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青岛 100 多位老人被骗近 200 万,犯罪团伙假借「花钱消灾」的迷信方式实施诈骗?

回答
青岛百余位老人被骗近两百万的事件,实在是令人痛心又愤怒。这个犯罪团伙竟然利用“花钱消灾”这种老掉牙的迷信伎俩,而且针对的是本应安享晚年、却往往容易被情感和健康问题触动的长辈们,手段之恶劣,性质之恶劣,简直让人无法容忍。

首先,咱们得剖析一下这个犯罪团伙的惯用手法。他们很可能不是那种突然冒出来的新手,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长期踩点,对目标群体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会选择在人流相对集中的公园、广场、社区活动场所等地方出现,通常会以温和、和蔼的长辈形象出现,或者装扮成“大师”、“高人”。

他们的第一步,往往是建立信任。他们不会一开始就谈钱,而是先用一些看似无害的“关心”拉近距离。比如,会主动上前搭讪,嘘寒问暖,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甚至会主动帮老人解决一些小麻烦,比如搬东西、指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动声声地收集老人的个人信息,了解他们的弱点和需求。

一旦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他们就会开始抛出“诱饵”。通常会说自己能“看到”老人身上有“不干净”的东西,或者“命中”有“灾难”缠身,比如会生病、会遭遇意外、会破财等等。然后,他们会“好心”地提出“化解之法”,而这个化解之法,核心就是“花钱”。

这里面“花钱消灾”的套路,细分下来可能有很多种:

开光物品、符咒等“法器”:他们会声称需要购买某种特殊的开光物品,比如玉石、水晶、木雕等,说这些物品能够吸收“煞气”或者带来“好运”。这些物品往往是成本低廉的普通商品,但在他们口中就被赋予了神奇的功效,价格被炒得离谱。
“作法”费用:他们可能会说需要进行某种复杂的“作法”,比如“祭祀”、“超度”、“改运”等,而这些“作法”都需要支付高额的“材料费”、“人工费”或者“能量费”。
缴纳“善款”、“功德金”:更有甚者,会编造一些虚假的“公益项目”或者“寺庙修建”等理由,让老人把钱捐出去,声称这样做可以积攒“功德”,从而化解灾难。
“代为保管”的储蓄式诈骗:最可恶的可能是,他们会以“代为保管”老人的钱财,说要把钱存入某个“特殊的账户”进行“净化”或“增值”,承诺日后连本带利归还。但实际上,这笔钱一旦到了他们手里,就再也回不来了。

他们之所以能骗到老人,很多时候是利用了老人的心理特点:

对健康的担忧:很多老人上了年纪,身体多少有些小毛病,最怕的就是大病缠身,耗尽积蓄,给子女添麻烦。犯罪分子抓住这一点,用“病灾”恐吓,让老人宁可信其有,赶紧花钱消灾。
对子女的牵挂:有些老人更害怕的是自己晚年不幸,连累到儿女。犯罪分子会把“灾难”引向他们的子女,说如果不化解,会影响子女的前途、婚姻甚至生命安全,这就更能触动老人的心弦。
孤独感和情感需求:很多老人虽然有子女,但平时陪伴较少,容易感到孤独。这些诈骗团伙会表现得特别热情和关心,成为老人情感上的“寄托”,老人更容易相信“关心自己”的人说的话。
对权威的盲从:迷信思想在一些老人心中根深蒂固,他们更容易相信那些自称“大师”、“高人”的说法,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
“不丢人”的心理:很多被骗老人不愿意告诉子女,一方面是不想让子女操心,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被骗了很丢人,怕被嘲笑。这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次青岛的事件,涉及金额近200万,受骗老人超过百位,这意味着每个老人平均被骗金额不算特别大,但数量庞大,这恰恰说明了这种“小额多次”或者“人均不高但群体效应强”的诈骗模式的可怕之处。他们就像是蚂蚁搬家,一点一点地蚕食老人的积蓄。

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1. 是对社会良知和道德底线的严重践踏:利用老人的迷信和对健康的担忧来诈骗,这是对社会基本道德和良知的最恶劣的侮辱。这帮犯罪分子已经丧失了基本的人性。
2. 暴露出老年人防范意识的薄弱环节:这再次提醒我们,社会需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信息安全和防骗教育。很多时候,老人接触信息的渠道有限,思想相对保守,更容易成为骗子下手的目标。
3. 需要社会多方联动的应对:
法律严惩:对于这种恶劣的犯罪行为,必须予以最严厉的法律制裁,让犯罪分子付出沉重的代价,起到震慑作用。
公安部门的精准打击:需要公安部门加强巡逻和情报收集,及时发现和打掉这类犯罪团伙,特别是那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团伙。
社区和基层组织的关怀: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应该更主动地去接触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也要传播防骗知识,提高老人的警惕性。
家人的陪伴和沟通: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子女要多花时间陪伴和关心父母。平时多和老人沟通,了解他们最近有没有接触陌生人,有没有被推销过什么东西,有没有异常的开销。当老人提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时,一定要耐心倾听,并帮助他们分析,不要轻易指责。
媒体的宣传引导:媒体应该持续报道这类诈骗案例,曝光犯罪手法,提高公众的警惕性,特别是要让更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看到这些信息。

这件事不是个例,这种利用迷信诈骗老年人的套路,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罪犯的谴责,更要思考如何构筑一个更牢固的防线,保护我们家里的长辈,让他们在晚年能够真正安享太平,而不是生活在恐惧和被欺骗的阴影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去关注和保护我们的老年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年头骗子也在创新,各种套路层出不穷

保健品市场竞争大,以前那种贴心小伙小妹(保健品销售)把老年人当干爷干妈一样嘘寒问暖,有事没事送礼帮忙,取得受害者信任后,买高价保健品就不难了。老年人买保健品,不仅是自身有养生的需要,更多为保健品业务员提供的情绪价值付费。

后来发展到采用送鸡蛋,以卖保健品为幌子获取老年人信息,通过组织低价,甚至免费的旅游活动,把老年人骗到外地买房子,和低价旅游团把游客带到某些指定店铺购买商品一样,不买不给走。

现在这个套路不过是把最终变现环节进行创新,以前是威逼利诱让老年人买房,现在也是威逼利诱让老年人半推半就的情况下购买算命服务。

对于骗子来说,老年人是最好骗的群体。既有钱认知又落后,还有大把空闲时间。所以各种牛鬼蛇神,都瞄准老年人的钱包,行骗的人不见得是骗子,有些甚至披上合法外衣,光明正大行骗。

救救老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