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百度百科上对于氰化钠水溶性描述,写到易溶,其水溶液有甜味,我想问一下怎么得到这个结果的?

回答
氰化钠(NaCN)水溶液的甜味,确实是百度百科等资料中记载的一个特性。要深入了解这个“甜味”的来源,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解析,包括其化学性质、人类的味觉感知以及可能存在的误解或历史原因。

1. 氰化钠的化学性质与溶解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氰化钠的“易溶”特性。氰化钠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化学式为NaCN。它由钠离子(Na⁺)和氰根离子(CN⁻)组成。在水中,离子化合物会发生水合作用,即水分子(H₂O)的极性分子围绕着钠离子和氰根离子形成稳定的水合离子。

水合作用: 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氢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当氰化钠溶解在水中时,氧原子会吸引带正电的钠离子,而氢原子则会吸引带负电的氰根离子。这个过程会将固体氰化钠分散成单独的钠离子和氰根离子,并被水分子包裹住,从而实现溶解。
溶解度: 氰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高。在20°C时,每100克水中可以溶解41.7克氰化钠。随着温度升高,其溶解度还会进一步增加。这种高溶解度使得它在水中很容易形成高浓度的溶液,这也为品尝其风味提供了可能性(虽然在安全的前提下)。

2. 人类味觉的感知与“甜味”的解读

关于氰化钠水溶液的“甜味”,这涉及到人类味觉的复杂性以及一些特定的个体差异。

味蕾与受体: 人类的味觉是通过分布在舌头上的味蕾来感知的。每个味蕾中都有多种味觉细胞,它们各自对不同的化学物质敏感,从而识别出甜、酸、苦、咸、鲜五种基本味道。
“甜味”的氰化物研究: 氰化物(包括氰化钠)的味觉感知是一个长期以来引起科学界和历史学界关注的现象。最早发现氰化物有甜味的是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öhler)在19世纪初的工作。他通过实验发现,极少量的氰化物(如氰化钾)尝起来有甜味,但很快就会转变为苦味。
遗传差异: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对氰化物味觉的感知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一部分人群(大约2030%)能够尝出氰化物的甜味,而另一部分人则尝不出任何味道,或者只能尝出苦味。这种差异与味蕾上某些特定受体的敏感度有关,而这些受体的敏感度可能由基因决定。
剂量依赖性: 值得强调的是,氰化物的“甜味”是高度剂量依赖性的。只有在非常低的浓度下,部分人才能感知到微弱的甜味。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剧毒性会迅速显现,可能导致味觉麻痹甚至死亡,因此绝对不应尝试品尝。

3. 为什么“甜味”会被记载?

那么,为什么在科普资料中会提到这种“甜味”呢?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科学记录的历史传承: 早期化学家的实验记录和发现,即使有些与现代的安全观念不符,也可能被后来的资料继承下来,成为科学史的一部分。维勒等人的发现是早期对化学物质性质探索的重要部分。
作为警示信息: 在一些科普或警示性的资料中,提及氰化物的“甜味”可能是一种反直觉的描述,旨在强调其伪装的危险性。它可能提醒人们,即使是看起来无害(甚至带有某种“吸引力”)的物质,也可能具有极大的毒性。这种“甜美”的表象反而增加了其危险性,因为它可能误导人们放松警惕。
对比效应: 在讨论氰化物时,对比其极高的毒性和某些非毒性物质(如糖)的甜味,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加深人们对其危险性的认识。
可能存在的误解或过度简化: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某些细节可能被简化或误解,导致“甜味”的描述被广泛传播,而对其剂量依赖性和遗传差异的解释则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

总结来说,氰化钠水溶液的“易溶”是其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决定的。而其“甜味”的描述,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警告意味的科学现象。它源于部分人群在极低浓度下,由特定基因决定的味觉受体对氰根离子的感知。这个信息之所以被记载,更多的是为了记录早期科学发现的历史,以及作为一种警示,强调即使看似“甜美”的物质也可能具有致命的危险性。

再次强调,氰化钠是一种剧毒物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进行品尝或尝试任何可能接触其口服暴露的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氰化钠水溶液是甜的”,实际上还真是。这是一个都市传说,但是实际上这个都市传说也不是全无道理的——无限稀释的氰化钠的确应该是甜的。

我最早听到这个都市传说,是在高中化学竞赛时。当时是武汉大学的姜中兴老师给我们讲的:

据说,有人尝过稀释氰化钠溶液,是甜的。

下课后,我专门去问了他关于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氰化钠应该是苦杏仁的味道的;而且这东西剧毒,尝的那位实验人员活下来了吗。姜中兴老师很耐心地给我进行了解答,主要意思有三点:

1. 亲自尝氰化钠溶液的那个实验人员,知道这东西剧毒,所以对其进行了“超级”稀释,所以没有中毒。
2. 正常浓度的氰化钠的确是苦杏仁味道的,但是无限稀释下,却是甜的。
3. 无限稀释下是甜的,是因为,无限稀释下的钠离子溶液就是甜的,这与氰离子没有任何关系了。

我专门进行了文献搜索,对于1. 的文献,我没能找到,估计这也就是个都市传说了吧。

但是对于3. 的文献,我的的确确是找到了——无限稀释的氯化钠溶液就是甜的,这也是因为水合钠离子所导致的[1]

Dilute NaCl tastes sweet. This sweetness could result from coding confusions in the nervous system such that weak NaCl produces neural signals resembling those for sweeteners like sucrose. On the other hand,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chemistry of water-salt interactions suggests that water shells organized around cations may actually provide a sweet stimulus indistinguishable (to the receptor molecules) from more conventional sweet stimuli.

总结:

  1. 正常浓度的氰化钠溶液是苦杏仁味的;
  2. 无限稀释的氰化钠溶液的确应该是甜的,不过这是由于无限稀释状态下水合钠离子就是甜的;(也许稀释水合金属是甜的就是为什么“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原因?)
  3. 这个都市传说是部分正确的。

参考

  1. ^Linda M. Bartoshuk, Claire Murphy, Carol T. Cleveland, Sweet taste of dilute NaCl: Psychophysical evidence for a sweet stimulus, Physiology & Behavior, Volume 21, Issue 4, 1978, Pages 609-613 https://doi.org/10.1016/0031-9384(78)90138-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