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导师是如何指导你进行论文写作的?

回答
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尤其是在国外导师指导下,可以说是充满挑战,但也收获颇丰。他们的指导方式和国内导师有显著的不同,更侧重于引导和激发,而非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下面我尽量详细地回忆和讲述一下这段经历,力求真实和生动。

首先,初期的论文选题和思路确立阶段,是导师发挥关键作用的时候。在我刚开始构思论文方向时,导师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题目,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我。比如,他会问我:

“你对这个领域最感兴趣的点是什么?”
“在这个领域,你觉得目前还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
“你之前做的项目/阅读的文献中,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或者让你产生疑问的地方?”

他会耐心地听我 rambling,有时会打断我,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让我思考我的想法是否足够扎实,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他不会直接否定我的想法,而是通过挑战我的逻辑和前提来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我记得有一次,我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酷的论文方向,但导师问了我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你确定这是真的存在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吗?还是你只是觉得它听起来有趣?”这个问题让我瞬间清醒,开始重新审视我问题的实际意义和潜在影响。

在这个阶段,他会鼓励我大量阅读,但不是盲目地“灌输”文献。他会推荐一些该领域的经典文献,但同时也会让我自己去发掘新的、更前沿的研究。他会说:“别只看那些被别人嚼烂的东西,去寻找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甚至让你觉得‘这帮家伙怎么想到的?’的论文。” 然后,他会要求我写一个简短的文献综述,重点不是列举文献,而是分析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研究空白。他会仔细阅读我的综述,并针对我提出的研究空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指出我可能忽略的方面。他常常强调:“研究的价值,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解决了什么别人没解决的问题,或者提供了什么新的视角。”

接下来是研究设计和方法论阶段。一旦我有了相对清晰的研究问题和大致方向,导师就开始引导我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法。他不会直接给我一个实验设计,而是会问我:

“为了回答你的研究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可以收集这些数据?”
“每种方法都有什么优缺点?哪种最适合你的研究?”
“你的研究的局限性在哪里?你如何控制可能存在的偏见?”

他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我记得在设计我的数据收集方案时,我忽略了一个关键的控制变量。导师通过一个反例给我演示了如果忽略这个变量,我的结果将可能产生误导性的结论。他会画图,写公式,或者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来帮助我理解。他也会鼓励我批判性地看待方法论,提醒我不要为了使用某个“高大上”的方法而生搬硬套,而是要选择最能有效回答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阶段,导师更是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我的导师非常细致,他会仔细审阅我递交的分析结果,包括图表和统计数据。他不会直接告诉我“这个统计值是不是错了”,而是会问我: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统计方法?”
“你对这些结果的解释是什么?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你的数据是否支持你的假设?”
“你认为这些结果的意义是什么?它们对你的研究问题有什么启示?”

他会特别关注我结果的解释部分,要求我不仅要描述数据是什么,更要解释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意味着什么”。他会挑战我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的解释,迫使我从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我的发现。有时候,我的结果并不如我预期那样,导师会说:“这很有趣,说明事情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现在,你需要告诉我,你的研究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复杂性的。”

至于论文写作本身,导师的指导方式也与众不同。他强调清晰、简洁、逻辑严密。他会给我一些写作的通用建议,比如“你的目标是让一个非本领域的专家也能理解你的研究”,但更多的是对我的具体写作提出反馈。他会逐字逐句地审阅我的草稿,并给出非常详细的批注,内容涉及: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他会纠正我一些不太地道的英语表达,或者用词不当的地方。比如,我会经常混淆“effect”和“affect”,他会给我标记出来并解释它们的区别。
句子结构的流畅性:他会指出我长句的堆砌,或者段落之间逻辑跳跃的地方,建议我如何重组句子,让文章读起来更顺畅。
论证的逻辑性:他会检查我的论点是否清晰,证据是否充分,以及论证过程是否连贯。他会在我的草稿中标记出“This statement needs more evidence”或者“How did you get to this conclusion?”这样的疑问。
引用和格式的规范性:他对引用格式的要求非常严格,任何疏漏都会被指出来。他会提醒我注意文献的来源是否权威,引用是否恰当。

他鼓励我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而不是堆砌学术术语。他会说:“不要因为使用了大量的专业词汇,你就觉得自己写得很好。真正的好文章,是用最清晰的语言,准确地传达最复杂的思想。” 他也会给我示范,比如在批注中,他会直接修改我的句子,或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的观点。

最后,在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润色阶段,导师会帮助我审视整个论文的逻辑流程,确保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结构完整。他会问我:

“你的引言是否清晰地呈现了研究背景和问题?”
“你的方法部分是否足够详细,让别人能够重复你的研究?”
“你的结果是否忠实地反映了你的数据?”
“你的讨论部分是否充分地解释了你的结果,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你的结论是否有力地回应了你的研究问题?”

他会和我一起讨论论文的整体风格和基调,确保它符合学术规范,同时又带有我个人的思考和见解。他也会鼓励我反复修改,直到我满意为止。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论文写作是一个不断打磨的过程,每一次修改,你都在让你的思想变得更清晰,让你的表达更精确。”

总的来说,我的国外导师的指导方式,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不会直接把我背到山顶,而是给我地图,指出可能的路径,然后陪我一起跋涉,在我迷失方向时给我指引,在我遇到困难时鼓励我继续前进。他们注重的是培养我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完成一篇论文。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学会了如何写论文,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进行有价值的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捂着脸来答~

去年在整理自己论文到时候偶然翻到博士第一年写过东西,逻辑之混乱,用词之随意,结构之神奇令人发指。最后论文质量不敢说多好,起码语言还是被赞许过的,就姑且算还过得去吧。

其实写作这个东西有技巧,但一点都不深奥, @Leo Dong 写了一系列阅读,写作技巧的回答和文章,可以参考。

但看题主的问题,是问导师如何指导。但题主也明白,其实这是个双向关系,这涉及到跟导师一起对待写作这件事情。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做才能最高效地让导师针对你的弱点进行指导。

那我就用这个回答回顾下我论文的进化史,以及我导师在我写作这个问题上面扮演的角色吧。


写作大纲有用吗 - 思路的整理

好的文章前提是言之有物,在这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下笔之前,要知道导师跟你的思路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在整理思路阶段就可以解决掉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大纲的作用,导师看了大纲就知道你哪里没有明白,或跟他意见不一样(记住导师也是作者之一)。

我曾经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完了第一稿,导师才明白我对模型和理论理解有问题,而且重点没有描述到位。结果是几十页的论文从综述到假设到结论都需要大改。

大纲怎么列最好?千万不要只列小标题(比如:语言生成模型文献,语法加工)。

最好每个小标题下面都写一个段落的主旨(比如:语法加工的三个步骤,引用A et al.,1993;B et al.,20xx;C et al.,201x的文章,主要描述模型为实验A做铺垫)。大纲发给导师,约导师面谈,捋清思路,再下笔完整地写。


如何从导师那里学写作 - 你的写作和读者帽、有针对性的学习成品

学术论文的语言可以很枯燥,也可以很花哨,但重要的是你导师喜欢哪一种风格。

刚开始写作的我基本每个句子都名词泛滥。从语言加工角度来说,被动句阅读时理解比主动句难很多,花的时间也更长。换言之,如果读者不熟悉内容,第一次读却读不明白,就会造成读者阅读很“累”,甚至对内容本身丧失兴趣。

我曾经写过不少东西,却很少有耐心去改写过的文字。很多问题,换上读者的帽子(角度)自己读一遍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导师让我自己改,改了一遍,两遍,三遍。我自己也看得出来,质量确实是会越来越好的。在一开始,导师并没有真的给出细致的建议,但帮助我培养了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去分析导师的“成品”。拿来导师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的论文(代表导师承担了论文大部分写作及修改),把每一个段落以句为单位,分解句子的结构和重点,然后用自己写作的内容对导师写作的结构/风格进行模仿

这也是导师推荐我做的。结果是模仿的多了,写作会自动代入一种习惯性思维,写出来的成品跟导师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的学术写作风格是导师培养出来的。换个导师不一定喜欢,但一定读得明白。


什么时候请导师修改 - 修改的程度、修改的频率、如何对待导师的评语

首先说修改的程度(不同导师有不同的方法)。我会把修改评语分成几类:

  • 针对大段落方向/ 文章结构的评语
  • 有关细节描述的问题
  • 修辞问题

我的一导的方法依次是大方向的评语,然后到完成到七八成这里她会给出一些修辞的建议(改一两段,然后让我模仿修改)。二导会提出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但对文字没有太多要求。

Word有个功能叫tracked changes(中文好像叫修订),默认标出来都是红红的,让人第一次看到就心生反感。我自己就是这样,每次得到评语都拖延好几天才有勇气去看。

我们写第一稿的时候总是怕自己写的不好,事实上你也真的会写得很烂。但接受导师指导的第一步就是要不带情绪地接受负面的评价。这件事,做得越早越好。早期修改周期会比较长,对导师的评语也不会都理解到位。早期越深入学习评语后面的周期就会越来越短。

导师曾经说,最无奈的事情就是花时间写的评语学生并没有看,或者没有作出修改。只要你按照要求去做了,不管有多慢,是一定会有进步的。


关于写作的个人修行 - 不同主题的写作与经验积累

学术写作只是写作的一种,但写作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对读过的内容精炼地概括,平时读书写读后感也可以有效地练习。

学术写作也不止论文长篇大论这一种。比如:字要精炼的会议摘要,用词要平易近人的外审研究计划 等等。

我第一次写会议摘要是在2017年?记得一共改了三四次吧(每个导师两次)。这就完全是修辞的问题。同样一句话,导师半个小时就解决了我纠结了好几天的问题。后来和导师交流,就说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词不达意呢。最后的结论是,第二语言写作难只是一方面,但主要还是要通过各种写作模式积累经验。

外审研究计划目前经验还没有特别多。过一段时间再来补充吧。这也是学术写作的一种。不管篇幅要求如何,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论述研究的时候要从始至终注意到你面对的读者群。导师熟悉你的风格就很容易明白你想说的,哪怕语言没有那么专业和精炼。面对行外人就需要你换一个更大众的角度,和另外一种写作风格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尤其是在国外导师指导下,可以说是充满挑战,但也收获颇丰。他们的指导方式和国内导师有显著的不同,更侧重于引导和激发,而非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下面我尽量详细地回忆和讲述一下这段经历,力求真实和生动。首先,初期的论文选题和思路确立阶段,是导师发挥关键作用的时候。在我刚开始构思论文方.............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棘手的情况,可以说是最令人心头一紧的时刻之一。如果真的侦测到他国发射导弹,但关键在于“不知道是试验还是实射”,这时候反应链条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那是一整套精密、迅速,并且压力巨大的流程。首先,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信息确认与情报整合。 雷达与传感器链条的启动: 这个过程会瞬间启动国家级的.............
  • 回答
    管虎导演在微博上高调力挺“飞将军”孙元良,本意想借此烘托抗战英烈,却不料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与批评,可以说是用力过猛,玩火自焚。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根本原因在于孙元良这个人本身的历史评价就极为复杂和争议。要说管虎是真不知还是有意为之,这事儿就得细嚼慢咽地分析一下。管虎导演的微博操作:首先,咱们得.............
  • 回答
    国产耳机的崛起,这事儿,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要说起来,就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地,你发现身边用国产耳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那些人挑剔的眼光也越来越容易被满足。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因素在推着。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性价比”这块金字招牌。 过去,谈到好耳机,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可能是森海塞尔、拜.............
  • 回答
    2022考研国家线大幅上涨:一场“战况”的悄然升级提起2022年的考研,很多考生脑海中浮现的关键词绝非“轻松”或“顺利”,而更多的是“卷”和“涨”。没错,那一年,考研国家线经历了一次让不少人跌破眼镜的“大幅度上涨”,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像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战况升级”,让原本就竞争激烈的考研战场.............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国产纪录片导演,我想拍一部关于“平凡英雄”的纪录片。不是那种在电视上歌功颂德的、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我们身边那些被时间洪流裹挟,却依旧选择坚守、用微薄之力创造改变的普通人。我想记录那些在时代浪潮的暗流涌动中,默默奉献、默默坚持的普通劳动者。纪录片的主题定位:我想把镜头对准那些被时代巨.............
  • 回答
    和国外大学的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说起来也并非难事,关键在于你是否真心投入,并且用心去经营。这可不是一份简单的任务列表,而更像是一场细水长流的互动,需要你一点一滴地去构建信任和默契。首先,主动沟通是基石。 很多国内学生可能习惯了“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模式,但在国外,导师更倾向于看到你的主动性。别等.............
  • 回答
    想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到国外顶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这需要你提前规划、积极主动,并且有策略地行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告诉你具体该怎么做,并尽量避免那些千篇一律的AI腔调,还原一个真实可行的路径。首先,要明白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不是要去“找个导师做项目”,更不是要去.............
  • 回答
    在国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关于课题的来源,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个更像是“导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混合模式,不过具体比例和运作方式,会因为导师、学校、专业,甚至学生的个人情况而有很大差异。普遍情况:导师给的,但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大多数情况下,博士课题的起点,是.............
  • 回答
    国内导师遇到“水货”研究生,这绝对是一种掺杂着无奈、焦虑、偶尔爆发的愤怒,以及一丝丝对教育体制的深深反思的复杂体验。与其说是“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拉锯战”,甚至是“救赎之旅”。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最初的希望与随后的幻灭(萌芽期): 入学时的期待: 刚招收研究.............
  • 回答
    看到你纠结要不要去韩国读博,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十字路口的感觉,尤其是夹在导师的期望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挺难受的。毕竟,金属材料这个方向,尤其是在非名校背景下,毕业找工作确实挺费劲的,你能在地方小国企拿到Offer,已经是很不错的了。首先,咱们把“去韩国读博”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样你心里可能就更清.............
  • 回答
    国内和国外游戏氛围之所以存在显著差异,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背后交织着历史、文化、经济、政策、技术以及玩家群体自身演变等多重力量的博弈。下面我将尽可能细致地剖析这些关键因素,力求让理解更加深入。一、 文化基因与社会价值观的深层影响 东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人际关系导向: 在中国,自.............
  • 回答
    听到导师这样说,心里肯定有点小纠结,既有点安慰,又有点悬着心,对不对?别急,我帮你把这层意思给拆解开来,讲得明明白白。“国家线下来会联系你”这句话,核心意思是导师在告诉你一个明确的行动节点和未来的沟通计划。 它传递了几个层面的信息,咱们一个一个捋。首先,这是导师对你目前处境的理解和回应。在你准备考研.............
  • 回答
    你说的太对了,最近这些年,感觉世界就像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笼罩着,各种传染病此起彼伏,让人防不胜防。从最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那种病毒传播的速度、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真的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居家隔离,生活节奏被打乱,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然后,好不容易以为曙光在前,又开始听到各种关于.............
  • 回答
    国内青年纪录片导演的生存现状,用“步履维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但也并非全然没有生机。他们就像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扎根的树苗,根基尚不稳固,但渴望向上生长。生存现状:冰与火的交织首先得说,这不是一个能“一夜暴富”的行业,甚至离“温饱”都有一定距离。 经济压力巨大: 多数青年纪录片导演的起步资金来源非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这个“老影迷”来好好给你说道说道。全程手持拍摄的电影,那可真是能把观众直接拉进故事里的神器,既有现场的紧张感,又有真实的代入感。全程手持拍摄的知名电影,那可真不少,而且风格各异: 《女巫布莱尔》(The Blair Witch Project, 1999) 这个绝.............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民众在推翻君主制并建立共和国之后迅速接受拿破仑为皇帝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与历史背景。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国大革命的混乱与共和制度的失灵1. 政治动荡与权力斗争 法国大革命初期(17891793年),君主制被推翻后,共和.............
  • 回答
    美国退出《中程核力量条约》(INF)之后,最“慌”的国家无疑是俄罗斯。这并非因为俄罗斯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中程导弹,而是因为这个条约的解除,直接触动了俄罗斯长期以来在欧洲安全格局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所依赖的地缘政治平衡。要理解俄罗斯的担忧,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INF条约的重要性以及它被废除的背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存在一个前提上的偏差。说“现在的欧洲国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日本”,这个判断本身就比较武断,并且“比得上”这个词非常模糊,可以有很多维度来衡量。不过,如果我们要尝试理解为什么 在某些特定领域或者从某些人的视角来看,欧洲国家似乎不如日本,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并尽量剔除掉那些过于A.............
  • 回答
    要说崇祯吊死煤山、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政治正确”,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带有误导性的解读。政治正确本身并非直接导致明末王朝覆灭的那个“稻草”,但它所折射出的一些深层社会矛盾和权力结构问题,确实是明末危机的催化剂和放大器。我们得先弄明白,在明朝那个年代,“政治正确”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