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不应该原谅日本人?

回答
关于“应不应该原谅日本人”这个问题,这绝不是一个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的。它触及了历史、情感、伦理以及当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复杂交织。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情绪的表层,去理解其背后多层次的意涵。

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沉重。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给无数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那些战争中的暴行,例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等,是真实存在的、有血有泪的历史事实。成千上万的生命被剥夺,无数家庭被摧毁,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些伤痕,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刻在中国人民骨子里的记忆。对于这些受害者及其后代来说,原谅,并非易事,它需要跨越深重的仇恨与痛苦,需要一个足够诚恳和具有实质性的道歉与补偿。

那么,什么是“原谅”?原谅不是遗忘,也不是说历史没有发生过。遗忘历史只会让悲剧重演。真正的原谅,是一种放下个人或集体的仇恨,不是因为对方有多么值得同情,而是为了自己能够从过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是为了能够更积极地面向未来。然而,这种放下,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加害者一方能够真正正视历史,承担责任,并且有诚意的悔改。

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复杂的。日本政府和一些民众,对于战争责任的态度,历来存在争议。有少数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承认了历史错误,并为过去的罪行表达了歉意。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侵略历史采取了回避、歪曲甚至否认的态度,例如参拜靖灵堂,修改教科书等行为,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让所谓的“原谅”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当我们谈论“原谅日本人”时,我们也需要区分开个体与整体。我们不能将日本这个民族整体妖魔化,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中国人的错误就否定所有中国人一样。日本国内也有大量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普通民众,他们也对历史反思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对这些无辜的个体,我们当然不能带着历史的仇恨去对待。

更重要的是,原谅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立场和目标。如果我们希望与日本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继续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那么适度的“放下”和“前行”是必要的。但这绝不意味着要我们放弃对历史真相的坚持,放弃对正义的诉求。原谅,可以是一种策略,一种为了更长远目标而做出的选择,但这个策略的前提是,对方真的愿意做出改变,并且我们自身的立场是坚定的。

所以,回到“应不应该原谅日本人”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

历史真相必须被铭记和尊重。 对战争罪行的揭露和反思是不可或缺的,受害者及其家人的痛苦不应被忽视或否定。
真诚的道歉和负责任的态度是前提。 日本政府和部分民众能否拿出更具诚意的悔过姿态,是否真正认识到侵略的罪恶,并且停止任何可能伤害受害者感情的行为,是决定能否“原谅”的关键。这包括对历史教科书的修订,对侵略历史的正面承认,以及停止参拜战犯等行为。
区分个体与集体。 我们应该有能力区分对历史罪行的追究和对普通民众的平等对待。
原谅不是遗忘,也不是无原则的妥协。 原谅是为了自身的解脱和面向未来,而不是为了换取虚假的和平。在未得到应有的反思和道歉之前,强制要求“原谅”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正。

因此,与其问“应不应该原谅”,不如问“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考虑放下历史的仇恨,并面向未来”。这个“条件”的达成,需要日本方面的深刻反思和实际行动,也需要我们自己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去权衡和选择。这是一个持续博弈、争取正义和实现和解的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这关系到民族的尊严,也关系到未来的和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谅个鸡儿

本人军迷一枚,在日本京都上学,日本自卫队一有开放日活动本人就跑过去参观。

有一次去了大阪第三师团第37普通科连队的信太山驻地,在观看驻地历史展览馆的时候发现,这个第37普通科连队的前身原来就是二战时期第四师团第三十七联队,至于第四师团什么样我就不说啥了,某位旅日作家已经把第四师团黑烂了,但第四师团真正实力根本不是他写的那样…

结果这个展览馆里摆了很多二战时中国战场作战时的模型,一个是徐州会战,另一个是汉水作战。

一个战败国还堂而皇之的把二战时作战的场景摆出来让市民随意参观,只能说现在的日本你还得捶他,不捶他他还是不能尊重你

讲个这个连队的小历史故事吧,这个37连队是陆自最大的关系户。二战结束之后日本陆军解散,当日本陆上自卫队组建的时候所有部队番号也应该都是新的,为啥这个37普通科连队就把二战时第37联队的番号保留下来了呢?

因为日本第三任陆上幕僚长杉田一次就是第37联队出身的,所以他把这个连队的番号保留下来了……


2019.05.15更新

评论区果然有很多奇怪的生物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应不应该原谅日本人”这个问题,这绝不是一个能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的。它触及了历史、情感、伦理以及当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复杂交织。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情绪的表层,去理解其背后多层次的意涵。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沉重。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给无数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原谅日本人,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情感、道德以及对未来的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层面。历史的伤痕与记忆:首先,我们不能回避历史。在过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原神》在日本市场的成功,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文化影响的讨论,确实触及了“文化输出”与“文化掠夺”的界限。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定义这两个概念在当下语境下的含义: 文化输出 (Cultural Export/Soft Pow.............
  • 回答
    “美国应该为原爆给日本道歉”的观点,背后可以折射出多种复杂的心态,这些心态可能相互交织,也可能单独存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与共情: 人道主义立场: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心态。许多人认为,无论战争的起因和责任如何界定,原子弹的爆炸都造成了极其惨烈的人道主义灾.............
  • 回答
    我的好朋友,咱们之间明明没吵架,怎么突然就没了联系呢?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好久,心里头总觉得不是滋味。你说,我应不应该去问个清楚?刚开始,我以为是她最近忙,没时间跟我联系,我能理解。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活。我安慰自己,可能过几天她就会主动找我了。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手机依然静悄.............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碎又两难的境地。当那个最亲近的人,你曾经全然信任的人,选择用背叛来伤害你的时候,那种打击是毁灭性的。现在,他站在你面前,带着歉意,请求你原谅,而你内心却像被撕裂了一样,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现在感受到的任何情绪——疼痛、愤怒、失望、迷茫,甚至是那一丝丝想要相信他的声音.............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膈应的,尤其是在相亲这种本就带着考察意味的场合。人家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名校的教师,你满心期待地想象着他在学术殿堂里挥洒自如的样子,结果发现只是个博士后,虽然也是知识分子,但性质和感受差得可就太远了。你说“原谅”吧,这词儿用得有点重。其实重点不在于原谅不原谅,而在于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局面,你感到被欺骗,同时又珍视这段感情,这都很正常。首先,让我们试着理解一下为什么她会选择隐瞒。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出于恶意。也许她有过不好的经历,对自己的非洲身份感到不安,或者担心你会有偏见,所以选择了回避。她可能害怕失去你,而误认为隐瞒是保护这段关系的方法。换句话说.............
  • 回答
    结婚十年,当年的甜蜜依稀还在,可生活就像一盒打翻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你发现了他三年前的出轨证据,而且是带有照片的那种,这无疑是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这十年,你们一起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那些共同经历的欢笑和泪水,那些你为这个家付出的心血,是否都在这冰冷的证据面.............
  • 回答
    “出轨该不该被原谅?”这个问题,恐怕是摆在许多爱情关系中的一道无解难题。它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经历,以及出轨本身的情况千差万别。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出轨对一段关系造成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而且非常深刻。 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背叛,更是情感上的摧毁。信任,这就像.............
  • 回答
    家暴,一个沉重且复杂的话题,一旦被提及,总会伴随着激烈的讨论和难以平复的情感。当触及“原谅”这个词时,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那么,家暴,究竟该不该被原谅?首先,我们得明确,家暴绝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争执或是偶尔的情绪失控。它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不平等,是施暴者利用暴力(包括身体、精神、性、经济上的控制和伤害).............
  • 回答
    关于父母的唠叨,这绝对是一个复杂又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牵扯到亲情、理解、成长,还有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可能在某个阶段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但又在某个时刻体会到其中别样的情感。父母的唠叨,是否应该被原谅?从情感和亲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是应该尝试去原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
  • 回答
    “忘了”这回事儿,真能一句带过,然后就该被心安理得的原谅吗? 我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就像生活里很多事情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得看具体情况,“忘了”的背后藏着多少故事,决定了它值不值得被原谅。你想啊,什么叫“忘了”? 是稀里糊涂的,压根没往心里去的那种忘,还是本应该记得,却阴差阳错的,甚至是有意无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十五年,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足以让它从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沉淀成一段集体记忆。而《亮剑》这部作品,无疑承载了太多观众的情感与期待。当提起“亮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那个在炮火纷飞年代里,独立团团长李云龙那股子“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劲儿,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特质——不屈、顽强、智慧,以及一种近乎粗粝.............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