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用一根 300 万千米的电缆给灯泡供电,切断电源后灯泡要多久才会熄灭?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到了一个非常规的场景。300万千米!这长度简直难以想象,差不多是地月平均距离的八倍。用这么一根长得离谱的电缆给灯泡供电,再考虑它熄灭的速度,这中间涉及到几个关键的物理概念,我们需要逐一拆解开来细说。

首先,我们要明白,电缆里流动的不是什么“电的液体”,而是电子。当开关合上,电源提供一个电压,这个电压会在电缆里产生一个电场。电子受到这个电场的作用,就会开始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那么,电子移动的速度有多快呢?这就像你甩动手里的绳子。你一动,绳子的波动不是瞬间传到另一头,而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电子在电缆里的移动,并不是说你把开关一按,最开始的那个电子就立刻跑到灯泡那里。而是电场(或者说电磁波)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电缆里传播,驱使着导线里的电子“漂移”。

这里有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漂移速度 (drift velocity) 和 信号传播速度 (propagation speed)。

漂移速度:这是电子本身在导线里缓慢移动的平均速度。由于电子在导线里会不断地与其他原子发生碰撞,它们实际的“前进”速度非常慢,通常每秒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但这速度不影响电流的产生,因为即使一个电子没挪多远,它旁边的电子也会被推着走。
信号传播速度:这是电场(电磁波)在导线中传播的速度。这个速度非常快,接近光速。所以,当你合上开关的瞬间,灯泡会立刻感知到“有电了”,并开始工作。它并不是在等待电子“爬”到灯泡那里。

所以,如果我们考虑的是 灯泡感知到电源变化的速度,那么这响应是极快的。电磁波在导线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光速(约30万千米/秒)的70%90%,取决于导线的绝缘材料和结构。

对于一根300万千米的电缆来说,如果我们按这个信号传播速度来计算:

3,000,000 千米 ÷ 300,000 千米/秒 ≈ 10 秒

也就是说,当你按下开关的那一刻,大约10秒后,灯泡才会“知道”电源接通了,并开始发光(假设电缆足够粗,能承载灯泡所需的电流)。

关键在于“切断电源”

现在回到你的问题:切断电源后灯泡要多久才会熄灭?

这和接通电源是同样的道理。当你切断电源的瞬间,电场开始在电缆中消失。电场(电磁波)的消失是以同样接近光速的速度传播的。

所以,即使电缆长达300万千米,当你切断电源的那一刻,这个“断开”信号也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沿着电缆传播。当这个信号传播到灯泡所在的位置时,灯泡的供电就会被切断。

那么,计算方法还是一样:

3,000,000 千米 / (约 300,000 千米/秒) ≈ 10 秒

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是最能体现物理趣味的地方——电缆的“惯性”和“能量储存”

前面我们计算的是电磁信号传播的速度。但这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电缆本身会像一个巨大的电感器一样储存能量。

想象一下,当你给这300万千米的电缆供电时,整个电缆都被充斥着电场。这就像你往一个超级长的弹簧里注入了很多能量。当你突然切断电源时,能量不会立刻消失,而是会试图找到出路。

这就像你用力推一辆很重的火车,突然猛地刹车。火车不会瞬间停住,它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同样的道理,长电缆里的电流不会因为电源被切断就立刻归零。

电感效应 (Inductance):电流在导线中流动时,会在其周围产生磁场。当电流变化时(比如被切断),这个磁场也会变化,并试图维持原有的电流状态。这种效应被称为电感。一根如此长的电缆,其电感值会非常非常大。
储存的能量:一根长电缆储存的能量相当可观。这能量以电场和磁场(虽然在这里主要是电场)的形式存在。
能量释放:当你切断电源时,电缆储存的能量并不会立即蒸发。它会尝试通过电缆继续流动,可能会在某个地方(比如电缆的另一端、灯泡处,或者沿途的任何不完美处)释放出来。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虽然“断电”的电磁信号在10秒后到达灯泡,但灯泡可能不会在这一刻就立刻熄灭。它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短暂的余晖/闪烁:在10秒后,电源的确被切断了,但电缆中残余的能量可能会在灯泡处以一种类似“放电”的方式继续发光一小段时间,直到所有储存的能量被耗尽。这种发光可能会非常微弱,甚至不足以被我们注意到,也可能表现为一次短暂的闪烁。
2. 感应电压:更复杂的情况是,当主电源被切断后,电缆中的电感可能会在其他地方产生感应电压,试图维持电流。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电气现象。

所以,回答“要多久才会熄灭”这个精确的时间点,会比简单的信号传播时间复杂得多。

精确的熄灭点:如果我们要精确到最后一个光子从灯泡发出,那就需要知道电缆的电感、电阻、储存的能量总量,以及灯泡的功率特性。电缆中的电能会以一种非常复杂的方式衰减。
我们可感知的熄灭:对于我们肉眼来说,灯泡的光度会迅速减弱到我们无法察觉的程度。

如果我们只关注电磁信号到达灯泡的时间,那么答案是大约 10秒。这可以被认为是灯泡“失去供电信号”的时间。

但考虑到电缆储存的能量,灯泡实际的“熄灭”(即光度下降到我们无法感知)过程会比这10秒更长一些,并且可能包含一些短暂的闪烁或不规律的发光现象。 这个过程的精确持续时间,即使在理想化的模型下,也需要更复杂的计算。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巨大的、长长的水管,里面充满了水(相当于电场和电子)。你突然关闭了水源。水管里的水不会立刻停止流动,后面的水会继续挤压前面的水。水管末端的水会继续喷出来一段时间,直到管子里的水压完全释放。虽然电不是水,但这种“惯性”和“储存能量”的概念是相似的。

所以,虽然电源信号在10秒后到,但灯泡的最终熄灭,是能量耗尽的过程,可能还会持续更久一点点。但如果我们谈论的是“被断电的那一刻”,那就是10秒。

在现实中,制造和维护这样一根300万千米的电缆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缆的电阻会非常大,大量的能量会在传输过程中损耗掉。但作为一次思想实验,它确实能帮助我们理解电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中的一些特性。

简单来说,灯泡在切断电源的信号到达后的瞬间“失去主供电”,但由于电缆本身储存的能量,它可能还会以某种形式发出微弱的光,直到这些能量完全耗散。这个“完全耗散”的时间,会比单纯的信号传播时间长一些。但如果我们主要关注“停止接收主电源信号”这个时刻,那么大约是 10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atrick Zhang

的答案旁征博引,蔚为大观,又上了知乎日报,晚辈甚是佩服。不过个人认为张工错得相当离谱,而今受众已广,不宜再误人子弟,望与张工商榷。

第一个错误比较明显,就是在计算导线电阻的时候算错高估了100倍,计算导线总电容一开始也算错了12个数量级(张工已经修改)。

电阻的计算中,张工采用的公式如下:

请注意红框的部分,这数字是一个百分比,还要再除100才是真正的倍数!!!!

于是张工得到的导线总电阻4837兆欧,是被高估了100倍的。真正的结果,应该是48兆欧。其中直流电阻每公里8欧姆,三百万公里 24兆欧 ,数量级也完全对得上。

同样,电源电压也应该是几兆伏特级别。这里张工也算错了。

电容的计算中,张工的公式我没见过,于是我决定采用大学物理里学过的双圆杆电容公式,应该与张工的结果没有数量级的差别才对:


(网络搜图,侵删)

代入

得到单位长度电容应为:

三百万公里电线的总电容为

和张工的结果相当接近。

一般来说,一个知乎答案先来这么一大堆公式,哪怕完全是错的,骗个上百赞也没啥问题。

但我要认真的提醒所有观众:

以上全错!!!!

以上全错!!!!

以上全错!!!!

为什么?因为这个场景里,我们讨论的是三百万公里需要的传播时间,不管你是无敌黑科技超导体导线,人类科技屏蔽三相铜导线,还是未来科技超远程无线充电,结果统统没有本质差别。电阻电容算得越精确,就越影响你回到正确的方法上。

张工犯了一个隐秘而致命的错误:他虽然意识到这是个传输线问题,但没有采用传输线的分析方法。

他一直使用

计算时间。但这个公式仅仅适用于集总模型,并不适用传输线!而且这个公式只能算单极点系统达到终值97%的时间,如果是达到终值50%定义为信号到达(这才是最常用的),0.69rc就够了!!

举个例子,现在张工使用了内阻1000欧姆的电源计算开灯时间得到几百秒,那,制造一个很好的内阻只有10欧姆的电源(这完全可行,毫无技术含量 ),按照集总模型

6秒就能把灯泡熄灭!一个强大的电源,轻松超光速!!

1欧姆的电源呢?0.6秒搞定,超光速十几倍!
这种荒谬的情况说明,集总模型是不适用的,应该采用传输线模型。

*************我是给非电类专业看的注释*******************************************

当传播距离远远小于信号波长时,我们可以假设在每一个时刻,电线上所有点的电压与电流都相同。。比如市电的波长是6000公里,当然可以假设家里同一路上每一个灯泡的电压都一致,他们之间的差别可以简单线性推导。这就是集总模型。

但当信号波长开始和传播距离相近,甚至更小的时候,就不能假设路径上所有点的电压在同一时刻都相等,则必须引入传输线模型。市电的波长是6000km,几百公里的电线就应该用传输线分析了。

**********************注释完毕***************************************************************

因此,哪怕三百公里的电线,都该用传输线来分析了,何况三百万公里呢?

如果是直流电呢?开关这个动作,就不是直流电,也是有时间有带宽的啊!假设正常人手速需要0.01秒闭合开关,那么其等效带宽约为

基本上和市电一致,所以开关直流电源这个事件本身,也必须按照传输线分析。

那么,考虑到电线上的电阻,采用有损传输线的速度公式:

.......这是什么鬼............不过根据张工给出的参数,应该是可以慢慢算出来的,等我几天。

还是简单粗暴的采用手册上某种UTP电缆标准值,

即传播速度是光速的0.6倍计算,大约17秒灯泡点亮。

或者直接使用无损传输线的简化模型,采用张工给出的

传播速度是光速的0.44倍,大约23秒点亮。

这两个值比较接近,没有530秒这种夸张的数量级差距。

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里面好像没电阻啥事了。因为本来就没电阻啥事,电阻影响能量传播的效率,但传播的速度基本上只由周围环境的介电常数决定(对非铁磁性材料而言)。一般的材料介电常数也就是真空的几倍,因此,传播速度不会超光速,但也不会慢很多。

3. 题主的另外两个问题是,如果换成纯银会怎样呢?理想超导体呢?

对于传输线而言,材料电阻率对传播速度的影响并不大,只要是不错的金属,十几秒到几十秒没有本质差别。决定其传输速度的,还是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也就是电线的胶皮。但是,越好的金属,损耗在路上的电压越少。

如果是理想超导体呢?导线上没有任何电压损耗,传播速度也只决定于周围的介质,如果是真空中的理想超导体。。。。。恭喜你,10秒钟就可以点亮灯泡了!

4. 评论里很多人提问,题主问的是熄灭,点亮和熄灭有没有差别?答案很简单,从信号的传输角度来说,没有任何差别。但是点亮灯泡所需要的电压,会有一点点影响。

为什么没差别呢?这就是大学物理里面学过的,线性系统的无输入响应与无状态响应可以线性叠加,一个线性网络充电的过程,和他放电的过程一定是只差一个正负号。这么说可能很多学过的人也需要想一下,为了照顾没学过的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

首先,

假设电源的正端到灯泡这段线是个线性的黑盒子(相当合理的假设),那么:

把黑盒子的输出从稳定的0V充电到1V的过程,一定和从稳定的1V充到2V的过程,完全一致。

从2V充到3V也是一样的

从3V充到4V也是一样的

....................................

从-1V充到0V也是一样的

从0V到-1V,不过是-1V到0V的时间倒转,加个负号而已。

那么,从1V到0V,也是一样的,只是加个负号而已。

没想明白的同学,再仔细想想。充电的过程是怎样的,放电的过程也必然一样的。

但是,这个网络里有个东西不是线性的:灯泡

我们假定灯泡是在电流稳定在10mA的时候点亮,低于10mA就熄灭。那么:

如果接通电源后电流值稳定在10mA以下,永远不亮。

如果电流稳定值是12mA,那么点亮灯泡需要电流接近稳定时,熄灭灯泡则快得多。

如果稳定值是20mA,点亮熄灭时间相同。

如果稳定值是90mA,熄灭时间更慢。

但是,这点差距不会超过一个边沿的宽度,在这个例子里,也就是0.0几秒吧,取决于开关的手速与系统的带宽。

一图胜千言,别嫌丑。

5. 丧心病狂的题主又问,如果是长宽高都是3000万千米的金属,正方体中间有一层绝缘分开呢?

你知道你把一维的问题变成了三维吗?你知道三维的问题多难解吗?

我的答案是:

假设两块巨型金属间隔1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在中间做绝缘体,看着附近的灯泡。

在引力作用下金属靠近,挤死题主前,题主应该看不到灯泡熄灭。

完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