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日剧《日本沉没:希望之人》?

回答


《日本沉没:希望之人》(日语原名:日本沈没 〜希望の人〜)是根据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的经典作品《日本沉没》改编的日剧。该剧由三木孝浩执导,于2019年播出,分为两部:前篇《日本沉没 希望之人》(2019年4月17日首播)和后篇《日本沉没 〜希望の人〜》(2019年7月15日首播)。这部剧以日本面临地质灾难的危机为背景,探讨了国家存亡、人性挣扎与人类文明的脆弱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评价:



一、剧情内容与核心主题
《日本沉没》原著小说创作于1973年,讲述因地壳运动导致日本列岛逐渐沉入海底,社会陷入混乱与绝望的故事。日剧版在保留原著核心设定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日本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改编。

1. 灾难背景的设定
剧中通过“南海海沟地震”引发的地壳变动,逐步揭示日本列岛因地幔对流而开始下沉。这一设定既延续了小说的科幻逻辑,也呼应了现实中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国的现实焦虑。
灾难的渐进性:不同于传统灾难片的突发危机,剧集通过缓慢推进的地质变化(如海水倒灌、地面裂缝等)制造紧张感,突出“被时间推着走”的无力感。

2. 人物与社会关系
主角设定:前篇以地震学家伊藤隆一为主角,后篇则转向政府官员小野寺和子。这种双线叙事既展现了科学界的求真精神(如伊藤对地质数据的执着),也呈现了政治决策层的权力博弈。
社会群像:剧中描绘了普通民众在灾难中的挣扎(如家庭破裂、资源争夺)、科学家的良知与责任,以及政府应对危机的局限性。例如,科研人员为揭露真相而与体制对抗,平民因生存需求爆发暴力冲突。

3. 核心主题
人类文明的脆弱:通过日本作为岛国的地理特殊性,反思现代工业化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以及一旦失去地表支撑后文明如何崩塌。
希望与绝望的辩证:剧中多次出现“希望之人”这一意象(如伊藤、小野寺),他们试图在灾难中寻找生存的可能性,但最终仍难逃命运。这种设定既呼应了原著对人类未来悲观的基调,也暗示了即使在绝境中,人性中的坚韧与牺牲精神依然存在。



二、艺术手法与叙事结构
1. 视觉风格
真实感与压抑氛围:剧集通过实景拍摄(如东京湾、富士山等)和CGI技术结合,营造出日本本土的危机感。例如,海水倒灌东京都的场景极具冲击力。
细节刻画:剧中对地质变化的描写非常细致(如岩石裂缝的纹理、地震波的数据图谱),体现了科学严谨性。

2. 叙事节奏与悬念
渐进式推进:剧集通过多个事件逐步揭示灾难真相(如地震数据异常、地下实验室秘密等),避免了传统灾难片的“一锤定音”式高潮,更贴近现实危机的复杂性。
政治隐喻:剧中政府隐瞒地质灾难真相的情节,暗含对日本官僚体系效率低下与信息不透明的批判。

3. 音乐与配乐
作曲家高梨康治以低沉、阴郁的电子音乐为主调,配合剧中的压抑氛围。例如,地震发生时的音效设计(如地壳震动的次声波)增强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三、社会文化背景与现实意义
1. 对日本社会的映射
地质灾害焦虑:日本是全球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剧集通过“日本沉没”的设定,将公众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具象化,引发对防灾意识的关注。
人口老龄化与资源危机:剧中提到“生存配给制度”,暗示了日本社会在灾难面前可能面临的资源争夺问题,呼应现实中的少子化、老龄化困境。

2. 科学与伦理的探讨
剧中科学家为揭露真相而牺牲个人前途(如伊藤被排挤),反映了科学界在利益与良知之间的挣扎。这种设定既是对科研工作者的致敬,也是对体制性压迫的批判。
关于“希望之人”的主题,隐喻了人类在绝境中仍需保持理性与信念的必要性。



四、角色塑造与演员表现
1. 主要人物分析
伊藤隆一(竹野宏人饰):作为前篇的核心人物,他代表科学界对真相的追求。竹野宏人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角色从执着到崩溃再到抗争的心理变化。
小野寺和子(石田靖嗣饰):后篇中的政治家角色,她的冷静与果断与伊藤的理想主义形成对比。石田靖嗣的演技强化了人物在道德困境中的复杂性。

2. 配角群像
剧中普通民众的角色(如因资源短缺引发暴力冲突的家庭)被赋予真实感,避免了“灾难片”常见的脸谱化刻画。
科学家与政治家之间的矛盾(如伊藤与政府官员的博弈)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动力。



五、观众评价与争议
1. 正面评价
现实主义风格:许多观众认为该剧比传统的灾难片更具真实感,尤其对日本地质灾害的描写精准。
主题深刻性:剧集通过“希望之人”的设定,探讨了人类在危机中的道德选择,引发观众对文明存续的思考。

2. 负面评价
叙事节奏过缓:部分观众认为前篇铺垫过多,导致中后期高潮不够震撼。
政治隐喻过于明显:有评论指出剧中对政府的批判可能带有一定意识形态倾向,削弱了作品的客观性。



六、与原著及改编作品的对比
1. 与原著小说的区别
原著《日本沉没》更偏向于文学性的哲学探讨,而剧集加入了更多政治与社会现实元素。
剧中“希望之人”的设定是新增内容(原书未明确提及),可能为适应影视化改编而强化了主角的象征意义。

2. 与其他改编作品的对比
1973年电影版:更注重科幻感与灾难场面,但叙事较为线性。
2006年《日本沉没》电影:由佐藤嗣麻主演,更偏向传统灾难片模式。
日剧版的特点:通过长篇剧集的容量,深入刻画人物心理与社会矛盾,更具人文关怀。



七、总结评价
《日本沉没:希望之人》是一部兼具科学性、现实主义与哲学深度的日剧。它通过日本面临的地质灾难,探讨了人类文明的脆弱性、个体在危机中的选择,以及制度性缺陷对社会的影响。尽管叙事节奏可能引发争议,但其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使其成为一部值得深入讨论的作品。

优点:
科学与人文结合,主题深刻;
视觉真实感强,灾难场景震撼;
对日本社会现实的隐喻与批判。

不足:
剧情推进较慢,部分观众可能缺乏耐心;
政治立场鲜明,可能导致争议。

如果对日本灾难题材、科学伦理或社会反思感兴趣的观众,《日本沉没:希望之人》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作品。它不仅是科幻小说的影视化尝试,更是一面映照现实与未来的镜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行,之前在群里看 @赤城改二戊MK II 他佬偶然发了这个剧的截图,加上窝佬原来看过同系列的电影。周末就因为好奇去看了下。。。

其实别的还好,毕竟也不是啥硬核科幻,有点小bug啥的也不影响看。不过最新一集有一个剧情窝佬实在是震惊的无以复加

蒙古接收300万。。。

窝佬当时的表情大概是这样的:

那乌仁吉,啊不是,那蒙古能承受得了吗?

作为一个玩甲的人。。。也算多少研究点历史。。。就是别的事窝佬不知道,蒙古人口大概多少窝佬还是知道一点的,那就是撑死也到不了千万级啊。印象中多年前查的时候还没过300万(如今多少不太清楚,但是应该没过350万吧?不过听人说蒙古人口增长很快所以说老数据很快就会没啥参考度了)。。。这下可好,你这一下蒙古国眼看着蒙族快要变成少数民族了。。。

按照窝佬和别人讨论的结果。。。最多,移入60多万就已经很吓人了,足以动摇蒙古的整个文化氛围(等比例计算下相当于中国突然被移民接近三亿日本人。。。各位能想象到时候街面上和整个文化领域那得是什么情况吗?),就这还只是人文社科领域而言,还没算蒙古那个自然环境本来就脆弱沙化。。。真要是突然移入300万人这日本亡不亡是不清楚,蒙古怕是先亡了。。。倒是中国的话,1000万大概还算不会引发啥大问题,毕竟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北京的常驻人口,特别是分成五份的话也就是多了五个普通地级市罢了。按照分为五城这个方法来推的化,5000万以下应该都算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五个大一点的大规模地级市(算上县城的话,印象中一个地方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地级市确实可以达到类似的人口水平,比如说淮海中心的徐州市,鲁东极有影响力的的青岛市,辽沈非常重要的大连市啥的就算这一类)

总之,这日本会不会沉没窝佬不清楚,但是这集的编剧的地理老师的英名窝佬柑橘怕是保不住惹

嗯,别的就还好。。。另外窝佬得说到目前为止这个剧本质上更像是职场剧,更多的剧情都是些这个派系和那个派系斗,这个职务和那个职务不和一类的破事,加上点婚恋啥的,很多科幻设定只是拿来引发冲突用的。。。希望以后能多点正经的科幻剧情吧

user avatar

日本国民级科幻IP《日本沉没》又被搬上大荧幕了,继去年网飞投资的动画剧集《日本沉没》后,今年日本人将其改编为电视剧,并且加入了日式政斗的剧情。


该剧真正在国内引发讨论的点是第七集,日本政府的移民方案在被澳洲拒绝之后决定向中美求助。首相向美国求助,副首相向中国求助。

一开始美国只愿意接收50万日本人,首相不解而又愤怒地问道:“日美可是盟国啊,50万怎么够啊!”美国大使说道:“我理解您的处境。但是啊,美日同盟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你们日本连领土都没有了,这个同盟还有存在的基础吗?”于是日本首相提出以生岛汽车(丰田)为条件,希望美国能够尽可能多地接收日本人。在丰田的加持下美国终于放宽条件,允许300万日本人前往美国——前提是于美国通用汽车合并。

副首相那边也传来了消息,中国同意500万日本人前往中国定居,并允许丰田汽车保留自己的商标;但800万对于日本而言远远不够,小栗旬饰演的主角表示“既然拿出丰田这样的王牌,就必须要让这两个国家多接收一点才有意义”。美国大使听到中国的条件便表示愿意接收600万日本人,中国也提高数量至1000万人。在劝说之下,丰田决定搬到中国去——这时首相大喝“这可不行”,众人惊愕不已。首相表示自己已经与美国达成交易,将丰田卖给美国,美国会在全球范围内替日本求情,希望各国接纳日本人民。

(说来惭愧,本人也是从第七集开始看的)

于是谈判陷入困境,得知首相撕毁承诺的中国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怒斥日本,并揭穿了日本政府的官方说法,不仅是关东——日本全国即将沉没,中方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帮助日本人民,而日本言而无信,同美国沆瀣一气,中方对此表示强烈抗议……美国那酷似蓬佩奥的国务卿则在记者会上赞扬日本的行为,副首相激动得对首相说道“看你干的好事”!得知这一消息的日本人民陷入恐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这个发言人的选角和造型很有赵立坚那味道)

进入第八集后,日本首相火速访华,希望能再争取一下中国,中方以丰田和其他5家日本知名企业迁入中国条件,依然允许1000万日本人前往中国定居,而其中一家企业私下与加拿大交涉,迟迟不肯同意。主角想到建立“日本城”的构想说服该企业同意迁入中国,并随着副首相去桂林拜访前大佬,让他说服刘至邦同意建设“日本城”(这里就很日式思维,以为退而不休的大佬能左右决策)。最终中国同意这一决定,其他国家见状也开始接纳日本人,看上去一切都皆大欢喜,然而对首相不满的人对首相发动袭击,生死未卜。


日本人对于《日本沉没》有着特殊的情结,这也是岛国民族的忧虑感所带来的特质,由于原作成书于上世纪,所以里面部份情节有着脱离时代的设定(比如日本帮中国建设汽车品牌),有“东宫娘娘卷大葱,西宫娘娘烙大饼,皇帝耕地用金锄头”的感觉。

user avatar

本来想写《2月胜者》的讲解的,这部剧比较贴切我的工作。不过日本沉没最后几集看的挺有意思,临时想写个剧集介绍,说一说剧里的一些日本政治的特色。


第一集

第一幕

世界环境大会,日本首相的发言,阐述了人类的经济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到2030年自然灾害将大大增加。

为此,日本将在东京大学教授世良彻的带领下,在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0排放的目标。

这个目标倒不是假的,真实世界里日本的目标确实是2030年二氧化碳削减46%(2013年为基准),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0排放。目前日本已经连续9年实现二氧化碳减少排放,2020年为止约比2013年减少排放18.4%,还有10年,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还在努力中。

而在剧中,日本非常有自信完成这个目标,因为发现了新的可开采新能源,cmos。

存在于水下9000米的海底缝隙中,需要特殊方法开采。日本周边可开采量相当于日本120年份的普通能源。

现实中当然coms是不存在的,但coms是有参照物的,就是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高压的环境下的结晶体。相比石油和煤炭,燃烧后的二氧化碳量不到一半。被认为是很有开发价值的新能源。在海底50米到1000米有大量储藏。最多的就是日本海域附近。

据称,日本周边的可燃冰储存量至少可以让日本用100年,一度认为日本可以成为资源大国,日本对可燃冰的开发非常期待。但是,可燃冰的开采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所以也一直没有实用化。

第二幕

画面转到了首相官府,时间是2023年10月。

第二主人公:常盘紘一,39岁,经济产业省官僚。父亲是常盘制药的社长。父亲是日本大公司老板,子女当然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考上东大,加上有家族的支持仕途也会一帆风顺。经济产业省主管日本所有产业,可想而知常盘紘一在经济产业省平步青云,会给自己家族带来多大的好处。

考虑到不管将来常盘紘一是走仕途一路做到次官,还是回家继承家业,都是前途无量,连首相都要另眼相待。在日本未来推进会议里常盘当议长和向上层汇报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常盘紘一在这个场合主动推荐了主人公:天海启示,证明两人关系不一般。根据设定,两人是东大时代的好友,同属于游泳部。天海启示没有家族背景,属于草根出身。有常盘帮忙推荐,自然更容易出世,常盘选择这个盟友当然也是有多重考虑。一是两人大学同学知根知底,天海的能力常盘也认可。二是天海没有根基,很多时候是需要常盘的资源帮忙的。三是有一些话可以让天海去说。

而对于首相来说,自己刚当上首相位置不稳,自己又是环境议员,之后需要环境省官僚的支持。这个时候常盘推荐天海,明显就是让天海来给他当自己人。(常盘由于家族的地位,不可能不站在以产业为首的副首相一边)

所以首相对天海非常客气,能坐上首相的都不是省油的灯。这点道理都懂。

两人交代完工作,出门聊天,也表现两人是好朋友。对于常盘,天海这种年轻的精英官僚,这时候还是有想为国为民,能做一番大事的年轻想法的。常盘也非常想提携自己的好朋友。


在霞之关车站的路口,看到了反对coms的人。

第一次看到了关东沉没的传闻,引出了另一位重要人物,田所博士。日本沉没系列唯一不变的主人公。

天海很感兴趣,想去问问,首先拜访了和田所博士一起共事过的世良博士。

在世良博士眼里,田所博士作为研究者非常优秀,但人品低下,当年就是因为挪用经费被他发现,才被赶走的。

为了了解真想,天海去拜访了田所博士,田所博士由大家熟悉的大河田,不是,香川照之扮演。

天海去找田所博士是为了让田所博士不要再宣扬关东沉没的消息了,而田所博士反驳,这种事情不是你不反对就不会发生的,关东沉没肯定会发生,而且第一个先兆就是:日之岛会沉没。

天海从田所博士那里出来,碰到了女主角:椎名実梨,每朝Sunday的记者。

《每朝Sunday》是周刊志,在日本属于小报八卦一类的新闻媒体,什么话都敢说,最有名的当然是文春,堪称纪委。作为这种小报记者,一般是最不被公务员政治家待见的。

而作为周刊志记者,椎名実梨立刻就给天海提供了一个新的情报:不动产公司Dplans正在加紧收购北海道的土地,田所博士有可能参与了和Dplans的不正当交易,所以才宣扬关东沉没,鼓动大家去北海道。

天海质问椎名,你想得到什么?

结果被椎名撩了。


日本未来推进会议,由各个官厅推出精英代表,制定各种战略的队伍。

这个日本未来推进会议,从经营战略角度上来说,就是多功能团队(Cross Functional Team),简称CFT。由前日产社长戈恩的日产改革最为代表性。

从剧情来说,这个日本未来推进会议几乎等同于内阁,在剧中几乎没有看到其他阁僚的影子。完全由这个会议决定了各种方针政策。现实中当然不存在,也不可能让这么年轻的官僚就决定日本的未来。只是想象了一个官僚治国的架空舞台罢了。

但日本现实中曾经有一个类似的会议,就是2009年以前的次官会议。从1886年就有,由各个省厅的事务次官会议。

事务次官会议在内阁会议的前一天召开,所以每到周一和周四,各个省厅的最高级的公务员们,象什么外务省法务省财务省总务省文部科学省,再加上警察厅、金融厅、消费者厅的长官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谈谈邪恶土共啥时灭亡,聊聊金太阳啥时去死,还有就是最近去哪个店洗脚按摩,哪里的小姐服务态度好之类的。
等到事务副长官一出现,大家才安静了下来。事务副长官清清嗓子,说“本来这个会议应该由官房长官来主持,不过他公务繁忙就由我来代劳了,大家开会吧,讨论一下咱们明天把那些议案送给那帮白痴政治家审议呀?”
一帮官僚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觉得有些议案太复杂,那帮农民政治家估计也看不懂,就挑些简单的给他们去盖章就行了,讨论出来的案例交给事务副长官看一遍,副长官点头同意。然后再讨论会议之后去哪里happy,散会。
第二天,内阁会议就把昨天官僚挑给他们的议案审理一遍。
大家明白事务次官会议有多重要了吧?也就是说,内阁们基本上只能看到经过事务次官会议挑选的议案,这个事务副长官才是决定日本事务的决定人物。
所以,只要有这样的会议存在,谁当首相谁当内阁大臣其实都一样,就连麻生那个文盲上台除了乱说话以外也没捅啥大乱子。

选自本人的文章《民主党的失败4》

现实中事务次官会议已经被鸠山由纪夫取消。安倍上台以后又重启了事务次官会议,但这个会议已经变成了审议如何执行内阁府下达的政策,和之前的重要性完全不一样。参加会议的名单如下:

让年轻官僚决定日本的命运,只是编剧的一场梦罢了。

一般来说,如果会议上碰到有分歧的案件都是先放一边,讨论下一个再说,放两天说不定就解决了。这是日本特色。

好在经济产业省的议长是天海一方的人。有常盘这句话,大家也就没话说了,回去做工作吧。

这感觉就是一个正常的日本法案讨论,各个省厅互相扯皮的典型嘛!一般这种申请要先做沟通的。

所以事后常盘教育天海了:

但天海还是拜托常盘,召开关于关东沉没的听证会。请田所教授到场,以打消因为开采coms而产生的关东沉没谣言。


土鳖抗铁牛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这个剧肯定被骂反美亲中。

1.这个剧情在日本一直存在的反中气氛里已经是很友好的了。

中国接受的移民最多,男女主还都要去中国生活,估计少不了日本网友骂他们跪舔中国。地图有台湾,台湾网友估计也要骂。

包括后期日本因为病菌疫情首发地(不是起源)而被世界排斥的剧情,我都可以善意地理解为这是对武汉之于新冠疫情的感同身受。(也可能是我多想了)

反而是美帝除了开空头支票,整体戏份非常少。

不过我看到有些要求高的网友还在里面挑刺,哪里黑了中国,哪里不了解中国国情,属于是不把别人当外国人了。

2.日式政治斗争剧就是这个味道,开会,阴谋,反转,人物塑造。反而灾难片的味道没多少,破坏的场面吃经费,估计没这么大预算。

两个小年轻不算很大的官,但是好像事情都是他们促成的。首相就是用来出面演讲用的,没干出什么事。政治内斗,受贿,也是对日本官僚体制的一种自黑。

3.不深入思考的话,剧情还是很流畅,层层递进,有悬念有反转,还是比较扣人心弦的。前半段有些时候显得有些拖沓,关东沉没论搞得太久。

4.剧情太理想化,很多人接受不了给出了差评。全球疫情,一个月不到研发出解药就很理想化。其实几个月搞定1.2亿移民本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觉得不理想化一点就没法写了。

或许写成搬走6千万,中途就沉了,死了6千万,会显得更悲壮一些。沉痛的代价也可以让人觉得环保非常重要,人命关天。(灾难片剧情讨论,不是诅咒人家)。

但是本剧是希望之人,总体基调是环保,希望,正能量,所以不会去选这个路线。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原作小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