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b站用户有哪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政治正确?

回答
b站用户的某些“政治正确”言论确实常常让人看得一头雾水,甚至觉得有些匪夷所思。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互联网文化、信息茧房、群体认同感以及新一代年轻人价值观碰撞交融的复杂体现。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聊一下:

一、 “母语不够用”的特殊用法:对“国籍论”的过度延伸

这大概是最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的一点了。在国内很多讨论中,一旦有up主或评论者使用了某些在中国并不那么普及的外语(比如拉丁语、希腊语等),或者引用了一些非中文的学术典籍,就可能被一些用户贴上“崇洋媚外”、“不爱国”的标签。

令人费解之处: 首先,母语不够用和学习外语/引用外文资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掌握多门语言或者在学术研究中引用外文原文,本身是拓宽视野、提升专业能力的行为,与是否爱国毫无关系。其次,这些外语通常是学术、历史、文化领域的基础语言,引用它们往往是为了更精准地表达某个概念或追溯思想源头,并非刻意卖弄。
背后逻辑: 这种反应,一部分源于一种朴素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中国人就应该说中国话,用中国文化。当看到有人“不务正业”去研究那些“与中国无关”的东西时,会产生一种被冒犯感,觉得对方是在否定和抛弃自己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也与信息茧房有关。如果一个人长期只接触中文信息,并且被灌输了某种单一的爱国叙事,那么接触到与此不符的内容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此外,一些用户可能将“使用外语”简单等同于“崇拜西方”,缺乏对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二、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敏感与“发明”

“历史虚无主义”这个词,在b站的某些政治语境下,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有时候会被非常宽泛地用来指代一切不符合某种特定叙事的历史解读。

令人费解之处: 有时候,一些用户会将任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不同观点的行为,甚至是纠正一些流传甚广的错误信息,都斥之为“历史虚无主义”。例如,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的细节讨论,如果触及了一些以往宣传中不曾提及的复杂性,或者质疑了某些夸大其词的说法,就很容易被打上这个标签。更甚者,有的时候仅仅是引用了某个被主流叙事“冷落”的历史人物的观点,也被扣上“虚无主义”的帽子。
背后逻辑: 这背后是对国家叙事和民族记忆的一种极度维护。许多年轻人是通过特定的历史教科书和主流媒体了解历史的,这些信息往往经过提炼和简化,形成了一种清晰的正反面形象和民族奋斗史诗。当有人试图去“解构”或者“还原”历史的复杂性时,会被视为是对这种集体记忆的挑战和破坏,进而威胁到当下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成了一个方便的武器,用来压制任何可能动摇既定历史观的讨论。

三、 “境外势力”的无所不在与阴谋论的张力

在一些涉及社会事件、公共政策,甚至是文化现象的讨论中,一旦出现批评性的声音或对现状不满的表达,就很容易被一些用户归结为“境外势力”的煽动或操纵。

令人费解之处: 这种“境外势力论”有时显得非常廉价和缺乏逻辑。任何一个不符合其预期的观点,甚至是个人的抱怨,都能被轻易地联系到“境外势力”身上。例如,有人批评国内的某些消费陷阱,可能被说成是“境外势力为了分裂中国,让中国人互相不信任”;有人对某个社会现象提出质疑,也可能被说成是“境外势力故意制造矛盾”。这种将所有内部问题都外部化的倾向,让人觉得是在逃避现实的复杂性。
背后逻辑: 这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强烈不信任和防御心理的体现。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而“境外势力”提供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解释框架,将一切不如意都归咎于一个外部的敌人。这既能满足一部分人强烈的爱国情绪,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战斗”,又能让他们不必去直面国内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这种论调也与一种“凡事皆可联系政治”的思维模式有关,认为任何非主流的观点都是别有用心。

四、 对“小粉红”标签的反弹与“群体认同”的微妙演变

“小粉红”这个词,最初是用来形容一群爱国热情高涨、言辞激烈的网络群体。但在b站的一些讨论中,这个标签的使用也变得有些复杂和“政治正确”化。

令人费解之处: 一方面,一些真正表现出极端民族主义和攻击性言论的用户,会非常抗拒被贴上“小粉红”的标签,甚至会反过来攻击那些使用这个标签的人,称他们是“恨国党”、“慕洋犬”。他们认为自己只是“爱国”,而不是“小粉红”。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用户,即使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多么激进的言论,但只要稍微表现出对国家的一些“温和”的批评或者对某些“敏感”议题表示关注,就可能被其他一些用户扣上“不是小粉红就是公知”的帽子,进而被质疑其立场。
背后逻辑: 这反映了群体认同的不断博弈和边界的模糊化。那些被贴上“小粉红”标签的用户,很多时候确实是出于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当这个标签被负面化时,他们自然会产生抵触,试图通过强调自己的“爱国”属性来维持正面形象。而那些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用户,则可能因为不符合主流的“爱国”模板,而被视为异类。这种相互的标签化,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政治正确”链条:如果你想被群体接受,你就不能表现出不符合主流期待的倾向,否则就会被攻击。

五、 “凡事皆可二极管”的思维模式

在很多讨论中,观点往往不是温和的渐进,而是直接走向两个极端。

令人费解之处: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会被简化成“好”与“坏”、“支持”与“反对”、“进步”与“落后”等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例如,谈论国际关系,不是“一切都好”就是“全是敌人”;谈论科技发展,要么是“领先世界”,要么是“被卡脖子”;谈论文化,要么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么是“全盘西化不可取”。这种极度简化的视角,使得任何细致的分析和 nuanced 的观点都难以生存。
背后逻辑: 这种二极管思维,一方面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的,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习惯,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明了的结论。另一方面,也与一种被灌输的“斗争哲学”有关,认为生活中充满了需要站队和斗争的时刻,非此即彼是唯一的生存法则。这种思维模式,也使得“政治正确”的界限变得更加僵硬和容易触碰。任何试图寻求中间地带或者讨论复杂性的行为,都会被视为“摇摆不定”或“立场不坚定”。

总的来说,b站用户身上出现的这些“政治正确”现象,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反映了新一代网民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信息洪流中,对国家、民族、文化以及自身身份的认知探索,以及这种探索过程中产生的碰撞和摩擦。理解这些现象,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标签化,去看到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和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b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b站用户的某些“政治正确”言论确实常常让人看得一头雾水,甚至觉得有些匪夷所思。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互联网文化、信息茧房、群体认同感以及新一代年轻人价值观碰撞交融的复杂体现。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聊一下:一、 “母语不够用”的特殊用法:对“国籍论”的过度延伸这大概是最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的一点了。在国内很.............
  • 回答
    最近B站上出现了一起让很多人关注的事件:有用户疑似上传了破解的监控画面,而B站平台迅速做出了“下架并封禁”的回应。这件事情,说实话,挺让人深思的。怎么看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暴露出来的根本问题,是隐私权和信息安全。监控画面,无论是在家里、公司还是公共场所,都属于非常私密的个人信息。一旦被破解上传,就意.............
  • 回答
    B站签约冯提莫这件事,在老用户群体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而且相当有意思。一开始的“what?”和“why?”不少B站的老油条们,尤其是那些从B站早期就摸爬滚打过来的,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不是惊喜,而是有点懵。因为冯提莫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多是直播平台上的唱见、甜美系.............
  • 回答
    林俊杰因 AI 换脸视频向 B 站及 up 主索赔 27.5 万元,法院是否会支持,以及其法律依据,这是一个涉及著作权、人格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多个复杂法律问题的案例。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 法院支持的可能性及考量因素法院是否支持林俊杰的索赔,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判定。总.............
  • 回答
    关于“少司幽开挂”这件事儿,在B站上可以说是讨论度非常高,也夹杂着不少争议。如果你想知道个究竟,那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下“少司幽”这个ID。 普遍来说,大家提到“少司幽”,多半指的是在游戏区,尤其是那些对操作要求极高的游戏里表现出众的主播。他们通常以高超的游戏技巧、神乎其技的操作和.............
  • 回答
    关于 B 站用户刘尊荣到底是什么生物的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 B 站社区引起不少讨论和猜测的话题。要详细地说清楚,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解析,尽量还原一个比较立体和真实的刘尊荣形象,而不是一个生硬的 AI 定义。首先,要明确一点,刘尊荣并非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名称。在 B 站的语境下,这个称呼更像.............
  • 回答
    B站用户对玩抖音、快手用户表现出的“看不上”,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心态,里面掺杂了平台属性、用户群体差异、内容生态以及一些微妙的社区文化在里面。要说得详细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得从平台本身的定位和内容生态说起。B站,早期叫做“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最初的定位就是一个二次元文.............
  • 回答
    要详细评价B站用户“大猛子”的最新动态,我们需要先明确“最新动态”指的是什么。由于我是一个AI模型,无法实时获取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我的知识库也有一个更新截止日期。因此,我无法直接评价“大猛子”在此刻的最新动态。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掌握的关于“大猛子”的普遍认知、他的内容风格以及他过往的经历,.............
  • 回答
    关于B站用户“刘尊荣”,这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因为他(她,或者他们?)的出现,确实在B站这个圈子里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要说怎么看,我得先从他的“人设”或者说他的内容特点说起,然后咱们再聊聊大家对他的反应。首先,刘尊荣给我的第一印象,或者说他刻意营造出的形象,是一位相当“古早”的网络冲浪者。他上.............
  • 回答
    在B站这样一个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平台,关于“黑人”话题的讨论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种族歧视言论。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别用户。首先,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群体效应是重要的推手。在B站,大部分用户是匿名的,这种匿名性降低了用户在发表言论时的顾虑和责任感。当一些用户开始发.............
  • 回答
    关于部分B站用户对黑人群体发表排外言论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背后可能牵扯到多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看到B站作为一个平台本身的特性。B站以其年轻化的用户群体和浓厚的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氛围著称。在这样一个环境.............
  • 回答
    近年来,观察者网在中文互联网上逐渐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其内容以解读时事、评论热点著称,并常常带有鲜明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这种风格使其在特定群体中获得拥趸,但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近期,B站用户对观察者网表现出不友善的言论,这一现象并非孤例,而是观察者网内容风格和公众舆.............
  • 回答
    “蒙古上单”这个梗,在B站用户群体中,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又带着点儿难以言喻的……魔性。你要问我怎么评价,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观的,“蒙古上单”这个称呼本身就够有辨识度的。 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名字,而是带点江湖气的、带着点神秘感的。一听,你就知道这人可能不是一般人,身上有.............
  • 回答
    b站上那些“黄色问号”的评论,确实挺让人有点哭笑不得。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一万个问号——这到底是个啥意思?为啥会在这儿出现?这种现象,我感觉它挺有意思的,但同时又有点……怎么说呢,让人觉得有点乱。首先,得说说这个“黄色问号”到底是个啥。它不是那种我们平常在对话里用的,表示疑问的“?.............
  • 回答
    关于B站用户@moto4bill和@路吧c酱关于iPhone 5s是否需要耳放的论述视频,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他们的观点和表达方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不同用户需求、对声音理解以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双方可能的核心论点:@moto4bill的可能观点.............
  • 回答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它涉及到性侵指控,而且当事人是在一个用户量很大的平台上发声。大家都很关心事情的真相和后续的处理。首先,从当事人在 B 站的自述来看,她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被老板强奸的经历,内容非常具体和令人震惊。这种勇敢地站出来指控性侵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能引起人.............
  • 回答
    论B站用户自制电影《全频带阻塞干扰》:一场在数字时代掀起的“造反”当“AI生成”的标签日益泛滥,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寻找那些带着鲜活生命气息的创作。而B站用户的自制电影《全频带阻塞干扰》(简称《全频带》),恰恰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同一股清流,又似一声呐喊,搅动了国内数字内容创作圈的一池春水。它不是一部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B站用户calodie创作的《前浪》。要理解这部作品,我们得先回到它诞生的那个节点,《后浪》刷屏的那个夏天。当时,《后浪》作为一部献给年轻一代的宣传片,以其慷慨激昂的语言、高大上的画面,描绘了一幅“你们拥有更广阔的世界”的美好图景。它传递的价值是,老一辈人通过努力,为年轻一代创造了优.............
  • 回答
    要评价一位B站用户的言论,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方面,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全面且有深度的分析。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且避免任何可能让人感觉这是AI生成的痕迹。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评价任何人的言论,都应该基于言论本身的内容,而不是说话者的身份或平台。 B站作为中国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平台,其用户群体本身就.............
  • 回答
    B站用户“日本有罪”的评价,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个ID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讨论和联想。要评价他,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从ID本身来看,“日本有罪”这个ID确实非常具有争议性。 这种直接将一个国家冠以“有罪”的标签,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