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证明任意比2更大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且著名的数学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简单来说,它认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猜想至今仍未被证明。

虽然如此,数学家们在验证和研究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发展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问题,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难以证明,同时也会提到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数学探索过程,而不是一篇冷冰冰的AI报告。

哥德巴赫猜想:一个貌似简单的陈述,一个巨大的难题

想象一下,你坐在桌子前,面前摆着各种各样的数字。你看到2,它是最小的素数。3,它也是素数。4,哦,4可以写成2+2。6,可以写成3+3。8,可以写成3+5。10,可以写成3+7,也可以写成5+5。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一个模式:似乎所有的偶数(除了2以外)都能用两个素数加起来得到。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这就是哥德巴赫在1742年写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的猜想。他当时提出了两个猜想,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强哥德巴赫猜想”,而另一个是“弱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

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真”?

我们用一些例子来感受一下:

4 = 2 + 2
6 = 3 + 3
8 = 3 + 5
10 = 3 + 7 = 5 + 5
12 = 5 + 7
14 = 3 + 11 = 7 + 7
16 = 3 + 13 = 5 + 11
18 = 5 + 13 = 7 + 11
20 = 3 + 17 = 7 + 13
100 = 3 + 97 = 11 + 89 = 17 + 83 = 29 + 71 = 41 + 59 = 47 + 53
1000 = 3 + 997 (997是素数) = 7 + 993 (993不是素数) = 13 + 987 (987不是素数) = 19 + 981 (981不是素数)... 噢,找起来需要耐心,但据说也能找到。

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试算”一下就知道了嘛?确实,数学家们已经用计算机验证了这个猜想,直到天文数字般的几个偶数(目前是 $4 imes 10^{18}$ 这么大),它们都符合这个规律。也就是说,你随便挑一个比这个数字小的偶数,它都能被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但是,在数学里,“验证”和“证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验证只是证明了在已知的范围内它是正确的,而证明则需要给出一个逻辑上严丝合缝的推理,说明对于所有大于2的偶数,这个说法都必须成立,没有任何例外。

为什么证明如此困难?

想象一下,你要证明所有“猫”都是毛茸茸的。你看到成千上万只猫,它们确实都是毛茸茸的。这似乎很确凿。但除非你能找出一种普遍的方法来定义“猫”,并且证明所有符合这个定义的生物都必然带有毛皮,否则你就不能算严格地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的难点在于:

1. 素数的分布是“杂乱”的: 素数,就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2, 3, 5, 7, 11, 13...),它们的出现看似没有规律。虽然我们知道素数定理大致描述了素数的密度,但它们在具体数字序列中的位置和间隔,就像一场无法预测的数字抽奖。你很难预测,在某个大偶数 $N$ 附近,会不会恰好有我们需要的两个素数 $p_1$ 和 $p_2$ 使得 $N = p_1 + p_2$。
2. “+”运算的破坏性: 加法运算会将两个数字结合起来,但它也“破坏”了数字本身的性质。素数是一种“质”的属性,一旦两个素数相加,得到的偶数就失去了很多关于它们“原始”素数身份的信息。就像你把两个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你很难再从混合后的颜色判断出原始颜料的比例和确切颜色。
3. “存在性”证明的挑战: 即使我们能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大偶数,它“很有可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这还不够。数学证明需要的是“必然性”。我们需要的不是“大部分情况下”或者“很有可能”,而是“一定”如此。

数学家们都做了些什么?

尽管如此,数学家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许多强大的数学工具和理论,并且在“近似”地证明它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弱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这个相对容易一些。2013年,秘鲁数学家哈洛德·赫尔夫戈特(Harald Helfgott)完全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因为它表明了我们对素数加法性质的理解正在加深。
“近距离”的尝试: 数学家们证明了“几乎所有”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例如,陈景润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与一个至多是两个素数乘积的数之和”。这被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是离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成果之一。

解释一下“陈氏定理”: 意思是说,对于足够大的偶数 $N$,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素数 $p$ 和一个数 $m$,使得 $N = p + m$,并且 $m$ 要么是素数(这样 $N = p + q$),要么是两个素数的乘积($N = p + q_1 q_2$)。陈景润的证明表明,后一种情况($m$ 是两个素数的乘积)足以覆盖“几乎所有”的大偶数。

筛法(Sieve Methods): 这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一种核心工具。你可以想象筛法就像一个漏勺,用来“过滤”掉合数,留下素数。但它也可以用来估计在某个范围内,有多少个数字满足特定的“素数性质”,比如“是素数”或者“是两个素数乘积”。

为什么它如此吸引人?

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如此迷人,在于它的“表面的简单”和“内在的深邃”。它就像一个藏在角落里的谜题,似乎只需要一点点“数字魔法”就能解开,但实际却触及了数学中最核心、最难以捉摸的问题——素数的本质。

它挑战着我们对数学严谨性的理解,也推动着数学家们不断创新和探索。尽管我们尚未能最终证明它,但对它的研究过程本身,就已经为数学的宝库贡献了无数珍贵的思想和工具。

所以,虽然我不能给你一个“证明”,但希望我能让你感受到这个猜想的魅力,以及数学家们为了它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它就像一个永远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宝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去攀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由于水平有限,笔者只会证明充分大的偶数能被表示成两个殆素数(almost prime)的和:

定理1:存在正整数m使所有大偶数都可以被拆分成两个各自的素因子个数都不超过m的正整数。

为了避免内容太冗长,我们不加证明地引用一种已知的筛法:

引理1(Brun筛[1][2][3]):若 、 为素数的子集、 ,用b(d)表示 中的同余类个数。若存在正实数X满足 且

则存在 使得 。

把这个结论摆上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怎么去用筛法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了。

从殆素数到筛法

当m、n为正整数时,倘若N的最小素因子p都满足 则有 。这意味着N最多只可能有m个素因子。此时我们就可以称n为一个m阶殆素数(almost prime of order m)。对于一个大偶数N,当我们在寻找和为N的两个殆素数时我们实际上在就是在寻找不超过N的正整数n使得n和N-n都是m阶殆素数。由于所有不超过 的素数都不超过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到以下充分条件:

引理2:对于一个偶数N,当不超过N的正整数n和N-n的所有素因子都不小于 则n和N-n各自的素因子个数都不超过m。

有了这个引理之后我们就可以构造筛法了。根据欧几里得引理,我们如果一个素数p整除n(N-n)则n和N-n中至少有一个是p的倍数。因此引理2就可以变成:

引理3:对于一个偶数N,若存在不超过N的正整数n使得n(N-n)没有小于 的素因子,则n和N-n各自的素因子个数都不超过m。

利用引理3,我们就可以构造筛法来计算这种殆素数的个数了:

定理2:对于大偶数N,若用 表示N能被拆成两个m阶殆素数的方法个数,则有:

其中 、 为全体素数。

通过定理2,我们成功地将殆素数问题转化成了筛法,所以就可以来计算把这些参数代入到引理1中来证明定理1。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哥德巴赫问题中对应的V(z)。

V(z)与哥德巴赫问题中的奇异级数

为了更好地套用定理1,我们有必要对b(d)进行确定从而得到V(z)的展开。当我们在研究 的同余类个数时,我们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同余方程 的解数。而且这个解数满足:

通过分类讨论,我们就能得知:

把这个结论代入到V(z)中,便有:

对于第一个乘积,当z≥2时有:

而对于第二个乘积,由Mertens第三定理可知:

把这些渐近公式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得到结论:

引理4:若m为固定正整数、 ,则有:

其中

被称为哥德巴赫问题中的奇异级数(singular series)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来证明定理1了。

定理1的最终证明

根据引理1、定理2和定理4,我们知道存在常数 使得:

现在设置 ,我们就得到了定理1的加强形式:

定理3:存在正整数m和正实数A使得所有大偶数N被表示成两个m阶殆素数的之和方法个数均超过 。其中 由(*)来定义。

后记

其实本回答的展示的过程仅仅是m+m证明中最简单的部分。最复杂的部分其实还是引理1。通过优化引理1中K和 的具体大小。二十世纪前半叶中,数学家们先后证明了m+m的具体形式:

数学家 年份 m
Brun 1920 9
Buchstab 1924 7
Estermann 1936 6
Buchstab 1938 5
Buchstab 1940 4

至此,数学家们对哥德巴赫问题的研究依然依赖于Brun筛。1949年Selberg提出了著名的 筛[4],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能够给出非常紧密的上界。通过将Brun、Buchstab和Selberg的方法结合,王元[5]率先将4+4改进到3+4。之后对3+4的改进基本上都是通过Selberg筛来完成的。1973年陈景润对1+2的证明中也用到了Selberg筛:

有精力的话我再把引理1的证明整理出来。敬请期待更新!

参考

  1. ^ Halberstam, H., & Richert, H.-E. (1974). Sieve methods. Academic Press.
  2. ^ Ténenbaum, G. (1995). Introduction to analytic and probabilistic number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 Cojocaru, A., & Murty, M. R. (2005). An introduction to sieve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筛法(4)——Selberg筛法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8965550
  5. ^ Wang, Y. (2005). Selected papers of Wang Yuan. World Scientific.
user avatar

问题标签:钓鱼(户外运动)。这个标签是认真的吗?【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我,哥德巴赫,打钱

(狗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且著名的数学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简单来说,它认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这个猜想至今仍未被证明。虽然如此,数学家们在验证和研究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发展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用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级数求和以及无理数的概念。然而,原命题“对于任意大于 1 的正整数 n,(1+√2+√3+…+√n) 均为无理数”是错误的。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然后尝试解决一个更接近但正确的数学命题,或者更正原问题。为什么原命题是错误的?一个数字是无理数,意味着它不能表示为两.............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要证明的是:对于任意正整数 $n$,如果一个素数 $p$ 能够整除 $n^2+n+1$,那么 $p$ 除以 $3$ 的余数不可能是 $2$。换句话说,$p$ 除以 $3$ 的余数只能是 $0$ 或 $1$。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题目中涉及到的概念: 正整数 $.............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一个关于图论的有趣问题,看看咱们能不能把它给掰扯清楚了。这个说法是这样的:任意一个有偶数个顶点的图,都能找到两个点,它们俩都有偶数个共同的邻居。听着有点绕是吧?别急,咱一步步来拆解。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 图 (Graph):你可以想象成一堆点(叫做顶点)和连接这些点的线(叫做边)。.............
  • 回答
    在集合论的框架下,我们要证明一个这样的陈述:对于任何集合 $X$,都存在一个集合,这个集合是由 $X$ 中满足某个二元性质 $varphi$ 的元素组成的,并且这个性质 $varphi$ 本身也可能依赖于集合 $X$。用符号表示就是:$(forall X) (exists Y) (forall x).............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证明这个重要结论: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epsilon > 0$,在矩阵空间 $M$ 上存在一个矩阵范数 $||cdot||$,使得对于所有矩阵 $A in M$,都有 $||A|| le ho(A) + epsilon$,其中 $ ho(A)$ 是矩阵 $A$ 的谱半径。这个结论.............
  • 回答
    探秘数字的魔力:为何3的倍数最终会汇聚于153?你有没有好奇过,把一个数字的各位数字分别进行立方运算,然后将这些立方值相加,再重复这个过程,那些以3为倍数的数字,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153?这个看似神秘的现象,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面纱,一步步地证明这个“数字魔咒.............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平面上的六个整数点,无论怎么摆,都组不成一个正六边形。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涉及到一些基础的几何和数论知识。我尽量讲得细致明白,就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啥叫“正六边形”。一个正六边形,它的六条边都得一样长,而且六个内角都得相等(都是120度)。但话说回来,在平.............
  • 回答
    好吧,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别把它想得太复杂,其实比你想象的要简单一些。你问的是“空集不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怎么证明。但仔细想想,这句话本身是不是有点奇怪?我们通常理解的数学逻辑是,空集 是 任意集合的子集,而不是不是。我们先来捋一捋“子集”这个概念。在一个集合 A 中,如果 B 的每一个元素都同时也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为什么不存在一个集合 T,使得对于任意一个集合 F,T 中都存在一个元素与 F 等势。这背后涉及集合论中的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概念——基数(cardinality)。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集合 (Set):集合是一堆不重复的对象的汇集。例如,${1, 2,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问题。问题陈述:设 $P$ 是任意一个数域。我们考虑环 $P^n imes n$,这里的运算是逐元素进行的普通加法和乘法。我们需要证明这个环没有非平凡的理想。在开始证明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一些概念: 数域 (Field): 一个数域是一个满足加法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 回答
    证明平面无限点集 $S$ 中任意两点的距离均为正整数,那么 $S$ 中的点全共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几何问题,它的结论有些反直觉。我们通常会想,为什么点集不可能散开在平面上,而是必须挤在一条直线上呢?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地来剖析这个问题,并给出详细的证明。问题的核心在于“无限”和“整数距离”这两个关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证明这个命题:已知一平面封闭图形内有一点P,图形上任意一点点A的切线垂直PA,如何证明该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核心思想:要证明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我们需要证明存在一个对称中心,使得图形上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这个中心找到一个对称点,并且这两个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在这个问题中,点P是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了组合数学和数列设计。我们想要找到一个由10个非负整数组成的数列,并且有一个很酷的限制条件:这个数列中任意不超过3个数相加,得到的和都不能重复。同时,我们还希望这个数列里最大的那个数尽可能小。让咱们一步步来解开这个谜题。1. 理解问题核心:不重复的和首先,我们要明确“任意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关于幂级数在收敛圆边缘收敛性的话题。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深刻的数学概念。假设我们有一个幂级数:$$ f(z) = sum_{n=0}^{infty} a_n z^n $$其中 $a_n$ 是复系数,$z$ 是复变量。我们知道,这样的幂级数有一个“收敛半径” $R$。在 $|z| < .............
  • 回答
    要证明在任何有限域中,任意一个元素都可以写成两个元素的平方和,我们需要借助有限域的一些核心性质。这并非一个trivial的结论,需要一些数论和域论的知识来支撑。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什么是有限域。有限域(finite field),也称为伽罗瓦域(Galois field),是指具有有限个元素的域。它是.............
  • 回答
    要证明任何一个复系数多项式 $p(z)$ 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 $(zc)$ 相乘的形式,我们需要依赖一个至关重要的数学工具:代数基本定理(Fundamental Theorem of Algebra)。这个定理是整个证明的基石,没有它,我们寸步难行。代数基本定理是什么?简单来说,代数基本定理告诉我们.............
  • 回答
    在多元线性回归中,证明某个自变量的系数与其忽略其他变量后的一元线性回归系数相等,这其实是不成立的,除非在非常特殊且不常见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多元回归中的系数反映的是在控制了其他所有自变量的影响后,该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与忽略其他变量的一元回归是根本不同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推导来理解.............
  • 回答
    我们来聊聊怎么证明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它内部的任何一点,万有引力都是零。这其实是个非常经典且令人着迷的物理学问题,它的证明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思想都离不开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回顾首先,我们得先祭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意两个质点,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与它们的质量的乘积.............
  • 回答
    嘿,这个问题听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在玩一个数学小魔术!一张纸片,无论它是什么形状,只要它有面积,我们总能把它变成两块一样大小的。是不是挺神奇的?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拆解,看看是怎么做到的。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儿事情。这里说的“纸片”,咱们就先想象成一张平面的、没有任何孔洞的、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图形。它有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