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在“小米生态链千人大会”上雷总讲的小故事。
背景:1月17日,小米生态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了四年以来的第一次全员大会,所有生态链的高管、同事、包括小米的高管都来到了现场。当生态链部门高管都一一做完四年总结及18年规划后,雷总上台发表了对小米生态链的一些期许,过程中还分享了一段近期前往印尼出差时的小故事。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雷总在印尼出差的过程中,几次出门前司机都建议说“先上个厕所吧”。之所以会让雷总出门前先上厕所,是因为印尼交通非常拥堵,出门堵个5-6个小时都很正常。
所以当地人流行骑小摩托(这一点和澳门交通有点像),这样的话,每人基本都会准备1-2个头盔放在办公室和家里。
然后雷总就当场质问了所有人,为什么这个头盔不是小米出的,如果小米在印尼开卖头盔,按照小米生态链的产品思路(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这样满大街每人都戴着小米的头盔,这不就是免费的广告吗?
现场雷总还调侃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德哥(刘德)说,我们去年开始做国际市场,你或许对印尼已经非常了解,但是如果你不是亲自去印尼考察,你绝对不知道印尼都有哪些特色,你绝对不知道印尼人是多么需要一款高性价比的头盔。
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自己意会雷总的处事风格了。
图多,请在wifi下观看。
1.刘强东佩服雷布斯营销技能
2.俞敏洪点评雷布斯《are you ok?》
3.在2013年,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继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主动结束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亿元赌局后,雷军和董明珠又开出巨额赌局。雷军向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下战书,称5年后销售额将超过后者,否则愿输给董明珠一元。直爽的董明珠不仅接下战术,还斗嘴雷军,把赌金提到10亿元。
王健林说:“企业竞争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在长途比赛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尽管创新大多数会成为先烈,少数成为先进,但是创新就是企业竞争最重要的法宝。”针对王健林的说辞,雷军是这样反驳的:“其实你们是被董总误导了,小米专注在自己的擅长的东西就是跟别人把最强的方面合作在一起。董总是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所以董总这个模式有问题。”
雷军又转过身去,对马云说:“还有,还有,马云说的问题,我特别赞同。因为我们金山软件已经干了二十五年,比阿里巴巴干的时间长一倍以上。”
4.后来在某个节目中,董老板又再次回应雷布斯
5.傅盛回忆雷布斯创业经历
6.
7.2016年,雷军向母校武大捐款99999999元。针对为何不捐一亿的疑问,雷军说:“回馈母校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态度,是真诚。”
8.
对于这个话题,对于雷军,我只发表一下我一个开工厂的人的看法,我自己是做家具行业的,我们自己做制造业的人会挺他,喜欢他的做法。我以前也用过小米手机,那个时候还是小米刚出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企业里上班,我得说最初的小米手机才1999,那时候可能是刚开始做产品,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比如玩游戏的时候还是会稍微有点卡。跟那时候各类价位在4000+的手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过毕竟价格只有别人的一半,在同等价位的情况下,确实已经算是不错了。
不过后来,慢慢的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小米产品,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想在多年前,大家提到插线板多半都会想起公牛这个品牌。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了小米插线板。
因为我得工作原因,经常跟设计打交道,所以这个外形我还是觉得比传统得插线板要略胜一筹,第一眼就让我觉得这个产品再外形上下了功夫,包括那个防止小孩捅插线口得设计也是非常的人性化,不单是简单得实用产品,那么他在理念上也有了一些进步。然后价格也是一如既往的亲民。还有小米的蓝牙音响我也买了。虽然不如猫王那种音质,不过最开始众筹得时候那个小钢炮才99块钱。小米给我的感觉是他一直在想办法把产品的价格做得亲民,同时也最大程度上保证质量。但是因为我不知道这些科技行业得成本到底如何,他究竟有多少利润空间。我只是拿它跟同种产品做对比而得到得一种推断。就像我一直觉得手机这么小一个东西也要几千块钱,这里面肯定有很大得利润空间。
然后在最近得一年,小米终于也进入我们这个行业了。我一下子也就彻底的感受到了这个企业的意义所在,我自己是在长沙做原木定制的,最近几年一直都很流行北美木材的家具。比如白橡木、黑胡桃。然后近几年无论是家具还是木材价格都炒的比较高。现在就长沙大商城像美凯龙、居然之家里也慢慢的有一些黑胡桃家具出现了,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我自己也做黑胡桃定制,这个材料的原木家具是不便宜,我就拿简单的产品来举例把。同样一张餐桌,黑胡桃的餐桌我们定制的价格在4000左右。这样的桌子在大商城或者是大品牌的店里一般要8000左右,这是符合正常的市场消费规律的,所以我们也觉得这个价格是合理的,具体可以见我这篇文章。直到一个做众筹的叫铜木主义的品牌出现。他们是黑胡桃+黄铜的工艺,我有朋友买过他们的产品,我去看过,真的做的不错。虽然跟真正的顶级定制还有一些差距,但是在大众消费的水准里已经完全够了。然后价格是1.4米餐桌还不到3000块钱,其中还包括黄铜工艺。我当时就想,这样的产品只卖这样的价格,这真是良心商家啊,我核算一下成本,跟其他品牌比,真的真的少赚消费者很多钱。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企业不像那些商城里的大品牌,过多的塑造价值和服务成本,真真正正的直销模式。我还非常喜欢这个企业的做法,也很有共鸣,因为跟我们这种在城市里直接跟客户接触做定制的家具厂家的做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前路感到了压力,毕竟别人做得很好,还有黄铜的工艺,我们自己也得加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行。随即之后不久就传来了小米入股铜师傅的消息。这一下子就把我以前得那些想法彻底的得到验证,我打心里得认为小米这个公司是为了广大人民得生活质量而努力得公司,在赚钱的同时也确确实实的在为消费者得各个方面着想,我喜欢这样得公司,喜欢这样得企业文化。我以后也会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这里面没有过多的虚内容,比如塑造价值和服务成本。这比较讨我们做实业的人喜欢。
先亮明身份,雷军铁杆迷弟。雷军先生这个人就是中国梦实现的典范,家境平凡,但依靠自己的才华与努力最终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
下面贴一篇自己以前写的雷军的文章,有空就更新,谈谈雷总的个人生活和一些趣事。
近几日,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的召开,一个个平时低调地隐没于人们视线中的互联网界大咖们纷纷重新开始在朋友圈与热搜中刷屏。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大咖中,有这样一个身影,衣着简约,随行从简,与其他被前簇后拥的高管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就是小米公司的董事长——雷军。
(与其他佩饰名表的大佬们相比,雷军相当简朴,只佩戴了一枚价值一千元左右的老款手表 图片来源:凤凰时尚)
雷军,出生于湖北仙桃,毕业于武汉大学。与其他从小家境优渥的互联网大佬们不同,雷军只是来自于一个普通家庭。因而这样的出身也铸就了他从小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大学时期,雷军仅用两年时间便修习完了整个大学的课程从而顺利毕业。他上大二时,就已经有教授开始用他之前的程序设计作为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了。可以说,雷军打小就是一个典型学霸的出身。
大学毕业之后,雷军在《硅谷之火》这本书的激励下,开始闯荡计算机市场。几经周折之后,雷军找到了金山公司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于是从1992年开始,雷军拿出了自己大学时期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的拼劲,整整工作了16年,带领金山公司成功地进行了IPO上市工作。
(金山时期的雷军,仍然带着少年般的纯真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此时的雷军,早已功成名就,实现了财富自由,结束了长达十六年的超负荷工作,身边又有妻女环绕。按理说,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就应该按着之前的路接着顺顺当当地走下去,当一个安静的“相妻教子”的学霸,来颐养天年。
然而,这次他却突破了对自己典型学霸的定位,在不惑之年重新燃起了追梦的少年情怀。这次不再是《硅谷之火》,而是他内心的理想烈焰在召唤着他。在闭关休息三年后,雷军再度宣布自己重出江湖,他将带着“小米加步枪”的赤子精神,创办科技品牌小米公司,并进入智能手机领域。
彼时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随着iPhone4进入中国而初步启蒙。一大堆质劣价高的山寨机蒙蔽住了消费者们的双眼,而就在此时,第一代小米手机如同黑夜中的惊雷一般震撼了所有手机厂商。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小米第一次以“发烧”为理念,将手机的性能与成本价格赤裸裸地甩在了所有人脸上。从此,智能手机市场多了一杆价格的标杆,那就是小米。
(第一代小米手机发布,震惊四座 图片来源:小米社区)
从此,小米公司开始了飞速扩张的时代。2012年,小米公司完成了2.16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达到了40亿美元。而在2014年,小米公司更是达到了发展的顶峰,成为了中国第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
小米公司过快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迅速积累的弊病,而这些弊病亦如同小米公司的爆发式增长一般带来了爆发式的后果。先是从2015年开始,小米公司没有达成自己8000万到一个亿的销售目标,而在2016年,以前小米由于快速扩张带来的问题更是集中爆发,手机销售量甚至远远低于2015年,国内市场份额被华为、OPPO、vivo超过,只是勉强地停留在了国内第一梯位的位置上。
而这两年小米公司的发展,则是如同雷军个人的心路成长历程一般,在挫折中日臻成熟和发展。雷军收束了自己仿佛年少时膨胀的野心,在2016年提出了给自己“补课”,为自己出走半生的非典型学霸之路进行了反思。他亲自抓手研发和供应,推出了极致的工艺手机——MIX,并有力地改善了供应链的问题。终于,在今年第二季度,在雷军的带领下,小米逆势复苏,迎来了两年低谷后换发的新春。
如今的雷军,仍和他以前读书创业时的风格一样,低调朴实,拼命硬干。在其他互联网大佬每日享受生活,并时不时地抛出一两句惊人之语时,雷军却仍然坚守着“天道酬勤”的信条。也正因为如此,雷军的创业历程才显得更加坦诚。因为即使他出走半生,内心却仍是那个不善言辞,埋头读书的武大里的学霸少年啊。
(雷军的笑容里,总带着少年般的纯真与赤诚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
补写1:
雷军是一个成功者,但同时也是一个失败者。成功指的是他如今功成名就,既是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腰缠万贯,同时又正在朝着自己更终极的理想——推动中国制造产业的进步,使小米成为中国制造的标杆而稳步进发。
但同时雷军也是一个失败者。作为互联网行业的老大哥,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成名的雷军几乎接触了许多尚在草创时期的大牛。彼时的雷军是金山公司的CEO,而他们只是一无所有的梦想赌徒。但可惜的是,雷军并没有把握住这些近在眼前的大好机会,而是把他们白白放走,直接导致自己的资历和财富都很强大,后期却无法做到互联网行业的大哥。
举例第一个人,比如马云。
雷军曾经在马云刚刚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与马云有过接触,当时马云正在拜山头式的到处替自己的梦想寻找投资人。但雷军这个人投资有个缺点,同时也是优点,那就是投资只看人,不看事。
无论马云把自己的阿里巴巴吹的多么天花乱坠,B2B的商业模式夸得有多好,雷军都对这个相貌奇异,满口跑马车的人不带好感。据传闻说,雷军后来回忆的时候就说,他认为马云看起来就像搞传销的,只会吹牛,看这个人哪儿哪儿都不顺眼。
于是后来马云找到了软银的孙正义,更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马云后来不仅在中国吹牛,还全世界巡回演讲花式吹牛。而雷军望着阿里巴巴的市值和当时马云只要几百上千万的开价,只能默默流泪。
举例第二个人,张小龙。
张小龙如今是最成功的产品经理,腾讯的高级副总裁,享受着一年2.74亿港币的薪水(比马化腾都高),而且在马化腾的默许下可以不去早会,熬夜玩游戏各种任性,简直就是妥妥的程序员的终极理想偶像人物啊。
而就在1997年,“码农”张小龙刚刚依靠一己之力写出了Foxmail这款神级产品。当时不仅在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的邮件软件市场都大杀特杀。当时有人说张小龙的地位是这样的,他如果在北京中关村喊一声我是张小龙,那绝对有一圈程序员从咖啡馆里冒出来请他签名。
但是免费软件这种模式在当时是颇为前卫的,而且张小龙作为有文艺青年灵魂的程序员还固执地不接广告给Foxmail。当时的张小龙虽然已经在软件市场打出一片名声,但却穷困潦倒。所以当时连《人民日报》都为他的生计感到担忧,甚至对他这种纯粹理想主义者的行为大加批判。
2000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发表了一篇署名“魏然”的时评,题目为《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文章认为:张小龙“只是个悲剧人物”。
下面贴一下这篇文章。
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 魏然
我的电脑屏幕上有一个火红色如狐狸尾巴的图标,那是FOXMAIL——一种收发电子邮件的软件的标志。我每天都要点开它一两次,收发稿件、联系作者,已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与我同样的还有很多人,据粗略估算居然有100多万,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瑞典、俄罗斯、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从用户数量上来说,中国人写的软件中,FOXMAIL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使用FOXMAIL不用付钱,因为它是免费软件。在任何一个稍具规模的网上软件下载站点上,你都能找到FOXMAIL。
FOXMAIL有这么多忠实用户,并不是因为它不要钱。应该说,目前几乎所有的邮件软件都是免费的。我想,占用资源少、使用灵活方便,应该是它受欢迎的原因。
知道FOXMAIL的人很多,可知道作者张小龙的人很少。在北京见到张小龙时,他正处于失业状态。这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年轻人,也许他的思想和冲动,都通过键盘,融进一行行外人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程序之中。
最初创作FOXMAIL的冲动,来源于一个程序员怀才不遇的惆怅。他想通过写一个好的软件,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从1997年至今,FOXMAIL已更新了三个版本,知名度越来越高。但这并没有给张小龙本人带来任何经济上或社会地位上的好处。去年起,他离开了广州一家开发文档管理软件的公司,成为一个“自由软件写作者”,说白了,就是一个无业游民,靠临时给别人写程序为生。正如一篇题为“懒散的FOXMAIL”的文章所说的,张小龙承认自己是一个懒散的人,他只喜欢天马行空的生活,不愿意呆在一个大公司中,为一个软件数以千万行计的程序写其中的若干行。
然而,FOXMAIL带给张小龙的,只有不堪重负的感觉。当初写软件,对他是一种挑战。但当软件写成,需要一点一点完善时,他已失去了兴趣。他觉得,这是商业软件才会做的事。
像张小龙这样的热衷于写免费软件的人还有很多,但大部分都像他一样是饿着肚子写。“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也许再过半年,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干脆去美国算了,”张小龙这么说。
张小龙的朋友都觉得他可怜,认为这位在100多万台计算机屏幕上留下大名的人只是个悲剧人物。张小龙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免费软件的一个缩影。
《人民日报》 (2000年03月26日第4版)
当时雷军注意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和他的Foxmail,于是想收购他这款程序。而张小龙第一次面对金钱的力量,只是提出了一个很小的数字(具体我再查查)。雷军由于平时琐事极多,于是就派专人和张小龙联系。
但是雷军手下的这个程序员认为张小龙不过尔尔,他的Foxmail凭借金山完全有实力复制出一款一模一样的过来,于是根本没和张小龙谈判。
于是在2000年4月18日,Foxmail以12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被博大国际互联网公司收购,张小龙还被任命为博大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就在5年之后,Foxmail被腾讯收购,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也一并入驻。从此开启了他在腾讯的不凡生涯。
于是当在2010年米聊推出,随后迅速被微信吊打的时候,不知道雷军有没有回忆过自己这次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化敌为友的经历。
补写2:
这次讲讲小米2017年翻身的故事。
首先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小米的发展是与雷军先生个人的心态变化,对团队的管理模式以及提出的发展战略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小米在2015—2017年的大起大落也能充分体现雷军先生个人在经营管理小米这家巨大的独角兽公司时经历的变化与成长。
而小米的衰落后又重生的故事,实际早已从2014年就埋下了种子。在2014年,小米依靠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进入与布局,以及在黎万强主导下的营销战略的策应下,打得其他手机厂商一个立足未稳,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在2015年的1月5号时,雷军在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中,首次晒出小米2014年成绩单:售出6112万台手机,增长227%,含税收入743亿元,增长135%,成功登顶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在当时,雷军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甚至在后来还提出了2015年销售8000—1亿台手机的目标。
众所周知的当然是—在2015年,由于供应链,口碑营销和研发等环节的多重失策下,2015年成为了小米发展历史上经历的第一次滑铁卢,也是小米短暂历史上的最严重的滑铁卢。这场灾难甚至一直延续到了2016年后半段,直到小米推出石破天惊的小米MIX时才稍稍缓解住了这股势头。
在当时(2015年到2016年之间),不说微博朋友圈,就只谈知乎,吹XX贬小米几乎是公认的政治正确。当时在知乎搜索小米,排名第一的答案就是“小米做了哪些恶”,而且获得了十几k的高赞。
在紧接着的2016年,小米继续陷入泥潭之中。小米的手机销量继续大幅度下滑,公司的发展也阻碍重重,国内与华为和OPPO、VIVO的明争暗斗,国际市场上由于专利问题而面临出师不利。这种情况不仅使小米内部出现了问题,更直接影响到了许多合作伙伴对小米公司的信任,其中不仅包括投资人,供应商,甚至还包括与小米签署了包销协议的中国移动。
这时雷军先生提出了“补课”这一思想,更提出要“全面补课”。相当于变相地否认了自己之前对小米发展过于激进的“小目标”,转而向脚踏实地的方向走。
首先要解决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供应链。当时由于负责供应链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无法做到正确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导致了小米公司整体的战略都受到了巨大影响。
举个例子,本应该发布于2015 年的小米 5 由于没有协调好供应商上下游的关系,导致发布日期只能后移到2016 年 2 月,严重影响了小米整年的推进。
在小米5发布三个月后,周光平被雷军一纸内部信强行“闭关”。
此时的雷军先生深深地意识到,在铺货量加大和消费市场升级的今天,仅仅依靠小米之前的“饥饿营销”战略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
这种经营模式在智能手机处于蓝海时期,用户选择有限的时候确实是一大神技。但随着蓝海逐渐转化为红海,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用户购买手机选择更多,行为更趋于理性。各大手机厂商此时比拼的不再是“快狠”的营销模式,而是依靠供应链长期稳定的销售形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