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董建华的八万五计划失败了,麦理浩的十年建屋计划成功了?

回答
要说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两位特首和他们的住房计划,以及当时香港的社会背景。

麦理浩的十年建屋计划:背景、内容与成功原因

先说说爵士麦理浩,他在1970年代执政,那时候的香港,虽然经济开始起飞,但住房问题是压在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块巨石。战后人口激增,但建屋速度远远跟不上,大量的居民住在寮屋、徙置区,环境恶劣,治安也成问题。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民生,也影响香港的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

麦理浩上任后,把解决住房问题列为首要任务,推出了“十年长期房屋建设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在十年内为200万市民提供廉租屋:这可是个了不得的目标,意味着要建造大量公共房屋,让普通市民也能负担得起。
改善现有居住环境:不光是建新屋,还要拆迁寮屋,把住在简陋棚屋里的人搬进更安全、卫生的住所。
强调“居者有其屋”:虽然是廉租屋,但理念上是让大家有自己的家,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为什么麦理浩的计划能成功?

1. 目标清晰,切中要害:麦理浩的计划非常明确,就是要解决大量市民的居住困难,而且是通过供应充足的公共房屋来实现。这抓住了当时社会最迫切的需求。
2. 强大的政治意愿和执行力:麦理浩任内的港英政府拥有强大的行政权力,能够调动资源,强力推行政策。他本人也对住房问题非常重视,亲自抓,下面的人也自然不敢怠慢。
3. 土地供应的配合:当时的港英政府通过填海、规划新市镇等方式,为建屋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土地是住房的根本,这一点至关重要。
4. 经济基础的支撑:70年代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制造业、金融业蓬勃发展,政府税收充裕,为大规模的公共房屋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5. 社会共识和配合:虽然也有拆迁的阵痛,但当时大多数市民都盼望着能住进更好的房子,对于政府改善居住条件的努力,普遍是支持和配合的。

董建华的八万五计划:背景、内容与“失败”原因

到了董建华时期,已经进入了90年代末。香港刚回归不久,经济上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楼市泡沫破裂,社会上对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都充满关注。

董建华上任后,提出了“八万五计划”,目标是:

每年出售或租出八万五千个单位: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将每年房屋供应量稳定在八万五千个单位,希望通过增加供应来稳定楼价,并最终实现“人人安居”的目标。
推动居者有其屋:鼓励市民置业,希望通过稳定房价,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自己的住所。
希望透过稳定楼价,推动经济复苏:当时经济低迷,楼价下跌被认为是影响经济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什么八万五计划“失败”了?

这里说“失败”是相对的,因为它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引发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1. 目标设定不当,与市场脱节:
“保八”的意图过强:八万五计划的出发点之一是稳定房价,甚至不让它跌得太厉害。但当时香港楼市本身已经存在泡沫,市场自然需要调整。政府强行“保八”(指一年内落成八万个单位,后来改为卖出八万五千个单位)的意图,反而被市场解读为政府要托市,加剧了市场的观望和观望。
忽略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八万五计划主要聚焦于“推出”单位,但并未充分考虑到市场的真实需求是分层级的,比如高端市场、中产市场以及不同地区的住房需求。
2. 市场反应的“反噬”:
“一盘散沙”的市场:香港楼市是一个非常活跃且对政策高度敏感的市场。当政府宣布要大量推出单位时,市场上的卖家和发展商,尤其是已经买了地但还没开发的,会担心未来房屋供应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于是纷纷“惜售”,或者加快推盘以规避风险。这反而导致了市场上单位“挤闸”式地涌出。
预期管理失误:政府未能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市场解读为政府要“抢”市场份额,导致发展商和投资者采取规避策略,反而加剧了市场波动。
3. 时机选择的失误:
恰逢亚洲金融风暴:计划提出之时,亚洲金融风暴刚刚结束,香港经济正处于复苏的关键时期。楼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受到市场信心的影响极大。政府强推如此大规模的房屋供应,加上前述的市场反应,直接导致了楼价的急剧下跌,引发了“负资产”问题(即房屋市值低于按揭贷款额),对银行体系和市民的资产造成了严重冲击。
4. 执行细节的不足:
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和节奏:计划的目标过于简单化,就是“八万五”。在执行过程中,可能过于强调完成数字,而对单位的类型、品质、地理位置等方面的考虑不够周全,导致市场消化能力不足。
公私营房屋的比例问题:虽然计划也涉及私营房屋,但其冲击最大的还是私营楼市。政府在控制好私营市场供应节奏方面,未能做到与公营房屋供应形成良好配合。
5. 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变化:
回归初期的挑战:香港刚回归,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在施政上都面临着适应新体制的挑战。如何与市场博弈,如何在新的政治框架下进行有效的政策调控,经验尚浅。
对市场干预的担忧:在追求自由市场经济的香港,政府过度干预楼市,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容易引起市场参与者的警惕和抵触。

总结一下两者的关键区别:

目标导向:麦理浩的计划是解决民生刚需,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让大部分市民有安居之所。而董建华的计划,除了民生,更多包含了稳定楼价、刺激经济的意图,目标更复杂,也更容易被市场解读和操纵。
市场配合:麦理浩的计划是在经济增长、土地供应充足的大背景下推行的,政府的资源和权力足以主导。而董建华的计划则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后、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下推行,政府试图“对抗”市场规律,结果反而被市场“反噬”。
执行策略:麦理浩的计划是长期、稳步推进,注重土地供应的保障。而八万五计划则因为其数量指标的吸引力,反而诱发了市场短期内的激烈反应。

简单来说,麦理浩是“顺势而为”,他抓住了香港经济起飞、政府有能力、市民有需求的好时机,用充足的土地和资金,稳打稳扎地解决了居住问题。而董建华则是在经济动荡时期,试图用一个量化的数字目标来“稳定”一个非常复杂且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市场,结果用力过猛,而且忽略了市场本身的逻辑,导致了负面效应。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被誉为“安居工程”,另一个则成为教科书式的“市场失灵”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彭定康离开前,已经把香港转成议会主导了,此后的ceo除了北上要政策外,做过啥别的事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两位特首和他们的住房计划,以及当时香港的社会背景。麦理浩的十年建屋计划:背景、内容与成功原因先说说爵士麦理浩,他在1970年代执政,那时候的香港,虽然经济开始起飞,但住房问题是压在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块巨石。战后人口激增,但建屋速度远远跟不上,大量的居民住在寮屋、徙置区.............
  • 回答
    《董小姐》中“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句歌词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其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符号、情感冲突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解析: 一、意象的象征性:自由与现实的辩证1. “野马”作为自由的隐喻 野马是草原上的自由生灵,象征着不受束缚的生命力、奔放的天性与对自.............
  • 回答
    你说到《水浒传》里董平杀程太守全家、抢其女儿的剧情,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令人侧目和引发争议的情节,尤其考虑到董平后来也位列梁山“八骠骑”之一。要理解这个剧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水浒传》这部书,它写的是“好汉”,但这个“好汉”的定义,和咱们现在理解的道德模范可不是一回事。.............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细致,也很有趣。确实,在《水浒传》原著小说和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中,关于“双枪将”董平的武器设定存在差异。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原著小说《水浒传》中的董平:双枪,且是长枪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小说中,董平的绰号是“双枪将”,这表明他使用两根枪作为武器。关于这两根枪的具体长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拿昆凌和奶茶妹妹来比,虽然都是“嫁给男神”的代表,但她们面临的舆论环境和自身经历确实不太一样,所以大家给的祝福也大相径庭。昆凌这边,为啥大家祝福得多? “灰姑娘”式的励志故事: 昆凌当年参加《我爱黑涩会》出道,说实话,早期她走的也不.............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珠海银隆,以及董小姐为何对它如此执着。这可不是一篇冷冰冰的技术报告,而是从咱们老百姓的角度,一点点把事情说透。珠海银隆:从一个“新能源梦想家”到“争议者”首先得明确,珠海银隆,全称是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它之所以能闯进大众视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跟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
  • 回答
    说起来,董卓和刘巴这俩人,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一个是要留名青史的能臣良将,但他们在货币铸造这事儿上,竟然捣鼓出了个类似的结果,这事儿可真是有点意思。要说这效果一样,倒也不是完全复制粘贴,而是在最终造成的经济紊乱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咱们得先把这俩人的背景捋清楚,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要说董卓为何输给了袁绍那帮关东群雄,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不是说董卓没本事,他早年在边塞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汉子,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多,像吕布、华雄、董越这几个,都不是善茬。可偏偏就这么栽在了袁绍这帮人手里,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得看董卓的根基和战略失误。董卓这个人,他能.............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很多观众对胡歌和霍建华两位演员都颇有好感,但如果细究起来,确实会发现两人的公众形象和口碑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胡歌之所以在风评上普遍比霍建华好一些,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还包括了个人经历、公众互动以及外界解读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承认,胡歌的个人经历为他的公众形象增添了太多值.............
  • 回答
    在讨伐董卓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而他的兄弟袁术官拜后将军。这似乎与他们当时的官职并不完全对等,甚至袁术的“后将军”听起来比“渤海太守”更为显赫一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品味一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各方势力以及个人声望在推举盟主时的作用。首.............
  • 回答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的这番言论,释放出的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信号,直接指向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宏观经济层面的信号:告别“房地产拉动增长”的模式 增长模式的转变: “买房能升值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
  • 回答
    董事长、总裁和 CEO 是公司治理和运营中三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权力。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些区别,我们先来逐一分析每个职位的核心职能,然后进行对比总结。 董事长 (Chairman of the Board)董事长的核心职能是领导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
  • 回答
    董卓被杀前长安流传的童谣“李氏灭,董氏绝,鸡鸣兆,丁卯灭”确实令人费解,仿佛预言般准确地描述了董卓覆灭的走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童谣如此精准?是巧合、艺术夸张,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童谣的内容分析与对应: “李氏灭,董氏绝”: 李氏: 这里可能指的是汉灵.............
  • 回答
    宝能提出罢免万科所有董事和监事,这在当年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彻底点燃了万科股权之争的战火。要分析这件事情能否通过,以及对万科发展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罢免议案能否通过?难度极大,但绝非零可能。首先,我们要明白股权董事和监事罢免的标准和流程。在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下,董事和监事作为公司的.............
  • 回答
    要说董卓怎么就这么完蛋了,那事儿可复杂着呢。要是我跟你说,就是他坏事做太多,老天爷看不过眼了,那也太简单了。这背后啊,有政治、有人性,还有一些阴差阳错,凑到一块儿了。首先得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董卓这人,说白了,就是个粗野莽夫出身,带兵打仗可以,玩政治那真是一窍不通。他当年趁着何进跟十常侍斗得你死我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句话的注音及其背后的含义。一、 注音解析首先,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注音: 吾 (wú)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我”的意思,发音为第二声(阳平)。 它属于声母 w,韵母 u,声调为阳平。 为 (wèi) 在这里,“.............
  • 回答
    曹操这位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从率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威武形象开始的。然而,在那之前,他并非是横空出世的盖世英雄,而是在暗流涌动的东汉末年,一步步摸索、积累、直至蓄势待发的青年才俊。要深入了解曹操的早年,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还原他走过的路。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
  • 回答
    董卿赴美生子,却又在公开场合呼吁国人爱国、为传统文化骄傲,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难以接受的现象。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认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双重标准”或者“言行不一”。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件事。首先,我们得理解“爱国”和“为传统文化骄傲”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爱国,它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