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椅子没开始普及时,古人很长时间内都是都是跪坐,时间长了他们腿脚不会酸麻吗?

回答
的确,在椅子普及之前,古人长时间的跪坐,其腿脚酸麻是绝对会发生的,而且根据不同坐姿、时长、个人体质等因素,其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之所以觉得古人可能不会酸麻,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现代舒适的坐姿,并且对古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可能存在一些偏差。

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

古人的跪坐姿势及衍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人主要的跪坐姿势。最常见且最符合“跪坐”字面意思的,是将臀部直接坐在脚后跟上的姿势,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跪坐”(Kneeling Seated)。

但实际上,古人并非只有一种僵硬的跪坐方式,而是有多种形式,并且会随着时间和场合的变化而演变:

正坐(和敬): 这是非常正式和传统的坐姿,类似于现代日本人跪坐的改良版,臀部坐在脚后跟上,上半身挺直,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叠放在腿上。这种姿势在庄重的场合如祭祀、朝拜、会客等时使用。
蹲坐/尻坐(尻餅): 这是另一种常见的姿势,臀部也坐在脚后跟上,但上半身可以稍微放松,或者侧坐,甚至可以短暂地将一侧脚伸展出来。这种姿势相对灵活一些,可以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使用。
散坐/箕坐: 这种姿势是将双腿向前伸直,脚背放在地上,臀部接触地面。这种坐姿对腿部压力较小,但可能显得不够庄重。
盘腿坐: 这种坐姿是将双腿在身体前方盘起,臀部接触地面。这种坐姿在很多文化中都存在,对于一些人来说比跪坐更舒适。
倚坐: 这种姿势是将身体靠在墙壁、屏风或其他物体上,但具体腿部姿势可能是跪坐、盘腿或半蹲。

尽管有这些变化,但就“跪坐”而言,臀部放在脚后跟上是其核心特征。

为什么腿脚会酸麻?生理机制

长时间保持跪坐姿势,主要会引起以下生理反应,导致腿脚酸麻:

1. 神经压迫:
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 当臀部长时间压迫在脚后跟和地面上时,坐骨神经(从臀部延伸到腿部后侧的最大神经)会受到压迫。这会导致腿部后侧、小腿甚至脚部出现麻木、刺痛感。
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 这个神经在膝盖外侧下方(腓骨头附近)走行,非常容易受到外侧的压迫。长时间跪坐可能导致膝盖内侧或外侧受到压迫,影响到腓总神经,引起小腿外侧和脚背的麻木和无力感。
股神经(Femoral Nerve): 虽然股神经主要负责大腿前侧的感觉和肌肉运动,但长时间膝盖弯曲也可能对其附近的结构造成一定影响。

2. 血液循环受阻:
长时间的膝盖和踝关节弯曲,会压迫腿部的血管,特别是深静脉。这会减缓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速度,导致腿部和脚部血液淤积,引起肿胀和麻木感。
神经也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维持其功能。血液循环不畅,会进一步加剧神经的功能障碍,导致麻木感。

3. 肌肉疲劳和痉挛:
为了维持稳定的姿势,腿部和臀部的肌肉需要持续收缩。长时间的收缩会导致肌肉疲劳,积累乳酸等代谢废物,引起酸痛感。
当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又突然放松或受到刺激时,可能会发生肌肉痉挛,即抽筋,这会带来剧烈的疼痛和麻木。

古人如何应对?

既然会酸麻,那么古人是如何长期忍受并适应这种坐姿的呢?这背后有多种因素:

1. 习惯与耐受性:
从小训练: 像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古人从小就可能被教育和训练要以特定的方式坐卧。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会逐渐提高身体的耐受性。他们的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可能比现代人更能适应长时间的特定姿势。
环境塑造: 当周围所有人都以某种方式坐卧时,个体更容易接受和适应。缺乏替代选择,也迫使人们去适应。

2. 坐姿的灵活运用与变化:
短暂休息与调整: 即便在正式场合,古人也会寻找机会稍微调整姿势,比如轻轻地活动一下脚踝,稍微伸展一下腿部,或者在允许的情况下短暂地换成半蹲或散坐。
使用道具: 尽管我们常说椅子不普及,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人没有任何可以用来辅助坐卧的物品。例如:
坐垫/蒲团(Cushions/Mats): 尽管没有高脚椅,但古人会有各种材质的坐垫、垫子、毯子放在地上,用于提供一定的缓冲和支撑,减轻直接坐在硬地上的压力。这对于臀部和脚后跟的压迫会有所缓解。
靠垫/扶手(Backrests/Armrests): 在非正式或家中,古人可能会使用靠垫来支撑背部,从而减轻腿部的负担。或者使用一些低矮的凭几、案几作为临时支撑。
地毯或草席: 这些材料也能提供一定的柔软度,减少直接的硬接触。

3. 运动与生活方式:
体力劳动: 许多古人的生活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例如耕种、狩猎、搬运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锻炼,能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可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承受长时间的静止坐姿。
步行与活动: 尽管坐姿受限,但古人的日常出行更多依赖步行。这意味着他们的腿部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得到锻炼,保持了较好的血液循环和肌肉功能。

4. 忍耐与“道”的观念:
在许多东方文化中,忍耐、克制和克服身体不适被视为一种美德,甚至是一种修行。在某些场合,表现出不适可能被视为缺乏礼貌或意志力薄弱。因此,人们会努力忍受酸麻,并通过精神力量来克服。

5. “适者生存”: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长期因为坐姿问题而无法参与重要的社会活动、祭祀或家庭聚会,那么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存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这种自然选择的压力也可能促使人们去适应。

总结

古人长时间跪坐,腿脚一定会酸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完全丧失活动能力或生活质量。他们通过以下方式来应对和适应:

从小培养的身体耐受性和习惯。
灵活运用多种坐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
使用坐垫、靠垫等辅助物品来缓冲和支撑。
整体上更积极的生活方式,包括更多的步行和体力劳动。
一种文化上的忍耐和精神上的克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纸张的普及、文人的增多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更舒适坐姿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最终推动了椅子的发明和普及。椅子提供了一种更符合人体工学、能有效缓解腿部压力和血液循环阻碍的坐姿,因此能够迅速流行开来。

所以,下次你看到描绘古人跪坐的画面时,不妨想象一下他们是如何在不适中寻找平衡,以及他们在适应环境方面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显然是今人对古代实际情况的误解。

从先秦到唐初,普通百姓的坐姿一向“不守规矩”。有见官箕踞者,这不是因为他们无礼,实在是平时就是这么个姿态。也不是说宋以后的人才有椅子,中国那么古老的一个国家,从原先就是可以坐在石块、木墩上的,先秦也有诸如杌与墩一类的高位坐具,各类出土的文物和壁画也显示出那时候人们就悬足坐了。

跪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一种说法是,中原的文明形成以后,用于遮羞的裤子是开裆的,无论是坐凳还是箕踞,都容易暴露,俗称“露蛋”,因此这就是十分无礼的行为。另外一种说法是,跪,起初是商人祭祀祖先的礼仪,待周人的贵族,继承这种坐姿,就用于了正式或面见尊者的场合,从而形成一套秩序。故曰位卑者“屈膝”,又,以礼待人者屈膝。

“有礼”的坐姿,则多半是跪坐,累了就踞一下,算是活动下筋骨。

刘邦出身草莽,平时见客也箕踞,这是他在乡间的常态,是正常的他,而不是非正常的他。孟子之妻坐姿箕踞,孟子回家看见想休了她。孟子之母说首先是孟子无礼,“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就是要让人家做好准备,你不要不敲门就进去,还埋怨别人衣衫不整穿着内裤,故而孟子知错。孟子之妻日常尚且箕踞,遑论其他乡民?

那么,士大夫们跪久了,腿不麻吗?

他们没少麻。

叔向见晋平公,晋平公认真接待,跪坐久了都抽筋了,腿肚子疼得要死,也不敢“踞”,就是怕显得自己“无礼”。

跪久了毁腿,还有死人的。

年老的,委顿不能支,过上二十分钟就真受不了的大有人在。在清朝,也是跪着。正式场合一群人“徙倚蹲踞”,自动放松,蹲着的蹲着,靠墙的靠墙,以至于“有碍观瞻”,皇帝下令轮流跪坐。清朝庶吉士刘於义,就是在养心殿奏事的时候,“跪久致仆,遽卒”,整个就是跪死的。可见,不是说古人耐跪,古人不耐跪,但不得不耐跪。耐不住就申请放松一下,不敢申请,就去死呗,还能咋地?

唐以前人们吃席、喝酒,坐姿没那么正经,“侍宴酒酣,箕踞倾倚”,怎么方便怎么来。又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怎么可能那么拘着?给谁看啊?

当然,正儿八经高端场合,确实需要跽跪。

就好比你西装革履去吃西餐。

就不适合穿大裤衩子,也不适合大快朵颐,更不适合吆五喝六。

这就叫“拘”。

为什么拘?

因为越所谓严肃、讲究的场合,就越不是以吃为主,而是一种“见礼”。


真想吃好喝好,爱说啥说啥,还是一张桌子,两个马扎,一碟花生米,几盘小菜,喝点小酒,吹会儿牛屄。

这才叫生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