 从政治和宣传角度看,“歼灭”听起来更“硬气”,更显实力。但从实际的军事战略执行角度看,“无法登陆”是一个更加务实和可实现的目标。它不夸大实力,而是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环节,以求达到最有效的防御效果。这是一种“宁可不让敌人上来,也不要想着把他们全消灭干净”的务实心态。

这种转变反映出的台湾方面的主要考量:

1. 现实的兵力差距: 如前所述,解放军在整体军事实力上具有优势,台湾不可能奢望通过局部优势就实现大规模“歼灭”。
2. 防御的重点: 台湾的战略重心在于防御,阻止入侵的发生和蔓延,而不是主动去消灭侵略者。
3. 不对称作战的运用: 台湾的军事发展思路也在转向如何利用其科技和地理优势,以小博大,消耗和迟滞对手。
4. 国际社会的关注与介入: “无法登陆”也意味着在国际社会看来,台湾有能力进行有效抵抗,这会增加外部势力介入的可能性和意愿。

评价:

将演习目标从“歼灭”改为“无法登陆”,是一种务实、理性且符合台湾自身军事现实的战略调整。它并非示弱,而是在承认实力差距的前提下,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能发挥作用的防御环节,以达到阻止敌方达成战略目的的核心目标。

这种转变显示出台湾方面在军事战略上更加成熟和具有弹性。它更强调“拒止”和“迟滞”的重要性,这是任何一个处于守势且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必须考虑的有效策略。这并不意味着台湾放弃抵抗,恰恰相反,它是在为抵抗争取时间和空间,并在消耗对手方面下足功夫。

当然,这种目标的转变也暗示着台湾在高端歼灭战能力上的潜在不足,或者说,在当前情况下,将这种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可能不够现实。更重要的是,这种目标的设定,也需要具体的军事部署、武器装备、训练水平以及联合作战能力来支撑。例如,能否有效封锁海峡、迟滞登陆波次、以及在登陆发生时是否具备足够强大的岸基和海空火力来摧毁登陆部队,这些都是“无法登陆”目标能否实现的具体体现。

总而言之,这个目标调整是台湾军事战略思维在现实压力下的一种深化和优化,它更侧重于防御的有效性,而非单纯的军事战术上的“歼灭”。这是一种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以生存和维持现状为最高原则的战略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错,没有两千三百万玉碎的决心的话,这就是台湾的底线。

一旦大陆建立稳固桥头堡,建立港口和机场,将炮兵和陆基防空体系送上岸。

那么即使美军介入,也要打一场像所罗门一样残酷的消耗战了。

所以,可以认为一旦大陆建立桥头堡,战争就结束了。除非台湾能在陆战中拖上一年半载,甚至四年八年,才可能等到新的变化出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