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买得起五十万车的大多数人都是精明人。
他们熟悉看碟下菜
对于收入只买得起丰田大众的同事下属朋友们,他会说丰田大众蛮好的,BBA就是买一个标,毛用没有。
对于收入买得起比自己贵的车子的领导生意伙伴朋友们,他会说BBA又出了什么新款,要不要换更好的品牌。
这种话别信,看他自己开什么车,他自己为什么不换丰田大众。
很多年前,有人说广厦千间也只住三尺床而已,你让他真的住一个50平的老破小试试?
我就有这种想法。利益相关:落地勉强过50万的A5 45TFSI quattro车主。(当时购置税还没有下调,厂商优惠也比现在小)
这个问题只说了一个价格的下限而没提到上限。但我觉得这个讨论是有上限的,肯定不是几百万,私以为也就到80万左右。80万以上大部分就不是代步车的问题了,而是有各种不同种类需求。这点我们最后讨论。而80万以下的大部分车,就还在代步工具的范畴里面。只不过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灵活一点,有的笨一点。所以就把讨论范围限制在50万到80万左右的区间。
这里先说下我个人的“心路历程”吧:2017年5月A5在国内还没上市,我就获得了一次试驾的机会,并写了知乎专栏,这一周的驾驶体验直接种草了。当年十一订车,2018年四月提车。但到了2019年下半年的时候就开始在思考了,相似的动力总成,相同的内饰,更大的空间,我是不是更应该去买A4 allroad?或者小一点也挺好开的高尔夫GTI?然后到现在,我最近正准备买房子,有时偶尔也会想一下,要是当初买的是个20万的车,比如GTI之类的,现在手里就多了30万,可以让选房的范围更大一点,或者可以作为买家电+简单装修的钱。
以上的体验仅限于我个人,可能并不具有代表性。上面的想法过程其实包含了两方面,一是可以省钱,二是车其实体验上并没有差太多。在这里展开一下~
买这个价位车型的人也不是很有钱,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里,也就算所谓的随处可见的“中产”,生活中现金方面也是有一定压力的。这时候如果有其他方面的资金需求,比如前面提到的要买房之类的,就会想到家里这台有一定价值却又在持续贬值的车上来。
因为钱的确是很实在的一个东西,没有就是没有。比如去看房子,有一个500万的,很符合自己的预算;而隔壁的小区人车分流带精装就稍贵一点,530万。这时候如果真拿不出另外的30万,那就只能瞪眼看着。
从我的试驾经历来说,其实一台50万到80万这个区间内各种车的素质的日常使用感受如果是10分,那么15到25万的车里,一些比较好的车型已经可以达到8分甚至更高了。也就是所谓的一分钱一分货,两毛钱两分货。
比如我前几天开了高尔夫嘉旅,感觉这车也挺好,空间够大,同时还挺灵活的,很适合家用。如果换成高尔夫GTI呢,把选配弄满,日常市区内的驾驶体验也不会比50万以上很多性能还可以的车差特别多,达到个80%的水平还是可以的。
我在专栏里写过试驾文章的车中,综合驾驶体验最好的是奥迪A6 allroad和雷克萨斯GS450h。虽然开的时候能感受到这的确是七八十万的车才有的高级感;但从日常感受上来说,20多万的丰田和大众的轿车与瓦罐车型也在舒适性上是可以被大部分人接受的。
提供高级感、豪华感的配置是锦上添花,它们的成本非常高。比较突出的配置就是大排量高功率的发动机、四驱系统和空气悬挂。但你看,虽然成本不低吧,但能体现出配置优势的场景并不是特别多:
另外包括LED矩阵式激光大灯、大轮毂、nappa的座椅、4区空调以及内饰的高级材质、车漆的高级工艺,都是有的话真的很好看、很好用,但没有的话其实也没什么。尤其对于体验过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说,“也就那么回事”、“鸡肋”。
综合以上两点,开50万+的人会对还没有开过这个价位汽车的朋友说类似这样的话:
你看去商场里停车到处都是BBA,买个50万的车也没显得有面子或者怎么样;
凯美瑞/迈腾/雅阁,都是经典好车。不喜欢太烂大街的,还有颜值高的大众CC和丰田亚洲龙,情怀瓦罐有蔚揽,就自己一人开的话,买个精致的,比如高配的A3、MINI、GTI…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配置也可以,日常开有啥不够用的呢?
还剩20多万,买个理财或者弄个牌照(尤其在沪深),买买家具/相机/音响/乐高,不香么?其实很多爱好对于普通人来说投入个几万块钱基本上也就到头了,在身边大多数人的眼里也都能叫“资深玩家”了。
第一类是超豪华轿车、SUV。选择这类车,有不少是因为周围人都买了这个级别的车,工作、生意需要一台好车,限于环境而买。再就是有些人觉得用多出来的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去买更优质的体验是值得的,这方面来说,其实和买头等舱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我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老板工作很忙,买了一台宾利只因为他觉得后座很舒服,在从A点到B点的工作路上可以在后面舒服的睡一觉。
第二类是超级跑车。比如牛马,不仅因为品牌,更因为机械素质、性能表现,的确是不可替代的。这点上无论大众丰田,还是BBA,都是没得比的。
最后呢,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马后炮,也是个围城问题。这种话其是买过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没买过人,只要够得着,就还是搓搓手想体验体验。
其实天天用好的东西其实没啥感觉,但突然换成稍差一些的就能感觉出差距了。这点在耳机圈很明显:给一个朋友2千块的耳机听两三天,一开始他可能没啥感觉,但换回来以后,他就很可能不乐意用手机自带的那个耳机了。
车其实也是如此。作为后韭,一个代步工具,量力而为就好。
以上
因为你没钱呗。
如果你有钱,G不爽吗?S不香吗?911不快吗?
如果你很有钱,豪车品牌信手拈来闭眼睛买也比田/众强啊。
总结这些年的卖车经验:
聪明人一般不会为咨询的朋友做决定,而是先问喜好,喜欢几款车的理由,察言观色中选择出对方最喜欢,同时也最稳的选择。最后再肯定朋友的决定,给信心,让朋友对自己的决定更加自信和安心。
如果朋友坚持说自己对车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懂。他会给最稳的建议,因为他知道大家都在买的东西,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肯定是适合所有人的。
如果不买,朋友也会理解他。买了,或许双方会成为更好的朋友。
反过来,我见过太多车迷喜欢帮想买车的朋友下决定,即使明知对方对一款车心仪已久,他都要损的一无是处。因为只有他心目中的好车才是车,不买就是不懂车。
最后的结果就是要么朋友不愿意再带着他去看车。要么相信了他,但是车迷给朋友的概念是这车是最好的,好的定义不仅是配置性能,还要结实耐用,更要适合自己的家庭。
期望值太高,只要车多出两个问题,或者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不久也会翻脸绝交。
这年头能开得起50万以上车的老板们,还是聪明人居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