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某一天,埃及总统阿拉伯民族英雄纳赛尔正在办公;他的心情不错,不久之前叙利亚和埃及刚刚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拉伯民族主义一片大好
“总统”革命委员会书记萨达特进入办公室
“您今天的行程是这样。上午要为表现优异的空军学员授勋,下午要会见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代表团,他们是来抗议安全部门对她们监视过多的”
“欧,安瓦尔,还有什么”
“晚上您要发表一篇支持加纳恩克鲁玛的广播声明”
上午十点,埃及开罗空军基地,苏联顾问也来了,年轻的学员们早就耐不住激动心情
“胡斯尼,穆巴拉克”一位青年军官立正上前
“总统,他的飞行技术最好的”
“哈菲兹阿萨德”
“总统,这位小伙子参加了1956年的运河战争,他驾驶一架英国老式战斗机击落了一架英国轰炸机,我们正打算让他和穆巴拉克学习驾驶苏联最新的米格-17。”
“小伙子,你以后打算做什么?”
“为阿拉伯民族而死!!”
下午纳赛尔来到民族宫,这里聚集着同样年轻的一批阿伯伯复兴社会党党员,其中领头的打理得一丝不苟的爱好。虽然朴素的旧西装略显囊中羞涩,但他的穿的十分整齐。令纳赛尔印象很好
“年轻人,别拘束坐坐,听说你们是来抗议安全部门监视的”
“是的,总统我们的同志过的是一种很普通的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读书学习,并没有从事秘密工作。”听到此,纳赛尔责备的看了萨达特一样,因为据报告,年轻人说的都是真的-----
“没问题,年轻人,监视很快就会撤除,不知道你们将来有什么打算?”
”我准备报考开罗大学法律系,但我现在很犹豫------”
”欧,为什么”
民族还在受难,我们不能沉迷于灯红酒绿。我们应该坚定目标,解放巴勒斯坦,驱逐以色列。”
“很好,小伙子,未来就在你们的手里,你叫什么”
“萨达姆侯赛因!”
今天的纳赛尔特别高兴
看着这些青年他仿佛看到了民族复兴,这使得他的广播讲话更加激情澎湃,颇有人格魅力。
同一时间,加纳
1958年,刚刚获得独立的加纳领袖恩克鲁玛召集了非洲各个国家的政党,工会,学生组织,推行他的非暴力非洲解放运动。
加纳的旅馆都住满了,青年们只能住到小学教师
讲的真好!!我们将来也要像恩克鲁玛和纳赛尔主席一样!
一位安排青年入住的加纳女教师激动的说道:
“对”“没错”“泛非运动万岁!!”
”对了,还不知道你们是谁呢?“
”尼雷尔,坦桑尼亚大学学联主席“
”卡翁达,赞比亚小学老师“
”马拉维的哈斯汀班达”
“卢蒙巴,比属刚果的啤酒推销员”
”我是罗伯托,安哥拉王族后裔,至于这小子------“说着罗罗伯托一把揪过旁边一个小子
”他就不用介绍了,没有谁比老师你更熟悉他了!“
”这一下把加纳女老师和这个叫穆加贝的罗德西亚年轻教师,弄了个大红脸,没错他们在谈恋爱。
同一时间,首都阿克拉市区热闹非凡,美国为了凸显自己反对殖民主义,特意派了一个代表团访问加纳,国会的参众议院观赏了非洲民族歌舞,显得十分激动,仿佛威尔逊民族自决成就了非洲,其中一个不见经传的众议员,为了套近乎他对一个参会的黑人说:”怎么样自由好吧?
结果黑人说,我还没自由,我来自阿拉巴马
”你是?”
”我是慕名而来的美国大学生马丁路德金,请原谅我的诚实,众议院您是”
"理查德尼克松,一个卑微的小官"
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
马尔克斯和海明威
一个是活跃在二十世纪前中期的美利坚精神丰碑,一个是1948年才发表处女作《枯枝败叶》的世界文学标杆。同是二十世纪美洲最负盛名的作家,两人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好错开了,马尔克斯刚走上文学道路时便视海明威为最敬仰的大师,而当马尔克斯偶然遇见偶像时:
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许经过圣米榭勒大道。他在对街往卢森堡公园的方向走,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惟一看起来跟他不搭调的是一副小圆金属框眼镜,仿佛很年轻就当上祖父似的。他已经59岁了,体格壮硕,想不看见都不行,他无疑想表现出粗犷的味道,可惜没有给人这种感觉,他的臀部很窄,粗糙的伐木靴上方是一双略显瘦削的腿。
马尔克斯用习惯性的笔法刻画了眼中的海明威,一如既往的的文风,不一样的,是视角
一个仰之弥高的视角
两年前马尔克斯因政治被困欧洲,四年后海明威去世,这见面相当赶巧
我不知道该上前去请他接受访问,还是过街去向他表达我对他无限的景仰。但不管怎么做对我来说都很不容易。当时我和现在一样,说得一口幼稚园英语,也不清楚他的斗牛士西班牙语说得怎么样。
马尔克斯还是个无名小卒(自以为),海明威已是著作等身,面见偶像,他窘迫,害羞,可时间不允许他再做思考,他做出了我见过最可爱最无奈也最浪漫的举动
为了不要破坏这一刻,我两样都没做,只像人猿泰山那样用双手圈在嘴巴外面,向对街的人行道大喊:“大——大——大师!”海明威明白在众多学生中不会有第二个大师,就转过头来,举起手用卡斯蒂亚语像小孩子似地对我大叫:“再见,朋友!”以后我再也没见过他。
文 | 加西亚·马尔克斯《谈海明威》
他们的短暂相逢有如锤子敲击铁器,一触即离,空谷传响
甚至不比擦肩而过
这是众人皆知的:卑微是年轻野心的阶梯。——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
我不知道这次见面对马尔克斯的文学生涯有多大影响,但是至少我可以说
朋友们
这,才是追星
当时还是王子的明成祖朱棣和朝鲜太宗李芳远。
洪武27年(1394),澉浦(今浙江海盐)的巡逻明军抓到五个海盗,他们自供是朝鲜政府派来的特工,负责打探消息,还供出二十好几个“同党”。不管此事是真是假,出于敲打二五仔朝鲜的目的,朱元璋也就当他是真的了,要求左军都督府发文给朝鲜,让李成桂的长子或者次子亲自押着一干人犯去南京。
当年六月,李成桂派了第五子李芳远前往南京。临行之时,二人宛如诀别,李成桂更是老泪纵横——
李成桂:“天子如果问什么,只有你能应付得来啊......”
李芳远:“豁出去了,不就是南京吗,我去就是!”
李成桂(抹泪):“你从小体弱(没看出来,李芳远好武在朝鲜历代君主里不是第一也是前三),去南京万里之遥,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保不了你,咱爷俩不就阴阳两隔了......”
李芳远去了之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平安归来。在去程中,路过北平,和当时的燕王朱棣见了面。
事实上,太宗和永乐皇帝曾经在1394年的北京见面过,那时候他们都是王子,但都不是储君。这是两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未来领导人的会面,双方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然而这次会面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因为在这样亲密的邂逅(encounter)中,未来天子的神圣与神秘感被忽视了。
——《Korea-China Relations in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答主试译
后来,朱棣在1399年起兵造反,1402年夺取天下;李芳远在1398、1400年的两次“王子之乱”中杀兄屠弟,也夺取了朝鲜的王位。两个人在这一点上,还是颇为相似的。
李成桂、朱元璋:早知今日......
孔祥熙希特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