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菠萝蜜,榴莲等植物结出巨型果实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是对热带雨林环境的适应吗?

回答
菠萝蜜、榴莲这些热带雨林里的巨无霸,它们那令人咋舌的大小,绝非偶然,而是漫长演化过程中对热带雨林独特生态环境的深层适应。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精妙的生存策略和互动机制,让它们得以在这个生机勃勃却又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

首先,我们得明白热带雨林的核心特点: 高密度、高生物多样性、层层叠叠的植被结构以及相对稳定的气候。 在这样的环境下,树木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对阳光的争夺。那些能够将自己的果实变得更大、更显眼的植物,自然更容易被潜在的传播者发现。

巨型果实的第一层生态学意义:吸引强大的传播者。

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许多种子需要依靠动物来传播,才能远离母株,避免与母体竞争养分,并找到适宜生长的地点。而菠萝蜜和榴莲的巨大果实,就像是为特定的“大块头”动物量身定做的“广告牌”。

体积与能量: 巨大的果实意味着更高的糖分、淀粉和脂肪含量,为前来取食的动物提供更充足的能量。这对于那些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才能在雨林中穿梭的哺乳动物,比如野猪、犀牛(虽然如今分布范围已大大缩小)、猴子、以及一些大型鸟类来说,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食物来源。想象一下,一只饥饿的猴子在树冠间跳跃,如果看到一棵树上挂着一个硕大的、散发着诱人气息的果实,它必然会花费力气去摘取。
气味与诱惑: 榴莲那强烈的、独特的“臭味”,虽然对人类而言褒贬不一,但在动物世界里,这往往是一种强烈的化学信号,能够远距离吸引那些拥有敏锐嗅觉的动物。这种气味可能是在模拟腐烂的肉类或发酵的果实,而这正是某些动物喜欢的食物信号。菠萝蜜虽然气味相对温和,但其甜美的香气同样能够穿透层层树叶,指引动物前来。
便携性?不,是消化性! 巨型果实的果肉往往非常丰富,足够吸引动物大快朵颐。更重要的是,这些果实通常有着相对柔软且易于消化的果肉,其中包裹着大小适中的种子。动物在享用果肉的同时,会将种子吞下。即使是体型庞大的动物,一次也能吞下不少种子。

第二层生态学意义:优化种子传播效率。

巨型果实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动物,更是为了确保种子的有效传播。

一次性大量播种: 巨大的果实通常包含着数量可观的种子。当一个大型动物食用果实后,它可能在一次进食中就将大量的种子吞下。这意味着,一次种子传播事件,就能将该植物的多个后代带到相对远离母株的地方。这比单颗种子被零星传播,更能有效地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并增加其后代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机会。
深层扩散: 大型动物的活动范围通常比小型动物要广阔得多。它们在雨林中迁徙、觅食,会将吞下的种子排泄在不同的地点。这种长距离的传播,是那些体型较小的种子传播者难以比拟的。例如,一只大型猴子可能在一天之内就能将种子带到几公里之外的地方。
避开母株竞争: 热带雨林地面竞争激烈,幼苗直接在母株下萌发,很难与体型庞大、枝繁叶茂的母树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巨型果实吸引大型动物,将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增加了幼苗的生存几率。

第三层生态学意义:对雨林层级结构的适应。

热带雨林并非一个平面,而是垂直分层,从地面到高耸的树冠。

高层树冠上的“广告牌”: 菠萝蜜和榴莲通常生长在树冠层或高层,它们的巨大果实从高处垂下,就像挂在巨大的“广告牌”上。这使得它们在众多同类植物中脱颖而出,更容易被在林间穿梭的动物发现。即便是在林下,那些色彩鲜艳、体型巨大的果实也能吸引地栖动物的注意。
利用“空中交通”: 有些巨型果实,比如菠萝蜜,其果实并不是挂在树枝的最顶端,而是直接从树干或较粗的枝干上长出(称为“茎生花序”或“茎生果”)。这样一来,即使果实成熟坠落,也不会轻易被树冠的叶片挡住,更容易被地面的动物发现。而有些果实,如榴莲,则会挂在高处,吸引那些擅长攀爬的树栖动物。

第四层生态学意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节点”。

巨型果实的存在,也构成了热带雨林食物网中的重要节点。

重要的食物来源: 在某些季节,这些巨型果实是许多动物主要的能量来源,尤其是在其他食物相对稀缺的时候。它们的出现可以维持某些动物种群的数量,甚至对整个食物链产生影响。
相互依赖的进化: 菠萝蜜和榴莲的巨型果实进化过程,很可能与它们主要的传播者动物的进化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果实变得越大、越有吸引力,就越能吸引特定的动物;而这些动物也因为这种高能量的食物而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进一步促进了种子的传播。这种长期相互选择的演化关系,在生物学上称为“协同进化”。

但是,也有一些“反常识”的思考:

并非所有的巨型果实都仅仅是为了吸引大型哺乳动物。有些研究者也在探索其他可能性。例如:

储存营养以应对不利环境: 巨型果实可能也储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不仅是为了吸引动物,也是为了植物自身在干旱或其他不利环境下能够度过难关。
减少被小型动物啃食的风险: 果实过大,也可能使得一些小型、破坏性更强的动物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啃食和破坏,从而为种子的成熟提供了更安全的保护。

总而言之,菠萝蜜、榴莲等植物结出巨型果实,是它们在热带雨林这个竞争激烈、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环境中,为了优化种子传播效率、吸引有能力的传播者、以及适应层层叠叠的植被结构而演化出的精彩策略。这些巨大的果实,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数百万年生态互动和协同进化的生动体现。它们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精密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维持这个星球上最丰富生态系统活力的重要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如其他答案提到的 影响果实大小的因素很多 传播者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但是 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Fruit characters as a basis of fruit choice and seed dispersal in a tropical forest vertebrate community
threatenedtaxa.org/ZooP


还有一本书:

Ecology of Seed Dispersal on JSTOR

引用一段我觉得比较有概括性的文字:


Fruit size, shape, and color are related to the type of dispersal syndrome (26,

45). At the extremes, fruits that are wind-dispersed tend to be small and

light-weight (2), while fruits eaten and dispersed by vertebrate animals tend to

be much larger. Within the category of animal dispersal, fruit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nutrient content, odor, size, and general morphology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type of vertebrate disperser (60, 75). Detailed animal!

This content downloaded from 132.234.251.230 on Mon, 22 Aug 2016 15:24:41 UTC

All use subject to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Use

414 PRIMACK

fruit surveys from rainforest communities show that fruit characteristics tend

to match the size, visual abilities, and gape width of the vertebrates (45, 87).

In general, large, husked fruits are often dispersed by mammals, mainly

monkeys and bats, while birds tend to disperse smaller fruits that are not

protected by a husk. Only large vertebrates are strong enough to pull apart the

spiny valves of large, husked fruit, such as durians (Durio) and to tear apart

the rind in huge leathery fruits such as jack-fruit and chempedak (Artocarpus).






在评论区和许多同学进行了讨论以后 发现我的答案太不严谨了 为了避免误导大家 我就来对原答案进行一些修改和补充吧!

木菠萝部分我不打算修改 大象传播种子 妥妥的

要说明的是榴莲的部分

榴莲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物种 而是整个属(貌似分类学上还有争议) 一直的榴莲种种 有9种可以生产出可食用的果实

榴莲的传播者包括,但不仅限于大象!

这些物种的重要传播者还包括犀鸟,红毛猩猩,熊,老虎,犀牛,长臂猿,獏,还有猴子

犀鸟传播的榴莲并非我们常常能看见的那种。鸟播榴莲的果肉是红色的,果实相对很小,成熟时果皮会开裂 露出红色果肉 吸引鸟类传播。

而比较常见的那种野生的榴莲 果实相对较大 在未成熟时 果皮坚硬 很少有动物能够取用

而当其成熟后 就会落到地上 并且裂开 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吸引各种动物来食用。

我最基本的观点还是没有改变 那就是 植物果实的形态是在长期自然选择与淘汰的过程中 所形成的最适合吸引最佳传播者的一种形态!

要说自然怎么可能让某些物种进化得那么精妙 大家看看兰花就懂了 比起粗糙的果实形态 某些兰花为了吸引某一种昆虫为它传粉 可谓是精妙到了极致!

所以我们来想一想我们通常见到的野生果实是什么样的吧

苍耳是依靠外皮上的倒钩依附在动物的毛发上来进行传播

红色,紫红色,紫色这种拥有鲜艳颜色的浆果或者核果通常是依靠鸟类传播 因为鸟类能够辨别出比人类更多的颜色 对鲜艳的颜色非常敏感(以前我的导师总跟我说 鸟类看到的世界和人类看到的世界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大家看到鲜红色的野生果实 绝大多数都是依靠鸟类传播的!包括辣椒!没错 辣椒是鸟类传播的 鸟儿一口吞一个!

而哺乳动物呢 大多是色盲 吸引哺乳动物来传播的果实一般没有什么鲜艳的颜色 大多是棕色 绿色 黄色什么的

还有 大家有没有见过紫薇(Lagerstoemia )的果实和种子 它的果实成熟以后会干裂 露出里面的种子 种子扁扁的 很轻 是非常典型的风媒传播种 风一吹 种子就会像风筝一样飞到很远的地方

还有许多豆科植物 有名的紫荆花(羊蹄甲属) 它的果实成熟时 豆荚会扭曲 往往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 豆荚里的种子就会在这种扭曲的过程中被远远地弹射出去

甚至还有一些物种 是靠蚂蚁传播的 这些物种的种皮包含一种能吸引蚂蚁的物质 蚂蚁会把整个种子搬回蚁穴 但是当蚂蚁吧外种皮吃完以后 就会发现里面的味道非常难吃 就放着不管了 渐渐地 这枚种子就会发芽 把蚁穴弄坏。。。

还有一些植物会有欺诈传播的行为 即果实成熟以后 果皮裂开 展现出看起来非常美味的种子 这些种子通常是红色的 鸟类一看到就会来吞食 但是 这些果实的果皮很坚硬 而且没有可供鸟类使用的营养价值 所以 对于鸟来说 只是吃了一肚子的石头而已

当然 还有许多的物种 它们的传播途径还没有被人类真正观察到 而且从性状也难以猜测它们的传播媒介

写了那么多 就是想说明一件事 植物的果实形态和它想要吸引的传播媒介有很大的联系!

所以 榴莲和木菠萝绝对不是随随便便长成这个样子的!

有一个答案写到 榴莲和木菠萝长得这么大 仅仅是因为它们能够长这么大

我坚决不赞成这样随便的说法!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 热带的树木物种那么多那么多 为什么拥有这样巨大果实的物种只是极少数呢?

如果你想说 榴莲树很高大 能够吸收到充足的阳光 其他的物种不一定能竞争过它 那我就必须提到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 龙脑香科植物了!

龙脑香科在亚洲的热带雨林种是绝对的优势树种 大家熟悉的望天树 就是龙脑香科的植物

那它们的果实呢?居然是干巴巴的风媒哟!而且 在很多的地区 龙脑香类群的一些种并不是每年都能开花结果的 有一些是两年一开花 两年一结果

还有我们熟悉的芒果 也往往是要每隔一年才能结果一次

这说明了 哪怕是在日照充足的热带 植物也是要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的 植物繁殖的成本非常高 浪费宝贵的营养和资源 仅仅是为了show off, 我觉得不可能 我也没有见过任何的文献有类似的观点 大家如果看到的话 欢迎发给我打脸

又回到榴莲 有两篇文献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The Durian Theory or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Tree on JSTOR A Study of Fruit

第一篇文章提到了榴莲的传播者 文章有点老 但是很经典

我来引用里面其中的一些句子吧:

There are about fifteen species of Durio, distributed through Siam, Burma,

Philippine Islands, Malaya, Sumatra, Borneo, and Java.

The fruits do not open till they are fully ripe and have

crashed to the ground. They then have a powerful and disgusting smell, of

garlic and skatol, but the creamy aril is so delicious that the durian is the most

popular and famous fruit of the East. Unripe fruits are heavily armoured with

stout pyramidal spines, which are driven into the skin by the weight of the

fruit when held in the hand, and they can rarely be attacked by animals, not

even by squirrels, though the immature and mature seeds are highly nutritious

and palatable. 这段特指榴莲的某一个种。

Until recently, durian-trees were not selected. Wild trees in Malaya have

as good fruits as those in cultivation which, indeed, is often little other than

the protection of sporadic seedlings. In the forest they commonly occur in

groves. In the season the smell of the fruits attracts the elephants which

congregate for first choice.

对于说我主观臆测的评论 我表示不服!

还有第二篇文献也很棒 研究人员通过观测 寻找榴莲的传播者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摘要有误导性 因为它写到 成熟的榴莲可以由长尾猕猴来传播

可是如果看看文章内容 就会发现 猕猴只是偶尔会将榴莲的种子拿在手上 将种子移动10米左右 而且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所以我不认为这样的传播途径是稳定有效的

有另外一篇文章专门对这种猕猴的种子传播情况做过分析

Lucas, Peter W., and Richard T. Corlett. "Seed dispersal by long-tailed macaqu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45.1 (1998): 29-44.

还有 在上述的观测中 大象并没有出现 但是在投喂实验中 大象能够自然而熟练地踩踏并且揉搓榴莲表面 取出果肉 吃下 最后排泄出完好无损的种子

对于之前不严谨的内容我向大家表示抱歉~ 希望大家能更多的关注种子传播这个有趣的主题~!因为真的很有趣哦!!!!!尤其是鸟类传播!!!


~~~~~~~~~~~~~~~~~~~~~~~~~我是原答案的分割线~~~~~~~~~~~~~~~~~~~~~~~~~~~~~~

正好是我的硕士和博士的研究内容呢!

你们知道植物进化出美味或者不那么美味的果实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吗?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吸引动物来为它们传播种子。。。那你们猜一下榴莲和木菠萝的最主要的传播者是谁呢?







大象啊!!!


所以为什么榴莲和木菠萝要进化出那么大个的果实呢?我们先从大象这种传播者的特性说起

大象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种子传播者 因为它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随便嚼一嚼就把果肉和种子一起囫囵吞下去了 在大象排出的粪便中 有许多种子是完整无缺的!而且大象每天的行走距离非常非常远 可以多达数十公里(具体数字回头查了文献再来更新)完全就是一个行动的播种机!

那为什么远距离传播对于植物来说那么重要呢?这里就有很多假说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Janzen-Connell假说 手机打字很痛苦 就不详细说了 大概的意思就是:生产植物种子的母树下方往往会聚集着许多掉落的种子 从吸引来大量的真对该物种的捕食者或者致病菌 导致母树周围成为该物种的危险地带 种子或者幼苗的存活率非常低 只有通过运用不同的种子传播媒介 将后代传播到远方 才有一线的延续的希望

所以我们所见到的野生的植物 它们的果实形态 都是经过长期进化 而最适合当地条件的传播形态 有果肉的 大多是动物传播 颜色鲜艳的 多为鸟类传播 香味浓郁的 更容易吸引哺乳动物传播

所以呢 回到问题本身 木菠萝和榴莲这两种果实 特点是种子相对很大 而且非常滑 果肉和种子难以分离 果皮较为坚硬 而且有刺 再看这两种果实生长的部位 往往是直接生长在树木的主干上 不高不矮 正好能让大象一伸鼻子就能摘下来 大象吃这两货的方法也是real豪迈 直接把整个果实扔在地上 伸腿踩一脚 把外皮踩裂 然后用鼻子掏出果肉来吃掉 这时 种子也会被吞下去 然后第二天随粪便排出在异地他乡 各取所需 两全其美 结局感人!

扯远了。。。

那它们为啥要长那么大呢?大象难道不能吃小一点的果实吗?动物园里的大象不是也能吃些苹果雪梨之类的么。。。

我没有确切的答案 但是!我认为是竞争的关系!(真的 具体确切的文献我没见过 但是如果我去查到了 一定会来更新)

动物会竞争食物来源 植物也可以竞争传播者呀 如果你是大象 你是不是也会对大个又香甜的水果多看两眼呢?毕竟这种果的果皮还是有刺的 踩一脚也是会疼的好么 大的小的都是一样踩 还不如选大一点的 不是吗!那问题又来了 大象为什么不直接抛弃这种带刺的果实 吃点别的呢?或者为什么木菠萝和榴莲直接进化得光滑一点 更方便大家一起来吃呢?

首先 大象的体积很大 为了满足能量的供应 它们几乎一天到晚都在吃 食域宽广 这两种果实只是它们的长长的食谱中的其中两样而已 但是不挑食的吃货大象还是群居动物 往往要不断地在森林里移动 寻找新食材 森林和大象 就像美食街和吃货旅游团 大家一起从头走到尾 什么都要吃一吃 但是又不能在每个摊位逗留太久 所以它们路过榴莲摊位的时候 就只能挑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果子 赶快吃一吃 然后就上路了(这是我的脑补!没有看过相关文献!只是假说!有待证明!欢迎打脸!)

第二 作为植物的榴莲长着刺的原因非常明显 就是不想被除了大象(可能犀牛也可以)以外的动物吃掉!榴莲和木菠萝的果实非常昂贵 对于植物自身来说更是如此 每年消耗巨大的能量生产出来的果实 怎么能不被物尽其用呢 前面说了 因为它们的种子很大 小型动物无法整个将它们吞下 所以无法达成传播任务 所以聪明((^∇^))的榴莲就把自己的果实设计成了只有大象才能打开的样子 真是傲娇!

所以呢 我觉得回答到这里 大家应该能继续自己往下脑补了吧!

对了 我还去咨询了一下我以前的导师 他绝对是在国际上生态学领域的泰斗人物

他说 大象吃榴莲的时候 有时候连果肉都懒得掏出来 直接连皮吃掉 就像这样

图片来自google


其他的高票答案纠结在一些我不太明白的细节上 但是我觉得没有答到点子上 就像我一开始说的一样 果实的最初和最终任务 就是为了传播它们内在所包含的种子 如何防止蒸发这种细节 我觉得都比较次要


有好多同学对我的答案进行了评论 也给了我很多意见 谢谢大家。

评论区里许多好问题和我的补充内容 如果有兴趣的话 大家可以去看看

总体来说 我写的这篇回答文风非常不严谨 主要原因是 我一开始是用手机在码字 而且是半夜躺在床上的时候写的 所以写得比较乱 其次是 我觉得如果把文章写得像论文一样 倒是会变得非常枯燥乏味 失去了这个问题原有的色彩(这个偷懒的理由是不是非常的高大上!)

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不同的意见 欢迎随时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我也会尽量有理有据地回答!

user avatar
@rui luo

他说李雷的答案很雷,然后结果他自己树立了个空气靶子

可是李雷的答案是模型化

更甚至,人家全篇一个“圆”字都没提啊,你这是无中生有的?

真以为学过点高中知识就通吃天下了?

这位rui同学一定是初来知乎没看过李雷的答案,李雷的答案一向都是讲一点然后延伸拓展。

这是李雷的原文,估计你没看到这个了。

另外

@张广才

他估计没看到,李雷在上图的时候,提到的是同一个物种,比如大榴莲和小榴莲。否则拿榴莲和龙眼去比?

小铖的答题思路不错,我昨天看到李雷答案的时候,也是有总感觉,似乎用蒸发来解读不是个好的角度,但是不知道怎么解读,然后看到了他的答案。

但是他的答案问题也很明显,就是混淆在一起,所以我昨天回复

小铖

的时候就指出,答题一定要讲究基本的逻辑

你的回答应该是两种情况:

1,李雷对蒸发的分析有错,比如比表面积不是影响蒸发的因素,来自文献a,b,c论证蒸发和表面积无关。

2,蒸发不是主要因素,其他因素才是关键,比如传播果实才是王道,然后多图杀猫,提出更有参考的内容。

之前

@TawerMirror

说过,知乎上所有【实名反对李雷】系列都是错的,在我看来,说的非常好。

因为所有反对李雷的答案,基本上对李雷答案的补充,而没有指出李雷答案本身的问题的。

就包括这个答案下的三个所谓的反对,不过是从其他角度论证而已,没有一个指出他分析蒸发的时候存在哪些问题。

层次差异这么大?

user avatar

谢邀。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一点吐槽放在最后。

我觉得遇到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分割问题,分割成不同角度,然后各自解读,这是我的基本逻辑。

对于植物,蒸发,营养吸收,光合作用,抗逆性,繁殖,防御等都是不同角度

我觉得人力有限,除非像吴征镒这种大牛可以跨n个角度去谈问题。

我选择了其中一个,叫做蒸发,然后我提出了避免蒸发,可能有三种策略,巨型果实可能符合第一种。

但是蒸发是不是首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我是坚决否定的!


欢迎去看

@小铖

的分析,他会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也许更接近真相。

水分的存在对于植物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光合作用还是呼吸作用或者蒸腾作用,都跟水有关(我记得高中生物提到过这些内容)。

我们都知道热带地方日照强烈,蒸发较快,因此对于热带的植物,如何防止蒸发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热带植物也开发出了种种避免蒸发的办法。

——————一、减少相对表面积——————

左边的相对表面积比右边的小!

其物理原理是蒸发表面积的问题。体型越大,平均蒸发面积越小。

极端例子,模型化,我们拿一个球来举例

球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球的表面积=4πr^2,r为球半径 .

球的体积计算公式:V球=(4/3)πr^3,r为球半径

球的相对表面积是3/r

也就是说,相对表面积跟半径成反比

直观的,如下图所示

随着半径增加,体积的增加速度明显高于表面积增加速度

二者的比例,即相对表面积变化趋势

这就是随着半径增加,相对蒸发面积显著下降。

把上述原理套用在水果上,就是水果越大,相对蒸发面积越小。

大小苹果

额,不对,是这个,也是这个道理

哈哈哈哈哈


——————二、减少叶子——————

虽然叶子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但是对于很多植物来说,光合作用只要保本就足够了,所以,有些热带植物会选择减少叶子的做法来应对蒸发。

典型的就是仙人掌,那些刺就是它的叶子。

看,他在鄙视我们……

——————、涂“防晒霜”——————

除了上述的办法,其实绝大多数热带植物表面有角质层,可以保护植物的蒸发,有些植物本身也会分泌油脂,比如棕榈,当然,棕榈产油最多的地方是果实。

油光可鉴的棕榈叶子

对比向日葵叶子


额外说两句:

我一般回答问题都会先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增加其他的内容,来补充问题,但是其他的内容往往跟题目无关,所以经常引起误会(包括我回答鲎虫的时候,也会顺便科普鲎这种生物,但并不等于二者是一回事)

就像本题分析,果实问题肯定涉及到了n多问题,我自从蒸发的角度,我认为在蒸发这个角度来看,果实大小是个因素,但是叶片厚度和大小跟这个果实没关系。我科普后俩只是为了补充。

————一点吐槽————

怎么现在人的阅读理解水平这么差啊。

有一个r君说我用细胞是圆的来解释,可是我通篇都没提圆的问题,此外我提球是模型化处理,我还专门说清楚这一点,这是我解读贝格曼定律时候的一种方法。这帽子,我不接。

另外一个z君说我举例是增加表面积,我有点苦笑了,同一个果实比,大西瓜和小西瓜,而不是拿西瓜和苹果比,这点逻辑都不懂。

至于其他人,我反复强调,分析植物有很多角度,蒸发,营养吸收,光合作用,抗逆性,繁殖,防御等都是不同角度。我只是从蒸发来分析,这是不是主要因素或者唯一因素,肯定不是。

你非要用繁殖来反对蒸发,这怎么说也不是一个东西吧

刚发现张广才这个人玩无耻的人身攻击,正准备举报,结果发现已经被知乎处理了。

喷子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一定是遭受了不幸才如此到处喷人。

@张广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菠萝蜜、榴莲这些热带雨林里的巨无霸,它们那令人咋舌的大小,绝非偶然,而是漫长演化过程中对热带雨林独特生态环境的深层适应。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精妙的生存策略和互动机制,让它们得以在这个生机勃勃却又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首先,我们得明白热带雨林的核心特点: 高密度、高生物多样性、层层叠叠的植被结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菠萝和凤梨到底有没有区别,这问题就像问“苹果和红富士苹果有区别吗?”一样,答案是:有,但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 只是在大家的日常称呼和一些细微的种植、口感上,我们习惯性地把它们分开来说。咱们就从头说起,掰开了、揉碎了,把这菠萝和凤梨的关系捋清楚。首先,从植物学上来说,它们都是同一种植物。科学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菠萝为什么要泡盐水,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里面牵扯到不少关于食物和我们身体的“小秘密”。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做,原因可不止一个。首先,最直接也最广为人知的原因,就是缓解菠萝的“扎嘴感”。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吃菠萝的时候,嘴唇、舌头、口腔内壁可能会有刺痛、发痒的感觉,甚.............
  • 回答
    .......
  • 回答
    台湾滞销的菠萝不做成菠萝制品再销售,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的现实考量,并非简单的“不为”或者“不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 成本与效益的算盘: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成本。将新鲜菠萝加工成菠萝汁或罐头,需要额外的投入,包括: 加工设备投资: 购买榨汁设备、罐头生产线、包装设.............
  • 回答
    台湾菠萝的事情,我一直在关注,也挺能理解大家对此事的看法和讨论。这事儿说起来,不光是吃菠萝这么简单,背后牵扯到不少东西,咱们就一样一样捋一捋。首先,从客观事实来说,大陆方面暂停进口台湾菠萝,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多次检出有害生物”。这个理由本身是贸易中常见的处理方式,比如在农产品进口中,如果发现有虫害或.............
  • 回答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历?辛辛苦苦削好一个鲜嫩多汁的大菠萝,满心欢喜地咬下一大口,结果没多久,舌头就开始觉得火辣辣地疼,甚至有点麻麻的,好像被无数根细小的针扎了一样?别担心,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病症,而是菠萝这家伙自带的“小脾气”。为啥菠萝能把咱们的舌头“折磨”得够呛?这里头藏着一个叫做“菠萝蛋白酶”的.............
  • 回答
    台湾菠萝和大陆菠萝在口感上的差异,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品种、种植环境、栽培技术、采摘与处理方式这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 1. 品种差异:基因决定了基础风味这是造成口感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即使是同一种水果,不同的品种在基因层面就决定了其糖度、酸度、果肉质地、香气等基.............
  • 回答
    想让菠萝的酸味变得柔和,除了直接加糖“以毒攻毒”之外,还有一些更自然、更有趣的方法,能让你的舌尖体验到菠萝更丰富的层次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怎么把那些有点挑战性的酸度“驯服”一下。1. 物理“软化”:等待,让时间做功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就是给菠萝一点时间。 让它“回熟”: 很多人都知道,从藤上.............
  • 回答
    台湾菠萝在大陆市场价格偏高,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贵”字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台湾菠萝的品质和品牌效应是基础。台湾在菠萝种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精细化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金钻凤梨(也被.............
  • 回答
    想做出一盘令人惊艳的菠萝咕噜肉,它不仅仅是酸甜的简单堆砌,更是一门关于火候、口感和风味的艺术。我心目中的一盘高品质菠萝咕噜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一、食材的新鲜度和质感: 猪肉的选择: 这是灵魂所在。我偏爱选用猪梅花肉,也叫猪颈肉。它肥瘦相间,纹理清晰,脂肪分布均匀。经过腌制和炸制后,梅花.............
  • 回答
    徐闻菠萝,那可是名声在外,汁甜味浓,吃一口就让人想起阳光和大海。但要说中国的水果宝藏,那可远不止这一块金字招牌。咱们这片土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藏着太多叫不出名字、却好吃到让人惊叹的水果。今天,就跟你唠唠那些个“宝藏”,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1. 北方的“小太阳”—— 阜新甘圣蜜瓜你可能听过哈密.............
  • 回答
    您描述的这种水果,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可能就是番荔枝,也叫做释迦。您说它有菠萝和芒果的味道,这非常贴合番荔枝给人的感受。想象一下,您切开它,一股混合着热带水果特有的香甜气息扑鼻而来,那香气里既有菠萝那种略带一丝酸爽的清甜,又有芒果那种浓郁、醇厚的甘甜,甚至可能还夹杂着一点点奶油般的柔滑香气。它的外表.............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