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称「 买房能升值的时代已经过去,依靠租赁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回答
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的这番言论,释放出的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信号,直接指向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宏观经济层面的信号:告别“房地产拉动增长”的模式

增长模式的转变: “买房能升值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房地产作为投资和拉动增长引擎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过去,房价上涨不仅是居民财富增值的途径,也是拉动投资、消费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如今,这种模式难以为继,说明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而非继续过度依赖房地产的金融属性。
经济“软着陆”的诉求: 承认“升值时代过去”也意味着政府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认识加深,并试图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因为过度的“唯升值论”而导致泡沫的进一步积累和破裂。这是一种主动管理风险的姿态,旨在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避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警示: 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与金融业高度绑定。房价的过度上涨也伴随着大量的金融杠杆。董事长作为银行系统的代表,其表态也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一种警示,提示市场和金融机构要谨慎对待与房地产相关的风险敞口。

二、 房地产市场层面的信号:从投资属性转向居住属性和资产配置新思路

投资属性的弱化: 这是最直接的信号。过去,“房住不炒”更多地被理解为抑制炒房行为,但并没有完全否定房价继续上涨的空间。而“买房能升值的时代已经过去”,则明确了市场从普遍性的上涨预期转向了更加理性、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未来的房价可能不再是单边上扬,而是受到经济基本面、区域发展、产品品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波动性会加大,甚至可能出现区域性、结构性下跌。
居住属性的回归: “依靠租赁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是实现居住属性回归的关键。这意味着政府将更加重视租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政策支持、法规完善、金融创新等手段,鼓励租赁住房的供应,提升租赁的便利性和稳定性。未来的居住模式将更加多元化,租房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而不是仅仅视为过渡或次优方案。
资产配置的多元化: 既然房子不再是稳赚不赔的“硬通货”,居民的资产配置将更加多元化。银行董事长说出这样的话,也意味着银行自身在资产配置和贷款策略上将做出调整,不再过度依赖房地产抵押贷款,而是拓展其他多元化的业务和投资方向。
市场分化加剧: 随着“升值时代”的结束,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将更加明显。优质地段、配套完善、产品力强的房产仍然有可能保值增值,但那些位置偏远、配套不足、产品过时的房产将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

三、 政策导向层面的信号: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落实

“租购并举”政策的深化: 这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住房政策,田国立的言论是对这一政策最有力度的官方背书之一。它预示着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在租赁住房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包括但不限于:
增加租赁住房供应: 包括发展机构化租赁企业、鼓励国有企业运营租赁住房、盘活存量住房用于租赁等。
完善租赁法规和监管: 保护租客权益,规范租赁市场行为,增加租赁的稳定性。
金融支持租赁市场: 例如发展租赁住房REITs、为租赁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等。
房地产税等长效机制的铺垫: 如果房价不再是主要的增值来源,那么抑制投机、调节财富分配的政策,如房地产税,就有了更强的推行基础和必要性。房地产税的推出,将进一步弱化房产的投资属性,强化其居住和公共属性。
人口结构变化与住房需求的匹配: 中国正面临老龄化、少子化等人口结构变化,这也会影响到未来的住房需求。传统的“一户一代一套”的模式将面临挑战,租赁需求可能随之增长。

四、 金融机构层面的信号:业务转型与风险控制

信贷结构调整: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的建行董事长,其言论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贷策略。这意味着建行将减少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依赖,将更多资源配置到其他领域,例如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等。
风险管理意识提升: 银行需要为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下行风险做好准备,包括提高对房地产开发贷款、按揭贷款的审慎性评估,以及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能力。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银行可能会积极探索为租赁市场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为租房者提供便利的支付方式,为租赁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等。

五、 对普通民众层面的信号:购房心态的转变与生活方式的选择

理性看待房价: 告别“月月涨、年年涨”的预期,购房者需要更加理性地评估房产的价值,不能再简单地将购房视为“最稳妥的投资”。
重新审视租房的价值: 租房不再是“无壳蜗牛”的无奈之举,而是可以成为一种更加灵活、经济、便捷的生活方式选择。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性增加,租房的优势将更加凸显。
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购房者需要将资产配置的目光从单一的房地产转向更多元化的渠道,包括股票、债券、基金、黄金等,以分散风险,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总结来说,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的言论,并非一句简单的市场判断,而是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信号: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从一个以投资和投机为主导的市场,转向一个以居住和租赁为主导的市场。这一转变是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信号,对于购房者、投资者、开发商乃至整个金融系统都至关重要。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在告别旧的增长模式,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卖房割韭菜的时代已经过去,租房割韭菜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user avatar

屁股往哪坐,话就往哪说。

几年前建行的广告还是“要买房,找建行”

现在早就换成了“要租房,到建行”

租房明明是按消费能力的长期支出,为什么建行还这么热衷于给租房上杠杆呢?

答案这位建行的董事长已经说得很直白了,现在租售比1:700

差不多相当于58年,这里还不包括房屋的贷款利息、装修折旧、运营维护、物业费用

如果把这些都算上,房租不涨的话,在70年的产权周期内,房东这辈子别想靠出租能把当出买房的钱换回来

建行包括其他银行也一样,现在房价不涨不可怕,怕的是房东集体断供

断供就意味着走法拍,少量断供银行赚钱,如果集体崩盘

就和现在毛熊股票、卢布一个意思

那就是一个万丈深渊

现在再放再多的购房贷款有意思嘛,再降低首付还有什么用嘛

过去靠涨价解决的问题,今天全部变成了悬在头上的利剑

停止房价上涨,利用通胀抹平离谱的租售比才是正道

要不然为什么银行要发善心,给租房者发放租放利率更低的租房贷?

就怕利益不够,您不上钩啊

租房贷款,是推动房租上涨的绝佳利器。

过去租售比差过大,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早已完成金融化,而租赁市场还是消费化

贷款的推出就是助力租金市场转向金融化

有人问了,一个月一交的租子,怎么金融化呢?

有了租金贷,表面上还是租客一个月一交钱,但是这个租金贷并不会放给租户,那钱早就直接给房东啦

讲一个故事,帮您理解,记住啊这是故事,里面的名字只是代号,与现实世界没有一丝关连

贱行与急用钱的房东来谈,市面上租金值5000的房子,4500的价格签5年,5年还要每年给一个月的免租期,这样明明一年能收6万租金的房,到了贱行的手里,只需要花5万

房东会傻到接受这么不平等的条款吗?

贱行相信会的,因为他们会按年付费,如果一次性付费更多,房东要让步更多

然而这笔直接放给房东的年费,并不是贱行拿出的真金白银,这笔钱实际上就是租客的租金贷

租客以每个月5000租下这个房,表面上每个月交5000房租,实际上就变成了按月还贷款

因为早期有优惠,利息并不高

租客一开始肯定是开心的,租金月付,比押一付三强多了

房东受了点损失,但一次性拿笔钱,也省了后期管理的心思,对房东来说也还好

贱行当然是最开心的,做了一笔消费贷款业务,要知道现在做笔靠谱的消费贷要有多难

当然如果这个模式发展到后期的话,结果我们也都见过,2020年某家、某寓相继暴雷

当金融进了房租市场,房租有了金融的支撑,必然会引发剧烈的炒作

当然贱行是国有大行,风控模型肯定比小高利贷的水平不知道高多少倍

但是,当租客普遍能够按月付租,其对租金的承受能力会加强,从而导致租金上涨的加速

现在在北京的年轻人,三个月交一次房租,一次2万多很普遍

一次性拿2万多,真的会导致交房租的当月出现亏空

但是如果按月拿,每个月的压力就会感小很多,如果不够信用卡还可以补一下

要知道,表面日万5的信用卡,真实年化利率高达18%

租房从以前没利息,到现在支付一定利息,每月可支配的钱好像变多了,实际上都是用18%的信用卡在不断给自己上套

对于银行,他们早想明白了

我们不需要年轻人买房,因为现在房价早已涨到年轻人买不起的地步

但我们一定要刺激年轻人消费,只有年轻人不停的消费,过去的肆虐的房地产泡沫才会变成铁泡沫

那些中年失业的房奴们才不会批量断供,房地产的大雷才能真正的软着陆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上一代的年轻人的使命是当房奴,把贷款套上,这一代年轻人要贡献消费,努力赚钱,努力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就这还想着让我们生三胎,让我们的后代承担新韭菜的伟大使命

我们只想说,大人,醒醒,时代真的变了!

user avatar

我的理解是房租要涨了?

user avatar

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在根本意识上打算出钱让佃农也耕者有其田,还是主张自食其力去买房。

只不过基于私人房东竭泽而渔,就从私人租赁换成公共租赁,给一个较低房租。

根据郑州案例则是直接出钱赎买贫农房屋让贫农负债其升级到中农,把贫农房屋用接近永佃制方式租给佃农。

像安置房宿舍楼质量很普通,就不可能给公租房好的条件,佃农到时候自然想换套房子。

撑7年还能再来一波赎买炸楼撑7年,差不多早年的商业土地使用权就到期了。法律让你免费续期,土地税得按年缴纳。

加的杠杆释放的流动性,应该能给地主开发商续命,有可能让富农直接升级。

这些都是权宜之计,未来消费基金投资和公共福利会大为改观。税政改革城镇化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需要大量高技术劳动力往里填。

当然这都是少数城市股指的游戏了,不知道无限发债能不能撑到“天下有变”。

user avatar

翻译一下就是,

房价太高了,使劲砍你们这群穷鬼也买不起,

这样吧,锁死购房贷款,让有房子的卖也卖不出去

房价不涨,还卖不出去,只能全款买,多套房的有房贷怎么办?租啊!租给那群穷鬼,租金上去了,房子有收入,能够供的起房贷,甚至还有结余,也不怕多套房的降价出售形成暴跌了。

随着大放水,物价涨,收入涨,房租涨,有房的继续买房,没房的继续租房,这房价稳定5-10年,看样子还能涨。

最后形成,穷鬼租房,房主还贷的双赢局面,简直完美。

几十年后,穷鬼一无所有,房主继续加码圈地。

在实际土地充足,建筑业生产力超标的当下,想出来这种最差的手段,值得鼓励。

简单总结,老子吃到嘴里的肉,谁都别想动

最后看年轻人怎么选了,最黑暗的路已经摆在眼前了。

我看,明年生育率还能降,靠谱。

再假定出生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寿命80,最多5年,平均每年就要空出来1000万人口居住的房子,接着折腾,看最后炸多响

user avatar

尼玛这就摆烂了就是,这帮人解决房价高买房难的办法居然是。。。。

你们租房子去

“你们杨白劳没有地就来租我黄世仁的地耕就是了”

user avatar

说白了就是房价我们是不打算降的

既然年轻人说不生孩子是因为买不起房

那行,我不可能降价把房子给你

我干脆租给你得了

价钱稍微低一点

比房贷稍微低一点

而且你还不用给首付就可以有房子住

还不感恩戴德赶紧租一套然后生三个娃?

至于教育医疗入学就业之类的

那可不在“房子”这个话题的范围了

下一步我们再研究

什么?你问以后怎么办?

以后你打不动工了,熬不起996了就回老家呗

押金肯定会退给你的,但是房子那可还是我的

养老怎么办?你说你想在大城市退休?

不可能的,你房子都没有,你咋能算我们这的人

你不是生了仨孩子么,养老还是得靠自己的孩子呀

最终

房价没跌,打工人也有地方住,还能提高生育率

一石三鸟美滋滋

什么?你问我有多少人听进去了?

那我可就不知道了

user avatar

这个话是真的没啥问题的,但是他话没有说全,那就是广大中小城市伴随着人口的流出和出生人口下降外加大型高层鸽笼房楼盘的过度开发,广大群众真的没有那么多刚性居住需求了,并且不仅没有居住需求,甚至租赁需求都没有了。

从人口上来讲,一个中型地级市市区人口200万就算挺多的,以我家乡为例:西陵区40万人,夷陵区52万人,伍家岗区20万人,点军猇亭加起来15万人,才一百万出头;我再找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温州,鹿城116万,龙湾47万,瓯海96万,洞头10万,也就250万左右。

近十年间,稍微留心一下城市发展的人都会发现,不管走到哪个城市甚至是一些县城,你都会发现原来属于近郊农田或者荒山的地方都矗立起一望无际的楼盘。要知道我国这种高层鸽笼型楼盘最大的特点就是承载力极大,随便一个楼盘就是七八百户起步,三四千户也稀松平常。以一家三口人为例,一个大型楼盘就能承载几千上万人,而这些中小城市市区每年都是至少二三十个这样的楼盘入市。早在2010年,国家统计局门户网上就发布了《全国城镇居民收支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的报告,报告的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为89.3%。也就是说十年前就已经有90%的自有率了,这十年来大量的房屋建设也就是针对的改善、外来、新增人口的需求。

但是你需求再大也耐不住现在这种开发力度啊,一个100万人的市区,每年恨不得开发七八万人住的房子,十年下来几乎把全城人住房翻一倍了,其结果就是中小城市本地人但凡有个稳定单位的,手里都是几套房,而且更恐怖事情是,这些家庭普遍都只有一个孩子,随着上一辈老去,很多城市家庭目前都是4-2-1结构,最后到了第三代独生子女夫妻,俩人手里继承的房子可就是六对夫妻一辈子的积累。而这些中小城市没有了人口的流入,市区一大堆这种拿着6对长辈夫妻一辈子积累的房产的后辈夫妻面临的就是租不出去也卖不掉的结局。

那田董说的租赁市场又在哪里呢?答案非常明显了,那就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未来中小城市的持续失血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乡镇农村则会更加严重,这些女性都跑光了地方就算你想补充人口也无从补充起啊。人跑的越多,就业机会就越少,人就会跑的更多。最后仅剩的年轻人只能源源不断地流向大城市,但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房价早就已经被炒得非常高了,那可不只能租房了。

但是大城市成功买房扎根的新市民以及土著生育欲望同样很低,我前面说的4-2-1模型在大城市也是成立的,不过好在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租赁他们的祖辈们一代代积攒的房子。那么为什么说他们的房子已经不再具有升值价值了呢?理由也很简单,逝去的老一辈源源不断的为市场注入新的空房,外来人口在当前房价已经高的逆天的环境下少数富有群体的接盘能力和房屋市场的增量可能就是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

而且我们还面临另一个黑天鹅——入不敷出养老金可能会带来养老金的大贬值,养老金实际上对应的是年轻人创造的整体价值,此消彼长之下,养老金愈发稀释是一个必然结果。

既然养老金会稀释,那么什么东西不会稀释呢?那就是年轻人支付的房租,假设一个大城市年轻人的房租是他月薪的三分之一,那么不管未来货币如何贬值,他还是要把自己劳动所得的固定一部分拿来缴纳房租。比如随着养老金捉襟见肘,通天纹大妈养老金虽然还是1万,但是购买力已经下滑到原来的5000,而原先月薪1万的打工人小伙收入则变成了2万,但是小伙原先3000的房租也涨到了6000,有房出租的通天纹大妈生活质量会因为房租上涨而保持不变,没房出租的通天纹大妈就要下滑一半了。

以我之前我那个专门卖公寓给外围女的哥们的一个热销产品为例,深圳市区25平米复式公寓每平米7万,175万一套,现在市场价6000一个月租金,年收益是72000元,年化收益大约4%,看上去也就是银行存款的水平。但是,随着货币正常的通胀趋势,即便房屋价格不再升值,租金也是会随着物价一起上涨的,所以欧成效很早就说过,按照当前的租金我国的大城市房产租售比很低,但是按照你房屋的买入价格来算,租售比一点都不低。现在上海租1万一个月的房子,可能十几年前买入价就是120万,按照现在600万的房价来讲年化收益2%,但是按照120万算那可是10%!

所以假如你拥有一套深圳现在月收租金6000的公寓,而现在一个深圳的普通打工人收入可能是9000块,你一个月可以获得他收入的66.6%,随着老龄化到来,养老金的购买力越来越低,但是你的房租会越来越高,二十年后可能深圳普通打工人收入变成了3万块,但是你的房租收入也涨到了两万,如果你有两套这种公寓,就意味着你可以不受货币贬值的影响,始终享受1.33个普通打工人的劳动供养,而没有租金收入的普通退休老人养老金购买力就已经缩水到二十年前三分之一了,可能由原来0.6个普通打工人的供养降低到0.2个。

所以这样看,包租公包租婆才未来才真正有养老的依靠,这种趁年轻攒下几套大城市公寓或者房子的人真的能做到老有所依,只靠养老金的就不一定了。

user avatar

既要保住高房价以及全球首屈一指的租售比,

又要让房地产及其背后的银行信贷不崩盘,

还要让普通人继续结婚生孩子

win 麻了

user avatar

给你们翻译一下:反正房价已经涨到普通人买不起的地步了,那干脆就不让普通人买了,卖给有钱人,再当对普通人的收租工具好了。

就是解放前的地主和佃农关系。

我天经地义的出生、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工资要交税,买东西的价格里还有增值税。

然后我在我工作的土地旁居住,还要被盘剥一层房租。

有资本的人抬高房价,再用房租生生世世盘剥打工人。

还觉得很合理?

凭什么一个辛劳工作的打工人,连属于自己的片瓦都不能分到?辛苦工作就换来一句:

这瓦太贵,你还是给房东大爷交租吧

为什么在田旁工作的打工人,不配分到片瓦。而收租的大爷却可以拿租子,世世代代盘剥?

user avatar

早就开始搞了好吗?万科旗下有个叫泊寓的公寓品牌,类似于自如,蛋壳这样的公寓租恁项目。但是和蛋壳这种野路子,和自如这种背靠链家这样的职业中介相比,泊寓背靠着万科这个房地产大佬,而且万科和许老板的恒大这种民营企业相比又有不同,就是他背后还有国资的影子。

泊寓的房子普遍要比其他的同地段的房子要贵一些,但是一是好在他有比较吸引年轻人的精致装修,二是他可以月付租金,给年轻人减轻了不小的压力。而泊寓目前主要的业务还是在像深圳的城中村里面,上次去深圳坂田那边见个朋友,路过那边的一个城中村,就看到了他们的招牌,和旁边低矮破旧的建筑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我朋友在申请深圳的公寓房,他告诉我在深圳住建局的官网上看到一个比赛,就是要设计一些小户型的房子的装修,最小的只有十几平米,不带厨房,最大的也不超过50平米。我当时很奇怪,还特意上去看了一下,果然有。

突然今天看到这条建言,我才恍然大悟,看来房地产行业接下来是要动真格的了。但别高兴的太早,这种小户型的出现,还有这个专家说的租赁时代的到来,很有可能就是未来大家能够买上一套房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因为房地产特殊属性,让他不可能降价,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辈子都只能靠租房子生活,认命吧,你也别做什么梦了,也别再鸡什么娃了,有些东西你出生没有,以后就很难再拥有了。还是把钱拿去消费吧,忍一忍吧,老老实实的去拧螺丝或者送外卖吧,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

user avatar

房租要涨

user avatar

租赁与购房最大的差异就是土地成本谁出。

地价就在那里,除非地方政府让利,但从各地经济发展的财税模式来看,几乎不可能,宁可降低首付比例,重启货币化棚改也要维持基本的财税稳定,四个房地产利润分配者分别是:地方财税,银行利息,投资者收益以及房企。

先看房企,半死不活,且处境只会因为高负债所产生的利息而愈发困难,破产兼并会更快的来临,尤其是当时高速扩张导致债务积累严重的,已经有很多出了问题,并且未来还有更多的房企要出问题,不要说银行救他们,最先抽贷的就是银行。

再看投资者,随着变现口子越来越小,能变现的比例也越来越少,你二手房收了进城税,那么地方财税怎么办,未来地方锁死流动性的操作也会越来越多,再加上投资者很多都没有算细账,这几年投资变现的钱够不够给银行的利息,扣除中间成本能不能跑赢通胀,大概率一圈忙下来都是给银行打工,此外,资产泡沫破裂最怕的是抛售恐慌,一旦抛售开始,市场有能接受多少比例的变现而保证价格崩盘。

银行,也是过去十几年信贷扩张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任何加杆杆的环节都要为金融体系付利息,即便实体产出的利润没办法覆盖这部分收益,但就是被金融体系拿走了。银行也是聪明的,早就开始建围墙了,信贷收紧,停止对一些非国有企业的旁氏信贷输血,银行要的是稳稳的收益,而大概率不想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吃下大量的不良资产。但也会让利,无非就是少赚点,比如地方要求银行放低加点,无非是土地的收益中银行少拿走一些而已,再比如央行上缴1万亿收益用来经济纾困,其实也是拿出来一些积累反哺实体,你让他过度放松风控,估计很难,最多是银行少赚点。20~30年的贷款,只要锁死在购房者手里5~10年,加上20、30以上的首付比例,风险早就不在银行了,房价腰斩银行也不亏。

那么就只剩一个地方财税了,这也是所有改革最难触动的点,一方面宏观政策要求保经济增长,比如今年的5.5%,宏观资源配置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一部分是地方的明面和隐性债务,另外方面就土地出让金,按照现在的租售比,几十年光土地成本都赚不回来,如果再加上建设过程中的负债利息,那么得租售比上升几个台阶才有可能是一个好的投资。

总结起来,现在地方财税已经把原本四个利益共同体吃了三个,烂在手里的地地方也不可能高价从房企手里收回来,投资者想要变现就会触动地方财税的利益,从而二手房限售限贷是必然结果,连银行也要降加点,少赚一些。那么长租房的土地成本地方会让利吗?个人觉得少量做宣传的土地可以,但满足千万甚至上亿人的居住的租赁市场,不太现实,不让利就需要有人来承担这部分成本,估计都想着从建设环节捞好处,未必有人愿意真的承担这部分土地溢价。

最后,这是金融机构建设银行提出的,那他们一定知道道德风险在长期是不稳定的,上次市场化的长租房,一两年都发生了暴雷现象,如何保证租客5年10年租期的权益不受侵害呢?里面的道德风险可不是一点。

user avatar

田董事长话说的八面玲珑,简直是官样文章的典范。对上,领会上层稳经济稳楼市的政策精神。中间给炒作房产的人一些信心,对下也安抚了买不起房子的底层。

对于把全部身家押注在房产的有房者来说,房子丧失金融属性,失去升值空间,又丧失了流动性。这些房子明明是劣质资产,价值暴跌是可以预期的。但是田董事长这样一说,貌似给这些持有房产的人一些希望,能够通过收房租来自我麻痹自己。虽然房子不能升值,但是还可以收租赚钱获得回报啊。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就目前的恐怖的租售比,就算把房子租满70年也没办法回本。要是考虑到房子的折旧,租金能不能覆盖折旧成本都难说。

user avatar

还能有什么信号?

无非就是:买不起就别买了,降价是不可能降的,这辈子都没想降。

user avatar

今年特别的感受到kkndme,十几年前的预言。

大家不是痛恨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嘛。我们就盖公租房,把土地财政编成租金财政。

租售比的差距一直被当做一个中国房价太高的证据——那要是房价不动涨房租呢。

实际国家就是想绝了大家通过买房搞阶层提升的心……

user avatar

遇事不决先不要抬杠,反驳,因为没意义。俄罗斯乌克兰打仗大家抬杠反驳还有点价值,因为反正你也不能干啥,与你也没有太大直接关联。

房价则不同,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

其实说白了,意思就是投资房产升值的道路已经到头,现在要投资房产就是投资租赁。说白了就是炒股你不指望股票升值,而是指望股票分股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