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装置艺术和建筑学有什么关系?

回答
装置艺术与建筑学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而是存在着一种深刻而多维的联系,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对话,相互影响,彼此启发。理解这种关系,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去感受空间、材料、观念以及它们在人类体验中交织出的脉络。

从“空间”的共同语言开始

最根本的联系在于“空间”。无论是建筑还是装置艺术,它们都是在三维空间中发生的。建筑师的工作是塑造和组织物理空间,为人们提供遮蔽、功能,并在此过程中传达意义和情感。而装置艺术家,则常常将现有的建筑空间、甚至是自然环境,作为他们创作的画布和媒介。他们通过对空间的干预、重塑,来引导观众的感知,激发他们的思考。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个由大型装置艺术占据的建筑空间时:

物理空间被重塑: 装置可能打破了原有的功能分区,创造出新的动线,迫使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体验建筑的体量和尺度。比如,一个悬挂在挑高大厅的巨型织物装置,不仅改变了空间的视觉重心,也可能影响了声音的回响,将一个原本熟悉的建筑变成一个陌生的、充满惊喜的环境。
感知被引导: 艺术家通过光影、声音、气味、触感等元素,有意识地调动你的感官。建筑的坚固、冰冷,可能会在装置柔和的光线、流动的声音中变得温暖、有生命。这种感官的体验,反过来又会让你重新审视建筑本身的特质。
叙事在空间中展开: 建筑本身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功能性的叙事,而装置艺术则可以为这个空间增添新的层次。它可能是一个对建筑历史的评论,一个对社会现象的隐喻,或者是一次纯粹的感官探索。观众在其中穿梭,就是在阅读一个由空间和艺术共同谱写的叙事。

材料与结构的深度交融

建筑学是关于如何建造的学问,材料的性能、结构的稳固是其核心。而装置艺术,虽然不一定遵循建筑的严格规范,但同样离不开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材料的实验与创新: 艺术家常常会将建筑材料以非传统的方式运用,发掘其意想不到的特性。比如,建筑中常用的钢材、玻璃,在装置艺术中可能被塑造成柔软的形态,或者与自然材料(如水、土壤、植物)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和触觉效果。这种实验性,有时也会反过来启发建筑师在材料运用上寻求新的可能性。
结构的思考与挑战: 尽管装置艺术不一定需要满足长期的居住和使用功能,但其视觉上的稳定性和空间上的支撑,仍然需要对结构有基本的理解。大型装置艺术的搭建,往往需要借鉴建筑学的结构原理,或者创造出挑战传统结构的视觉形式,引发人们对“支撑”和“重量”的思考。
“轻”与“重”的对话: 建筑常常给人以“重”的感觉,一种扎根于地面的厚重感。而许多装置艺术则追求“轻”盈、易变,甚至是一种短暂的存在感。这种对比,强化了它们各自的特质,也促使我们思考建筑的永久性与装置的瞬时性之间的关系。

观念的碰撞与延伸

装置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念的深度和引发的思考。它常常挑战我们对“艺术”、“建筑”、“空间”乃至“现实”的既有认知。

建筑作为观念载体: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的构筑物,更是社会、文化、政治观念的载体。而装置艺术则可以成为一个锐利的视角,去解构、批判或重新诠释这些观念。一个艺术家在历史建筑中设置的关于记忆的装置,就是在与建筑本身的历史性对话,提醒人们关注被遗忘的叙事。
“非常规”空间体验: 建筑设计往往服务于特定的功能和人群,其空间体验相对可预测。装置艺术则常常打破这种常规,制造意外的、非常规的空间体验。这种体验,能够激发观众对自身在空间中位置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城市环境、社会结构等更宏观问题的联想。
边界的模糊与拓展: 装置艺术不断模糊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也模糊了艺术与建筑的边界。当一件大型装置艺术占据了公共广场,或者渗透进日常生活空间时,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而是与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场所”。这种拓展,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建筑的功能和定义。

互为启发的实践

这种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为启发的。

建筑对装置艺术的影响: 建筑的体量、尺度、结构、历史感,为装置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语境。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本身就能成为装置艺术的灵感源泉。
装置艺术对建筑的启发: 装置艺术的自由、实验精神,以及它对空间和观众体验的关注,能够为建筑师带来新的视角。它提醒建筑师,除了功能性,空间的情感连接、观念的表达同样重要。一些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注重“体验式设计”、“叙事性空间”,也能看到装置艺术的影子。

总结来说,装置艺术与建筑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享着“空间”、“材料”、“结构”以及“观念”这些核心语汇。装置艺术以其非传统的、实验性的方式介入和重塑建筑空间,挑战和拓展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也为建筑学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思考维度。反过来,建筑的体量、历史和功能,也为装置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它们之间更像是一种共生、共舞的关系,共同探索着人类体验的无限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筑是显而易见的,建筑需要考虑的问题永远不嫌多。建筑装置是通过建筑学的工具和手段——一切手段来让建筑环境中忽视或者僵化的问题,摒除杂念重新构建一遍,刺激人的感受。看上去政治已经销声匿迹的地方,恰恰是政治最突出的地方。有人察觉到了建筑中的异样,或者另一种可能,而且涌起了强烈的表达、改造、建造欲望。

如果建筑最需要人们来使用,那么建筑装置最需要的是被人们感知。

感知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与其互动,或者被装置展露的部分所打动。

什么是互动呢?

「谢谢刘红皓送的竹子谢谢~」

我付出了竹子,主播付出了感谢与关注。竹子增加了主播的收入,感谢与关注让我心理获得了满足。两者失衡时,互动性会变弱。

你的行为与装置受其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应该是等量齐观的,就像你和镜子中的自己互动一样。今天的互动是把镜子换成了摄像头与屏幕,然后加上滤镜、特效和想象力。社交网络是,游戏更是。

如果只是动动手指,经过然后屏幕就会出现万千变化,这里面互动性是极其不对等的,更像一个选项按钮。除非把简单日常的行为,通过技术手段让它显得很反常。比如 aperture

比如 雨屋 - Yuz Museum Shanghai,走哪哪不下雨,这很反常,所以很有意思。

就大部分建筑装置的互动性来看,互动的基本模式就这几种,感受温度、力度、响度、亮度等,从中获取信息,并通过装置反馈表现出来。只有接受到更复杂、更有机的信息,才能让互动更有深度。

这时除了技术实现以外,交互设计是创造内容的关键。让它获取到日常建筑获取不到的内容,并且让人思考如何将内容再融入到日常建筑中,这样装置就有了意义。

门就是最简单的互动装置。推拉门的力度和开合程度完全由人所控制,并且与那一刻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相契合,你可以蹑手蹑脚也可以破门而入。自动门的互动性很弱,因为无论来者入门那一刻的身体和心理是何种状态,自动门的反应都是单薄固定的。除非它变化丰富或者很有乐趣,比如像 DIGITAL WATER PAVILION 水墙这种。

门槛也是一个互动装置,通过不便来形成一种仪式感 / 区分空间感。除了出于功能考虑比如地梁、避免空气对流之外,旋转门,或者一些商城设置双层门,在视觉上和交互上都会让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即进入另一个空间的心理准备。

装置想要和建筑学发生关系,首先要人发生关系。共享单车是装置艺术么?共享单车首先与城市发生了关系,而且是强迫式的,因为建筑学和城市都奈何不了共享单车。

之前共享单车刚投放时,各种期刊策划了好多专题讨论。导语中的作者怀着新奇的心态讨论共享经济,建筑高校毕业创作中也不乏单车停放建筑方案。正儿八经地分析流量数据,人行意义,造型别致,渲染精美,异想天开。

然后截止 2018 年 8 月,一个共享单车停放建筑我也没看见。我当然不觉得异想天开不是建筑,不管是空中城市,还是临时实验建筑。然而似乎建筑学并没有考虑到,共享单车商业模式不过几年就四面楚歌。用户增长,车辆管理,在拥挤的城市占地都是问题,更别考虑再架一个亭子。

共享停放和传统铁皮亭子有什么区别?千篇一律的共享单车有益身心健康么?共享单车和优衣库是一个意思么?铁皮亭子下的自行车形状各异,新旧不一,也因此「属与」某个人,共享单车呢,谁在乎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是由人的、流动的建筑装置,它何止是隐喻,简直是超级明显地展示了资本的贪婪和焦虑。再怎么使用共享单车做装置,也比不过我平日在地铁口目击密密麻麻的单车来的触目惊心。

所以现在,我们完完全全地明白了 2008 年艾未未弄的自行车装置的意义。

地铁周边的报亭以及零食贩卖算装置么,保安 / 收费亭、安检区算装置么。业余、自建、私改、违章建筑算装置么。

长征计划:违章建筑三--特区 - 长征空间

它们必然可以被处理为装置艺术,但就算摒除艺术形式,它们依然是货真价实的建筑学内容。

几乎所有探讨空间和人体尺度关系的互动装置,和藤本壮介的终极木屋(final wooden house)所思考的都是一个问题。人自主地探索在不同尺度空间下的活动感受。或者像日本茶室那样。

以上种种,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而这也算是装置艺术缺点之一。有些太临时了,有些太远离人群,无法让人长时间的体验。

但也有些临时性又是艺术家需要抓住的机会,比如 Gordon Matta-Clark 在 1975 年 7、8 月份「非法改造」了一座纽约哈德逊河岸的废旧工厂,让阳光照了进来,重新「复活」了工厂。

假如你是 1970s 的巴黎人,走在路上。看到正在搭建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边上,一栋始建于 17 世纪末的,你很眼熟的居民楼,被人切出了一个别致的开口。阳光之下内部结构一览无余。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user avatar

可以理解题主的疑惑——如果相信有建筑学学科的核心问题,那么建筑学本体确实与装置艺术是相互独立的。但如果进一步明确这些关乎建筑要素、空间、材料、结构乃至光等建筑学所关心并讨论的核心问题,很多装置艺术对盖房子本身也是有帮助的——建筑与装置两个独立概念却同时包含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双方的某些一致性问题的讨论可以让二者相互促进。

这一方面是由装置艺术的某些特性决定,另一方面也受建筑学的一些观念或思潮影响。

装置艺术与建筑相通的特性部分,有空间性、可介入性、临时性等,以及具体制作时材料的处理等问题。

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装置艺术(哪怕是艺术界公认经典的装置艺术)都对建筑学的学习、研究与拓展有帮助,从建筑角度理解装置艺术需要首先有建筑学的判断标准和问题意识——正如《建筑十书》最后花了一章的篇幅去讨论机械,并非意图将建筑师直接培养成机械工程师,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并利用这些技术盖出房子;而《走向新建筑》中柯布西耶反复提飞机汽车与轮船,则是为了给现代建筑明确一些判断依据并带来新的启示。

前面答主已经证明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本答案主要提供一些用装置的方式解决建筑问题的例子,并试图具体说明有何关系。

要素与错用

1998年1月,在北京东郊姚家园的一个厂区,曾举办过一次名为“生存痕迹:98年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展览。这个展览后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展,共邀请了包含邱志杰等在内的十一位90年代即表现得较成熟的艺术家。在厂房改造成的展厅内,有各种各样的装置艺术,但只能看到十组作品,而最后一件最不起眼的,正是人们从中进入的那个入口的改动——一件叫做“推拉折叠平开门”的不露声色的装置作品。


这个叫做"推拉折叠平开门"的装置,解决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用最小的动作将原本的车库门适应人的尺度,从而保留该处曾经车库的痕迹,以呼应该展览“生存痕迹”一名:

在一个不需再进车的车库的双扇推拉门中加入了一扇与旧门共同工作的用以走人的新的门。新的门框是折叠的,门扇则是平开的,于是在开门的过程中,门同时完成了三个动作:推拉、折叠、平开。
这些都可以看作艺术家对"门"的思辩游戏,除了"门"作为一个事件的主角所特有的含义之外,其目的最终在于可以更好地理解"门"这个基本事物。——《墙非墙,窗非窗》柳亦春

这里,这个门本身的确是一件独立参展的装置艺术作品,但因使用方式及与场地的特殊关联使其建筑学层面的意义显然更为强烈,甚至可以直接被看作是建筑的一部分。相较于展场内的雕塑群或咸菜缸等其他装置艺术作品,显然对本装置的理解对于建筑学的学习来讲更有意义。

这与其作者的主要身份为建筑师、作品讨论角度从空间出发有关。

时间转眼到了2002年,这位建筑师被邀请到哈佛大学参加丹下健三教席展。这个展览与建筑更为直接而贴近——针对个人建筑作品的展览。展示空间被定为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画廊,这就对工作室设在北京的这位建筑师提出了一个挑战:保证自己的这部分展品经过长途运输仍保证完好无损。建筑师想,既然需要为展品模型定制一些箱子,那么凭什么这些箱子不能是展品的一部分呢?于是,经过对箱子打开方式的不断思索,讨论不同模型的最佳表达方式,另一组装置被制作出来——“六箱建筑”。

尽管这六箱建筑本质上仍是对建筑用模型表达,但由于箱子的介入,不仅仅解决了运输问题,不同建筑的图纸与说明也被同时整合在箱体之上,使之成为一件不再简单是模型的装置作品,而对建筑的模型的表达由于箱子及不同打开方式的介入而变得具有思辨性——包含打开方式与剖切方式之关联研究、打开后形成的空间界面如何用于展示作品其他信息的研究、更为主要的,是对看似简单的盒子自身空间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

眼尖的同学应该已经看出来了,这位半跨行的建筑师是张永和老师。

在《2025:理想家》中,张老师给出了新版的自行车宅设计。在骑行再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重新思考住宅与自行车之间的共生关系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为骑手的生活方式进行建筑设计是这个自行车宅概念设计的出发点。在此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一系列自行车宅中的其他巧思,只看这个入户门的具体设计:骑行入户时,由于车轮在前方会先抵达门板,骑行人若不下车难以够到门锁。这里通过门板的折叠造型,入户时提供容纳车轮的空间,使骑手可以不用下车即能将门开启入户。对“门”这一概念的再思考,对门板形式与打开方式的重新设计,使其自身即成为了一件建筑装置。并且,我们也可从中看到“推拉折叠平开门”以及“六箱建筑”中对门及打开方式的探索痕迹及在此处的另一种应用,或许是张老师的装置设计研究对其建筑的最直接反哺。

“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类建筑观现如今失去了很多指导意义——今日建筑功能本身的重叠或更替,对建筑形式的要求变得越发模糊,空间的形态越来越难以定义。于是建筑中旋转或可变,则成为建筑师愈发感兴趣的话题。1996年在建筑界与文化节引起巨大轰动的席殊书屋设计,当是这种探索在中国的开端。而其设计的精髓,则同样是对门这种建筑要素和自行车结合的装置艺术的建筑化表达。该书店原本只是设计院一层的一处通道,平时停满自行车。所以书店设计之空间与平面都处理得极为简单,甚至古典。但别出心裁得是,在这个设计中将对场地的观察转化为基地过去的使用–交通–与不久的将来要发生的功能–书店–重叠在一起,形成了自行车与书架拼贴杂交而成的“书车”装置。书车虽不能行进但可原地转动,以支撑夹层的圆截面钢柱为转轴,厚度与原建筑墙体厚度相同。于是,书店中的主要要素——书架,由于对自行车装置的化用与对柱子和轴意义的错用,成为了同时是书架、墙、门三种要素中介状态的装置艺术品,而其不同开阖状态对空间感知的巨大影响则更加不容忽视,书店工作人员甚至读者都可以将其自由转动以获得店内空间的变化,这种灵活性使在一个通道中将空间改变从而获得停留感受成为了可能。

感知与空间

上面所提到的案例均为从建筑要素的错用出发而产生的装置艺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而从感知出发的装置艺术同样可以对建筑中的空间设计有所帮助。“建筑是身体的外化,而非先验的欧氏几何形体”这种建筑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而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先锋派”而言,所有能够改变空间认知的实体、及能够表达对空间认知的实体,均可以被称为建筑。在这种认识下,西方建筑教育中,装置艺术开始介入,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可穿戴设备设计训练的长跑。而由于感知器官均在头部,所以出现大量的专门针对头部的装置设计,各种声光电的媒介开始介入,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豪斯-努克-艺术小组(Haus-Rucker-Co)在六十年代末的设计——意识扩展体(Mind Expander)。在这个装置实验中,实验者的整个视野被各种携带信息的头盔覆盖,头盔作为一种媒介用来过滤真实世界复杂的影像信息,同时又是观看者感官的延伸,视听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过程。虽然这个试验还只是一种简单的物理装置,和现在定义的虚拟现实技术差距很大,但是他们探讨了可携带式空间和虚拟感官媒介可能性。

而回到建筑学最常规的手段,从头部装置中抛除那些新的感知媒介等方面的操作,单纯用建造的方式制作装置——给头部设计一座微建筑来讨论空间感知及视觉体验等建筑问题,便出现了张永和的“头宅”或“取景箱”等装置设计。而从头宅的设计图中标注着的“分层开一口、格架、石膏、金属、木、约瑟夫·康奈尔、丹尼尔·李布斯金”等字样中,也可以看出其形式来源及对材料构造的思考。

这种用建筑师的方式思考或制作装置艺术的方式,获得的经验或对空间的认识也在不断反哺常规意义上的建筑设计。非常建筑为康明斯公司总部所做的办公室设计就是这样一个产物:设计又被称为“颠倒办公室”,在2.6米层高的办公室中,将办公室的玻璃隔断从1.3米高处划分成半透明和全透明两种材质以讨论视线与空间感知的问题,但与传统办公室隔断上方透明下方私密的处理完全相反,这个案子中隔断被处理成上方半透明而下方通透。对此,设计者张永和的思考是:

“传统办公建筑中矮隔间存在的目的是遮挡视线,但同时也挡住了自然光和室外景观及大空间本身。只有当一个人放下手上工作区喝水或洗手间时,大空间、阳光、景观才对他有意义。此时享有着这一切的他又难免不会向其他矮隔间内窥视,干扰他人工作。回到小隔间去,重新被剥夺曾经的拥有,工作无形中成为惩罚。根据分析的结果我们设计了一个颠倒的办公室:办公室的间使用玻璃隔开的,从地面到天花高为2.6米的玻璃墙从中间被分为上下两段——上面1.3米是半透明的,只有光线透过来,下面1.3米是透明的。办公室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一条中轴线。但它不带来对称,不是对称轴。也许可以称它为转轴,矮隔间被翻到上面去了。办公空间的使用习惯被颠倒了:在这个办公室里的任何一点,当你坐下来工作,你可以看见大空间和窗外,透明玻璃的存在保证了隔声。当你起身时,房间、半透明的墙围合的,出现了,提供你视觉上的私密性。” ——《作文本》

可见头宅设计所带体验对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影响,但此设计中办公空间的大量家具实际最终成为了下部空间通透性的阻碍,而在使用上的一些习惯挑战让此办公空间在维持了几年后又翻转改造成了“正常”的办公环境。所以尽管在出发点及空间思考上此设计是成立的,但这种空间模式对办公室而言或许并不适合。

然而对办公室不适用不意味着对其他空间不适用。同样建立在视线、高度与大小方面讨论的另一件半建筑半装置的作品在此值得我们注意: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中村竜治为某美术馆用装置手段做的一个展示空间设计,装置名为Beam。顾名思义,只用梁做设计。这里,他将梁与墙在概念上并置——即梁下降至视线高度时,对空间的分隔与墙无异。通过视平高度的梁围合出相应的空间领域,突出展品的独立性,而上下依然通透,能让人感知到展场的大空间。而从一个小区域进入另一个小区域时,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别通过俯身一行为得到了强化,而这种进入的行为方式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躏口等空间,具备一定的传统意义。

将空间二分获得新感知的设计,如果说在非常建筑的办公室中因地面家具的影响而走向某种失败,那么在地面几乎无家具的情况下是否能得到更理想的状态呢?日本的生活习惯使这一设想得以成立。这种将空间二分的极端设计同样来自中村竜治:某爱情旅店为吸引更多客人,邀请了一批设计师对不同房间进行短期的改造,而中村的设计并未对原本的空间进行任何大的处理,仅仅是增加一个名为POND的装置——在一个客房中用很多有弹性的线在一定高度绷紧,因其数量众多、排布紧密,所以由线及面,形成了一个将空间分为上下两层的水平界面,而人则可以活动于界面不同位置。因为其材料柔软,有波动,透光等特性,使人在躺下时有在水底的感受,故名“池”;而坐起后突破界面,其细密程度也可以使之作为桌子使用,使之具备了多种功能意义,而不只是一个纯粹的艺术作品。对线的固定方式、弹性系数、粗细、间距的不断实验,使这一装置在制作之时具备了更多的建造意味,而其对空间感知的巨大改变,使其更接近于建筑范畴。

由线及面的方式将空间二分,讨论不同的方向与密度及界面厚度,可以带来很多不同空间感知的设计。这里再举一个中村竜治所做的用于服装展示的空间装置的例子:运用柔软但有宽度的材料产生人与展品之间的界面,形成类似遮阳百叶的效果,这样使人在运动的状态中每次只能看清一件衣服,临近衣服隐约可见,而两侧更远的衣服则彻底被遮挡,以达到在一个长空间中分别独立展示每个展品的效果。尽管其形式或材料看起来都极为新颖,较为反常,但实际在操作中的原理与那个《建筑十书》中即被不断讨论的久远的建筑学问题毫无二致——柱径与柱间距之比。

而无论是服装展示装置、POND还是BEAM,设计的出发点均来自空间体验,而其对材料、结构、交接方式等众多层面的思考,而装置中人的可介入程度及对原始空间的感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们难以再仔细分辨它是独立的装置艺术作品还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此时的装置艺术,由于目标指向一致,甚至可以直接被当做建筑学来学习。

建造与结构

室外装置或地景艺术在建造层面与建筑学的关联最为直接,二者可以相互启发。当代地景艺术中建造层面最为突出的作品可能是Ensamble Studio的人造山体。在制作过程中,山体的形态选择及混凝土模板的选用是极为考究的——由于体量巨大且形态特异,对模板承重及自由度要求极高,于是设计师用土直接堆出负型,而后将巨大的钢筋笼置入再进行浇筑从而形成整体结构。而为了制作石材的表面纹理效果,该工作室充分将塑料布的自然褶皱与混凝土凝固前的流动性进行表达,从而达到乱真的地步。最后,再将作为模板的土堆挖走,将山体留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系列作品若从建筑角度思考,其同时具备两种混凝土的基本逻辑——钢筋逻辑与模板逻辑,并将其推向极致。

从这种建造角度思考,去掉对“相”的执念,再去看丰岛美术馆中的设计,我们可以开始注意到几个洞口的作用,尤其上方这个最大洞口的位置、大小、方向等属性的考量。由于是一个整体的混凝土壳,其施工工艺与人造山体相同,均为先堆土而后铺设钢筋浇筑再将图挖走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其洞口除了要在合适的位置为展品提供适宜的光线与视觉环境,还要承担内部土堆清除的重要意义,如何在两个方向之间选择到最合适的平衡点,成为了此案中十分关键的一步。而这一切都是从建造方式之中的推演开始的。

理查德·塞拉的极简主义金属雕塑由于其空间属性及人的可介入性也常被认为是装置艺术。塞拉的金属板艺术,始终围绕极简状态下墙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讨论,用空间、质感与尺度表达情绪。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极简的属性并不是说与结构无关,相反,为了去掉多余结构,塞拉在每件作品中反而做了更大量的工作——让钢板靠其弯曲的形态包裹出空间的同时能够承受自重,同时又需保证钢板厚度的不变,这其中的材料处理与结构探索,对建筑学同样有着巨大意义。石上纯也在日照设计的教堂,或许出发点与终点与塞拉并不一致,但由于面对着相似的问题,在设计之时很实际完全可以从塞拉的一系列作品中获得经验。

这些讨论空间的巨形装置艺术,由于其物质性,不得不面对结构问题,所以与建筑之间界限十分模糊。而部分通过挑战结构极限而产生距离感的装置,则直接属于建筑学范畴,石上纯也的十米长的超薄桌子就属于此类——将日常的桌子做到10米跨度,且像纸一样薄,桌子便不再仅仅是桌子,而可以称之为艺术了。这里引一段柳亦春老师关于桌子设计之中的分析与思考,从中我们同样可以窥看到这种装置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思路的一致性。

按建筑师石上纯也自己的解释,这个可能只是被视为日常性家俱的餐桌,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放在室内这个基地中的建筑。他在这个设计中想探究的是极日常性的物件(桌子)的非日常性(极度大跨距与极细薄)表现手法所创造的空间张力,以及一张桌子如何在“室内空间”这个“基地”中展现出的建筑特质,继而通过桌子上的小物件配置来探讨微小场域与空间塑造的可能性。
在这个作品中,建筑师利用桌面的薄来达成空间距离感的目的,这时身体的因素就已经介入了,因为这个薄是和我们通常关于桌子的经验相关的。为了薄以及长(也因为长所以薄)而选择了铝板这个材料,一方面是因为铝材可以加工为足够薄并保持刚度,另一方面也是铝材本身的弹性模量性能而使预变形成为可能。最后的节点则是为了在现有材料的极限尺寸下跨度也能达到极限而利用结构知识及施工制作经验设计出的精彩之处。照理长长的桌面两端可以有两条线并显示出线两端材料的不同,且线的一侧都有间距150的16个螺钉圆点,但石上纯也并没有让这个节点显露出来,而是选择用一层薄木皮贴在钢板的表面上。在石上这里,完成空间距离感是第一位的,这需要足够的抽象性来表达,所以材料物质的具体性最终被去除了。因为这层木皮的存在,据说在展览的现场,因视高的原因,大家开始都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大桌子而已,误将展品看作是桌上的那些象枯山水般摆着的瓶瓶罐罐,直到有人无意中触碰了一下桌面,引起桌面象波浪般却又是非常缓慢且柔软的颤动,人们才发现这张桌子的奇妙之处,桌面仿佛某种液体的表面 。于是很多人开始弯下腰去,去探究这几乎没有厚度的桌面,继而发现桌底那16个螺钉的构造拼缝,这个能够揭示整个桌子最重要的结构奥妙的细节。 《像鸟儿那样轻》柳亦春

光线与质感

光自古至今都是各类艺术的表现主题,而装置艺术由于其物质性,对光的处理也更接近建筑设计。无论是沙里宁在麻省理工小教堂中讲坛上空悬挂着的那个金属装置,还是让·努维尔在巴黎清真寺所做的相机镜头般的控光表皮,都在试图以装置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光的理解。不过在此我们可以谈谈另外一组例子。

不同于努维尔用机械装置控制光的进入量以做出不同的空间感知,藤本壮介在一场名为光森林的灯光装置展览中直接用锥形聚光灯塑造出了森林的感受。按照藤本自己的话说, “这座森林将由无数用聚光灯营造的光的椎体构成。光线悸动,经历短暂的稳定和流动,人们将在这座森林中穿行,受到光线魅力的指引。光线和人们互相交互,成为了互相之间的过渡”。但是,在作为建筑师身份欣赏研究本作品之时,不应只盯着光的部分,除了观察人们的互动行为,更应关注其周围的材料处理——那些黑色的部分,墙体、天花、地面,虽然最不起眼,但如何通过选择甚至处理材料,控制光的反射程度、扩散范围并营造出最好的视觉效果,是本作品中作品成败的一大重要因素。

同样,问题摆在卒姆托的蛇形画廊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提出了圣经中的“庇护庭院”的概念,试图在海德公园中创造出一片独立于大自然的小自然,所以,正中的花园体量成为了整个空间所要突出表达的重点,而庭院,则应像柱廊院般,被塑造成一个充满光线的体量。为了创造这个独立而虚无的体量,首先要保证双层墙体并使入口错开,以彻底屏蔽外部环境;同时用巨大的出檐将天空裁剪,勾勒出庭园的空间体量,并使建筑本体完全藏入阴影之中;最后为了让阴影看起来更为幽深,需要对墙体表面做黑色的处理,但仅仅刷黑是不够的,这会造成大量的反光,并且墙表面无法形成一种“深度”。所以,建筑师的处理方式是,由Idenden—一种通常用作管道防潮涂料的聚合物乳液—与麻质网格布卷材(roll of hessian scrim)一起覆盖了除木凳之外的整个画廊建筑。第一层的Idenden涂刷在木材上,再在其上贴一层网格麻布,从基础向上,盖过整个屋面,再到悬挑屋檐之下。然后再多次涂刷Idenden,直至得到理想的黑色。这种处理使其最大程度地隐藏,才可能更加突出中间的那一小方花园。

建筑学中,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是崭新的。带着这些传统的问题讨论那些在此类问题上有过思考的装置艺术,对我们学习建筑可以是更为具体有效的专项训练(因为装置较建筑通常面临问题更为直接)。

而上文中所举得例子,其实因目标所限,已将大量艺术界经典的装置艺术排除,而多数是成熟建筑师跨界所做的装置。但这更意味着我们应有自己从建筑出发的不同于艺术家的视角。

所以,回到原始问题。

——研究装置艺术对建筑学是否有帮助?

——有。装置艺术研究可以作为辅助建筑学研究的一种途径。

——是否所有装置艺术对建筑学都有帮助?

——不是。研究探讨空间问题、材料问题或建筑学其他相关问题的那部分装置艺术才对建筑学有帮助,关注点在环境、权利等的装置艺术则与其他种类不讨论空间问题的艺术一样,其对建筑学帮助十分间接甚至没有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装置艺术与建筑学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而是存在着一种深刻而多维的联系,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对话,相互影响,彼此启发。理解这种关系,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去感受空间、材料、观念以及它们在人类体验中交织出的脉络。从“空间”的共同语言开始最根本的联系在于“空间”。无论是建筑还是装置艺术.............
  • 回答
    好,咱们就畅想一下,如果这些原本属于更晚时代的玩意儿突然出现在16世纪的欧洲,会掀起怎样的风暴,又会对当时的战争艺术产生多么颠覆性的影响。这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分析,而是关于那些热血沸腾的士兵、精打细算的将领,以及被这突如其来变革搅得天翻地覆的战场。一、 火器的质变:从笨拙到致命的优雅首先要提的是那几.............
  • 回答
    万人打卡深圳地铁装置艺术:一次关于城市美学、公众参与与社会议题的“邂逅”万人打卡深圳地铁装置艺术,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看待:积极层面: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艺术普及: 装置艺术将原本枯燥的通勤空间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场所。这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接触艺术的机会,也潜移默化地提升.............
  • 回答
    具装骑兵是否只是件昂贵的摆设,而非实打实的战场利器?这个问题,恐怕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要说它华而不实,未免有些片面;说它战无不胜,又夸大了其能耐。在我看来,具装骑兵更像是一件集军事需求与贵族荣耀于一身的“艺术品”,但若就此断定它“低回报”,那可就小看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我.............
  • 回答
    关于张艺兴怕鸡这件事,网上确实有不少讨论,也有一些人觉得他可能是装的。这挺正常的,毕竟艺人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大和解读。要说他是不是真的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也尽量把话说得细致点,别像机器那样干巴巴的。首先,咱们先回忆一下他是怎么表现出怕鸡的。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是在某个综艺节目里,他跟一群鸡待在一.............
  • 回答
    .......
  • 回答
    要让这篇文章读起来不像AI写的,我会尽量使用更自然的语言,加入一些更具象化的描述,并避免一些AI常用句式。以下是我为您精心准备的答案,希望能让您满意:咱们聊聊这核聚变装置怎么就能顶住那惊人的一亿度高温,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让人脑洞大开!想象一下,那可不是烧开水,也不是铁匠打铁,那温度比太阳核心还要高好.............
  • 回答
    关于国产航母为何尚未装载核动力装置,尽管核动力与常规锅炉在燃烧产生热能的“产热”原理上确有相似之处,但将两者直接类比,并由此推断航母装备核动力的简单性,其实忽略了其中极其复杂的技术、安全、经济及政治因素。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成熟度”问题,而是多方面考量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来深入理解一下核动力装置和常.............
  • 回答
    说起托卡马克装置的核燃料,这可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随处可见的燃料,比如汽油或者煤炭。托卡马克玩的是一种更高级、更精密的“游戏”,它的燃料是等离子体,而构成这种等离子体的,主要是氘(deuterium)和氚(tritium)这两种氢的同位素。那么,这些特殊的“燃料”究竟放在哪里,又是怎么运作的呢?这.............
  • 回答
    关于EAST装置目前是否能进行氘氚聚变反应,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明确一点,EAST(东方超环)它是一个托卡马克装置。托卡马克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受控核聚变最主流、也最有希望实现聚变反应的一种磁约束核聚变装置。它的核心原理就是利用强大的磁场,将高温高密的等离子体约束在一个环形的真空腔内,让其中的.............
  • 回答
    .......
  • 回答
    说到这种历久弥新,最终因某个奇思妙想而焕发新生的机械装置,我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便是活塞发动机。你可能觉得这东西太常见了,从汽车到火车,再到发电厂,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看似成熟的技术,在其漫长的生命周期里,也曾经历过几次“拨乱反正”式的飞跃,而其中一些确实源于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思.............
  • 回答
    要搞懂为啥托卡马克装置越建越大,咱们得先明白这玩意儿是干嘛的,以及它为啥能实现那个牛哄哄的“可控核聚变”。托卡马克:人造太阳的梦想简单来说,托卡马克是一种用来约束和加热等离子体(可以理解为非常非常热、非常非常活跃的带电粒子气体)的装置,目的是模拟太阳内部发生的那种核聚变反应,把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释放.............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铁轨侧面装置”,根据您的描述,很可能指的是 轨旁信号设备,尤其是信号机。让我们来仔细聊聊这个出现在铁轨旁边的“小家伙”。它不是随便放在那里的,而是铁路运行中至关重要的“眼睛”和“耳朵”。它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它就是铁路上的 交通信号灯。就像我们在马路上看到的红绿灯一样,它会发出不同.............
  • 回答
    合肥“人造太阳”的最新进展,即其核聚变装置成功接入国家电网,这绝对是一个能让科技圈甚至整个社会都为之振奋的大新闻。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我们在能源未来探索道路上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首先,我们得明白“核聚变装置连入国家电网”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们研发出的核聚变技术,不再.............
  • 回答
    磁约束核聚变小型化的“软肋”:反应温度与离子自由度的纠缠磁约束核聚变,这门承载着人类清洁能源终极梦想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模拟太阳内部的极端环境,让轻原子核在高温高压下碰撞融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然而,要将这艘“人造太阳”缩小,变成小型化、可控的装置,却面临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而这道门槛,是否主要卡在.............
  • 回答
    要直接用几万个电子束发生装置构成矩阵来显示光刻图并实现直写光刻,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但理论上可行的设想。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全新的电子束光刻技术,与我们目前熟悉的技术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设想的可行性、关键技术以及潜在的优势和困难。首先,我们要明确“光刻图直写光刻机”这个概念。传统.............
  • 回答
    要说紧急喷淋和洗眼器装置,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安的,得安在最关键、最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咱们得从“什么情况下需要它们”这个根本问题出发,这样才能把它们设置在哪儿说得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明确,为啥要装这个?简单说,就是为了在工人不小心接触到有害化学品(酸、碱、腐蚀性物质、有毒物质等)或者受到高温、强光.............
  • 回答
    想把一个150克的物件儿给它甩得远,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哪样儿东西都能办到的。想把小物件儿扔出个好远,关键得看你有没有把那股劲儿使对地方,让它能借到最大的力,然后顺顺利利地飞出去。这里头门道可不少,咱们一件一件儿捋一捋。首先,得想明白这玩意儿为啥能飞出去,飞得多远: 劲儿是关键: 你扔出去的力气有.............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