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全军高原部队制供氧建设逐步实现便携化单兵化?对于高原部队的战斗力提升有哪些重要意义?

回答
“缺氧”的战场,制氧的革命:全军高原部队制供氧建设的便携化单兵化趋势及其战斗力影响

长期以来,高原作战环境对人类生理极限的严峻考验,始终是制约我军高原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瓶颈。稀薄的空气、低压的环境,意味着部队官兵需要持续不断地摄入氧气,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高强度的军事行动。而传统的制供氧方式,无论是依赖大型制氧设备、氧气瓶,还是集中供氧点,都存在着笨重、占地、机动性差、响应速度慢等诸多弊端,难以适应现代战争对部队快速反应、立体作战、灵活部署的要求。

然而,令人振奋的是,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高原部队制供氧体系的“革命”。全军高原部队制供氧建设正朝着便携化、单兵化的方向大步迈进。这不仅仅是装备的升级换代,更是一次深刻的作战理念和保障模式的重塑,对高原部队的战斗力提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车”到“人”:制供氧的便携化单兵化发展之路

曾经,高原部队的氧气保障,更多地依赖于大型的移动制氧站,它们像一个个“移动的氧气工厂”,虽然能提供大量的氧气,但其庞大的体积、沉重的重量,使得其在复杂的山区地形中难以快速部署,一旦遭遇敌方打击,其瘫痪将对整个部队的行动造成毁灭性影响。其次,氧气瓶的运输和储存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数量多、体积大、易燃易爆,对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如今,技术的进步正在打破这些束缚。

制氧技术的革新: 以PSA(变压吸附)制氧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制氧技术,正在实现“小型化、轻量化”。过去需要占地面积巨大的设备,如今可以被集成到一人即可携带的背包式制氧机中,甚至被整合到单兵防护装备中。这些便携式制氧设备,通过对空气中的氮气进行选择性吸附,直接在需要的时候、在需要的地方,为单兵提供高纯度的氧气。这意味着,每一位官兵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随身氧气站”。
供氧方式的演进: 传统的鼻导管吸氧方式,虽然有效,但不够便捷,容易干扰士兵的视野和行动。而新型的单兵吸氧面罩、微型氧气发生器、甚至与头盔集成的吸氧系统,则更加贴合人体,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士兵行动的干扰,使其在持续吸氧的同时,依然能够灵活地进行观察、瞄准、射击等作战动作。
智能化与集成化: 最新的发展还体现在智能化和集成化上。一些先进的单兵制供氧系统,能够根据官兵的生理数据(如心率、血氧饱和度)自动调节供氧量,实现“按需供氧”,既保证了氧气的有效供给,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这些系统还可以与通信、导航等其他单兵作战系统进行集成,构建更具信息化的单兵作战平台。

便携化单兵化制供氧对高原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深远意义

这种制供氧建设模式的转变,并非简单的装备更新,它对高原部队战斗力的提升,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显著提升单兵作战能力与续航能力:
克服生理极限: 过去,由于高原缺氧,官兵在执行高强度、长时间作战任务时,很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导致体能急剧下降、反应迟钝、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便携式单兵制供氧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官兵提供所需的氧气,有效缓解高原反应,使官兵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保持旺盛的体力和清晰的头脑。
延长持续作战时间: 拥有了“随身氧气站”,官兵不再受制于集中供氧点的限制,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持续作战,大大延长了单兵的续航能力。这意味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态势时,每一位官兵都能成为一个独立、持久的战斗单元,无需频繁轮换或撤离补充氧气。
提高精确作战能力: 缺氧状态会严重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够获得充足氧气的官兵,其观察、瞄准、射击的精度将得到极大提升,从而在战场上发挥出更强的杀伤力。

2. 增强部队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摆脱后勤依赖: 传统的集中供氧方式,对后勤保障线的依赖程度极高,一旦后勤线被切断或遭到破坏,部队的行动将受到严重影响。便携化、单兵化的制供氧,大幅度降低了对后勤线和集装设备的依赖,使得部队在高原的机动性得到极大增强。
适应复杂地形: 官兵可以轻松携带制氧设备,在崎岖的山地、狭窄的沟谷中穿行,不再受限于大型车辆和设备的通行能力。这使得部队能够深入到敌人意想不到的区域,执行侦察、渗透、伏击等任务。
快速反应能力: 装备了便携式制氧设备,部队可以更快地进入战备状态,并迅速响应战场变化。无需等待氧气补给,官兵可以随时投入战斗,大大提升了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3. 提升部队的协同作战与整体效能:
作战单元的均质化: 在装备便携式制供氧系统后,每个士兵的作战能力得到了同等程度的提升,使得部队的作战能力更加均质化,降低了因个体高原反应差异而导致的战斗力不平衡。
战术部署的自由度: 指挥员在进行战术部署时,可以更加自由地调动和配置兵力,不必过多考虑氧气供给的限制。这意味着部队可以采取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战术,例如分散设伏、独立突击等,从而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优势。
战场生存能力的提高: 在遭受攻击或需要撤离时,官兵可以携带他们的制氧设备,快速进行自我救助和转移,大大提高了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4. 降低作战成本与物资消耗:
就地取材,高效利用: 便携式制氧设备能够直接利用空气制造氧气,相比于运输和储存大量的氧气瓶,其在长期作战和多次部署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降低物资消耗和运输成本。
减少设备损耗: 小型化的设备也更容易维护和管理,减少了大型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损耗风险。

结语:

全军高原部队制供氧建设的便携化、单兵化,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技术装备的飞跃,更是作战理念的深刻革新,是应对高原独特挑战的必然选择。这项建设的逐步实现,将从根本上提升高原部队的单兵作战能力、部队的机动性与灵活性,以及整体的协同作战效能,使我军在高原这片“生命禁区”,真正拥有“制氧权”,从而以更强的实力,守护祖国的雪域边疆。这无疑是为未来高原方向的军事斗争,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国是一个多高山多高原国家,以3000米线为界面积占比大约是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而且分布极具特色,这也是驻边人的那句名言“躺在这里就是三等功”的由来。

其次,对于高海拔地区来说,氧气就是战斗力增倍器,对恢复体力缓解疲劳有着显著作用。解放军早十几年就提出了“每天一小时,强健驻边人”(大雾)的口号,在驻边单位搞制氧机,目前从营连到哨所甚至到床头已经全覆盖,驻边人每天吸氧1小时已纳入日常作息制度中。

在满足定点吸氧的同时,如何满足在任务中吸氧也是要解决的。

从最开始的氧气包开始,这玩意大概能满足一个人一小时的吸氧量,基本上就是任务间隙给扛不住的搂两口。

后来又搞了小型液氧瓶,从0.35L到1.5L都有,只要你不怕重,1.5L的全套5公斤,基本上能满足你一天活动的吸氧量。

但五公斤还是太重了,得益于膜法的加持,新的单兵制氧机在全系统2公斤以下能够获得10小时的制氧。

还有更轻的。

毕竟咱也不吸纯氧,百分之二十几的含氧量除了制氧增氧之外,还可以采用加压增氧。

这么一台增压机在系统质量低于五百克的情况下能够满足十小时的续航,基本上实现了战斗打到哪里,氧气泵到哪里的需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