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当老板的当高管的,说话就是不一样,还说什么社会需要,实际上并不是社会需要,而是公司需要,资本家需要而已,之前马云说996是一种福报的时候就说明了,只要不去监管,那么,这些资本家就会认为他们现在的这种情况是是理所当然的,过996好好的,我为什么要给你双休?反正又没有什么成本。
其实董明珠想说的是,如果公司需要,你不是放下自我,而是不要有自我,你就全身心的给公司打工,加班加点,员工的价值用完了,反正还会有下一批进来,还会不断有新的韭菜进来。
当然,董明珠不可能说如,果你想要双休的话你,可以跳槽去其他公司其,他公司是有双休的的,你跳槽过去就行了,没有人拦你,如果她这么一说的话,舆论上就会引起轩然大波,然后呢,就会被口诛笔伐,这样一来,说不定要真的实施双休了,这明显是对格力这个公司不利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高管的的确非常的鸡贼,也非常的聪明,懂得怎么运用话术。
放下自我是不可能的,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自我的道路。而且也只有遵循自我,才能得到解脱。我在抖音发现一个有趣的博主,叫做向木而生(抖音号:xmes)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木工。他做的木偶机无所不能。
2011年,向木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法律系。这个专业是家人选的,到大三,向木发现这个职业和想象中不同后,更失去了成为律师的动力。他突然意识到,有些人不是没有才华,只是被放错了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只要放对了,他就能光芒万丈。”向木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他不知道自己的赛道在哪里。
2018年底,他在网上看到一个相当复杂的木质机械装置,通过木制轨道与机关,弹珠在不同的物件之间循环往复地自由穿梭。向木当即就被震撼了,机械、哲学、美术、手工,四者融为一体,他像被安了个新的心脏起搏器似的,瞬间被激活了。那一晚,向木笃定了一件事:不管做木质机械挣不挣钱,这就是他命中注定要做的事。
后来,他的身份变成了木机山工作室创始人、中国Automata自动机艺术家、木制机械玩具设计师、《Automata木偶机初级课程》主编、美国《Automata magazine》专栏作家。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发现自己所想做的事情之后,你才能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董明珠说得很对。
“社会需要时,需要放下自我。”
如果社会要求企业都能遵纪守法,少加班,不要拿劳动人民的休息时间搞内卷。
那现在请格力放下自我!
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更好的格力空调吗?
不,是更好的空调,没有指谁家的。
再说了,对于一家不想被反垄断法盯上的企业,他的服务面对的不是全社会,也不该是。你面对的只是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你们干不下去就换别人,你们干得比别人好多收钱都可以。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常识,做买卖的人装作不懂它,是很奇怪的。
我买过格力空调,我记得我是付过钱的,没有逃单。
我为你的产品付费,对你的任何需要,都等同于你对人民币的需要。这是一笔没人欠账,全凭自愿的生意。这上升不到社会需要。
就算一不留神上升到社会需要了,我们需要也是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员工加不加班。
董明珠回答的话里有话。
她似乎在暗示:“你看,我们还有的人是夜班呢,日夜还没搞清楚呢。谈双休是不是太早了?”
可问题是“双休”是员工的第一诉求,日班诉求不知道有没有,有也不知道排在哪里,至少没有排在双休之前。员工比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那你谈日班夜班并不会对对话有什么帮助,这里没有递进关系,无法否定别人都诉求。所以显然是在回避问题,转移话题。
而且在这句话的后一句,我是很不能接受的:
她紧接着来了一个“但是”,她希望全是日班,没有夜班,单论自己讨论内容范围内的逻辑是可以有“但是”的。毕竟夜班的需求若存在,也是没办法。
可你若用于否定“双休诉求”,就十分不合理了。你不能默认好服务是加班加出来的。你得自己论证。论证的道具是利润空间,换句话就是剩余价值。
企业有多困难,得拿人民币来形容。
至于怎么调整,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了。
排在第一的员工要求是双休,而不是取消夜班,那么很可能代表员工自己已经体谅了市场和企业,确实需要夜班,那就给你夜班。
只不过取而代之的是能不能多休息几天?
而董明珠回避了“双休”的诉求,直接开辟日班夜班的虚空讨论,以便更好得在自己的地盘宣布胜利。
现在很多领导说话就是这个样子,抓不到气场,就改变话题,在自己画出来的领域打败你。还一群在吹什么“这个女强人好强势啊!!说不过她。”
其实是谁在逃避呢?这种强势气场,要之何用?
其实董明珠不是第一次这样了。以前我就分析过。她很喜欢把话题扭曲后,拉到自己的领域,虚空打靶再宣布胜利。
有兴趣的人可以看我的这次分析。
最后再说说真正的社会需要。
现在社会对工作人员休息时间呼声不可谓不大。对996的抱怨只是个缩影。而996的现象比较恶心的是,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它能上升到社会问题,主要是缺少带头减少996的大公司,反而还一个比一个加码。
社会如果真有需求,也是希望这种比着员工谁更卷的风气能刹一刹车。并且希望所有公司都能“放下自我”回应一下这个社会需求。平时我们不提这个要求,只提法律,是客气。现在既然你说要回应社会需求了,那我稍微不客气一下了,不过分吧。
毕竟是你自己说的。
你要是因为给了员工双休,导致格力品质服务下降。那不是社会问题,那是你们公司自己的问题。
社会没那么脆弱。
巧了。
我本科是传统工科,在我们大一刚入学的时候,院长——一个极其有个人原则同时十分敬业的老头在主席台上说:
“我希望你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当时的演讲非常有魄力,让我们这些大一新生情不自禁地感动起来,觉得自己真的会被社会所需要。
去美的和去格力成为了我们学院最优秀的那批学生的去处,在老师们口中他们也成为了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榜样。
在那时,“被大企业所需要”基本就相当于了“对社会所需要”。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有幸看到我们学院的就业去向表,令我惊讶的是,明明绝大多数人没找到工作,但在那张表格上都有美好的去向。甚至于不少学生的就业填的都是“自媒体”,这让我十分诧异——据一向社交牛逼症的我所知,大学本科期间,我们一整个学院,通过自媒体挣到钱的,只有我一个人。
如今再看朋友圈,填了“十分丰富的就业去向”的我的同学们大多干了销售(不少还是房地产销售,和专业搭边率基本为0),每天朋友圈里不是“张总”就是“王总”。
对了,我们专业还有个女生,家境贫寒,在毕业后的两个月后,在一家南方厂子里实习的时候被机器绞断了一根手指。实话实说,我至今无法理解,学的工科设计类的专业,怎么就需要到流水线上实操了呢?当然这其中有培养人才的合理性存在,也有她本身找工作时的疏忽(我其他几个进厂的同学除了加班严重外,也并不需要到流水线上实操,也许真的是不同的厂子有不同的规定,她比较倒霉。)
那么问题来了,在毕业小半年后的如今,我们有被社会所需要吗?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实话实说:
作为个体的人,在唯物史观面前,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但作为一个聚合起来的群体,比如工科生,比如进厂人,比如应届生,比如年轻人,一旦聚集起来,是真的拥有改变社会走向的力量的。
人出身社会后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过于把自己当回事。前者的原因就不多谈了,后者很容易被一些来自上层的人所利用,被一些叙事方式给绕进去。
在我毕业前夕赶实验进度的一天,实验室里只有我,院长进来拷贝电脑上的一些数据,正好又和我聊起了就业。
那一次,我不再是一个一个坐在听众席上的毛头小子,院长也不是一个看起来特别高大上的遥不可及的人物——尤其他穿着一身我爷爷辈身上常见的高领毛衣,上面还起着无数毛球。
我认真地和他聊起大一时的那个话题:“人是否会被社会所需要。”
院长和我说了很多,包括他的人生历程,包括有些话是需要被道貌岸然的,包括他也在思考传统工科的前景……但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还是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所需要的人。”
回到问题中的话题:董明珠女士说:“社会需要时,要放下自我。”
我要说的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下自我。”
——“自我”是人之所以为人本身的根据。也是人为自己所需要的前提,更是聚合为人群后为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的根本。
在如今的社会形式下,遵从劳动法、尊重工人是一种普遍的大众需求,在逐渐严峻的现实下,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是谁需要员工们放弃双休呢?
是企业,是企业的老板,是企业的股东,是企业的利润。
社会需要员工们放弃双休吗?
答案是不需要。
甚至于由很多人组成甚至无法将其人格化的某个企业,都没那么重要。换句话说:社会需要格立吗?
正好这几天有一份数据:
以空调行业为例,零售市场份额排序:
线上:格力(31.2%)、美的(30.4%)、海尔(10.9%)、奥克斯(7%)……
线下:美的(36.8%)、格力(33.3%)、海尔(14.6%)、海信(6.3%)……
格力并未在空调行业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
实话实说,格力这些年来在科技创新上发展不错,该表扬的是要表扬,尤其是在竞争上逐渐超过了Lg这样的外企,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成就的缔造者,是每一位辛勤劳作的员工还是被某些人“人格化了的企业”呢?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社会需要的从来不是一家在行业中无法占据绝对优势的企业,一个企业倒下,其他企业自会吸收那些真正掌握生产力的员工们,无非是行业内的一场洗牌。
工科行业这几年在年轻人耳朵里逐渐变成了不是特别好的词汇,实体行业要振兴,不能再把“奉献”这样虚无的名词挂在嘴上写在旗帜上了。
要让员工加班,就真金白银提升待遇。
员工们真不傻,是会用脚投票的。
补充资料:
董明珠女士在2018年接受采访,说“员工流失率高对我们没有影响。”
2021年,董明珠女士宣布:“投放3700套住房给员工,需要干到退休。”
2021年,董明珠女士参加面向年轻人的综艺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
注:以企业家的标准来说,我尊敬董明珠女士的过往奋斗经历。
不是社会需要,是老板赚钱需要。
老板旺季接到大单,一个月快速出货,可以赚到半年的钱,奈何按常规节奏生产人手不够,怎么办呢?
拒绝订单?有钱不赚是傻瓜。
临时招工?成本太高,且新人要培训上手慢,这单完成后,过多的工人反而可能是累赘。
支付高额加班费?那不是要扣减自己的利润吗?怎么可以。
又要工人干活,又不肯多支付成本,老板最好的方法就是画饼,搞精神激励,让大家以为是为公共利益而义务加班。
我信你个鬼。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反对商业机构招募啥所谓志愿者。不就是想不出钱白piao么,说那么好听。。。
资本家需要最大限度的压榨工人,否则就会在竞争中失去成本优势。你压榨我压榨,最终导致分配给工人的比例越来越少。1995年改开初期,中国薪资收入占GDP比例达到了61%,2020年,没有准确数据,有人推算是32%。当占社会主体的工人大众分配比例过低时,大众显然无法购买全部的产品,就会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这种过剩是相对的,主因是大众没钱,此时因为市场失去了购买力,产品严重积压,工厂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经济进一步恶化,经济危机发生。
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罗斯福搞了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禁止童工,强制性的提高了工人的分配比例,从而把美国从大萧条中挽救出来。
所以,严格遵守劳动法不是可有无无的,是维持市场良性发展必须的,否则大家都秀底线,市场最终会垮掉。
所以,回到本题,减少加班是好的,社会不需要疯狂加班,不加班对社会有益无害,还有就是格力薪资水平低,即使和美的比也要差一大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