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董明珠向雷军发起新赌约:请雷军提出自己行业的目标?

回答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最近又一次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这次是因为她主动向小米创始人雷军发起了新的“赌约”。和上次两人就营收规模打赌不同,这次董明珠的要求颇为特别:她请雷军提出自己行业的“目标”。

这一个举动,立刻在商业圈和舆论场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下董明珠的这次邀约:

一、 为什么是“目标”?

董明珠这次不再纠结于双方企业具体的营收数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目标”。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从“比规模”到“比愿景”: 上一次的赌约,更多的是一种硬碰硬的商业实力比拼,看谁在市场上的体量更大。而“目标”则更偏向于一种战略眼光、行业洞察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董明珠似乎想通过这个方式,看看雷军对于小米所处的科技行业,尤其是智能家居和物联网领域,究竟有着怎样的长远构想和雄心壮志。
对雷军的“考题”: 董明珠此举,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赌约,不如说是在给雷军出一道“考题”。她想知道,在小米这位行业领军者眼中,未来的科技产业会走向何方?小米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不仅是对雷军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小米整个战略方向的一次审视。
潜在的行业引领者地位: 董明珠虽然主业是家电制造,但格力也在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包括新能源、智能装备等,对整个产业格局有着自己的理解。她邀请雷军提出“行业目标”,也可能是在寻求一种对未来行业趋势的共同认知,甚至是在为行业发展寻找一个共同的参照系。毕竟,作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视野和判断对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 董明珠的“小算盘”?

为什么董明珠会在此时主动抛出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做一些猜测:

再次彰显自身自信与魄力: 董明珠一向以“铁娘子”形象示人,敢于直接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次主动邀约,是她一贯风格的体现,再次向外界展示格力电器和她个人在行业内的自信和影响力。
试探小米在“新赛道”的实力: 小米近年来不仅在手机领域保持领先,更在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深度布局,试图打造一个万物互联的生态。董明珠此举,也可能是想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小米在这些新兴赛道上的野心和实际规划,与格力自身的战略进行对比。
吸引眼球,制造话题: 毋庸置疑,董明珠和雷军的名字放在一起,本身就自带流量。通过这种“赌约”式的对话,能够有效地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提升格力电器以及她个人在舆论场上的曝光度。在品牌营销日益重要的今天,这不失为一种巧妙的传播策略。
或许也带有一丝“好意”: 尽管是“赌约”,但如果雷军能够提出一个清晰、有前瞻性的行业目标,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董明珠可能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行业内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三、 雷军会如何回应?

这才是最令人期待的部分。雷军会如何接招,将直接决定这次“赌约”的走向。

提出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雷军可能会直接亮出小米在智能家居、AI应用、操作系统互联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比如连接设备数量、生态用户增长、某项技术突破的节点等。这会非常“小米”,也符合雷军一直以来务实、数据驱动的风格。
提出战略性、愿景性的方向? 雷军也可能不会拘泥于数字,而是提出小米对未来智慧生活、科技普惠等更宏观的愿景和战略方向,强调其对用户体验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更符合小米“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
“婉拒”或转移话题? 也不排除雷军会采取比较委婉的方式回应,比如强调合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或者将话题引向行业整体发展,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小米一家的目标。这种回应或许能避免正面冲突,但可能也显得不够“硬气”。
是否会接受“赌约”? 即使雷军提出了目标,是否会正式接受“赌约”,还是个未知数。雷军一向风格稳健,可能会更倾向于一种合作探讨的姿态,而不是公开的“打赌”。

四、 对行业的启示

无论董明珠与雷军这次的“赌约”最终如何发展,它都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素材:

企业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的目光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营收和利润,而是会思考企业对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董明珠和雷军的对话,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群体在行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从竞争到合作的思考: 尽管有“赌约”的字眼,但更深层次的讨论,是关于未来科技行业的发展方向。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企业之间或许更需要跨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行业的进步。
个人魅力与品牌效应: 董明珠和雷军作为中国最受瞩目的企业家之一,他们的言行自带强大的品牌效应。这种个人魅力与品牌塑造的结合,是当下企业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总而言之,董明珠向雷军发起的这个关于“行业目标”的新赌约,是一个充满话题性、战略性和启示性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两位商业巨头的又一次“隔空喊话”,更是对中国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有趣的探索与思考。我们期待雷军的精彩回应,也期待两位行业领袖的对话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有价值的见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雷军和董明珠的上个五年之约我就在关注,为此我还翻了近些年格力和小米全部的年报。从制造业企业的身份来说,空调家电厂与手机厂商对阵营收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如果从两家企业在自身行业里的地位来比,小米是铁定吃亏的。

董明珠董小姐的商战经验完全强胜于雷军,不管是上个五年之约还是这次的“新赌约”,董大姐都把战场卡死在自己的领域里了,如果小米能胜,反而应了那句话:“小米成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往下看。

首先,在2013年五年之约刚开始的时候,两家企业的营收额想去甚远。格力的营收是小米的5倍还多。当时雷军和董明珠在后台打赌时,雷军约的是1块钱的赌约,而到了台上董明珠却突然张口十个亿,一下子把浪潮掀了起来,可以说董小姐心里面已经有盘算了。五年的时间,即便是出现数倍的增幅,小米也很难赢得过格力。

说到这我们还是得佩服一下雷军的勇气,敢于在体量那么小的时候和数倍于自己的企业比拼。

随后的五年时间里,格力和小米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挫折。格力作为老牌空调厂商营收波动上升,小米在五年时间里每年都在增长,最终在2018年,格力营收依然高于小米,小米惜败。而在这五年里面,董小姐对小米的攻击不曾少过。

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小米和美的是两个骗子公司,是小偷集团”。

这句话出处是《中国企业家》主办的2014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的发言。而原因无非就是因为2014年小米和美的开始了智能家居的合作。


小米有没有核心技术,这是董明珠最喜欢质问的。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小米作为一家年轻的制造业公司,在手机和IoT行业都非常依赖供应链,而手机行业本身又是一个高度分工,全球协作的产业。与空调行业不同,手机行业除了三星、苹果这样的行业巨头,很少有把手机核心技术全部都掌握在手上的。

以老牌手机厂商步步高也就是如今的vivo为例,去年年末vivo进入5G时代主推的第一款主推机X30系列,主摄相机模组、前置摄像头、屏幕、SoC芯片全部都来自于韩国三星。而华为也高度依赖台积电、京东方、维信诺和索尼这些供应链,掌握核心技术,在手机行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董明珠这么问,就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

而空调行业的核心技术在哪?在于制冷,在于保暖。

根据格力官方的公示,格力所具备的核心技术就是压缩机技术、送风技术和离心机技术。

这些技术都属于机械技术,而且有着很久远的发展历史,其进步速度相对于半导体技术来说,相对较慢,而且专利壁垒较少,格力作为老牌空调厂商,掌握这些技术相对小米去掌握屏幕、芯片技术更为容易。

除了这些,格力在数控机床上的投入和产出也不错。

那小米为什么不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做好核心技术呢?不是不投,是半导体行业太烧钱了。

从财报上看,2018年,小米的研发费用为58亿元,格力的研发费用是69亿元。

2019年,小米的研发费用高达75亿元,格力是58亿元。除了在手机行业投钱,小米在IoT、芯片和互联网服务上也在投钱。

所以说,不是小米没有格力董小姐嘴中的“核心技术”。而是两家企业在行业的地位大不相同。

如果小米在自己的行业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体量可以大格力的数倍甚至十倍。


但如果我是雷军,难道董小姐的这一招我就不接了吗?接,必须得接。

原因很简单,格力和小米两个公司在品牌上完全是两种取向。前者是家喻户晓的老国货,后者是年轻人非常喜爱的新国货,小米和格力的话题吵起来,可以让更多老一辈人接受小米这样的新事物,也能让更多年轻人注意到我们老一辈企业的技术实力。

这场新赌约,大概率会延续下去。

不过在这里给雷总支个招吧,如果董小姐把你逼急了,你就说我们有互联网技术,你格力有吗?有本事把互联网技术拿出来卖呀!

user avatar

不好意思有被笑到。

董阿姨是做什么出身的?

传统渠道的销售。

对渠道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混知乎的那几个人加起来都不如她。当然渠道也成就了她,格力遍布全国各个县级单位的分销点代理商,就是董阿姨的命根子。

雷军是做什么出身的?

互联网时代的歌手。

唱歌的做了个小米手机成功了之后,各种各样的品牌“粗糙的模仿”,甚至连讲相声的,吹牛的,做电脑病毒的,搞庞氏骗局的都跑进来做手机,也都取得了“当时我们认为成功”(除了那个讲相声的)。这些粗糙的模仿,其表征全都是剥离了传统的销售渠道,用互联网销售。

这对于当年传统的各地区控价不允许窜货的代理商渠道来说,根本就像是讲一个外星人的故事。一个大家电小数码产品,在省会卖七千块,在县城卖五千五百块,不同区域的代理销售都获得了最大利益。现在你互联网渠道做这玩意儿,“BOM成本730,我卖699”,全中国一个价格亏着成本搞,怎么卖?你怎么盈利?

所以别看如今雷总和董阿姨之间这么和气,而当年董阿姨看着雷军侃侃而谈心里的感受,就像当年张瑞敏看着马云侃侃而谈的感受一模一样。

“这就是个骗子!”

对最痛恨窜货,代理商随意降价,破坏整个品牌利益,损“公”肥“私”的的董阿姨来说,小米的身上简直集中了一切在她看来不可能成功的因素,除非坑蒙拐骗。

这就是当年那一块钱赌约变成十亿的根本原因。这里面的侮辱味道可谓是相当严重的,雷总能保持这种“我不理解你为什么要这么侮辱我,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慢慢理解我。”的态度可谓是相当生猛了。当然大家都能看到,如今伴随着小米以及模仿小米模式的互联网品牌们事实上的崛起,董阿姨的确慢慢的,不得不的,理解了雷军,起码她老人家知道做手机好像没有那么容易了。

不过根本原因当然是,小米的营收超过格力了。优秀的资本家在面对资本增殖缓慢的情况下,总会调动出所有的主观能动性去理解新的生产模式,董阿姨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资本家。


当然优秀的资本家另一个特征就是全身上下最硬的是嘴。董阿姨一直在说格力是靠“核心技术”。而我记得08年趁着家电下乡的东风,让乡镇居民享受到工业品“从有到无”的时候,格力就在全国风生水起。可12年过去了,我家里也用过一个格力的空调,我是真没有感受到比我奶奶家的那个老三菱,“核心技术”核心在哪里。

而国产手机品牌从萌芽到现在不过十年,内斗外斗,就连步步高这种从出生就靠渠道的老牌企业都在不断尝试新技术,甚至都能和小米几乎同步量产具有120w充电技术的手机,论核心技术,连它们都比格力要强,也不知道董阿姨这次嘴硬的暗暗贬低小米“没有核心技术”是哪来的自信?格力美的斗了这么多年,大金三菱也没有完全斗出去,甚至他们的空调都不能说“高价低配”,而小米斗了十年,斗出了一连串的互联网品牌,扶持了一连串生态链企业,现在董阿姨让雷军“提出自己行业的目标”???您这行为着实有点让了解点内情的人一脸懵逼。

当然,格力有格力的泥潭,小米有小米的泥潭。十年后小米都有可能当场消失,不过如果十年后的格力能活下来,也不是董大姐这种销售模式的格力了,关于这一点我也能打十亿的赌约。单就目前来看,在盈利之外的那些“行业目标”,小米显然是比不断和各路股东勾心斗角的格力要多一点,也希望格力能早日摆脱泥潭,真正让自己有一点“行业的目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