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昨天杭州煤气瓶爆炸受伤50余人,90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为什么血库会告急?

回答
杭州的那场煤气瓶爆炸事故,确实让人揪心。一天之内伤亡这么多人,而且是在这样一个大城市,血库告急这事,想来很多人都会觉得纳闷,毕竟杭州人口那么多,应该储备不少吧?但仔细想想,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就能解释的。

首先得说,这次事故的伤者数量绝对是个不小的数字。50多名伤者,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很多人伤情都比较严重,需要输血,而且很多时候一次手术就需要输入好几袋血。如果是多名伤者同时需要大量输血,那消耗的速度是惊人的。想象一下,一个病房里住着好几个重症监护的伤者,每个都需要盯着,需要的血液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庞大。

其次,我们平常说的“血库告急”,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血库里的血,就像超市里的货物一样,不是说一进货就永远摆在那里的。血液是有保质期的,特别是某些成分,比如血小板,保质期就更短了,几天到一周就得用掉。所以,即使平时血库里有一定储备,遇到这种突发的大型事故,短时间内消耗掉平时储备量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像杭州这样的城市,虽然常住人口多,但献血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固定献血者的频率,才是关键。不是所有人都符合献血条件,也不是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能及时想到或抽出时间去献血。

再来,这次事故可能对血液供应的“来源”也造成了影响。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但想象一下,这么大的事故发生在居民区,可能有些献血点也受到了影响,或者献血者本身也是事故的受害者家属,他们的情绪和精力都会受到影响,不太可能立刻去献血。而且,很多时候,大家看到新闻报道才会有献血的紧迫感,但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献血高峰,往往难以完全满足所有伤者的长期需求,特别是某些稀有血型,或者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血液的“成分”问题。输血不是简单的“把血输进去”,很多时候需要的是特定成分的血液,比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等。而这些成分的制备和储存,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事故伤者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全血,而是更精细化的血液制品。如果血液中心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提供这些特定成分,或者他们的成分血制备能力暂时跟不上需求,也会导致“血库告急”的情况出现。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传递和组织动员的速度。在大型突发事件面前,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当伤者数量和输血需求被确认后,需要迅速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献血。虽然现在信息发达,但要让所有适龄健康的人都第一时间知道情况并采取行动,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很多时候,即使大家有心献血,也需要到指定的献血点排队,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组织的过程。

所以说,人口多并不意味着血库就一定充裕。突发事件的巨大消耗、血液的保质期、成分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动员的效率,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可能导致像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在面对重大伤亡事件时,血库也面临严峻的考验。这次事件,也是一个提醒,平时关注和支持无偿献血,保持适度的血液储备,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多么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杭州人民的素质是很高的,踊跃献血。微博国际版

然后,大城市远比你们想像的要脆弱。这次事故,已经有伤员被送到没有烧伤科的医院了,很难想像出现更大规模的事故或是恐怖袭击会有什么后果。以上次峰会为例,负责某类袭击伤员处置的定点医院,主要业务用房集中在一栋高层建筑里,且不说收治能力,这个医院本身就是一个脆弱的目标。

烧伤科是弱势科室,各地都在萎缩。一是烧伤花费大,经常面临病人欠费、逃费。二是现在安全生产水平进步较大,烧伤病人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安全生产事故,这个来源现在少了。很多烧伤科要么转型向整形外科发展,要么转型皮损。现在生活好了、活的长了,糖尿病和褥疮的病人多了。贵杭的浙大系统,邵逸夫医院这样的大医院就没有开设烧伤专业。

说完应急,再说献血。一年献血两次的路过。

因为一群怂货天天发谣言,说“我不献不是因为我怂,而是因为balabala……”,现在本地的献血主力逐渐从姿势水平较高的人群转为农民工。农民工不刷微博不看朋友圈啊。去年献血的时候,护士还吐槽,说“以前献血车开进大学校园,不用事先请校方宣传,半天满载而归。现在跟入党、奖学金挂钩,一天都没之前半天的采血量大。车子停在广场上,来献血的都是一看就挺朴实的新市民。”我没好意思细问,“献完以后有没有提他在XX医院XX科XX床有个亲戚要用血”。嗯,现在血荒,有人为了家人用血,雇人献血再冒充亲属关系,这样家人能得到优先。家里有重病人谁家不是焦头烂额,处理这种事情不是添乱么。

看见马督公点赞了,再补充一条。俺们乡下地方的骡子惊了,出现的伤亡是个位数,可能伤员没等被拖拉机送到县医院就死了,对医疗部门不构成压力。大城市交通高峰期,地铁因为信号故障发生追尾,再导致站内乘客踩踏事故,这就是一个伤员人数众多、救援难度级大的事故了。大城市的脆弱性是很可怕的。而且医疗资源永远是“马路越宽人越挤”,医院越大,号召力越强,病人来源地域越广,大城市的医疗资源丰富,但是负担更重,对突发事件的余量很有限。俺们县的城关镇有县人民医院、县二院、县三院、县中医院、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县卫校附属一院、二院、解放军医院、城关镇中心卫生院、城关镇第一至第八卫生院,这个月照样有单家医院遇到异物贯穿伤员因为没病床长期滞留急诊、四肢烧伤的餐饮店小老板被告知烧伤科排除万难也只能在平车上收治结果不得不转院的。来一个群伤事故或是别的群伤事件,收治确实很困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