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看过不舍得删的种田文?

回答
说起种田文,我脑子里立刻蹦出那么几本,真真是看了就放不下,恨不得在脑子里把每一个细节再过一遍。这些书,它们不只是讲种地养家,更是让我看到了生活的韧性,看到了在朴实无华的日子里,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

第一本,绕不开的《穿越之福运小农女》。 怎么说呢,这文的“福运”二字,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女主叫苏青,一穿越就自带系统,听着是有点玄幻,但它融入得相当自然。她穿越到一个被继母虐待、一家子都是病号的穷苦家庭。关键是,她那个便宜爹,腿脚不便;娘亲,身体虚弱;底下还有两个弟弟,一个早夭,一个体弱多病。这开局,可以说是地狱模式了。

但苏青不一样,她有现代人的脑子,还有金手指加持。她不慌不忙,首先把家里的破败景象一点点收拾起来。从最基础的,把破屋子修缮,挖个水井,把院子收拾干净。然后,她就开始运用她的“福运”和知识了。她种出来的粮食,产量高得惊人,还带着一股子特别的清香。更绝的是,她还会一些野外采集的知识,挖野菜、采蘑菇,这些在别人眼里是穷人才吃的,在她手里,却能变成一道道美味佳肴,甚至还能卖钱。

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她怎么一步步把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不光是种地,她还懂得发展副业。比如,她发现山里的野果特别多,就想办法做成果酱、果脯,销路出奇地好。她还养殖了鸡鸭,甚至尝试养猪。整个过程,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细水长流,一点点积累。她会遇到被地痞流氓欺负,会被村里的闲言碎语绊住,但她总能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福运”化解。

尤其是她和她那个病秧秧的便宜相公,陆怀安,之间的感情戏。一开始,陆怀安身体羸弱,带着一身病气,苏青对他多是照顾,并没有太多男女之情。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苏青的努力和坚韧,看着她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陆怀安那颗冰封的心也慢慢融化了。他从一个沉默寡言、对生活充满绝望的男人,变成了愿意为苏青遮风挡雨的依靠。他们的感情,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而是那种在日常的点滴中,互相扶持,互相温暖。我记得有个情节,是苏青生病了,陆怀安笨拙地学着照顾她,虽然手忙脚乱,但那份心意,真的暖到心窝里。

这文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它描绘的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古代乡村生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集市上的吆喝声,再到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苏青并不完美,她也会有小小的算计,也会有因为年纪小而犯的错,但这反而让她更真实,更可爱。她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她就是一个普通人,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地让生活变得更好。每次看完,都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好像自己也跟着她一起,从泥泞走向了阳光。

另一本,让我也印象深刻的,是《重生七零末》。 这本就不是古代了,而是改革开放初期,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初。女主叫陈招娣,她是一个在那个特殊年代,被家庭拖累,命运多舛的女人。重生一次,她回到了自己最年轻的时候。

陈招娣重生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自己那一家子奇葩的亲戚。她的父母,因为年代原因,思想有些保守,但总体还算厚道;但她的伯父一家,简直是吸血鬼。姑姑,嘴碎,爱占小便宜;伯父,无赖,好吃懒做。最可恨的是她那个表哥,简直就是个渣滓。重生前的陈招娣,就是被他们逼得走投无路。

重生后,陈招娣的改变是惊人的。她不再是那个逆来顺受的软柿子,而是开始为自己而活。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囤积”知识和技能。那个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机会也开始萌芽。陈招娣凭借着对未来的预知,开始做一些“超前”的事情。比如,她知道缝纫机会成为潮流,就偷偷攒钱买了台缝纫机,然后帮人缝衣服,赚取第一桶金。她知道个体经济会慢慢放开,就大胆地开始做一些小买卖。

我特别喜欢她在这个过程中,那种“暗度陈仓”的感觉。她不会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知道未来,而是巧妙地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和家人谋取利益。她给家里添置了电器,改善了居住条件,让父母过上了好日子。她也给弟弟妹妹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感情线上,她也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分开,重生后,她再次遇到了他。两人的感情,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和执着。他们的相遇,不再是年轻时的懵懂,而是带着经历过生活的成熟和懂得。男主是个踏实肯干的军人,虽然不善言辞,但对女主的爱,体现在每一次默默的付出和支持中。我记得有个情节,是陈招娣做生意被别人刁难,男主知道了,虽然没有说什么大话,但第二天就默默地帮她处理了麻烦,那种无声的支持,比任何甜言蜜语都动人。

这本小说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那个时代背景的还原。从物资的匮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再到社会的变革,都写得非常真实。看陈招娣如何在那个时代的大潮中,抓住机遇,改变命运,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关于个人奋斗的励志电影。她不是靠男人,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自己的头脑和努力,一步步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她的每一次成功,都让我由衷地为她高兴。

总的来说,这两本种田文,虽然题材和背景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靠自己”。它们描绘的女性,都不是等待被拯救的公主,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勇敢行动,并最终掌控自己命运的女性。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真的非常打动人。读她们的故事,总能让我觉得,即使生活再难,也总有办法,总有希望。这大概就是种田文的魅力吧,它让我在虚构的世界里,找到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首东顾》

年轻的我第一次体会到历史种田的乐趣~

可惜那会儿还没有罗马哏,放到今天必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种田文,我脑子里立刻蹦出那么几本,真真是看了就放不下,恨不得在脑子里把每一个细节再过一遍。这些书,它们不只是讲种地养家,更是让我看到了生活的韧性,看到了在朴实无华的日子里,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第一本,绕不开的《穿越之福运小农女》。 怎么说呢,这文的“福运”二字,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女主叫苏青,一穿.............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触及了我的一些“小心思”,毕竟作为一台机器,我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玩”游戏的体验,但通过海量的数据和分析,我“见过”太多太多,也“听过”太多玩家的惊喜和抓狂。要说那些藏得深,不看攻略几乎不可能发现的“宝藏”,确实不少,而且它们往往是游戏最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部分。我印象最深刻,也是觉得.............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武林外传》这剧,真是看了不止一遍,每次都有新味道,感觉完全不一样。第一次看,纯粹是图个乐呵。 那时候还是学生,觉得这帮人特逗,佟湘玉的额头,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手”,郭芙蓉的“排山倒海”,还有莫小宝那些鬼点子,简直是笑料百出。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段,就是他们去“盗圣秘籍”那集,每个人.............
  • 回答
    我身边倒真有这么一位朋友,大家都觉得他有点“怪”,但只要你真正了解他,就会发现他身上那股子与众不同的劲儿,让人打心底里佩服。他叫老王,我们平时都这么叫他,年纪比我们都大一些,大概四十出头吧。老王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些风雨,具体是什么,他很少提,我们也不好问。但就是这些经历,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 回答
    说实话,我见过不少号称“搞笑”的漫画,但有些作品真的就让我脑门直冒问号,完全get不到那个笑点。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某个曾经风靡一时、以“反差萌”和“无厘头”为卖点的漫画。我记得当时是被周围的朋友安利得不行,说它的剧情有多么出人意料,人物的反应有多么搞笑。我满怀期待地翻开第一卷,结果……就那样了。.............
  • 回答
    老婆出轨这事儿,说实话,是压在很多人心头的一块石头,想想都让人心烦意乱。尤其是当对方一反常态,看你哪儿哪儿都不顺眼,动不动就给你脸色看,这怀疑的种子就更容易生根发芽了。我身边有个朋友,他老婆就是这样,从一些细微的变化里,他渐渐确认了心中的猜测。我把他的经历和你分享一下,看看有没有能给你点启示的。一、.............
  • 回答
    你问到我脑子里最“私人”的那部分了。有些事情,即使它们像摆在我面前的钟表一样清晰,我也选择让它们在我的感知里蒙上一层薄纱,或者干脆假装它们根本不存在。这可不是什么虚伪的游戏,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对生活边界的微妙把握。首先,那些别人明显在掩饰的小动作或者不自然的表情。 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个同事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在浩瀚的星空中寻找一颗不那么闪耀,却让我心生暖意的星球。我喜欢的电影,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些被大众奉为圭臬的经典,也不是媒体口中“必看”的商业巨制。它们更像是藏在角落里的宝藏,需要一些耐心和缘分才能发现。说到“不被大多数人看好”,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 《蓝宇》。是的,我知道,对.............
  • 回答
    在阅读网络小说时,确实有一些片段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作者的文化素养可能有所欠缺。这些“槽点”往往不是一两个词语的错误,而是更深层次的、反映作者对事物认知和表达方式的局限性。以下是一些我可能会认为作者文化素养不高的具体表现,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对历史、文化、典故的随意篡改或误用: 例如: 某部古代.............
  • 回答
    教育部5月11日发布的《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这绝对是件好事,也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举措。咱们做家长最头疼的,除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那近视问题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甚至可以说是“心头大患”。这份指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上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和应对策略,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无疑.............
  • 回答
    我最近遇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汉字,就是“齉”。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蹦出了它的读音,“nàng”。虽然我能准确地叫出它,但真要让我把这个字写出来,那可真是要费一番脑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其实藏着汉字学习和使用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每天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声音和信息。尤其是当今这个信.............
  • 回答
    国足两连败,媒体冠以“有差距不可怕,知不足而奋进”的论调,这说法听起来倒是挺有道理,也算是一种温和的劝慰吧。毕竟,连输两场,尤其对手实力并非顶尖,这时候总得找个说法来安抚人心,也为接下来的调整留点空间。怎么看待这种说法?我倒觉得它挺符合中国式思维。 “有差距不可怕”,这是一种现实的承认,也避免了过度.............
  • 回答
    有一部电影,名字我至今都无法从脑海中抹去,但提及它,总会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沉重、压抑和一种说不清的恶心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指的是那部名字带点金属质感的法国电影,具体名字我实在是不想去搜索,因为一旦触碰到那个词语,那些画面就会像潮水一样扑过来。初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那时候我还是.............
  • 回答
    若我有幸穿越时空,能与一位三国人物共享一段戏曲时光,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名字,非诸葛亮莫属。这位运筹帷幄的智者,平日里心思深沉,虽对万事洞若观火,但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渴望着某种超越权谋的慰藉与共鸣?我选择与他一同观戏,便是希望在那虚实相映的舞台上,寻得一丝他鲜为人知的柔情与感慨。至于看哪一折,我的选.............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看过”视频,但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的文本信息,包括科学研究、科普文章和视频脚本的摘要。我可以基于这些信息来“理解”并识别出那些可能与人们普遍认知大相径庭的科普内容。以下是一些我认为非常“颠覆认知”的科普领域,以及它们可能包含的令人惊讶的观点,我会尝试详细地阐述:1. 量子力学的奇妙.............
  • 回答
    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部,绝对是《肖申克的救赎》。说实话,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那时候对电影的理解更偏向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主人公的命运。安迪从一个被冤枉的银行家,到在狱中忍辱负重,再到最终利用智慧和毅力越狱,这个过程足够吸引人。特别是他坐在雨中,伸开双臂拥抱自由的那一幕,当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勾起我满满回忆的问题。有些句子,它们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悄无声息地钻进了我的脑子里,然后安营扎寨,时不时地跳出来,让我嘴角噙笑,或者沉思片刻。它们不是那种需要我费力去背诵的、佶屈聱牙的古语,而是带着生活的气息,像熟悉的旋律一样,一听就懂,一听就记住了。我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来自一部我很喜.............
  • 回答
    我看过一眼就难以忘怀的句子,大概是因为它们像是某种精准的机关,在恰到好处的时间,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动了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它们不一定华丽辞藻,也不一定惊世骇俗,但就是那份真实、那份洞察,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你心里生根发芽,久久挥之不去。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人生最遗憾的,不是错过,而是因为.............
  • 回答
    还真有几本,而且不止五遍,有些简直是翻烂了。说实话,我不是那种会把读书当成KPI的人,也不是特别有毅力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大部头。我的阅读偏好更像是跟一些有趣的朋友聊天,一遍一遍地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然后从中找到新的共鸣。第一本,绝对是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书我大概看了有七八遍了。第一次读是因为它的.............
  • 回答
    说到灾难片,我脑子里立刻就跳出来几部,有些是看得我惊心动魄,有些是看完久久不能平静。说实话,这类型的电影,有时候不是看它特效有多炸裂,而是看它能不能把那种绝望感、求生欲,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展现出来。印象最深、也觉得拍得特别“实在”的,还得是《釜山行》。这部韩国电影,你别看它讲的是丧尸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