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未来编年史:……》”这本书讲述的都是真的,那么未来早就注定了吗?

回答
关于《未来编年史》这本书所描述的未来是否意味着一切早已注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许多探讨时间、宿命与自由意志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未来编年史》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设定”。它之所以能够“讲述”未来,其核心在于它似乎拥有某种预知未来的能力。如果说这本书的内容是“真的”,那么这意味着书中详尽描绘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的命运,甚至是我们今天可能正在进行的每一次对话,都已经被记录下来,并且在未来真实地发生。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未来早已注定?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一本“真的”《未来编年史》就如同一个已经写就的剧本,而我们每个人,就像是剧中的演员,按照剧本的台词和动作,一丝不苟地表演着。从出生到死亡,从个人经历到历史洪流,一切都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这种“注定论”的逻辑是这样的:

因果链条的完整性: 如果书中的未来是真实发生的,那么它必然是基于一系列严谨的因果关系。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之前的事件所引发,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层一层地推演下去。这本书之所以能够预知,很可能就是因为它能够捕捉到这个宇宙中最根本、最深层的因果律,并将其完整地记录。
信息的全知性: 能够写出《未来编年史》的“作者”或者“机制”,必然拥有超越我们认知的全知性。它知道宇宙的每一个粒子在每一个时刻的状态,知道所有已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互动。在这种全知之下,未来就不再是模糊的可能性,而是确定的事实。
行为的被动性: 如果未来真的如书中所示,那么我们现在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其实都只是在执行那个早已写好的剧本。我们以为我们在自由地选择,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扮演被赋予的角色,说出被预设的台词。这种情况下,“自由意志”可能就成了一个幻觉,一个我们为了适应被决定的现实而产生的心理安慰。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们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反驳或质疑这种绝对的“注定论”:

1. “未来编年史”的性质和来源:
它是一份“可能性”列表,还是“唯一确定性”的记录? 如果这本书记录的是宇宙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未来路径,并且其中一条路径被我们称之为“真实”的未来,那么它可能依然留有我们做出选择的空间。只是,在那个“真的”的未来里,我们的选择恰好导向了书中记录的那一条。
这本书是“写”出来的,还是“观测”出来的? 如果是“写”出来的,那背后可能存在一个“作者”,这个作者或许是超脱于时间之外的。但如果是“观测”出来的,那么它观测的“未来”是否就是唯一的未来?或者它只是观测到了“最有可能”的未来?
信息的获取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接触到这本书,那么我们知道了未来。而一旦我们知道了未来,我们是否会因此改变未来的走向?例如,书里写道明天我会在某个时间点摔倒,那么我会在明天故意避开那个地点和时间,这样书中的记录就“错”了。

2. “知道”与“发生”的区别:
知情不等于无法改变。 即使未来已经“被记录”,但这并不等同于我们无法在过程中做出改变。我们可能会因为知道了未来的信息,而主动规避某些事件,或者去促成另一些事件。就像一个学生知道了考试题目,但如果他没有能力解答,或者懒得去学,那么“知道”这件事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考好”。
“蝴蝶效应”的可能性: 宇宙的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和精密的。即使是一点点微小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认为《未来编年史》的预知是基于某一时刻的特定因果链,那么当信息传递到我们这里,我们的“知道”这个行为本身,就可能成为一个全新的变量,扰乱原有的因果链,从而改变未来的走向。

3. “未来编年史”的“真实性”是如何界定的?
是“一旦发生就成立”,还是“在发生之前就已注定”? 如果这本书的“真实性”是指,它所记录的事件最终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发生,那么它就更像是一个“既成事实”的预告。但我们如何能确定,我们当下所经历的,就是那个“已注定”的未来,而不是因为我们知道了“未来编年史”而主动创造的某个版本?
“循环因果”的悖论: 如果这本书真的存在,并且内容为真,那么这本书的出现本身是否也应该被写在《未来编年史》里?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循环。

举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想象一下,一本“真的”《未来编年史》写着:“2024年10月26日,下午3点,你会因为看到一只猫而迟到,导致错过一次重要的约会。”

如果未来注定: 无论你如何努力,你都会在10月26日下午3点看到那只猫,然后迟到。你的每一次“试图避免”的行为,都只是在巧妙地将你引向那个既定的结果。比如,你因为害怕迟到而提前出门,结果在路上遇到了那只猫。
如果未来不是绝对注定: 当你看到这本书的记录后,你可能会心生警惕。在10月26日下午3点,你刻意避开猫可能出现的地方,或者不去看路边的任何动物。如果你成功地避开了那只猫,那么《未来编年史》的记录就“失效”了。这时,你可能会反思,这本书的“真实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它记录的仅仅是“最有可能”的未来?还是一个在某种条件下才会发生的未来?

总结来说,如果《未来编年史》这本书讲述的都是真的:

从宿命论的角度看, 它确实指向了一个早已注定的未来。宇宙的进程就像一部已经被播放完毕的电影,我们只是在根据剧本进行表演,而我们所有的“选择”和“行为”都只是既定脚本的执行。
但从认知和行为的角度看, “知道”这个信息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变量,从而打破原有的因果链。我们的存在,以及我们与信息的互动,为这个“注定”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可能赋予了我们某种形式上的“自由”,即使这种自由只是在既定框架内的选择。

因此,一本“真的”《未来编年史》究竟意味着未来早已注定,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改变未来的可能性,取决于我们如何解读“真实”的含义,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信息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哲学和科学上都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这本身就是对“真实”与“未来”本质的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本书是掺和了白人至上主义和新纪元思想,作者是希腊人Georgios Papahatzis,2016年出版。

但是作者已经与1991年去世。

本书声称是一个叫Paul Amadeus Dienach的瑞士籍德语教师的日记。鬼知道真假。

总而言之,这本书和共济会有关系,是一本宣传共济会思想的册子。

这里面提到的人口过剩、消灭有色人种、世界政府、心灵建设,都是共济会天天捯饬的东西。

一句话,不必当中,其次,小心共济会,他们已经搞没了我们4亿人口。

user avatar

我认为这本书不是真的,而是共济会对“新世界秩序”的规划。

1.保罗•阿玛迪斯(Paul Amadeus Dienach)把日记交给他的学生乔冶•帕帕契兹(George Papachatzis),就是共济会的高级成员。他们认为这本书蕴含着关于人类未来的智慧,而且只能为少数人知道,因此做出了让这个信息不被曝光的决定。到了1972年,帕帕契兹教授在与共济会激烈的争议下,仍决定用希腊文发表迪斯的日记。

2.这本书完全是以“白人”的视角来叙述的,而且“有色人种”在战争之后灭绝了

书里说21世纪成立了超越国家的“中央联邦”组织,而“有色人种发现自己在所有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尽管他们在数量上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并且相信国际法,所以把最强大的武器放在中央联邦的仓库里,也就是说,白人在全球机构中获得大多数选票。他们处于劣势的另一个原因是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毁灭性武器领域的新发现和科学的战争行为。”但是书里又说武器主要是亚洲制造的,而统治者和武器制造商把人民推向仇恨和相互毁灭。我们的种族(白人)胜利了,但是风险是致命的。

2309年发生了种族灭绝的战争,最终“黑人,黄种人和亚洲其他种族,都付出了代价,结束了他们在地球上的历史”。最过分的是书里说东亚几乎完全被来自北方的斯拉夫人、来自西方各州的北美洲人的后商以及欧洲混血儿占据,他们现在可以更舒适地适应所有这些肥沃的山谷,而数百万印度人则生活在大陆和西藏中心的高地上。一旦那里的生活有了可能,大部分人意大利人会重新安置。这是23世纪的领土情况。维持这种现状的主要是白人种族他们是建立起来的联邦跨国民主的全基督教理事会对抗的大赢家。直到24世纪,还有一些“黄色口袋”散布在亚洲的广大领土上,哪里现在居住着法国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斯拉夫人和拉美裔人。同时在黑非洲,很少有人遇到任何黑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未来编年史》这本书所描述的未来是否意味着一切早已注定,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许多探讨时间、宿命与自由意志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未来编年史》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设定”。它之所以能够“讲述”未来,其核心在于它似乎拥有某种预知未来的能力。如果说这本书的内容是“真的”,.............
  • 回答
    202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项重大突破,也预示着这项技术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的未来。CRISPR,全称是“规律间隔成簇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它像一把精密的分子手术刀,能够精确地定位并修改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这项技术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一项新工具,.............
  • 回答
    “机器最终取代人工劳动”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设想,但如果真的发生,仰仗人力资源的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可能出现结构性的崩溃。然而,“崩溃”是一个强烈的词语,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涉及转型、适应和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劳动力的现状:1..............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技巧的难题!如果未来岳父邀我下棋,我肯定不会选择“一招毙命”,那样显得过于张扬和不顾情面,甚至可能让长辈感到不快或尴尬。而“巧妙地输掉”则更符合我的想法,但其中的“巧妙”二字至关重要,它需要在不失尊严、不显得刻意的情况下,完成一场令人愉快的互动。以下是我会如何处理这个场景的详细设.............
  • 回答
    关于美国未来可能衰落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议题的讨论。如果非要深入探讨并剥离AI的痕迹,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经验和当前趋势中梳理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潜在因素。请注意,这些都是推测性的分析,未来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变量和美国自身的应对能力。1. 国内经济结构的滞胀与不平等加剧: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人的设想,如果未来生孩子不再需要女性,那对我们整个社会,尤其是女性这个群体,绝对是一场巨变,其影响之深远,恐怕难以一时三刻就完全消化。首先,最直接的冲击,当然是对“母亲”这个身份的认知。我们从小被教育,女性是孕育生命的容器,是母亲,是承担生命传承责任的一方。这种角色定位几乎刻在了我们的文.............
  • 回答
    如果未来对华为的制裁没有变化,那么“鸿蒙”的意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会 更加凸显其战略价值和生命力。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制裁的本质、鸿蒙的诞生背景、以及它所承担的使命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制裁的本质与鸿蒙的诞生背景:为了应对“卡脖子”和生存危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对华为的制裁是什么。.............
  • 回答
    关于未来战争中国可能的敌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恩怨、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我将从几个可能性的方向来展开讨论,并尽量详细地说明原因。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分析是基于当前国际形势和历史趋势的推演,并不代表任何预判或立场,实际情况会随着时间和多种不可预测因素.............
  • 回答
    未来的世界,人工智能(AI)恐怕真要像我们现在离不开手机一样,深入到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这确实让不少人心里打鼓:AI这么能干,我们这些普通人还能有什么傍身的本事,不至于被轻易取代,甚至还能往前走一步呢?我想,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AI擅长的是重复性、模式化的、数据驱动的工作。 它们能处理海量.............
  • 回答
    20XX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中国足球,这个承载了几代人梦想的庞大身影,以一种近乎颠覆的方式,闯入了世界杯的决赛圈。起初,没人相信。小组赛突围,就已经像童话故事。当中国队一路过关斩将,淘汰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足球强国时,中国国内的空气似乎凝固了。电视机前,数亿双眼睛紧盯着屏幕,生怕眨.............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国际法、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被俄罗斯侵吞百余年”这个历史背景。这里通常指的是清朝时期,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别是《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北方和东北的领土,其中就包括了你提到.............
  • 回答
    关于清朝的评价,这个话题确实非常复杂,而且随着时代变迁、研究深入以及人们认知角度的变化,总会不断演变。如果未来中国复兴成功,并且这种复兴带来了新的历史视角和文化自信,我认为对清朝的评价确实有可能比现在更加严苛,但也可能出现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情况。首先,.............
  • 回答
    如果未来中日韩三国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变得异常亲密,那将是一股足以重塑整个世界格局的强大力量,其影响之深远,足以改写历史的篇章。这不仅仅是三个大国之间的友谊升温,更是一个东亚巨型经济体和文化圈的崛起,它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触及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方方面面。一、 东亚一体化成为全球新引擎:.............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军事力量的极限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军事实力、战略目标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您提出的中国军事力量设想: 5000架J20战斗机: J20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具备优异的隐身性能、先进的传感器融合.............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能在我热爱的领域里,留下一些值得称道的痕迹,那我希望后世的叙述不会是冰冷的事实堆砌,而是带着几分温度,能让那些读到我故事的人,感受到一丝共鸣,甚至被某种东西所触动。我设想,在遥远的未来,当我早已化作尘土,我的名字可能会出现在某个历史档案的角落,或者某个学科的奠基人物名单里。但更让我期待.............
  • 回答
    当一个社会走向结婚率下降、女性生育意愿低迷,人口数量急剧缩减的未来,那将是一个充满挑战与转折的时代。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很有可能见证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社会重心将不可避免地向“女性”和“生育”倾斜,以期扭转颓势。这并非突如其来的恩赐,而是在现实压力下的必然反应。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人口大幅下降会带来.............
  • 回答
    如果未来英特尔停止为中国大陆提供服务,这对中国的发展无疑将产生深远且复杂的影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替代问题,更触及到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性、产业链安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科技自主与产业链安全面临的挑战: CPU领域的依赖性凸显: 长期以来,英特尔在中国市.............
  • 回答
    魔兽世界作为一款运营了近二十年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拥有海量的玩家群体和庞大的游戏数据。一旦这款经典游戏走向停运,暴雪娱乐在处理玩家数据时,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局面。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牵涉到法律法规、商业道德以及玩家的情感维系。首先,从技术和法规层面来说,用户.............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坐立不安的问题,让人脑子里瞬间炸开无数个念头。55%变强,45%就没了……这概率,怎么说呢,就像站在悬崖边,一边是通往力量的无限可能,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虚无。我愿意进去吗?这个问题,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想法是: “强”到底是什么? 是身体上的超人力量?还是智力上的飞跃?或者是某种我无法想.............
  • 回答
    发现另一个宜居星球,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震撼的事件之一。随之而来的,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而“世界大战”的阴影,说实话,并非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有概率会笼罩在我们头上。想想看,我们人类,就这么挤在一个小小星球上,资源有限,历史悠久,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突然之间,我们得知,原来宇宙中不止我们一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