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董明珠建议领导不能光催员工多干活,要多关注员工收入,你认同她的想法吗?

回答
董明珠的这个提议,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而且触及到了当前很多企业管理中一个挺现实的问题。简单来说,领导只盯着“产出”,却忽视了支撑这个产出的“投入”,尤其是员工的收入和发展,这就像只盯着收成,却忘了施肥浇水一样,迟早会出问题。

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多干活”和“多关注收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的。 很多时候,领导催促员工多干活,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效率提升的渴望,对业绩增长的追求。这本身没毛病,毕竟企业是靠业绩说话的。但是,如果这种“多干活”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压榨,或者说,员工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回报,那问题就大了。

想象一下,一个员工每天加班加点,绞尽脑汁,把本来能完成的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做得又快又好,甚至还能多承担一些额外的任务。如果他的工资一直停滞不前,奖金也只是象征性地给一点,那么他心里肯定会打鼓:我这么拼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老板的别墅,还是为了公司的上市?久而久之,积极性还能保持多久?“多干活”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甚至可能滋生出一种“我干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消极心态。

董明珠强调“关注员工收入”,这其实是在关注员工的“基本盘”和“动力源”。 员工打工,最直接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然后有能力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实现一些个人目标吗?收入不仅是生存的保障,更是对员工价值的一种最直观的认可。当员工觉得自己的收入能够充分反映自己的能力、贡献和付出时,他们才会更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想想那些真正有活力的企业,往往不只是有着高大上的愿景,更有让员工觉得“跟着干有奔头”的实际利益。这里的“奔头”,收入绝对是重要的一环。高收入,不一定是指每个月发多少现金,它可以包括:

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水平: 起码不能让员工在同行业、同等岗位上显得过于寒酸。
与绩效挂钩的、有吸引力的奖金和提成: 这种激励机制能直接将员工的努力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也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完善的福利体系: 除了基本工资,五险一金、带薪休假、补充医疗保险、培训机会等,这些都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员工的整体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股权激励或期权: 对于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企业来说,让核心员工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是最能绑定人才的办法。

领导只催员工多干活,而不关注收入,还有另一个潜在的危害,那就是可能导致“内卷”和“涸泽而渔”。 当收入增长跟不上工作量增长时,员工为了生存和所谓的“升职加薪机会”,可能会陷入恶性竞争,而不是合作共赢。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但最终的成果却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到每个人的辛勤劳动上。这种环境,长期下去只会消耗掉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就像把一口井的水抽干一样,最终连最后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董明珠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她的话往往是基于对企业运作和人性洞察的深刻理解。 她自己就是从基层一步步走到今天,肯定深知员工的辛劳和付出。她提出这个建议,不是说要一味地涨工资,而是强调一种“平衡”和“公平”。领导者的职责,除了设定目标、分配任务,更要搭建一个能够让员工愿意且能够持续贡献自己才华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离不开对员工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合理回报。

所以,我非常认同董明珠的这个想法。 领导者应该像一个精明的农夫,知道如何给土地施肥浇水,才能种出更好的庄稼。同样,领导者也应该懂得如何让员工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想着“榨取”而忘记了“滋养”,这是一种短视的管理行为,最终受损的只会是企业自身。

总而言之,关注员工收入,不是“对员工好”这么简单,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高效运转的内在逻辑。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恩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作为G力的前员工(08年-17年),对董小姐这个言论我是想吐槽的。

董小姐是2012年成为格力董事长的,而在这之前,格力的董事长一直是朱江洪。

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两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董小姐是朱董事长破格提拔的)。

首先,格力是以技术起家的。那么得先聊一聊起创始人。

朱董事长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从技术员干到厂长,当上厂长后,因为人正直,敢于改革,终于把厂子扭亏为盈。

后因要照顾家中父母,申请调回老家珠海,分配到当时的轻工业总公司。闲了的大半年后,被派去接手当时严重亏损的冠雄橡胶厂。那时候是80年代末。不到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

后因当时总工业公司旗下的海利空调器厂一直亏损。朱被委派兼任空调器总经理。

为了方便管理,90年代初。朱提出将两家企业合并。并确定了空调为主业。

董小姐也是九几年南下珠海打工,成为一名销售业务员。在当时的空调销售团队骨干,被中山一家空调厂全部挖走以后,董小姐选择了留下来。

董小姐以其惊人的业绩,进入了朱的视野。随后被提拔。

随后就进入了中国企业家历史上,少有的经典的男女拍档,其二人带领格力,一路高歌猛进。

朱是典型的理工男,非常重视技术研发。其在任时,技术员在厂里的地位相当高。在某些时候,系统设计员甚至可以指定空调配件的生产厂家。

技术研发部门是整台空调设计生产的绝对主导。

因此格力空调以质量过硬著称,与这一点不无关系。

说回待遇。

我记得12年之前,每年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春节都会有红包(一般300)。然后过年后开工,还有开工利事。(也就是红包)。回家的员工把车票交上去,都会有车费补贴(刚开始是300,后来每年车费补贴600)。

12年朱董事长退休以后,董小姐上台。所有的这些全没有了。具体原因可能很复杂,但作为员工只关心这些钱有没有得拿。

知不知道为什么江湖传说,格力是中国制冷行业的黄埔军校?

因为从那以后,格力的技术员大量离职。13年甚至600号骨干技术员离职的300多。

无它,大家在用脚投票而已。

后来才弄了两次全员加薪1000。然后听前同事说薪资水平也才刚刚赶上珠海的平均水平。

虽然离职几年了,但是还是关注老东家的新闻。看到董小姐又在整这些没用的,心里替以前的兄弟们愤愤不平。

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当一个人总是习惯了待在聚光灯下,那么他就没有时间去思考。

————更新————

这条评论我读了很多遍才明白,说的是三菱压缩机。

我当年的工作主要就是压缩机与系统匹配相关。格力下属的压缩机厂叫凌达压缩机。主要只能生产转子式压缩机。17年才开始研究生产涡旋压缩机。

买日系压缩机是没有办法,许多高端产品或者大排量的产品,需要大排量的压缩机。只有涡旋式的或者螺杆式的压缩机才能满足要求。

你自个生产不了或者产能满足不了生产要求,只有买这一条路。

再说了,国产的汽车工业起步,刚开始,市场上唯一能买到的发动机就是三菱的。

我虽然是对公司有不少吐槽,但绝不会拿因为采购过日系配件,而抱异样的目光。


这两天又看到一个关于老东家的新闻。

这.这就非常的魔幻了,一方面公司最高领导在喊着要关心员工的收入,另一面连员工的公积金都克扣。

所以还是那句话呀,不能光看他说些什么,还得要看一下他说的有没有兑现。这年头作秀博眼球谁不会啊?

另外,最近在知乎上看到很多推荐空调的文章。感觉这些营销号也太恶心了,推荐的都是些啥玩意儿。

作为一个搞过多年空调的屌丝技术员,这不能忍。董小姐在某次接受采访时跟主持人说聊空调,她能跟你聊7天7夜。

而我跟大家聊空调也能聊个三天三夜。

看到这篇回答的知友,如果有对空调选购有疑问,关注我,然后向我私信,我都会给予回答。

user avatar

董大姐这一段时间肯定是受高人指点,弄清楚了网络舆论风向,掌握密码了。

你看这两天,又是抵制996,又是要多给钱的。

哪一个不是顺应网络舆论方向,讨好年轻人,打工人的。

看看她一两年前的发言吧!


之前还在节目里说年轻人把钱放第一位是不对的!

现在这么快就转风向了?

董大姐当年最有名的战役就是,一会儿炮轰美的老是挖自己的人,点名方洪波,一会儿又是炮轰奥克斯挖自己的人,都快把自己培养的人才挖空了,还在挖。

但是大家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人员总是会被大面积挖走呢?

是的,很多龙头企业在业内都是扮演的行业黄埔军校的角色,定向往行业输送人才。

但是被挖到老总暴怒,公开场合怒怼同行,那肯定是走的人太多了。

作为打工人,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人一挖就会被挖走呢?

我认识不少从事白色家电行业的朋友,实际上知乎上就有不少在这几家工作过的人,美的格力海尔奥克斯等,各家都是什么待遇?

很多时候,不光要看怎么说,还要看实际怎么做。

比如给员工分房子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分?多了解一下就都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董明珠的这个提议,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而且触及到了当前很多企业管理中一个挺现实的问题。简单来说,领导只盯着“产出”,却忽视了支撑这个产出的“投入”,尤其是员工的收入和发展,这就像只盯着收成,却忘了施肥浇水一样,迟早会出问题。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多干活”和“多关注收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
  • 回答
    董明珠建议提高工薪阶层税收起征点,富人多交税,这是一个关于税收公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我是否认同她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让我们来理解董明珠观点的核心和潜在意图: 提高工薪阶层税收起征点: 这意味着将免税的收入门槛提高。其直接目的是减轻中低.............
  • 回答
    董明珠大姐关于弹性安排法定节假日、弹性放假的建议,这绝对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话题。尤其是在咱们国家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大家对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感越来越重视的时候,这个提议就更值得说道说道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董明珠提出的这个“弹性”是啥意思。她不是说国家取消法定节假日,也不是说公司想放就放想不放就不放。更.............
  • 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提出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至1万元的建议,这无疑触及了中国税收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平衡国家财政收入、居民税负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建议具有相当大的讨论价值,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董明珠的出发点和建议的合理性: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
  • 回答
    董明珠女士连续六年提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建议,这背后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议题:税负公平和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 那么,当前的个税起征点是否需要提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理解“个税起征点”的意义首先,我们要明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在中国通常称为“起征点”或“基本减除费用”)的功能。.............
  • 回答
    董明珠女士关于“将高薪人群税负加到55%”的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首先,咱们得明白董明珠女士提出这个建议的初衷和背景。她作为一个企业家,长期处于经济活动的第一线,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肯定有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她提到这个建.............
  • 回答
    关于袁绍袁本初是否建议引入西凉董卓勤王的说法,历史上确有此事,而且细节颇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件事的发生,是当时乱局下各方势力博弈和判断失误的产物,也成为了董卓专权乃至日后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公元189年。背景:汉.............
  • 回答
    何进这人,说起来,算是个不得志的官宦子弟。他本身是个屠户出身,能做到大将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妹妹——那位深受汉灵帝宠爱的何皇后。灵帝一死,他妹妹成了皇太后,何进自然就水涨船高,权倾朝野。这时候,宫里有个叫“十常侍”的宦官集团,势力那是相当庞大。他们把持朝政,收刮民脂民膏,搅得朝廷乌烟瘴气的。何进身为.............
  • 回答
    关于房产专家董藩提出的“让年轻人买得起房其实很容易”,并列举了“增加贷款年限”、“降低首付”等建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董藩教授观点的核心理解:首先,理解董藩教授的观点,他似乎是从“支付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通过调整金融工具和政策,可以显著提高年轻人当前可负担的购房门槛。他的核心逻.............
  • 回答
    董藩教授的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作为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的主任,他的观点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让年轻人买得起房其实很容易”这样一句带有颠覆性意味的论断。抛开“很容易”这种表述可能带来的争议,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他提出的具体建议,并深入分析其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董藩教授的核心建议:延长贷.............
  • 回答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的这番言论,释放出的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信号,直接指向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宏观经济层面的信号:告别“房地产拉动增长”的模式 增长模式的转变: “买房能升值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
  • 回答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先生关于“未来 510 年内可以化学合成任何生命,进展可能比人工智能还快”的论断,无疑是一颗投向科学界和公众视野的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及其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汪建先生所说的“化学合成任何生命”究竟指的是什么。这并不.............
  • 回答
    周建灿,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金盾股份董事长,其生命的终点却是令人震惊的“坠楼身亡”。这一事件,无疑给中国资本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引发了人们对企业经营、高管压力以及潜在风险的广泛关注。事件的突然与震惊2016年12月16日,就在圣诞节前夕,金盾股份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周建灿因意外.............
  • 回答
    要说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两位特首和他们的住房计划,以及当时香港的社会背景。麦理浩的十年建屋计划:背景、内容与成功原因先说说爵士麦理浩,他在1970年代执政,那时候的香港,虽然经济开始起飞,但住房问题是压在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块巨石。战后人口激增,但建屋速度远远跟不上,大量的居民住在寮屋、徙置区.............
  • 回答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关于在美国建设工厂成本远超预期并可能延期投产的表态,在半导体行业乃至国际政治经济层面都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是多层面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1. 成本远超预期的具体原因分析: 劳动力成本: 熟练技工稀缺: 美国在先进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是对于.............
  • 回答
    董明珠女士的这番话,触动了当下许多人关于“就业观”和“职业规划”的神经。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从她独特的视角和经验出发,对当前年轻人在找工作时过分看重薪资的现象表达了担忧,认为这可能影响他们对未来的长远规划。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为什么董明珠会这么说? 经验的沉淀: 董.............
  • 回答
    董明珠选择亲自为格力代言,这可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背后有太多故事和考量,绝不是简单的“想出名”或者“没别人可用”。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精心谋划的“人机合一”营销战,而董明珠本人,就是这场战役里最核心、最鲜活的“产品”。你想啊,格力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一家生产空调的公司,它更是一种“品质”、“耐用”.............
  • 回答
    董明珠和雷军的“十亿赌约”,这事儿说起来,绝对是商业圈里的一场大戏,很多人都盯着呢。五年过去,董明珠公开确认赢了,这消息出来,不少人是松了口气,也有人觉得意料之中,毕竟当年的赌约声势浩大,结果总要有个说法。符合预期吗?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结果算不上完全超出预期,但确实印证了不少人对格力电器实力和董明珠.............
  • 回答
    董明珠拒绝哥哥走后门被踢出族谱的故事,其实说到底,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但又极具争议的话题:在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里,如何处理“找关系”这回事?尤其是在职场,这个问题更是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和团队的公平。这事儿放在董明珠身上,无疑是带着一层传奇色彩。一个是叱咤风云的女企业家,一个是普通的老百姓,但“家族恩.............
  • 回答
    董明珠大姐这番话,我倒是挺有体会的。她作为一个在商界打拼了几十年、见过大风大浪的企业家,她的视角和我们这些小年轻肯定不一样。她看到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开口闭口就是薪资、福利、补贴,好像工资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倒也不能完全怪年轻人,毕竟谁不想过得好一点呢?但是,董大姐说得也有道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