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以下关于日本政治的传言,其真实性如何?

回答
关于日本政治,确实流传着不少说法,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些则相对隐秘。咱们就来聊聊其中几个比较引人关注的传闻,看看它们究竟有多少可信度。

首先,说起日本政治,绕不开的就是派阀斗争。这绝对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日本自民党长期以来的一大特色。你可以想象一下,自民党内部就像是一个拥有不同“俱乐部”的大家庭,每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领袖、自己的核心成员,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政策主张和利益诉求。这些派阀之间,并不是一团和气,而是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为了争夺党内高位、政策主导权,甚至是首相的宝座,他们会结盟、会拆伙,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举个例子,大家可能听说过,某些派阀在选择党内总裁(也就是自民党的领导人,通常也意味着未来的首相)时,会形成一种“密室政治”的氛围。在几个主要派阀领袖之间,通过私下的沟通和协调,甚至是一些利益交换,来决定谁能出线。这种做法,外界看起来可能有些神秘,但它确实是日本政坛运作的一部分。虽然现在也强调党员投票和公开辩论,但派阀在背后发挥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另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传闻,是关于“世袭议员”的现象。在日本的国会里,你可能会发现很多议员的父辈、祖父辈也曾是国会议员,甚至是知名政治家。这就好像是一种政治家族的传承,经验、人脉、甚至政治遗产,都可能被下一代继承。

对于这种现象,大家的看法很复杂。一方面,有人认为,这些“政治世家”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政治人脉,能够更好地为选民服务,也更容易在复杂的政坛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也有批评者认为,这存在不公平的竞争,普通人很难有机会进入政坛,不利于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的活力。这种“世袭”的说法,确实是有事实依据的,很多议员确实是出身于政治世家,但这背后也有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

还有一种说法,可能大家也接触过,就是关于日本政府决策的“官僚主导”问题。虽然首相和内阁掌握着最终的决策权,但很多政策的起草、细节的制定,甚至是政策方向的建议,很大程度上是由经验丰富的政府官僚来完成的。这些官僚在各自的部门里深耕多年,拥有专业知识和信息优势,他们的意见对政策制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种“官僚主导”的说法,有其道理。在日本,文官系统非常强大,很多重要的政策背后都有官僚的影子。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政治家也有自己的政治意志和决策能力,尤其是在重大方向的把握上。不过,官僚体系的稳定性和专业性,确实为日本政治的连续性和执行力提供了基础,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变革的步伐。

最后,再提一个可能有点争议的说法,就是关于“派系政治”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有人认为,在一些对外谈判或重大外交决策时,不同派阀之间的利益和立场差异,可能会导致日本在外交上显得不够果断,或者在某些问题上的表态会受到党内不同声音的影响。

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派阀的存在,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家的政治考量,包括外交政策。但同时,日本的外交政策也有其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党内派阀的博弈。很多时候,在国家利益和国际大局面前,政治家们也能够达成共识。

总的来说,关于日本政治的这些传闻,很多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具体到每个传闻,其真实性的程度和解释的侧重点,可能都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政治运作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掺杂着各种势力、利益和人际关系,所以这些说法,可以看作是对日本政治生态的一些观察和解读,但也要保持一种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以上全部都是毫无根据的揣测,可信度类似于“建文帝其实没死,只是流遁海外,所以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访他”之类的中国历史流言,看上去有板有眼,实际上毫无证据。

第一条,倒幕派处于阻止公武合体的目的,暗杀了孝明天皇和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

德川家茂的死因很正常,就是在第二次长州征伐当中病死,而且是在大军环绕当中病死的,如果倒幕派有能力在这种环境中暗杀德川家茂,幕府早就完蛋了,不用再等日后的大政奉还。

孝明天皇的死倒是有一些人怀疑。

关于孝明天皇,官方记载是患有严重的痔疮,然后得天花病死,在明治朝基本没有被人怀疑,但是在年代久远的昭和时代,尤其是得罪皇家不用死的战后时代,开始有人怀疑孝明是被岩仓具视通过天皇身边的女官堀河纪子用砒霜毒杀孝明,不过怀疑论者的论据并不充分,天皇身边的御医和病历并没有留下有利于毒杀说的证据,所以即使现在也是猜测。现在年代已经久远,大部分历史证据已经湮灭,除非将孝明天皇开棺验尸,否则这一桩悬案将会继续留存下去。


第二条,明治天皇并非睦仁亲王,而是被掉包成了南朝皇室的后代大室寅之佑。

这是一个传说,当然毫无历史根据,有人这么猜测,只是因为睦仁在“南北朝时代谁为正统”的问题上置自己的血系于不顾,选择了支持南朝天皇为正统。

然而,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在睦仁的时代,南北朝时代离他已经有五百年之久了,他根本不必在乎承认南朝为正统会影响自己的继位合法性,而选择南朝为正统,正可以迎合倒幕的政治正确,因为南朝就是以恢复天皇直统、排斥室町幕府为目标而生的

同时,承认南朝为正统,并不是睦仁的独断行为,实际上在江户时代,德川光圀(以及后来十分有影响力的水户派学者们)一直都将南朝视作正统,表面上的理由是“后醍醐天皇带有三神器,理应为正统”,实际上的理由是没有明说出来的“尊王攘夷(幕)”,睦仁选择南朝作为正统是一种十分正常的政治选择,并不能说明他其实被掉包了,这个传说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



第三条,也是虛妄之说。储存千亿日元的物资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战前日本一年政府的总预算收入也不过20多亿日元,一千亿日元相当于政府50年收入,没有人可以拥有这样一笔财产而不留下痕迹。


同时,在战前的昭和十年,日本的军费就已经达到了政府总支出的47%,也就是说国家预算已经完全军事化了,一切以备战为先,

(单位为千日元,后面的为军费占国民支出的比率)

当时的日元是金本位货币,一千亿日元的概念和如今完全不同,还请知悉。

这个传言在很早之前十分流行,之所以如此流行,是因为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在很多人看来是奇迹,那时候大多数人很难相信一个国家可以靠着接受普遍教育的国民、吃苦耐劳的劳工、经济官员合理的产业规划、以及适度的运气(美国人全面开放世界市场),实现长期高速经济发展,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日本就是靠着这些实现经济崛起的。

在韩国和中国等国家以同样甚至更大的规模实现经济崛起之后,这个传言就不再那么流行了。


当然,在分辨真伪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历史传言大多数都是日本人自己编造的。因为将历史传奇化是人们的普遍爱好,人们喜爱的是惊悚曲折的大河剧,而不是枯燥的历史文献和数据统计,所以以后类似的传言将继续流传下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