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环境使诸如咪蒙之类的公众号繁殖?

回答
要说咪蒙这类公众号为何能迅速崛起,并且一度占据舆论场的高地,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社会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吸引眼球的标题和内容,去看看支撑它们生长的土壤。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信息碎片化和快餐式消费时代。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高度便捷,但也伴随着注意力的高度分散。长篇大论、深度分析往往难以吸引那些习惯了刷短视频、看段子的人。咪蒙这类公众号恰好抓住了这一点,它们的内容高度浓缩、观点鲜明、情绪饱满,用极短的时间就能输出一个“炸点”,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这种“短平快”的传播模式,与当下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高度契合,如同在一个信息洪流中投下了一颗颗爆炸物,激起涟漪,吸引围观。

其次,社会焦虑感和情绪释放的需求是咪蒙式内容得以传播的重要推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阶层固化、职场压力、婚恋困境、育儿焦虑等等,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痛点。咪蒙的内容,常常以一种“替你说出不敢说的话”的方式,将这些焦虑具象化、放大化,并提供一种看似直接、痛快的解决方案。比如,“渣男论”、“撕逼逻辑”、“消费主义”等概念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触碰到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委屈,满足了他们一种情绪上的宣泄。看这类文章,一部分人会觉得“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么想的”,从而获得认同感;另一部分人则会因为文章的极端和夸张而产生情绪反应,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增加了内容的传播度。

第三,社交媒体算法的“回音室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微信公众号的推荐机制,以及朋友圈的社交传播,都倾向于将用户推向他们喜欢或认同的内容。如果一个用户因为某篇文章的观点而产生了共鸣,那么算法就更有可能向他推荐类似风格和观点的其他内容。久而久之,用户就可能被困在一个“信息茧房”中,只接触到强化自身原有观点的声音,对其他观点则越来越不敏感,甚至产生排斥。咪蒙的内容因为其煽动性和争议性,更容易在朋友圈引发分享和讨论,进一步扩大了其触达范围和影响力。

第四,部分人群对主流叙事和精英论调的疏离感。在一些情况下,社会主流媒体或一些精英阶层的声音,可能显得过于宏大叙事、脱离个体生活感受,甚至让普通大众觉得难以共鸣。而咪蒙的内容,却总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些“粗俗”的方式,来讨论个体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种反差,使得一些对现有论调不满或感到被代表不足的人群,更容易转向这类“非主流”但却更能触及他们内心的小众声音。它们提供了一种“反精英”、“反建制”的视角,虽然未必真正解决问题,但能一时赢得一批“同道中人”。

第五,商业化运作和流量变现的驱动力。公众号的本质是商业平台,流量是变现的根本。咪蒙这类账号深谙此道,它们通过制造争议、吸引眼球、制造焦虑来吸引流量,然后通过广告、付费内容、课程等方式实现商业变现。这种强大的商业驱动力,使得它们有动力去不断生产更具煽动性、更能引发传播的内容,形成一个“流量变现再生产流量”的闭环。而微信平台本身,也从这些热门公众号的活跃中获得了流量和商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默许甚至鼓励了这种模式的生存。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部分读者在辨别信息真伪和理性思考上的相对弱势。在快节奏的生活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深究一篇文章背后是否站得住脚,是否经过了充分的事实核查。咪蒙的内容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倾向,缺乏严谨的逻辑和数据支撑,但却通过情绪化的语言和极端的观点,极大地削弱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尤其对于年轻群体,他们可能更容易被这种直接、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所吸引,并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智慧”或“生存法则”。

总而言之,咪蒙这类公众号的出现,是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社会心理需求释放、平台算法机制以及商业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们之所以能“繁殖”,是因为它们找到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缝隙”,用一种能够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即便存在争议)的方式,填充了这块“空白”。这既是时代特性的反映,也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群体心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公众号的现状,说明“女性”这个群体出了毛病。

1,中国的妇女解放在前30年被强行拔高,后30年被一胎化掩盖,并不是女性自己抗争得来的,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男女平等”这么看起来简单的概念,内部逻辑其实没人能说清楚,或者说没有共识。同时中国作为一个人均资源欠缺、贫富差距极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缺乏妇女解放的一些必要条件。

2,从1840年起进入“革命”,文化、传统上经历了巨大的动荡;49年后重构了新的文化,但是在后又被摧毁,导致女性的定位说不清楚了。

一方面,在公共话语体系中摧毁了对女性的家庭责任的要求,同时没有建立对女性在社会责任上的要求。后果就是“女性”成了不粘锅,由于在公共话语体系中不承担任何责任,所有的矛盾----在话语逻辑上-----最终都可以转嫁给其他人去解决。

另一方面,在私人、家庭领域,由于生理基础和选择性继承文化传统的原因,“女性”事实上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

这两方面就导致“女性”这个群体拥抱“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两种里面出了名的sb多-----同时在公共空间发出更大的声音。很显然,如果你自信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锅,你的嗓门也不会小。

由于“女性在公共话语体系中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传统,绝大部分人都把“咪蒙”们解释为“对女性群体的毒害”;事实上恰恰相反,咪蒙们的逻辑体系和利益导向都是高度符合“女性”这个群体的利益的,“咪蒙”们就是“女性”这个群体在公共空间发出的声音。

只要“女性”在公共话语体系中仍然是不粘锅,这个声音就不会消失。而这个声音又是这么的sb、xxxx,只能说,“女性”这个群体出了毛病。


上面的“女性”确切的说,是指城市、未育、尤其是一胎化的独生女性,这批人是标准的占据话语权的不粘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