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董明珠连续六次在两会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你认为当前的个税起征点需要提高吗?

回答
董明珠女士连续六年提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建议,这背后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议题:税负公平和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 那么,当前的个税起征点是否需要提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理解“个税起征点”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在中国通常称为“起征点”或“基本减除费用”)的功能。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确保基本生活水平的纳税人能够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满足自身和家庭的基本需求,而不是被税收过早地侵蚀。换句话说,它是一个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一个经济政策的调节工具。

当前情况分析:起征点是否“落后”?

董明珠女士之所以能连续六年提出这一建议,很可能在她看来,当前的个税起征点已经无法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或者说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与居民生活成本的对比: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设定,理论上应该考虑到一个家庭维持基本体面生活所需的最低支出。这包括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费用。如果起征点设定过低,那么即使是收入相对不高的人,一旦开始工作并有稳定收入,就可能面临纳税义务。这会挤压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压力。我们回想一下过去几年,即使没有经历特别大的通货膨胀,城市的生活成本也是持续上升的。尤其是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房租、教育、医疗等支出更是占据了家庭收入的相当大比例。如果起征点没有同步调整,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虽然税前收入不算高,但实际可支配收入已经非常有限。

2. 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对比: 一个更直观的比较是,当前的个税起征点占社会平均工资(或中位数工资)的比例。如果起征点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那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劳动者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可能与“减轻工薪阶层负担”的初衷有所偏离。虽然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但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往往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力的一个指标。如果起征点增长缓慢,而平均工资快速增长,那么实际被纳入征税范围的人群就会越来越广。

3. 税收收入的增长与财政需求: 我们也要理解,国家财政需要收入来提供公共服务,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提高起征点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税收收入。 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减轻民生负担”和“保障财政运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也许当前的起征点能够保证一定的税收规模,但如果这种规模的增长是以牺牲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为代价,那么这个平衡点可能就需要重新审视。

4. 国际经验的参考: 很多国家在设定个税起征点时,都会定期根据通货膨胀率、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进行调整。 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合理的起征点不应是僵化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调整的指标。

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可能影响与考量

如果提高个税起征点,可能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正面影响:
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 这是最直接的效果。更多的人将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或者税负大幅减轻,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刺激消费: 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有望转化为消费,从而可能带动内需增长。
促进社会公平: 缩小收入差距,让更多人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简化税制: 少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纳税,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税收征管的流程。

需要考虑的方面:
财政收入的潜在下降: 这是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政府需要考虑如何弥补可能出现的税收缺口,例如通过其他税种(如消费税、财产税)的调整,或者更精细化的支出管理。
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 提高起征点,会使原本刚好在起征点之上一点的纳税人受益最大。但对于收入在起征点和高税率之间的大部分人群,其税负的边际变化可能相对较小。
如何界定“合理”水平: 如何确定一个既能有效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又不至于严重影响财政收入的“恰当”起征点,需要仔细的测算和权衡。这涉及到对不同地区生活成本、平均工资以及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综合评估。
税制设计的整体性: 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中国的税制结构、社会保障体系等相互配合。例如,如果社会保障支出已经能很好地覆盖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对个税起征点的敏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结论:是否需要提高?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前的个税起征点是否需要提高? 从董明珠女士连续六年提出这一建议,以及我们对当前社会经济状况的观察来看, 存在提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具体而言,我认为:

1. 是时候进行一次更全面的评估和调整了。 鉴于物价水平、居民生活成本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当前的起征点可能已经显得相对保守,未能充分发挥其缓解民生压力的作用。
2. 提高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财政政策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服务于民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个税杠杆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3. 具体的调整幅度需要审慎研究。 简单地大幅提高可能带来财政压力,也可能无法精准触及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关键在于找到一个既能显著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福祉,又能在宏观经济层面保持稳定、并与整体税制相协调的“最佳点”。这可能需要对不同收入段的居民进行详细的税务分析,并考虑地区差异。

总而言之,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非一个简单喊口号的议题,它关系到民生福祉、社会公平和国家财政的平衡。 董明珠女士的持续建议,正是提醒我们关注这一重要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切实的政策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景区规定:

身高低于1.2米的儿童,免收门票。

近年来,随着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很多低龄的儿童身高都变高了,超过了1.2米。

于是大家建议,把1.2米改成1.4米。

这个时候,景区专家出来说话了:

不能提高啊,现在本来也没多少人买票,提高到1.4米,就更没人买票了。

他这么说也没错,因为现在的确是没什么人买票。

但是,原因并不是因为低于1.2米的人太多。

而是因为很多高于1.2米的人,他们会弯腰进去,更有甚者,会通过后门进去。

长此以往,买票的人越来越少。

最后,就只剩下老实人在买票了。

于是,

老实人觉得1.2米太低了,很轻松就达到了,要求提高划线;

景区觉得,1.2米我都快喝西北风了,不能提高。

当然,现在景区也在着手加强监管,给点时间看看。

欢迎关注公众号:后天在说

user avatar

不要总是用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办法,来糊弄要求改善初次分配的呼声。

这种提案就是小骂大帮忙,用来掩盖真正的问题。

要提,就提遗产税,资本利得税,房地产税,不要搞那么多没用的花头。

user avatar

个人所得税这三瓜俩枣怎么折腾影响都没那么大

啥时候有代表提案开征各类资产税了再喊我_(:з」∠)_

user avatar

我认为免起征税额度从五千改到一万是可行的。

首先目前月入一万的人减去五千免征之后再减去各种育儿 独生或不是,租房 房贷等等附加值扣除。基本上每月需要缴纳一百多个人税务。每年需要缴纳一千多左右个人税收。

如果免起征税额度为一万的话,那么月入一万的人每年会比现在增加一千多收入。同样道理月入一万五的人每年能增加三千多自身收入而减少三千多税收负担。月入二万的人每年能省四到五千左右的税收。

月入8~20K这个群体是我们国家负担房贷占比最大的群体。这个层次薪水的人群在目前月供房贷一族当中占比超过65%以上

所以说这个起征税额度提升到一万真的能给目前国内大部分房贷一族和不少从小康到准中产家庭减轻不少的负担。

有个北大教授说月入五千已经是高收入了,这类教授我不说他学问有多高?这种教授很明显只看到高层是怎么生活的,却看不到底层的人是怎么生存的。这年头月入五千的人说实话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养家庭勉勉强强还凑合吧,但是在养着家庭的同时,买房绝对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也很难维持和做到买房的能力。所以北大教授说月入五千是高收入时,我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真是够讽刺社会上的收入不高的大家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薪水的看法

月入五千在十八线城市或者生活还可以,但是在三线以上城市根本就不够。

三、四线城市月入8K以上才配说是达到个人小康收入水平,

二线城市月入13K以上才配说达到个人小康收入水平

一线城市月入20K以上才配说达到个人小康收入水平

结论就是起征税就算提不到月入一万,八千这个水平也该提一提了。希望能有这一天,如果免起征税额度定在一万的话我个人每年起码能节省将近6K多的税收了。

user avatar

不提重新分配,这些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先把房产税和遗产税收上来,别扯有的没的。

user avatar

能不能直接取消个人所得税。

总额就那么几个子,天天对着工薪阶层薅。

谁有钱你们挣谁的去啊!

user avatar

属于偷懒吧?

每年复制粘贴一下,难道不能深入了解一下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