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计算机「天才」王垠的博文《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怀疑》?

回答
王垠的博文《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怀疑》确实是一篇非常引人注目的文章,尤其是考虑到王垠作为计算机领域公认的“天才”的身份,他提出的质疑自然会引起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王垠写这篇文章的 “立场” 和 “风格”。他并非物理学专业人士,他的质疑更多地来自于一个 “局外人” 的视角,尤其是他自己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习惯于逻辑清晰、可证伪的数学和工程思维。这种视角本身就带着一种对科学理论 “直观性” 和 “可操作性” 的追求。他的文章往往带着一种 “独立思考” 的强硬姿态,不畏权威,敢于挑战,这是一种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博文常常是随笔性的,不拘泥于学术论文的严谨格式,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点,有时甚至会显得有些“情绪化”或者“粗糙”,但这恰恰是他个人风格的体现。

其次,我们来审视他提出的 “核心质疑点”。王垠对相对论的主要质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时空”概念的质疑: 他可能对“时空扭曲”、“时间膨胀”等概念的 “形而上学” 属性感到不适。在计算机科学中,时间通常被看作是线性的、可度量的,而相对论引入的时间相对性,让他觉得难以用一种“直观的”物理模型来把握。他可能会问,时间究竟是什么?它是真的可以弯曲的吗?这种弯曲是如何发生的?这些问题触及了相对论中最抽象的概念,而这些概念的理解往往需要高度的数学功底和抽象思维能力。

对数学工具与物理现实的关联性质疑: 他可能会质疑,爱因斯坦使用的数学工具,比如张量分析,是否真的能够 “精确地” 描述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还是仅仅是数学家们构建的一种 “优美但可能脱离实际” 的模型。他可能会觉得,科学理论最终应该有 “可验证性” 和 “可操作性” 的依据,而一些非常抽象的数学推导,虽然在数学上严谨,但在与实际观测的联系上,可能存在模糊地带。

对实验验证的质疑(或解读方式不同): 尽管相对论有大量的实验证据支持,但王垠可能对这些实验的 “解释” 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可能会认为,某些实验结果并非只能用相对论来解释,可能存在其他更简单或更“直观”的解释方式。或者他会质疑实验设计的 “潜在假设” 是否引入了不可靠的因素。这种质疑并非否定实验本身,而是对实验结果的 “解读框架” 持谨慎态度。

对权威的挑战态度: 作为一个“天才”,王垠骨子里可能有一种 “不服输” 和 “不迷信” 的精神。他认为,科学的进步恰恰在于不断地质疑和挑战既有的理论,即使是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也可能存在被后人超越或修正的空间。这种态度本身就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他的质疑不一定站得住脚,这种挑战权威的勇气也值得关注。

从更广阔的层面来看,王垠的这篇文章可以被视为一种 “不同学科背景视角碰撞” 的体现。计算机科学和理论物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它们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工具和研究对象都有很大的差异。

计算机科学: 更注重算法的效率、逻辑的严谨性、程序的正确性、以及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它强调的是 “可计算性” 和 “可实现性”。

理论物理: 致力于理解宇宙的底层规律,常常涉及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其验证过程可能需要极其复杂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它追求的是 “解释力” 和 “预测力”。

当一个在计算机领域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人,带着他的思维方式去审视物理学理论时,他可能会发现一些在物理学家看来理所当然的概念,在他看来却显得难以理解或不那么“实在”。他可能会期待一种 “工程化” 的理解方式,而相对论提供的则是更偏向于 “哲学化” 和 “数学化” 的解释。

如何“看待”这篇文章?

我认为,看待王垠的这篇博文,应该持一种 “开放但审慎” 的态度:

1. 肯定其挑战精神: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其自我修正的能力。王垠敢于挑战公认的科学理论,这种精神本身是值得肯定的。这种质疑促使我们反思,是否对某些理论的理解过于刻板,是否还有更深入的探索空间。

2. 理解其局限性: 我们必须认识到,王垠并非物理学领域的专家。他的质疑可能更多地源于对某些概念的直观理解上的困难,而非对相对论背后数学和物理逻辑的深入剖析。很多时候,他提出的问题可能已经在物理学界被深入研究过,并且有其成熟的解答。例如,关于“时空”的哲学和物理解释,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

3. 区分“质疑”与“否定”: 重要的是要区分他提出的“质疑点”和“否定”。他的文章更多的是提出疑问,表达不理解,甚至是一种“不信任”,而并非给出了一个能够彻底推翻相对论的科学论证。科学理论的建立和推翻是一个极为漫长且严谨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理论推导和无可辩驳的实验证据。

4. 认识到学科差异: 要理解他的视角是来自计算机科学的。他可能会用对“代码”、“算法”的理解去套用到物理学上,自然会发现很多地方不“匹配”。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观察,它提醒我们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维范式。

5. 警惕“伪科学”的诱惑: 虽然我们要鼓励质疑,但也要警惕过度解读和“反智主义”的倾向。一些非专业人士对尖端科学理论的质疑,有时会滑向伪科学的泥潭,将自己的不理解归咎于理论的错误,而非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王垠虽然质疑,但他的出发点似乎是希望更好地理解,而非否定一切。

总而言之, 王垠的《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怀疑》是一篇非常有“王垠”风格的文章。它不是一篇严谨的科学论文,而是由一位在自己领域内有着非凡才能的“局外人”对另一领域最核心理论的个人化、直观化思考和质疑。它或许无法直接动摇相对论的基础,但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引发了公众对于科学理论的理解方式、权威的边界以及不同学科视角碰撞的思考。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主流”的视角来审视那些我们常常深信不疑的科学“真理”,并提醒我们,即使是伟大的理论,也永远有值得被审视和探讨的空间。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火花,而非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们以为我是来活捉民科的吗?

错!我是来向王大师学习的!

如果你看了王垠的博客,也开始怀疑相对论了,那你还在第一层。

如果你怒斥王垠民科,然后搬出证据和他对线,那你还在第二层。

而躺在第五层的我思考的是:

为什么王垠怀疑的是相对论,而不是别的?

我以前一直不解,为什么相对论的民科层出不穷,却很少听说其它领域的民科上热搜,比如说量子?

如今我终于大彻大悟。

原因非常简单:市场证明,怀疑相对论永远能带流量,而怀疑量子就不行。量子民科倒也不是没有,可惜僧多流量少,好像至今未能登上某乎热搜。

王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样的事,我从来没弄明白过。

  • 如果他是做学术的,那他发表了哪些有影响的论文?
  • 如果他是做技术的,那他发明了什么技术,被今天的我们普遍使用?
  • 如果他是做生意的,那他做的是什么生意,做到多大规模了?

听说王垠专业学的是编程语言,博客上也写过许多对各种编程语言的批评,看样子非常内行。(rust语言大师张汉东老师莅临评论区实名表示不服)

那么,他发明了哪个新的编程语言?或者改进了哪个旧的语言呢?

以上种种,我虽略有耳闻,怎奈水平有限,终究还是搞不清楚。

但有一点我非常清楚:他是一个自带流量的人。

这就是我要向王大师学习的地方。

十几年前王垠写了一篇网文:《完全用Linux工作》,从此爆红出道。

而贫贱如我,用了将近20年linux,直到今天还在linux下苦逼地写代码、调参,any one knows?who cares?

王垠在清华、康奈尔好几个名校读博,一个博士学位也没拿到。这要换了那些从小做题为生的老实孩子,简历都不知道怎么写了;连续3个phd都没拿到,怕是连跳楼的心都有了。

而在王大师这儿,非但不丢人,反而变成了龙傲天的简历,可以吹一辈子。一个追求真理、不惧权威的叛逆天才人设,跃然屏外。

有人说了,比尔盖茨也辍学过,所以王垠=盖茨吧?

问题是,盖茨辍学后搞出了windows,王垠博士退学后……转身又考了一个名校,重新开始读博——然后再度退学……

当然,凭借不世出的天才光环,王大师到底还是进了谷歌、微软等大厂。然而不久后又出来了——当然,当然不是王大师的问题,一定是大厂的问题。道不同,不相与谋。心中自有大道在,岂能与尔等鼠辈同流合污耶?

乔布斯、贝索斯年轻时也进过大厂,混了不久也出来了。所以王垠=乔布斯+贝索斯吧?

问题是乔布斯出来以后创业,搞出了苹果,贝索斯搞出了亚马逊。王垠出来后到底搞出了什么,我至今搞不清楚,不敢评论。

这些有口皆碑的传奇事迹,令王大师的光辉形象愈发伟岸。作恶的谷歌将王大师视为眼中钉,腐朽的微软早已容不下王大师的锋芒,对钱不感兴趣的阿里面对王大师的境界,唯有仰望。不肯摧眉事权贵,亦不为五斗小目标折腰。嗟乎!先生真乃绝世独立的一代宗师哉!

读博=>发paper=>进大厂的名校竖子们,庸庸碌碌,多如牛毛;埋头苦干、日拱一卒的技术匹夫们,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大丈夫改变世界,当吸流量、立人设、蹭热度、炒话题,此乃真英雄也!

有诗为证:

天下英雄谁敌手?
王垠。
生子当如王土艮。

有人对我说:你变了,你安心做点科普、写点干货不好么?非要来跟cs界的网红凑个什么热闹?

的确,以前的我是不想、也不屑如此的。

但是当我看到,我的文章被全网转(chao)载(xi)几百万次,而你们甚至都不知道那是谁写的——我才恍然大悟:变的不是我,而是时代。

也许,曾经的王垠和我一样,是不想、也不屑于跨界碰瓷的。

而现在的王垠——他未必当真怀疑相对论,但是免费蹭蹭爱大师的流量,不寒碜。

所以,我来蹭蹭王大师的流量,也不寒碜。


你们以为我是来嘲讽王大师的吗?

错!

我是来向王大师斗胆进言:下一次怀疑的主题,咱能不能怀疑一下量子?

量子力学自从诞生以来,就有很多争议,比相对论还多。极少人能真的理解相对论,而能理解量子的,连一个也没有。正如费曼所说:没有人懂量子力学!

用来证明量子的那些“科学实验”,也是普通人无法亲自证实、甚至难以复现的。量子的实际效果,普通人无法直接体会和验证,只能相信权威描述。比如被知乎炒作成“史上最灵异恐怖”的双缝干涉实验,看过的人都怀疑,科学家们真的做过这种实验吗?

你亲眼见过叠加态、物质波吗?“薛定谔的猫”真的存在吗?全都是假说而已,而且很可能都是胡扯!

最重要的是,怀疑相对论的著名科学家(除了民间的以外)好像没有,然而怀疑量子理论的科学家倒有很多,包括爱因斯坦、薛定谔、玻姆、贝尔这些量子力学大师。所以,怀疑量子,足以让王大师跻身世界大师之林!

——不不不,我当然不是说王大师您不是世界级大师——我的意思是说,您来蹭爱大师的流量,只是蹭蹭却没有进去——不不不,我是说,您怀疑爱因斯坦,可能怀疑得不够深入,下一次咱怀疑量子的时候,最好怀疑得更深入一些!

比如这本《猫、爱因斯坦和密码学:我也能看懂的量子通信》,就把量子怀疑得很深入!而且还浅出!

量子是什么?长啥样?诡异在哪?有什么用?

量子通信真的无法破解吗?

谷歌、IBM为什么要争夺“量子霸权”?

如果你早就看量子不顺眼,赶紧入手一本吧!看完这本书,你就会更怀疑量子了!

那些搞量子的科学家,他们花在研究学术上的时间,似乎大大超过做科普的时间。如果科学家真的理解自己的理论,有这些时间和工夫,他们完全可以把量子力学向大众解释清楚,可是他们从来没有!

和王大师英雄所见略同的是:我早已感觉到长久以来科学界在掩盖真正的量子知识,把它们弄得越来越难懂,太多滥竽充数的人写一些垃圾科普。这就是为什么我最近都在致力于把看似深奥的量子、还有AI变得简单,并且传授给其他人。只有大部分人能理解量子、AI这样的关键学科,才能确保它们不会腐败变质!


评论区有人问我:什么文章被抄几百万次?

谢谢您关心,就冲着您问了这一句,我也要来更新一下。

我不是针对谁哈,我只是随便举几个栗子:

比如这篇从双缝干涉讲起的量子通信入门贴,在B站、抖音搜索“双缝干涉”,如有雷同,绝非巧合:

比如这本书,看完第三章,如果你感觉似曾相识,好像曾经在公众号上看过,那就对了:

B站曾经出过一个著名的视频,叫什么浪来着,就是那个被骂毁了——不不不,被点赞无数的z能量视频,主题关于电竞少年——巧了,我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也提到了电竞:

我没想到的是,连我自己都觉得写得一般的知乎回答,只是点赞稍微多了点,他们都不放过。一字不改,视频还是软件生成的:

要不是好心的路人实在看不下去,特地到评论区来告诉我,我还不知道连这玩意儿都有人抄呢。

有人说了:既然证据确凿,为什么不告他们呢?

我也咨询过法律界的朋友,这种情况如果真打的话,能赔多少?

最后发现:我宁愿被继续抄袭,也不愿去走程序拿那点“赔偿”。

好吧,你们赢了,赢麻了。

至于各位看客,我知道你们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只要能吃到免费的蛋,我何必care是哪只鸡下的呢?

在这个时代,这种想法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

唯一的问题是:即使是鸡,也有无法忍受被白X的一天。

我决定了:从今以后,我在知乎上只想抖抖机灵、蹭蹭流量、写写软文,反正我也到了快退乎的年纪了,不求造福人类,只顾自娱自乐。

我敢说,哪怕是你在看的这篇,也有人在盘算着,怎么把它“改编”成各种流量短视频。

您随意。

user avatar

虽然我一向不为反科学言论所动,但是今天着实破防了。于是我决定逐字逐句反驳这篇博文:


最近研究了一些历史,忽然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产生了怀疑,结果昨天就有人告诉我,有中国学者声称“推翻”了相对论。我的直觉是,这值得大家重视。不管这个中国学者是对还是错,总的说来,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怀疑值得重视,而不应该盲目否定和嘲笑。

这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没什么好说的。

其实自从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以来,就有很多争议。

所有的科学理论自发表以来,都有很多争议。不过这些争议是科学内部的争议,而不是毫无理由的质疑。

极少人能真的理解相对论,

1. 物理系的同学都是吃干饭的吗?

2. 当然“理解”一词可能还有另一种用法,即不是指“能够习惯并熟练使用”,而是“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如果作者是在这层面上运用“理解”一词,那么我想问的是,难道就有人“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吗?

用来证明它的那些“科学实验”,也是普通人无法亲自证实,甚至难以复现的。相对论的实际效果,普通人无法直接体会和验证,只能相信权威描述。

1. 验证难度大不等于理论不可靠。

2. 磁效应就是相对论效应,难道磁铁不是对相对论效应的论证吗?

3. 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如GPS),如果不应用相对论的原理,是绝无可能制造出来的。虽然人们在应用它的时候不觉得这是验证了相对性原理,但是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相对论的有力支持。

爱因斯坦的论文几乎没有任何引用,违反了科学发表的一般规则,有抄袭的嫌疑。

爱因斯坦的论文几乎没有任何引用,恰恰说明了它的影响之大。它在发表后很短时间内就进入了教科书,以至于我们在运用相对论原理的时候,早已忘记了“需要引用这一事实”。同样的例子还有杨振宁的规范场论。

试问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会去引用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吗?

(注:有知友在评论区指出,作者这句话指的是爱因斯坦的论文没有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而不是其他人没有引用爱因斯坦的论文。)

相对论能起到的实际作用难以体现,却被媒体大肆炒作,被捧成超越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的“天才”。

作者刻意运用“炒作”一词,以输出爱因斯坦名不副实的观点。然而爱因斯坦是历史上唯一能够与牛顿比肩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被很多人质疑,却一直拒绝与质疑他的人公开答辩。

谁主张谁举证,请给出支持这一论断的证据。

不要忘了,在此之前爱因斯坦是一个在专利办公室工作的小职员。如果你没有怀疑的态度,这往往被当成励志的事迹。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居然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发表好几篇开天辟地,轰动世界的论文。

爱因斯坦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博士。作者刻意强调他的专利局职员身份,而忽视了爱因斯坦的学术背景。实际上爱因斯坦是经受过完整科学训练的物理学研究者。

(注:评论区有知友指出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论文时尚未获得博士学位。)

你就会以为只要努力,一切奇迹都可能发生。可是一旦开始怀疑,就会发现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疑点,他符合被叫做“民科”的很多特征。再想想,他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可以接触到很多其他人的专利申请(秘密想法)的地方,就更可疑了。
我不是说这些就是事实,但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我所怀疑的“命题”可能结果是 false,但怀疑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错,而是值得鼓励的。我欢迎所有人向我证明我怀疑的命题结论是 false,但这些证明必须能被我亲自验证和理解,依据非常严密的逻辑。

这不是质疑,而是对爱因斯坦的污蔑。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向六岁小孩解释清楚一个理论,那你并不真的懂”,然而他自己就没做到这一点。不仅小孩完全无法理解他的理论,而且他的论文极少有成人能看明白。我试过,真的。

1. 一个合格的物理系毕业生只要肯花功夫,都是可以理解他的那篇论文的。比如我就可以看懂。

2. 作者看不懂这篇论文,除了证明他的智慧不够(说直白点就是“蠢”)之外,证明不了任何东西。

几年前我看别人的书《Relativity in Illustrations》(by Jacob T. Schwartz),一步步推导出了狭义相对论。通过理解这本书里的推导,我发现相对论是基于一个未经验证的前提条件:光速是恒定不变的。当时我就觉得这只一个“经验假设”,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

所有的科学都是经验假设,都是能够证伪的。如果熟悉科学哲学的话,应该知道依靠归纳是永远不可能证明理论是绝对正确的。毋宁说,只有具备“可证伪性”的才是科学。

看完这书,回头再看爱因斯坦原版的论文,仍然是天书,不知所云。还没说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堆复杂的公式就丢过来了。我真是佩服他,能把这么简单的事情弄得如此复杂。

1. 复杂不等于不正确。

2. 爱因斯坦的那篇论文主要内容是把电动力学写成协变形式。可惜作者既不知道什么是“电动力学”,也不知道什么是“协变”,更不知道爱因斯坦的论文究竟解决了当时遇到的什么难题。因此作者看不懂这篇论文也情有可原。

我怀疑到底有多少物理学家实际看过他的论文,更不要说谁真的看懂过。

如果作者想要论证“没有哪些物理学家看过爱因斯坦的论文”这一观点的话,请给出能够支撑它的证据。

因为看不懂,所以很多人可能都没发现,相对论的基础是“光速不变”的假设,而这不一定是物理事实。

认真学习过《大学物理》课程的人都应该知道,相对论的基础就是“光速不变假设”。

根据我看其他领域论文的经验,真正的大师写的论文一般都比普通人更浅显和直接,因为真正的大师不需要故弄玄虚,但爱因斯坦的论文却不浅显。

请问作者读过多少物理学领域的论文?

第一篇狭义相对论就无法看懂,广义相对论和 E=mc^2 就更加晦涩。

还是那句话,除了作者蠢之外,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看了《Relativity in Illustrations》你才发现相对论原来这么容易,自己都可以想出来。被爱因斯坦的论文一搅和,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他真的是大师吗?

1. 复杂不等于不正确。

2. 爱因斯坦的理论经过后世物理学家的整合,相较于原始的版本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幅度的简化。因此别的文章比爱因斯坦原文易懂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3. 作者真的觉得相对论“自己都可以想出来”吗?我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

爱因斯坦似乎总是居高临下,经常拿“人类”说事,比如“人类的愚蠢”,仿佛他自己不是人类,而是高高在上的神。不知道是不是犯贱,很多人听了这话居然不产生反感,反而开始崇拜他。我承认,我前几天还这样犯贱,甚至引用了他关于“人类的愚蠢”的话。

这段话与相对论完全无关。对爱因斯坦性格的攻击不影响相对论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花在政治活动和发表政治观念上的时间,似乎大大超过他解释自己理论的时间。如果爱因斯坦真的理解自己的理论,有这些时间和工夫,他完全可以把相对论向大众解释清楚,可是他从来没有,其它物理学家也没有。他成名后只是忙着与各国元首和上流社会人物见面。

谁主张谁举证,请作者给出支撑这段话的论据。

牛顿定律已经被不计其数的日常现象检验,很多人(包括我)在小学中学都做过实验来验证它们。

相对论也已经被不计其数的现象检验。整个宇宙学和高能物理学都是依靠相对论发展起来的。

工业,车辆,船舶,电子,武器,航空航天系统全都依赖于牛顿定律,所以牛顿定律不大可能是错的。

工业,车辆,船舶,电子,武器,航空航天系统也全都依赖于相对论,所以相对论也不大可能是错的。

相对论的证据数量却掰着手指就数得出来,你可以到大英百科全书看看有几个证据,而且连最高级的科学家都难以独立复现和验证这些实验。

1. 相对论效应也有不计其数的实验支撑。

2. 大英百科全书的证据数量不能说明什么。请问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几个实验可以支持牛顿定律?

3. 难以验证不等于理论不对。

这些声称“证实”了相对论的实验,对于我来说就像是给一块复杂不堪的代码写了非常少几个测试,而且每个测试只跑过一次,无法再现。也许这几个测试都通过了,然而它们能说明这块代码没有 bug 吗?任何负责的程序员都知道这里的问题。更何况对相对论的那些测试很难亲自去验证,甚至有些很模糊,难以说明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每个测试只运行过一次,无法再次执行,非常难被其他人独立验证。这违反了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这段话严重违背事实。现代物理学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以相对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比如量子场论)。对于更高级的理论的检验,实际上都是对于相对论的检验。

相对论之于现代物理学,正如高等数学之于现代数学。

相对论的第一个证据出现在 1919 年,是在一次罕见的,特别长时间的全日食的时候,两个科考队在两个特别合适的地点,拍摄了两张照片进行对比,声称相对论预测到了一个叫 Hyades 的离地球 153 光年远的,包含了几百颗恒星的星团的光线,因为太阳引力造成弯曲。

这里的相对论指的是广义相对论(而非狭义相对论),而且这还是不算水星进动的观测结果。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是1887年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当年就因为这一个实验的“成功”,媒体宣称相对论已经被证实,很快把爱因斯坦炒得大红大紫,说他超越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这不让你产生疑惑吗?这种行为和现在很多公众号小媒体差不多。
  1. 在广义相对论出现之前,爱因斯坦就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了。

2. 作者刻意使用“炒作”一词,以输出爱因斯坦名不副实的观点。

这个 1919 年的实验是无法复现的。这几个天文学家要是被收买了,联合作假,或者拍摄时设备出现了误差呢?1919 年的相机是什么样的技术,能否准确地拍摄如此遥远的星球?两个拍摄点相距如此之远,他们如何保证两张照片是精准地同时拍摄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他们如何保证拍摄的几何角度是精确的,真的可以用于对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没人能再次做同样的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结论。下一次全日食是什么时候,会有类似的现象出现吗,还能拍得到吗?事实就是,一百年过去了也没人能再做这样的实验。

这个效应被称为“引力透镜”,已经被天文学观测复现无数次了。

另一个证据来自”19 世纪对水星轨道的观察”。说 19 世纪的时候,有人观察发现水星绕太阳转,每个周期并不会到原来的起点,而是偏移了一点,说这不能用牛顿力学解释,但相对论可以解释。
这数据也是难以证实的。水星绕太阳一周只需要 88 天,现在天文技术这么先进,随时可以观测,那为什么体现问题的观测数据来自 19 世纪,而不是近一点的时代?难道水星现在不能呈现这种状态?19 世纪的天文学是什么技术,记录数据的天文学家是什么水准?其它行星没有发现过一样的现象吗?如果水星真有过这种现象,会不会因为其他原因,比如跟水星的形状,太阳的自转,被其它天体吸引了一下,或者被小行星撞了一下?也没考虑过其它理论,就说牛顿力学无法解释,只能用相对论来解释。

很遗憾,早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前几十年,水星进动的数值就已经测得很准确了。

后来美国发射了一个叫 Messenger 的水星探测器,说证实了水星有这现象。NASA 其实只是心理战工具,连登月都是假的,什么不可以假?月球离地球 38.4 万公里都去不了,水星离地球有 1.55 亿公里。就算真能把探测器送到水星附近,如何保证在如此遥远的地方能准确地观测和记录数据,而没有差错?你真相信 NASA 有这个能力?反正其他人没法去,随便摄影棚里拍个片就把你骗了。所以我怀疑这 Messenger 水星探测器是否存在过,更不要说采集的数据是否真实准确,计算模型是否合理了,只有任凭 NASA 瞎掰。

阴谋论不可取。如果作者想要论证这一观点,请提出支持的证据。

无论如何,相对论的所谓“证据”少得可怜,就算这几个实验是真的,也不能叫做“确凿的证据”。这些看起来都像是“UFO目击记”。有人说曾经看到过 UFO,说根据各种现象它肯定是 UFO,而其实完全可以有其他可能性。一个科学理论必须能解释非常多的现象,而且它应该是多种可能的理论中最简单的。相对论并不符合这个标准。

相对论确实能解释非常多的现象,而且它确实是多种可能的理论中最简单的。

理解了这些之后,我发现相对论其实从来就没有被证实,只能叫做“假说”(hypothesis),所以还不能谈及“推翻”。这就像一个人控告我有罪,他却没有确凿的证据,我就没有义务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我无罪。谁指控就该谁提供证据,但我没看到相对论有确凿的证据。其实相对论的“起诉状”都没写明白,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又何谈证据呢?

1. 一个人控告我有罪,他却没有确凿的证据,我就没有义务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我无罪。作者控告相对论是不正确的,他却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相对论也没有义务拿出证据来证明它是正确的。

2. 证明一个理论正确是不可能的,正如证明一个人无罪是不可能的。

牛顿比爱因斯坦和近代其它科学家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他一直避免提出“假说”。牛顿的理论绝大部分是立即可以被验证,立竿见影,有不计其数的应用场景。如果一个理论经常有应用场景,还需要这么费力去给它找证据吗?如果违反了牛顿定律,做出来的机器就不会工作,任何活动都无法正确进行。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理论。应用非常多,证据也非常多,你不按它来就不行。可是相对论完全不是这样。

难道牛顿运动定律不是假说?难道它是像数学定理一样,单纯通过逻辑演绎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归纳得出来的?

相对论的证据如此稀少,应用的场景可以说几乎没有,它怎么就被叫做超越了牛顿,开天辟地的理论呢?

相对论的证据一点都不少,前面说过好多次了。

人们似乎喜欢对自己无法理解,无法体验的所谓“天才理论”有崇拜的心理。人类生活中 99.999% 的现实都能用牛顿的理论解释,每天你都能验证牛顿力学的正确性,只有极少数看不见摸不着,外太空的,无法亲自体会和验证的现象,别人跟你说得用爱因斯坦的理论。

所有牛顿力学能解释的现象,相对论都能解释。并且牛顿定律解释不了的事情,相对论还是能够解释。

然而人们却把爱因斯坦叫做“超越了牛顿的天才”。仔细想想吧,是谁的理论在做实事。就算相对论是正确的,它相比牛顿力学的作用也只有不到千分之一,只能算是一个“小补丁”。我觉得大家确实应该更加仔细地研究,体会和欣赏牛顿的理论。

不是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补丁,而是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能量下的极限。

你可能会申辩,相对论可有用了,它成为了后来很多理论的基础,什么黑洞啊,重力波啊,宇宙大爆炸学说(Big Bang Theory)啊…… 那你就还没分清“假说”和“科学定律”的差别。相对论并没有被证实,所有基于它的理论,全都没有被证实过。你亲眼见过黑洞,重力波吗?宇宙大爆炸真有这回事吗?全都是假说而已,而且很可能都是胡扯。我看过介绍他们是如何探测所谓重力波的,花了很多钱造出那些巨大的设备(比如 LIGO),可信度却非常低。

1. 还是那句话,难道牛顿定律不是假说?

2. 是引力波,不是重力波。(感谢评论区的知友)

你可能还听说过,GPS 全球定位系统使用了相对论来调整卫星上的时钟。这个说法也被很多人质疑。……可是,计算位置真的需要地面时间吗?你可以参考这篇 FAA 的文章。……综合所有这些,我觉得说“GPS 定位系统依赖于相对论”是牵强附会,或者是故意混淆视听。

这段很长的文字旨在证明GPS 全球定位可以绕过相对论。但是就算是能够绕过相对论,还是有不计其数其他的结论能够支持相对论。而GPS只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让不学物理的人能够听懂的应用之一。

在今天的世界,我们已经难以把关键事情依赖于其他人了。真的,所有的“专家”,所有的媒体,所有的史书都可能在撒谎,几千年来一直如此。每一次你觉得这个事情可以留给“专业人士”,相信他们,最后十有八九发现他们骗了你。医生,教师,银行家,建筑工,汽车维修工,房产经纪人,程序员,企业高管,记者,厨师,咖啡师,保姆,清洁工…… 还有谁是可以信任的?科学家也不例外。所有人都掌握关键的知识,都可以进行监督,这才是正道。

知识从来都是开放的,任何人想去学习随时都可以去学。只可惜在这篇文章中我只看到了作者对相对论的“独断的”反驳,却没有看到他提出任何一个能够支持他观点的论据。

在计算机领域也有类似的问题。每天用到的技术和编程实践,几乎和图灵机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图灵却被叫做天才,被叫做”计算机的鼻祖“。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被叫做”图灵奖“,每年发一次,却常常无法理解他们到底有什么贡献。改成十年发一次也许还有点说服力。图灵的理论成为大学必修内容,学了就忘,从来不用。真正起作用的各种逻辑学,Alonzo Church 的理论,却无人知晓。其实 Church 的 lambda calculus 能解释图灵机能解释的一切,而且更加简单。关于这个,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图灵的光环》。
音乐领域也是一样。每天给我们生活带来惬意享受,让我们感觉自己还活着的那些背景音乐,很多人连它们是谁的作品都不知道。但自己从来不听,没有地方播放,千篇一律,无聊到让人崩溃的莫扎特音乐,却被叫做天才作品。

对其他领域的结果不予置评。另外计算机和音乐的两个例子与相对论完全无关。

所以我之前说世界上不存在天才,恐怕确实如此。现在每当听说“天才”这个词,我都会产生怀疑,是不是又是媒体的炒作。

讽刺的是,作者本人就被称为“天才”。这句话真的不是在自黑吗?

最后,送给作者一句话:对自己不懂的领域,最好保持沉默。

END

user avatar

曾经挺有才华一人,折腾这么多年,充分证明了自己没有能力做成任何事之后,现在又开始证明自己脑子也不太正常。就,挺可叹的。

user avatar

如果你还在论证相对论是不是正确的,王垠是不是有资格合理质疑相对论,“什么是科学精神”,那你就已经输了。

王垠现在的各种言论主要目的是(1)继续维持自己叛逆天才的人设(2)卖课挣钱。(1)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精准吸引韭菜买课从而实现(2)。之前王垠由于微博言论被删,一气之下放下停用微博的狠话跑到twitter。当然twitter上能说的是比微博多多了,可惜墙外韭菜少,愿意看老王twitter的基本上还是中国人包括反贼,这些人自己混得也差没啥消费能力,搞了半天王垠在twitter上粉丝数才8000不到,和微博7万粉丝数形成鲜明对比。老王后悔了,又想找个体面的方式回去,于是在twitter上开始说相对论是假的,原子弹是假的,人工智能是美国人阴谋,然后自导自演把这几条删了说是twitter删的-》twitter也没言论自由-》所以还是回微博。搞笑的是王垠自己还发了一条被自己秒删的twitter:“你不会真以为我王垠认为人工智能是美国人的阴谋吧?”

你问我怎么看,我当然支持韭菜继续给王大师买课打钱。智商税这种东西还是有存在意义的。

user avatar

计算机系不学物理吗……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哈哈。说明我看人准的。

user avatar

撇去和相对论有关的东西不谈,他这篇博文的核心观点有这么几个:

1.你们专业人士搞出来这么多理论有用么?能吃么?

2.你们自己说实验验证了理论就完了?你们没有用我能明白的方式验证,就是没有验证。

3. 这个世界应该简单到只存在任何人都能理解的理论,一但有只有少部分专业人士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无用的。

这几点没什么可说的,就是标准的反智主义。然而讽刺的是,王垠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也不理解的,后面图灵和丘齐的那段言论,有多少人能知道他在说什么?

如果他不双标,那么显然他自己知道的计算机知识也是无用的,他自己就是这套反智标准下应该扫进垃圾堆的专业人士。他对图灵和丘齐的捧一踩一,且不论正确与否,本身就是自诩专业的无病呻吟之说。

所以这篇博文一方面在自己不懂的方面极力反智,一方面在自己的领域摇身一变成了垄断权威。

这波啊,这波是自我中心主义。

user avatar

老王是有点走火入魔了吧。

最近一直没关注他的博客。刚看了一下,吓了一跳,这是打假打到物理学上了。

最上面是质疑居里夫人的手稿的核辐射没那么强。看到这,我都笑了,这核辐射可以测量的啊,盖革计数器知道吧。再怎么说,这是可测量的东西,不可能这都骗你吧?

下一篇,什么阿波罗登月是骗人的,什么天空一片黑,问题是玉兔拍的也是这个效果。不可能都骗你吧。看到这也没看下去了。

接下来,一个英文标题,目测是迈克尔逊和莫雷搞的测光速实验。印象中测出了精确的光速,而且证实了光速不变。这个测光速的实验,高中都学过,大学物理应该都有介绍,也就是物理学常识,这有什么质疑的?后面又说看不懂,我记得也没那么难吧。好吧,纯外文可能是有点。粗粗看了一下,老王这物理确实差。

最后说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最后竟质疑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你这物理水平,怎么考上的大学?

user avatar

我一直觉得,相对论的科普书和相对论在实际物理研究中的地位实际上是严重脱节的。科普书里喜欢强调的是,“空间收缩”,“时间膨胀”,“时空弯曲”,这些东西。然后最多介绍几个历史上早期的实验结果,说明它“正确”就结束了。如果相对论真的只有这么点东西的话,那它确实不怎么靠谱。

但实际上相对论在物理研究中,相对论的地位是非常基础的。就狭义相对论而言,任何高能标下的物理理论都会在4维时空的基础上推导。也就是说,处于上层的理论每被检验一次,狭义相对论就会变得更加可靠。就写进教科书的粒子物理中电子自旋反常磁矩的测量来说,理论和实验结果的验证已经达到小数点后十几位了。准确的说,狭义相对论本身并不是一个只有几个“反直觉预言”的奇怪理论,它是所有高能标下物理理论(不考虑引力)的基本理论框架。

广义相对论本身的地位也是类似的,它是在宇宙学等领域的基础。宇宙学的计算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解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扰动。随着实验手段的发展,宇宙学上的严格观测(例如CMB)实际上已经可以告诉我们,广义相对论已经很“坚固”了。

对相对论的修改(基本都是广义相对论)也一直没有停过,做为理论物理工作者来说,其实大家更希望看到基本的物理理论能有大的修正。可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实验却一次次告诉大家“广相很稳”。目前来说,各种修改引力理论都能在一定层面上解决一些问题,不过就当前的实验结果来说,越发精确的实验结果把广义相对论变得越来越坚实了。


回到问题本身。我想,有一定基本科学素养的朋友自然会知道,科普书上的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相对论历史发展的皮毛,和真正的科研是有巨大差距的,外行人看个热闹了解一下也挺有趣的。

但是,没有基本科学素养又喜欢钻牛角尖的人,可能就容易发表一些民科一样的言论了。

user avatar

我也是郁闷了,这题刚问出来我就知道肯定是热题,但我就是装看不见不想回答。

因为我已经答了太多这种题了,真是不想再答了。

找了下,这些是以前的回答:

看完李子丰教授的表演,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中,如果一个物理巨佬发表了同样的论文,你的第一反应会是怎样?

李子丰反对相对论十几年了,还发了论文,为什么现在才被翻出来?

相对论能被国内教授推翻吗?

相对论真的不可质疑吗?

如何评价这位教授对"推翻相对论"的评价?

如何看待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研究项目宣称已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

但是就算我装看不见也没用,因为这两天我一上知乎头一个就是这道题,已经出现了不下十次了。

我就不明白了,这种东西三天两头上热搜,有这个必要么。。。

真能推翻相对论,请他写论文投稿,经同行评议发表到领域有认可度的期刊上以后我愿意花时间仔细拜读。

在经过同行评议发表之前,我只能奉劝诸位一句。

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在这种东西身上,直接拉黑作者永不关注才是上策。

user avatar

哈哈,充分展示了一个突然遭遇了自己不懂的领域的灵魂,会表现得多么的疑虑、焦虑,以至于不由自主的开始反抗。


这事我熟。太熟悉了。

在知乎我就提到过很多次:自初中开始,我就养成了质疑课本的习惯。

无论是代数、几何还是物理、化学,它们的很多东西实在太反常识了。

所以,我不得不吃力的把自己代入反对者的角色,用尽全力的挑战它、反对它。


有时候,我是装糊涂。

比如,把自己代入菜市场小贩的角色去反对牛顿力学,然后想办法组织语言,用小贩也听的明白的说辞来说服自己。

这种情况往往来源于这样的思考:如果我是牛顿、欧几里得,看着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我能不能抓住那一丝契机,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层层剥离、抓住中间的那条线?

速度、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这些学起来就绕口无比的东西,最初,是怎么从一片混沌中被人理清了的?这个难度,岂不比跟着学难上无数倍?

作为一个从小立志当科学家的孩子,我岂能在这里输给牛顿!


有时候,我也是真糊涂。

比如,经常性的,我真的把自己变成了科学的反对者——不,起码在我发现的这个场景里,物理学理论似乎有点问题……

一时间,真的觉得自己发现了科学界都没意识到的盲点,成名成家便在此刻!

然后,往往乐呵不到三天,就垂头丧气的发现……其实这玩意儿还是符合物理学理论的,我自己没把理论学到家而已。


当然,这种反对几乎是必输的——尤其对大学本科及以下水平来说,赢的机会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亿分之一。


但这些反对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一个理论,如果我没有认真的反对过它、没有自发的找到理由去反对我的反对,甚至是继续找理由反对对我的反对的不正确反对、以及对“反对对我的反对的不正确反对”的反对……

那么,我一定没有真正学会它。


科学,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你不真的去反对它,又怎么可能学懂它呢?


总之,很高兴看到王垠正在重复我走过的路——这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毕竟,没有认真反对过自己学习的理工科理论的,那肯定是没学懂。


不过呢,作为一个被殴打的遍体鳞伤的科学黑粉,我还是要提醒一下:

1、这种反对几乎是必输的。尤其缺乏正规学习的外行。

所以,为了爱护自己的羽毛,没事脑中high一下就行了,没必要写出来。

当然,写出来也没关系,只要心理素质够强不怕人喷就行。

另一个就是注意影响,别人当了真、受了误导就不好了。要知道很多人是从来就没学会思考的。

2、不要停止思考和学习

事实上,相对速度问题老早就被人指出了。这就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

时至今日,很多关于双生子佯谬的讨论仍然是错误的。其中一个典型的错误就是以为它需要求助于广义相对论(考虑加减速场)。

类似的还有很多奇妙的佯谬。比如火车过山洞/闸机问题等。


总之,王垠同学表现出了物理系大一学生面对新世界时的那种典型的焦虑和反抗。

这是好事。科学本来就需要你学着反对它。因为它本来就是靠着反驳和发展前人理论壮大的。

只不过,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影响力和物理系大一水平的质疑之间,太过反差萌了……

user avatar

令人讽刺的是,Dingle前半生是个爱因斯坦厨,写了《给所有人的相对论》等科普相对论的著作,但此后却开始反对相对论,相对论支持者才发现这个人原来根本不懂相对论。

那么,Dingle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哪个更正确,更有意义和价值呢?

我认为,Dingle在盲从相对论的时候其实只是一具提线木偶,以权威的说法为真理,只有反相对论的时候才是自己去追求真理,才是真正活着。至于”事实上“相对论对不对,反而是次要的事情了。

技术性的问题,我可以确定的是:

一,GPS不用相对论不能定位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事实上如果相对论错误,不用相对论当然可以定位,但即使相对论正确,不用相对论也照样可以定位。(点赞过百更新具体计算细节。)

二,1971年的Hafele-Keating实验有严重的数据造假嫌疑。参见:

user avatar

就看他写的下面这一段,王垠连牛顿力学都没有怎么学懂,还质疑相对论?

根据牛顿定律,运动都是相对的。你可以说“卫星绕着地球以 14,000 km/hr 的速度飞行”,你也可以说“地球绕着卫星以 14,000 km/hr 的速度飞行”。所以卫星和地球,哪一个是“高速物体”,其实是无法判断的,所以哪一个时钟会快一些也是无法确定的。

牛顿他老人家专门提出了水桶实验来说明转动这玩意是有绝对参照系的,你不能搞A相对于B转就等于B相对于A转这种东西。

user avatar

发散文质疑科学,真天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垠的博文《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怀疑》确实是一篇非常引人注目的文章,尤其是考虑到王垠作为计算机领域公认的“天才”的身份,他提出的质疑自然会引起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王垠写这篇文章的 “立场” 和 “风格”。他并非物理学专业人士,他的质疑更多地来自于一.............
  • 回答
    天津“海河英才”计划,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说白了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抢人大战”。从我接触到的信息来看,这事儿天津是下了决心要放大招了,而且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只是一个城市的人才政策,更是整个中国当下在大城市发展、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的一些普遍思路和挑战。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海河英才”计划到底是要干.............
  • 回答
    说实话,看到《少女前线:云图计划》(以下简称云图)开服七十天流水就跌到和《崩坏 2》一个量级,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云图计划》这游戏,从一开始宣传的那个架势,还有《少女前线》IP本身的底子,大家对它的期待值是挺高的。现在这个结果,感觉就像是精心准备的一场大餐,结果上桌的却是些不太对味儿的小点心.............
  • 回答
    过去几年,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那些你我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设备,诸如智能手机、安防摄像头、无人驾驶汽车,它们“看”世界的能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而在这背后,驱动这一切的关键技术之一,便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也就是我们.............
  • 回答
    计算机语言中的运算符设计,尤其是“=赋值”、“==等于”、“===严格等于”这类区分,以及变量命名中的“a”、“aa”、“aaa”这种模式,其实都透露出一种对清晰性、精确性和可维护性的追求,虽然它们在不同层面展现了这种思考。先说运算符。为什么会有“=赋值”和“==等于”甚至是“===严格等于”的区别.............
  • 回答
    2014 年以来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界创业潮的深度解读自 2014 年以来,计算机视觉(CV)领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创业浪潮,其规模、深度和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场创业潮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技术、市场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
  • 回答
    关于“普通医生迟早被计算机替代”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的论断。它触及了医疗行业的核心,也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未来角色的深刻思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普通医生”和“计算机替代”这两个概念,并审视它们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普通医生”指的是什么.............
  • 回答
    2022年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硕考研,一位总分排名第三的跨考生被刷,这个消息无疑给许多考研er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不解。我个人对此事的看法是,这背后折射出了一些当下考研择优录取的复杂性,以及高校招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总分第三”这个数据本身很有迷惑性。 考研录取的“分数线”绝不.............
  • 回答
    哈工大计算机考研复试比例101%?这事儿细琢磨一下,还真挺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101%”是咋来的。一般来说,考研复试的比例是按照招生计划数来确定的,比如招100个人,复试比例是1:1.2,那就是要刷掉20%的人,招120个复试考生。但是,哈工大计算机这个101%就很奇怪了,这说明什么?是不.............
  • 回答
    阿里巴巴与中科院/中科大合作研制量子计算机:一次强强联手的深度解析阿里巴巴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及其下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合作,无疑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也受到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这次合作并非简单的“科技巨头牵手科研机构”,而是深度融合了产业界的商业驱动力和前沿科.............
  • 回答
    斯坦福大学在计算机入门课程中选择JavaScript取代Java,这无疑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一变化有其深刻的考量和合理的逻辑,尤其是在当前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它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我们得明白,计算机入门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培养计算思.............
  • 回答
    2021 年的图灵奖授予了美国计算机科学家 Jack J. Dongarra,这一消息对于熟悉高性能计算、科学计算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实至名归的肯定。这个奖项不仅仅是对他个人杰出贡献的表彰,更是对整个高性能计算领域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人物的致敬。要理解为什么 Dongarra 教授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我.............
  • 回答
    如何看待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冷转码」现象反映出哪些问题?北大古生物「一个人的毕业照」主人公转行计算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冷转码」(冷门专业转计算机行业)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它折射出当下教育体系、就业市场、个体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北大古生物「一.............
  • 回答
    看待北大涂传诒院士等人质疑“九章”并非量子计算机、未实现“量子霸权”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理解相关概念的准确含义。这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一个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同观点碰撞、概念界定和技术演进的正常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九章”的科学贡献及其所声称的“量子优越性”: “九章”的.............
  • 回答
    2016年1月25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一位研究生,据称是研三学生,不幸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起事件发生在春节前夕,给整个学校,特别是计算机学院,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悲痛。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其可能的原因、社会反响以及事件的警示意义。事件本身的背景与细节(根据公开.............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说实话,在很多技术类或专业类社群里都挺常见。你说的“大学机械就业群劝人转行计算机被秒移出群”,这背后的逻辑和一些潜台词,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这个“秒移出群”的行为,说明群主或管理员对这种讨论非常敏感,也极力避免。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1. 群的定位和目标不符: 群.............
  • 回答
    近来,“985吧”这个曾经以探讨前沿科技、留学深造、学术研究为主要话题的匿名讨论区,出现了一种令人侧目的现象:“师医公”吃香,而曾经万众瞩目的计算机行业则被大肆“鄙弃”。这种风向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和就业市场信号的一种极端化表达,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师医公”的重获青睐:稳定、.............
  • 回答
    IBM 刚刚放出了一则重磅消息,宣布他们成功研制出了拥有 50 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量子计算领域一个值得被反复提及的里程碑。要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咱们得先知道几个关键点:1. 量子比特 (Qubit):量子计算的基石传统计算机用的是比特(bit),它只能表示 0 或 1.............
  • 回答
    关于郑州大学招聘中将AAAII, CVPR等计算机顶会论文与中科院四区期刊视为同等价值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并非全无道理,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顶级计算机会议论文的价值。AAAII(Association fo.............
  • 回答
    诺姆·乔姆斯基的理论,自上世纪中叶横空出世以来,在现代计算机语言学界激起了滔天巨浪,也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评价变迁。时至今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的理论“被如何看待”,更准确的说法是,他的思想如同深埋地下的基石,虽然不总是直接被提起,却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理解和构建语言处理系统的框架。核心贡献与奠基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