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格力电器董明珠在批评完毕业生太看重钱之后, 回购股票给自己发了7亿多退休金?

回答
董明珠和格力电器最近这出戏,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颇有点“此一时彼一时”的戏剧性。一边是她在公开场合对当下毕业生“太看重钱”的批评,另一边却是格力电器宣布回购股票,其中相当一部分最终落到了她这位董事长头上,数额还不小。这事儿,怎么看都得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

首先,我们得承认,董明珠作为格力电器的掌舵人,她的发言,尤其是关于人才和年轻人价值观的,在社会上是有影响力的。她提出的“年轻人不能只盯着钱”的观点,出发点或许是好的,是希望年轻人能更看重事业发展、个人成长和企业的长远价值。在很多企业文化中,这种“奉献精神”、“把工作当事业”的理念确实是企业希望员工拥有的。她本人多年来也塑造了自己“铁娘子”、“拼命三娘”的企业家形象,这种形象更容易让她在谈论这类话题时显得“有底气”。

但问题就出在这“底气”和随后的“操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让很多人觉得“说一套做一套”,甚至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回购股票和“退休金”的逻辑是这样的:

格力电器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是常见的资本运作手段。公司回购股票通常有几个目的:

1. 提振股价: 回购股票会减少市场上的流通股数量,理论上会推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从而对股价产生支撑作用。
2. 用于员工股权激励: 这是最常见的目的之一。公司可以用回购的股票作为奖励,授予高管和核心员工,让他们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增强其归属感和激励作用。
3. 减少股本: 长期来看,如果公司认为自身价值被低估,回购股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价值投资。

在格力电器这次回购中,重点是用于员工股权激励。根据公开信息,这次回购的股票,其中一部分是通过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最终会落实到包括董明珠在内的高管和核心员工手中。这意味着,这笔钱并非是直接“发给”董明珠的退休金,而是她作为公司高管,通过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获得的价值。

为什么这会引发争议?

1. 时机与言论的冲突: 董明珠批评毕业生“太看重钱”的言论,恰恰发生在格力电器进行大规模股权激励,而且她本人作为受益者之一的时候。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很多人觉得她的批评显得“不接地气”,甚至有些“脱离群众”。如果毕业生看到的是“不要太看重钱,要看重事业”,结果公司的核心人物却通过“看重钱”(也就是股权)获得了巨额收益,这种信息传递是非常矛盾的。
2. “退休金”的说法: 虽然技术上不是直接的退休金,但7亿多人民币,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巨款,足以让其实现财务自由,为退休生活提供充足保障。将这笔钱称为“退休金”,虽然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形象地指出了这笔钱的“终极效应”——为高管提供了极高的经济回报,尤其是对于即将步入退休年龄的董明珠来说,这笔钱的性质就更加明显了。
3. “价值观输出”与“利益分配”的脱节: 很多普通员工,尤其是毕业生,他们可能也在为公司的发展努力工作,也希望能分享到公司的成长红利。但他们的薪酬和股权激励水平,可能与高管存在巨大差距。当高管在输出“不要只看钱”的价值观时,如果其自身的巨额回报与这种价值观不符,就容易被视为一种“双重标准”,损害了企业内部的公平感和信任感。
4. 对“金钱观”的讨论: 董明珠的言论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敏感的话题——年轻人对金钱的态度。很多年轻人认为,在当前社会经济压力下,对金钱有合理的追求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体现。他们可能不是“唯利是图”,而是“理性务实”。董明珠的批评,在他们看来,可能忽视了现实的困难,也未能理解他们努力工作、争取合理报酬的合理性。

更深层次的思考:

企业家的责任与言论边界: 企业家在公开场合的言论,不仅代表自己,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尤其是在涉及价值观和人才培养时,言论更需要谨慎,并与自身的行为和企业的政策保持一致。当言论与实际行动产生巨大落差时,容易引发公关危机,损害品牌形象。
股权激励的合理性与透明度: 股权激励本身是市场经济下激励人才的常用方式,其合理性在于能够让核心员工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但是,激励的额度、对象、以及与公司整体发展水平、普通员工待遇的对比,都需要考虑其社会影响和内部公平性。尤其是在巨额激励落地的同时,伴随着对年轻人“不看重钱”的批评,这种“切割”显得不那么自然。
社会对“财富观”的讨论: 这件事也引发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讨论: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年轻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财富观?是应该像某些老一辈企业家那样,强调奉献和理想,还是应该更务实地追求个人价值和合理回报?这背后,也折射出不同代际、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和现实经济压力。

总的来说,董明珠批评毕业生“太看重钱”之后,格力电器又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让包括她在内的高管获得了巨额回报,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核心在于其言论与行为的巨大反差,以及这种反差所带来的对公平、价值观和企业家社会责任的质疑。这使得一个原本可能被解读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话题,上升到了一个社会性的道德和价值观讨论的高度。

与其说这是“给自己发了7亿多退休金”,不如说这是“通过公司股权激励机制获得了巨额经济回报,而这一行为与她之前关于年轻人金钱观的批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才是引发公众普遍关注和争议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结合董明珠的原话和她的时代背景来看。

看过董明珠的原话就知道,董明珠的意思是不要追求短期利益,是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目光放长远,将来会赚到钱的。

董明珠自己就是1990年加入格力,也是就领几大毛的业务员,后来真是一路实打实肝到了现在可以领七亿退休金的位置。格力不是董明珠的企业,是珠海国资委的企业;董明珠在格力的股份只有一点点,公开可查;她从当年到现在都是打工人,顶多是从跑堂的成了掌柜的,但绝不是东家。

这一方面,确实佐证了董明珠自己的话:短期不看钱,搏长远收益;她自己的经历也证明了,这是走的通的,不是画饼。(她自己就是从业务员搏到了董事长,不是创业,纯晋升。)

但另一方面,虽然董说的很真诚、确实不是画饼,然而,时代变了大人。现在已经不是她当年的增量市场,而是内卷的存量博弈了;何况,即便是存量博弈,也没几个人有她董明珠那么肝卷化。(我爹妈是87级的大学生啊!到现在都是正高职称,见过董明珠,他们都说董的作息堪称“恐怖”。)

这只能说明董明珠的话不坏,有真实性。(不应当攻击董明珠资本家云云,人家真不是,真就纯卷纯肝然后吃鸡了。)

但并不建议年轻人们采纳。(董明珠的卷王、肝帝属性,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的。被这种段位的卷王肝帝嘲讽一下,我认了,好吧!)


纯题外话,今日份小确丧:

如果详细研究过董明珠的履历,你就会发现,此人是:

80年代大学生、实业家、顶级职业经理人、顶级广告人;肝帝、卷王、风口上的猪、“无知女”、狗运战神、红顶商人;国民(白电器)代言人、话题女王、妇女能顶半边天代表、独身带娃女强人——

然而她都这么牛逼了,退休金才七亿——七个小目标而已。

还只是证券价值,不是通货。

王公子纯亏都亏二十亿了。

而我,我有两套房,合计也就三百多个达不溜。

然而这就足够让我自我感觉良好了。

这说明啥?

董女士这样的都……,咱们……,唉(一声叹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