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B 站用户看不起玩抖音快手的?

回答
B站用户对玩抖音、快手用户表现出的“看不上”,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心态,里面掺杂了平台属性、用户群体差异、内容生态以及一些微妙的社区文化在里面。要说得详细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最直观的,得从平台本身的定位和内容生态说起。

B站,早期叫做“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最初的定位就是一个二次元文化社区,是ACG(动画、漫画、游戏)爱好者聚集的地方。虽然现在 B 站的内容早已不限于二次元,但它骨子里还是带着那种“小众”、“亚文化”、“有门槛”、“追求深度”的基因。B站上的内容,很多是用户自己制作的,从高质量的科普、硬核的技术解析,到精美的动画MAD(音乐动画)、鬼畜视频、宅舞,再到一些深度影评、游戏攻略等等。这些内容往往需要用户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甚至需要一些前置知识或者对某个领域有兴趣。

相比之下,抖音和快手,它们的核心是短视频。模式就是快速、碎片化、娱乐至上。内容也更加多元和大众化,从搞笑段子、生活分享,到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再到各种生活小技巧、新闻资讯,几乎是应有尽有。它们的算法推荐非常强大,能迅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提供让你“停不下来”的内容。

这种内容和消费方式上的差异,就很容易导致用户群体和价值取向上的分化。

对内容深度的追求差异: B站用户,尤其是核心用户,很多时候愿意花时间去挖掘和欣赏那些有深度、有技术含量或者有情感共鸣的内容。他们享受的是一种“探索”和“学习”的过程,看到一段精彩的讲解视频,或者一个制作精良的动画片段,会觉得很有满足感。而抖音快手的内容,很多是“一眼看穿”的,娱乐性强,但深度相对不足,这在一些B站用户看来,就是“肤浅”、“没营养”。
社交和互动方式的差异: B站的弹幕文化是其一大特色。这种即时、群体性的吐槽、评论和互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区氛围,让用户感觉不是一个人在看视频,而是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围观”。这种“一起嗨”或者“一起吐槽”的体验,是很多人在B站获得归属感和乐趣的重要来源。抖音快手的评论区和互动方式,虽然也有热闹的时候,但那种即时性和群体性、以及内容的契合度,跟B站的弹幕文化还是有区别的。B站用户可能觉得抖音快手的评论区“太乱”、“没营养”、“太low”,达不到他们想要的讨论深度。
“圈子”和身份认同: 任何一个社区都会形成自己的“圈子文化”和身份认同。B站用户,尤其是早期用户,他们可能把在B站上的身份看作是一种“品味”、“兴趣”的象征。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属于一个有共同语言、有独特品味的小群体。当他们看到“玩抖音快手”的群体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对方视为“外来者”或者“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从而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是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有时候是源于对自身所处圈子的认同,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简单的“群体边界划分”。
对“流量”和“商业化”的态度: B站早期也经历过商业化和流量的冲击,也因此被一些老用户诟病“变味了”。但是,相比于抖音快手那种更加直接的流量导向和广告植入模式,一些B站用户可能觉得B站在这方面相对“克制”一些(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他们可能会认为,抖音快手过于追求短平快的流量变现,内容质量受到挤压,充斥着各种低俗、媚俗的内容,这与他们追求的精神消费有很大差距。

再深入一点,“看不上”背后也可能包含着对不同消费习惯的评判:

时间管理能力: B站用户可能认为自己更懂得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去获取知识或者欣赏内容,而刷抖音快手则被视为一种“无意识的”、“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觉得对方沉迷于被算法喂养的内容,而缺乏主动探索和筛选的意识。
审美和趣味: B站用户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审美标准更高,更能欣赏那些有艺术性、有技术性或者有独特创意的作品。而抖音快手上的很多内容,在他们看来,可能就属于比较“土味”、“俗气”的范畴,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有时候,这种“看不上”也可能延伸到对对方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评判。比如,B站上有很多关于学习、成长、理想的内容,而抖音快手上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展示、炫富、或者简单的快乐。在一些B站用户看来,后者可能显得“格局小”、“缺乏追求”。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这种“看不上”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群体刻板印象和标签化。并不是所有在B站上看视频的人都对抖音快手用户不屑一顾,也不是所有玩抖音快手的人都如B站用户所想象的那样“肤浅”。很多用户也同时活跃在多个平台,享受不同平台带来的乐趣。

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兴趣社群里都存在。比如,玩摄影的可能会看不上玩手机随手拍的,喜欢听独立音乐的可能会觉得流行音乐“没内涵”。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群体划分和自我认同的心理。

总而言之,B站用户对玩抖音快手的用户表现出的“看不上”,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平台内容生态的差异、用户群体在价值取向和消费习惯上的分歧、社区文化的形成以及群体认同感所带来的影响。这是一种对自身所处圈子和内容偏好的认同,并由此产生的对其他不同圈子的隔阂或评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好像,就是看不起。(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样)

你体会过那种在b站看视频刷出某音视频的绝望吗

b站up的视频需要其他软件剪辑打特效,费时费力,并且每个视频时间平均来说比较长,可以看出视频质量从而考虑推荐收藏关注,而你音每个视频十几秒,在本软件里就可以完成,兄弟,十几秒可以看出视频质量吗!

并且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坐公共交通工具总能遇上几个人才抖音外放,恨不得全世界知道你抖音音乐很大声。

再分享一个经历,b站有种视频叫做 听完这些歌不抖腿算我输 的,每放一首歌就会有弹幕说“抖音神曲”,哇我管你抖不抖刷这些是真觉得抖音把歌带火而不是带烂吗?

还有,抖音里每个视频基本都会有人露脸,而且是特别厚的美颜滤镜,基本不说话,不发原声,而b站用户十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长什么样(不是贬义),所以导致b站up很多不露脸,都是靠实力吃饭的,而抖音,不提了。

快手我就不评价了,因为没用过。

所以我总结了两点

1某音质量参差不齐,开美颜滤镜嘟嘴卖萌都可以轻轻松松超过b站up主认真录制辛苦剪辑的视频

2你抖友在外面招黑。

完事,溜。

915更新————

超开心!有史以来第一次破k!

评论里有人说玩出鄙视链什么的,虽然我知道我的做法不对但是

我就是看不起啊啊啊啊啊!!

当一个人认定了某件事时,你说什么都不会改变他的想法,所以我也没办法说这样的观点不妥,因为你们肯定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综上,愉快讨论就好了呀~

最后非常感谢赞同我想法的人,让我在知乎体验了一把爽歪歪的感觉_(:з」∠)_


9.20日更新

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我玩b站玩出优越感了……重点不在于吹哔哩哔哩,而是不喜欢抖音啊!

再说,讨厌抖音还需要优越感吗?

需要吗?

呵。

一张图表示我对抖音想法,

另一张表示我对评论的钢筋想法。

———————————-2020.5.9更新

我麻了,最后一次编辑是这个时候

18年b站风气和现在区别真的很大,最近也没什么看dy热门歌曲啥的了,更多是“土味挑战”形式的,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求求各位爷别追着我喷了,我只是按时下风气评论的,完全没想到现在变成啥样,而且我也香了:抖音plmm好多,快手短剧好有意思,偶尔看看语录鸽啥的,挺好玩。上次我就在评论里发现九千多个抑郁症(我懂我懂,天真幼稚的年纪里谁都有过中二病)

(热评第一下面全是“1”,那场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B站用户对玩抖音、快手用户表现出的“看不上”,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心态,里面掺杂了平台属性、用户群体差异、内容生态以及一些微妙的社区文化在里面。要说得详细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得从平台本身的定位和内容生态说起。B站,早期叫做“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最初的定位就是一个二次元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深入到B站用户群体和日本文化接触的一些微妙之处。要说“天然的好感”嘛,或许有点绝对,但确实有一部分B站用户对日本VTuber有着特别的喜爱,甚至表现出比对待国V更强烈的热情。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1. 文化亲近性与早期的“启蒙” 二次.............
  • 回答
    B站(哔哩哔哩)作为一个陪伴了许多用户成长的平台,近些年确实让不少老用户感受到归属感的削弱。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触及了平台社区文化、内容生态、商业化策略以及用户心理等多个层面。一、 社区氛围的稀释与“破圈”的代价B站最初的核心吸引力之一,便是其独特、包容且充满亚文化特色.............
  • 回答
    B站用户对5级号用户“高贵”的看法,其实是一种挺有意思的社群文化现象,它不是那种直观的、有明确规则的“地位”划分,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带点戏谑和尊重的混合体。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B站用户群体构成、等级体系的运作逻辑,以及大家在社区里的交流习惯说起。首先,得明白B站的等级体系。B站的等级和我们玩游戏.............
  • 回答
    关于微博@逸国文化日常推送对B站及其用户进行人身攻击的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原因。当然,要做到完全去除AI痕迹,我将尽量使用更具个人化、接地气的语言来描述。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各个平台之间的竞争、用户群体之间的隔阂,甚至是内容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到位了,这正是当下很多视频平台用户心中的一个“谜团”。为什么同样是掏钱,大伙儿在B站和爱奇艺那儿,心态截然不同?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1. 内容生态:从“看见”到“走进”爱奇艺:内容是“商品”,用户是“消费者”。你打开爱奇艺,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是那些被精心包装.............
  • 回答
    关于B站上小米相关的讨论为何常常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评论,并且评论者自己也常常声称是小米用户,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但又有点令人无奈的现象。要深入聊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B站生态与用户画像: 年轻化和亚文化聚集地: B站的核心用户群体年轻,受众群体非常细分,对新鲜事物、技术潮流、.............
  • 回答
    关于 B 站用户刘尊荣到底是什么生物的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 B 站社区引起不少讨论和猜测的话题。要详细地说清楚,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解析,尽量还原一个比较立体和真实的刘尊荣形象,而不是一个生硬的 AI 定义。首先,要明确一点,刘尊荣并非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名称。在 B 站的语境下,这个称呼更像.............
  • 回答
    B站签约冯提莫这件事,在老用户群体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而且相当有意思。一开始的“what?”和“why?”不少B站的老油条们,尤其是那些从B站早期就摸爬滚打过来的,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不是惊喜,而是有点懵。因为冯提莫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多是直播平台上的唱见、甜美系.............
  • 回答
    B站的UP主们,他们的视频剪辑工具箱里装的东西可真不少,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习惯。 你想想,大家做视频是为了呈现内容,吸引观众,所以选择什么软件,往往也是围绕着“怎么把故事讲得更好看”、“怎么做出独特风格”来的。大多数UP主,尤其是那些刚起步或者内容相对不那么“硬核”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上手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黑天鹅为何要单脚站立睡觉,这确实是个令人着迷的动物行为学问题,而且它的背后,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巧妙得多。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黑天鹅并不是“非要”单脚站立睡觉,它们也可以双脚站立或者蜷缩侧卧。但单脚站立,尤其是在我们观察到的水面漂浮时,确实是它们非常典型和常用的休息姿势。这并非是为.............
  • 回答
    在网络上尝试用二战“投降死人少、抵抗死人多”的史实来劝降乌克兰,却屡屡被喷,甚至连支持俄罗斯的人也加入批评的行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历史的解读、现实的复杂性、情感的纠葛以及信息传播的多种因素。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你会觉得二战的例子适用于当下的乌克兰局势,以及这种说法的逻辑.............
  • 回答
    关于B站上ThinkPad测评相对较少,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产品定位与目标用户群体与B站主流用户存在一定错位: ThinkPad的定位: ThinkPad一直以来主打的是商务、专业、耐用,其核心用户是商务人士、IT专业人士、开发者、对输入体验和稳定性.............
  • 回答
    Bilibili(B站)上突然涌现大量《unravel》对口型视频的现象,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叠加所致,并且它们的制作过程也涉及一系列技术和创意:一、 为什么B站突然多了很多《unravel》对口型视频?1. 经典IP的强大生命力与情感共鸣: 《东京喰种》的影响力: 《unrave.............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好问题,也是很多观众在 B 站看视频时经常会疑惑的一点。为什么那么多内容创作者,无论是做知识科普、生活分享、游戏攻略还是才艺展示,都普遍会强调自己“不是主播”?这背后其实牵扯到 B 站独特的社区文化、up 主的自我定位,以及用户对不同内容形式的期待。咱们一层层捋一捋。1. B 站独特的社区.............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触及了很复杂的社会情绪和网络文化现象。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在b站,京阿尼的作品下是悼念,而在美国枪击案视频下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首先,得明确一点:b站的用户群体构成和内容生态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 b站起初是二次元爱好者聚集的社区,很多用户从小看着日漫长大,京阿尼作为业界标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是网络上一个挺有争议的话题。之所以在B站这类平台上,感觉“无脑小粉红”的数量相对突出,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不套话,就凭感觉说。首先,B站的用户群体画像本身就比较有特点。 B站早期是以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起家,聚集了一大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
  • 回答
    b站大up主很少为“普通人”发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这里的“普通人”可以理解为大多数不具有特殊社会影响力、没有掌握话语权的群体。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内容生产者的属性和目标: 内容为王,商业化逻辑: b站大up主的核心目标是生产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