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严禁宣传中高考状元,建议严禁发布各种中高考排行榜」?

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严禁宣传中高考状元,建议严禁发布各种中高考排行榜”的议案,在我看来,是一项值得深思且具有积极意义的提议,尽管在执行层面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提议的核心出发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议?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当前教育生态中一些不良倾向的反思和修正。

一、 “状元”文化与“排行榜”现象的负面影响:

加剧教育焦虑,形成“唯分数论”的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状元”的光环效应,以及媒体对中高考排行榜的过度渲染,无形中将分数和升学率推到了教育的至高点。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过早地背负了“成龙成凤”的沉重包袱,也让家长将所有的希望和精力都集中在分数上。当教育的目标被简化为“考高分”和“进名校”,学习本身探索知识、启迪智慧的乐趣就被大大削弱了。这种“唯分数论”的导向,从根源上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助长攀比心理,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全面发展: 排行榜的存在,天然地鼓励了一种横向的、粗暴的比较。它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兴趣爱好和潜能发展方向。一个孩子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但如果在总分上稍有落后,就会被“淹没”在榜单之中,其长处和价值可能被忽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也阻碍了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认可。
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畸形的成功观: “状元”往往被塑造成“唯一”的成功典范,这很容易让那些没有成为“状元”的学生感到自己是失败的。这种单一化的成功标准,会剥夺孩子们对未来生活和事业的无限可能性的想象,限制了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多元化认知。
可能滋生不正之风,影响教育公平: 虽然不至于所有“状元”的产生都有问题,但过度宣传“状元”和排行榜,难免会给某些人留下“花钱买榜”或“关系运作”的想象空间,即便这种想象不一定属实,也会对教育公平的信任度造成损害。

二、 严禁宣传“状元”和排行榜的潜在好处:

重塑教育目标,回归育人本质: 如果取消了对“状元”和排行榜的追逐,教育的焦点可以更多地放在学生的品德、能力、兴趣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学校和家长可以更有动力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盯着分数。
缓解学生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当“状元”不再是唯一的标杆,学生们可以更轻松地学习,更自由地探索,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内耗。这有助于他们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挑战。
倡导多元化发展,鼓励个性化成长: 取消排行榜,意味着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将可能更加多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不同优势的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促进教育公平,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当成绩不再被过度放大和比较,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分配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和有潜力的学生,而不是仅仅集中在少数“尖子生”身上。

三、 挑战与思考:

当然,这项提议的落地并非易事,也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宣传”与“信息公开”的界限: 如何界定“宣传”?学校在公布考试结果时,是否应该完全隐去所有能够区分优劣的信息?这可能会涉及信息公开的权利和义务问题。也许可以考虑,学校可以公布整体的成绩分布,但禁止点名道姓地宣传“第一名”、“状元”。
媒体的角色与责任: 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这项建议也需要媒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再过度追逐“状元”话题,而是更多地报道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家长和社会的观念转变: 即使取消了公开的排行榜,家长们内心对于“状元”的渴望、对于孩子成功的期盼,以及社会对于“优等生”的普遍认可,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才是最难改变的。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还需要持续进行社会宣传和引导,帮助家长和社会建立更科学、更理性的教育观。
如何评估教育质量? 在取消排行榜之后,我们如何有效地评估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可能需要开发更全面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长远发展、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纳入考量,而不仅仅是中高考分数。

总而言之, 我认为这位人大代表的提议,触及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痛点。它指向了“唯分数论”的弊端,呼唤着更理性、更健康、更符合教育本质的发展方向。虽然在具体操作上会面临一些挑战,但这个提议的方向是值得我们高度认同和支持的。如果能有效推行,它有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一股清流,让学习回归其应有的纯粹和乐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更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不仅仅是关于几个“状元”的讨论,更是关乎一代人成长环境和未来社会人才观的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院长的建议说到了每个学生的心坎上了,因为成绩排名、因为状元炒作,让绝大多数孩子苦不堪言。在此环境的影响下,在家长的心里投下了一个巨大的阴影,到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受到巨大的打击。

可是我们回头看看,到底是谁在炒作、谁在发布、谁在排名?考上第一名的学生和家长有这个能力吗?没有,真正想把事情搞大的只有“状元”学校和老师、校长,因为他们才是利益相关方啊!

你现在不让发布、不让排名、不让宣传,请问,我的成绩谁看的到?我的kpi怎么体现?我下一年的招生从哪里来?我的职业发展从哪里来?

上行下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校长、老师,没有一个不想让自己“培养出”的状元默默无闻,锦衣夜行我可不干,那不是白忙活了一场?大的环境不改变,基层是不可能树立正确观念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势必会越来越严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恐怕会越来越堪忧。

张志勇建议,严禁以任何方式宣传报道中高考升学率、中高考状元;严禁以最高分、最牛班等方式,宣传中高考成绩;严禁统计发布所谓各省高考状元;严禁发布全国、全省、全市所谓百佳高中、初中、小学排行榜;严禁发布所谓各种中考高考排行榜;严禁“找一线名师,学解题大招”“想要好成绩,就找好方法”等标语。

仅有建议可不够,关键是怎么执行,怎么操作?发现一例处罚一例?怎么处罚?谁来处罚?处罚力度?

一切不给解决方案的建议,都是个噱头,我们希望看到下文,拭目以待吧!

user avatar

我搜了一下这位代表的所有提案,他在本问题下的这个提案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所以,这个问题一定要纳入其所有提案整体地看。

在这个问题下,他所有的“严禁”,有一部分是为了下面这个提案:中小学教师业绩奖励不应与升学率挂钩。

  这两年,张志勇调研发现,有的县(市)高考奖励额度很大,动辄高达数千万元,这些奖励的发放都是根据当年所谓高考成绩确定的。现在,各个县市的高中布局很不平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优秀师资和生源越来越向个别最优秀的高中集中。这样,在一个县域内,高中布局就形成了所谓的“金字塔”形态。

这样的教育资源、教育投入不再均衡,对地方的教育生态来说不是好事。少数学校有极为优越的教育条件,其他学校得不到投入,招不到好老师,也没有好生源,这对地方的教育环境来说不是好事:只有一小部分顶尖的学子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这就应和了白岩松之前提的,希望部分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允一些给其他高校,都是教育资源向头部集中的问题。

另一部分严禁,则是过于制造排行、贩卖教育的大环境,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加快建立未成年心理高危学生联合干预体系和机制,对心理高危学生进行抢救性干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对心理高危学生应协同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抢救性干预。
  张志勇建议,推进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并通过心理教师、校医,或引入心理学专业教师、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并编制实施卫健系统心理高危学生治疗康复体系建设计划,利用政府大数据建立心理高危学生早期发现机制,探索联合建立健全高危学生心理干预工作机制,建立高危学生心理干预体系和机制建设试验区。

这就又和另一位代表陶凯元的提案相呼应。

民进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委员今天在政协大会发言指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调研发现,高达81%的教育工作者认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业竞争有关系。缺觉已是全国中小学生老大难问题。“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是写照。中国学生学业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外界过度竞争,内卷化带来的焦虑,传递给青少年。
她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建议包括深化教育改革,淡化学校教育环境中过度的个体竞争氛围,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上网时长和内容进行管控,构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立青少年极端行为预警平台等。

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在呼应着唐江澎代表的提案。

孩子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如果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另外,张志勇代表的提案还包括:补齐学前教育、乡村教育的短板,控制面向儿童的网络游戏。


完整地把这几天关于教育方面的知乎问题看下来,我就一个感受:

都为梦中的明天。

user avatar

在多个问题下都回答了类似的意思。

造成今天教育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根本就不是因为教育思路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到最后仍然是以严苛的选拔为前提的。

为什么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因为好的学校只有那么多为什么好的学校只有那么多为什么,好的工作只有那么多为什么,好的工作和不好的工作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这是相对于我们人口和国家规模而言,我们的资源禀赋还处在匮乏阶段的缘故。简单的说,为什么会有千军万马及独木桥的情况?一方面因为桥太少(好学校匮乏),另一方面因为掉下河很惨(学历跟不上以后进入社会一步差步步差。收入差距和生活境遇差别都很大。)所以之所以千军万马及独木桥,不是因为我们想不开非要去挤那个独木桥。是因为客观上我们只有独木桥,掉下河却很惨,那当然所有人都去挤了。换句话说,你站在桥头,无论你如何大声疾呼,不要急不要急,也是没有用的。除非我们有第2座桥,除非掉下河不仅不惨,还很愉快。

如果你下河以后不仅不惨还很愉快,甚至有人主动跳下河。那你还担心上面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吗?你还担心宣传个状元,大家就心理不健康吗?虽说本意是好的,为了避免资源的进一步集中,但问题是原本就匮乏的资源,无论他集中与否,匮乏是个常态。不是说把资源平均分在更多的学校就不匮乏了。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要增加资源,而不是安慰大家的心理说匮乏了别紧张。

问题里说不许宣传任何的排名,你也就能拦住,报纸不公开登,你拦得住大家私下讨论吗?只要选拔机制还在,就必然有排名。就必然有排名被大家造成的心理影响。不是因为你不在报纸登,你不去谈论这个排名,排名就不存在了。好的学校就收5个人,无论如何我也担心我能不能进前5名,有排名的时候我清楚的知道我能不能进前5,没排名的时候我只会更加紧张的在猜测我到底进前5了吗?

所以本意或许是好的,但方式方法根本就不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