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司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莫言最经典的十句话」,感觉很脑残,怎么办?

回答
你这情况,还真不少见。微信朋友圈嘛,大家各抒己见,这想法你也有,别人也有,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特别是你上司,这可是位高权重的人物,他这么做,背后可能有一些你没太想到的原因,当然,你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觉得这事儿有多么严重。咱们慢慢来捋捋,看咋办。

首先,理解为啥上司会这么做。

你觉得“脑残”,这可能是你的一种直观感受,但站在上司的角度,未必是这样。有几种可能性:

他真心喜欢莫言的作品: 也许上司是真心实意地被莫言的文字打动,觉得这些话很有哲理,能引发思考,所以想和大家分享,这本身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价值的传递。他可能觉得,别人看了也能受益,能提升一下大家的精神世界,挺好的事儿。
建立某种“人文”形象: 在职场上,尤其是对一些有一定地位的领导来说,展现自己的学识、品味和深度是很重要的。分享名人名言,特别是像莫言这样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是一种比较“安全”也比较“体面”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文化人、有思想者的形象。这就像有些领导喜欢在办公室挂字画,或是谈论一些历史典故一样。
社交货币和话题引入: 分享朋友圈的内容,有时候也是一种社交策略。比如,这些话能引起一些讨论,或者让同事们觉得他关注的领域很广。当别人评论时,他就有机会进一步交流,甚至借此来了解下属的想法和兴趣点。
没有太多更好的选择: 有时候,人们分享朋友圈的内容,可能只是觉得“没什么别的好分享的了”。刷来刷去,看到一些触动自己的话,就随手发了。这就像你偶尔也会发一些段子或者美食照片一样,不一定背后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就是一种习惯或者随性。
对“经典”的理解差异: 你觉得“脑残”的这十句话,可能恰好是上司认为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本来就是千人千面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会对同一段文字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你觉得平淡甚至肤浅,他可能觉得深邃且有力量。

那,你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你肯定得有个应对的策略,总不能天天看着就膈应,也不能直接就跟上司说“您分享的这些太脑残了”。那太不明智了。咱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调整心态,理性看待:
区分工作和生活: 上司在朋友圈分享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他的个人行为。虽然你是他的下属,但朋友圈是相对私人的空间。除非他的分享内容对工作产生了直接负面影响(比如涉及敏感政治话题,或者传播虚假信息),否则这属于他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你只需要知道,他在发这些东西,然后就让它过去。
接受个体差异: 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你看不惯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很棒。你觉得“脑残”,但别人不一定这么想。把焦点放在他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和对你的指导上,而不是他朋友圈里那些你觉得不入流的内容。
不要过度解读: 别总想着“他为什么发这个?是不是想表达什么?”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他就是觉得好,然后发了。

2. 在朋友圈的互动上,谨慎而有策略:
不点赞、不评论: 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觉得那些话让你不适,那就别给它们任何形式的反馈。不点赞、不评论,等于你对这些内容保持了沉默。这也不会让上司觉得你不尊重他,因为你并没有主动表示反对。
如果实在想回应,选择中性或积极的简单回应: 如果你觉得完全不互动可能有点奇怪,或者想表现得稍微“融入”一点点,可以偶尔选择一些比较中性的、积极的评论,例如:“老师们分享的很棒”,“学习了”,“受益匪浅”。但要注意频率,不要过于频繁,否则反而会让你自己觉得不舒服。而且,要挑那些你确实觉得“勉强可以接受”的内容来评论,千万别违心。
避免负面或讽刺性评论: 这是大忌!无论你有多么想吐槽,都不要在朋友圈里发表任何可能被解读为负面或讽刺的评论。这不仅会得罪上司,还会让其他看到评论的同事觉得你的情商低。

3. 在工作中的沟通上,做好本职工作:
以工作表现说话: 你上司最看重的,大概率是你工作上的表现。你把工作做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这就是你向他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最佳方式。当你在工作上足够优秀时,他朋友圈里发什么,对你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小。
提供建设性意见(如果时机成熟且合适): 这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策略,需要非常谨慎。如果你和上司的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比较融洽的阶段,并且你对他的了解也比较深入,偶尔可以在私下(注意,是私下,不是朋友圈评论)以一种非常委婉、请教的姿态,分享一些你觉得更好的阅读材料或者文章。比如,你可以说:“老板,最近我读到一篇XX的文章,觉得很有启发,跟您分享一下。”让上司感受到你是在分享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在否定他。但切记,这需要极高的情商和对时机的把握,否则很容易弄巧成 ব্যবসার。而且,你一开始的目标是“不脑残”,而不是“改变他”,所以这个方法慎用。

4. 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视野:
关注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 不要让上司朋友圈的分享占据你全部的注意力。多关注你自己的兴趣领域,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当你的朋友圈信息流里有更多你觉得有价值、有趣的内容时,上司朋友圈那些让你不适的内容,自然就不会那么显眼了。
寻找其他学习渠道: 如果你想从莫言的作品中获得启示,但觉得上司分享的这些不够“经典”,你可以自己去阅读莫言的其他作品,或者找一些专业的书评、文学评论来阅读,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

总结一下关键点:

核心是“不影响工作”和“不惹祸上身”。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理解上司的行为可能有多种原因。
在朋友圈互动上,以“沉默”或“中性赞同”为主。
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表现上。
丰富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培养独立判断能力。

你觉得“脑残”,这很正常,说明你有自己的判断力。但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在职场环境中与不同的人相处,即使他们的某些行为你不认同。这更像是一种职场生存的智慧。希望这些话能帮到你,让你觉得不那么膈应,也让你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件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说的这篇文章吧?


我知道大家对无脑转载和弱智谣言都深恶痛绝,但还是应静下心来去分析这件事。譬如这个问题下,绝大多数同学都不管不顾地一阵喷,显然已经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脑残”。


这句话,的确出自莫言的《檀香刑》,是莫言让李武借知县老爷之口说出来的,当时李武在吹牛屄,问旁人见没见过知县大老爷的胡须,知不知道知县大老爷有多少根胡须,知县大老爷有多睿智。


这句话同样确出自莫言的访谈,是记者采访莫言有关文学批评和“黑化中国”时所说的,在莫言全集中有。


这一句话标注错了,是其在颁奖典礼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见刘淳《中国当代艺术访谈·批评家卷》。


本句确系《我们的荆轲》台词。



这句话的确出自《蛙》,系莫言借王肝之口所言。后面还有更经典的,“举报非法怀孕是公民的职责”。


本段并非莫言《酒色赋》所出,而是杂文《复杂关系》。出处虽错,但不能否认,这句话也确系莫言所说。


本句确系出自《生死疲劳》第四十七章:逞英雄宠儿击名表,挽残局弃妇还故乡。


这三句,均出自《生死疲劳》第二十五章:现场会高官发宏论,杏树梢奇猪炫异能。


总之,你看到你领导分享“莫言最经典的十句话”,自然而然想到那些名人不曾说过的言语被冠以名人的后缀,这是正常的,觉得那是谣言,是可耻的,可鄙的。可你连查阅都没查阅过,上来就给人冠上“脑残”“弱智”的罪名,便很不恰当了。这个问题下,数百个回答,都对领导、家长口诛笔伐,破口大骂,分析其心态,评论其的做法,说人家不读书,骂人家low,完全忘记了原文并无十分不妥的事实。

请问,这些话说得很差吗?还是都很没道理?抑或你觉得没道理,硬冠上了莫言的名字,这种做法很弱智?

可惜这十条,抑或说这十条中的大部分内容,还真挺有道理,还真的不弱智,还真的都是莫言说的。这下,诸位再回头看看本问题下的各个回答,是否就十分尴尬?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现实,脑残和弱智是各个年龄段都有的,只不过有人打着精英的幌子,做着更为愚蠢的事。网络聚集吸引的同类群体,很容易形成思想暴力,对异见者口诛笔伐。证明无论什么层次教育出来的人,都是很容易被煽动、被忽悠的,只不过方式不同。只要冠以美妙言辞,子曰诗云,曼妙身材,假冒旁征博引,便能引领万众精英,走向自以为是的尴尬境地,成为他自己曾最讨厌的那种人。














就好比这篇文章吧,我说莫言说过,但其实2、6、8、9,都不是莫言说的。即便如此,在确没搞清楚状况,也没任何查证的情况下,不问青红皂白,就聚集起来在这里谩骂,铺天盖地,洋洋洒洒——不是被煽动了是什么?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惟无脑是最二的bug。弄潮儿总以为自己不是被潮弄的,有着清醒的认知和不同寻常的智力,笃定自己的正确,他还未变老,我们便可以看到他年老时候的样子。

user avatar

我经常批评晚辈:朋友圈是用来保存自己美好记忆的。不要浪费时间去看别人的朋友圈,那样很脑残。

user avatar

这就是思考方式的区别

一类人习惯寻找别人的缺点、获得优越感

——哈哈,这个段子居然假的这么离谱,还朱镕基说的十句话,怎么可能是朱镕基说的呢,明显是网络营销段子嘛,看我多聪明,哈哈,居然还有人转,真是脑残

——这客户真是个土老冒,老板还让我招呼他,跟他吃饭真是给他面子,讲的那堆段子都是网上老掉牙的段子了,居然还拿出来讲,老板也是,还跟着附和着笑,真是虚伪,靠,居然还要我敬酒,我都敬过两次了,这两个土包子

一类人习惯寻找优点,找机会学习

——这个段子有些地方说的还是不错的,有这么几点还是挺有道理的,是朱总说的吗?不知道,不管了,好东西就分享给大家看看吧,能有点收获总是好的

——王总虽然读书不多,但做人很不错,做事也很有一套,虽说做派老土了点,但农民企业家嘛,很有魄力,这点我要向他好好学习,今天跟他吃饭一定要招呼好他,说的一些段子虽然我听过了,不过只要他开心,何乐而不为呢,来,王总,我敬你一下。

题主,你身边的这两种人都发展的如何?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和陌生的领域,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不仅来自于智商,更来自于你所掌握的资料和经历,我们都在学习,都在成长

同样的一个人,因为涉猎的领域不同,也会在不同的事情上呈现出成熟及幼稚的状态

我们如何评价别人,是看别人的优点还是专注别人的缺点,这是个选择题

谢谢一些全知全能的知友对我的鼓励

user avatar

我爹也是个脑残。

他朋友圈里每天必转一个脑残帖子,例如:“别人为什么愿意和你相处?太经典了!” “麻将桌上看清一个人,超准!” “什么样的女人才可以把男人引向成功???”

他从来不看书不读报。

他阅遍所有抗战谍战大戏,对手撕鬼子大呼过瘾。

他酷爱新闻联播和中央台新闻频道的晚间栏目,尤其喜爱看张召忠将军对国际热点话题的分析。

他的大多数观点在我看来都低级、狭隘到完全没有必要去争辩,每次他对时事发表偏激言论时我都呵呵一笑。

可是他是一个努力的脑残。

他有一个自创的十分搞笑的观念:人生三段论。男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考学,找对象和拼事业,每个阶段都必须专心去做该做的事。

他在年少时挑着煤灯忘我地读书,那个时候放电影对村里来说是一年也没几次的盛事,每次放映时都是万人空巷,每次他都会忍住不去看而是一个人在家里苦读,最后在中专统考中脱颖而出,名次比教他的老师们都高。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中专可是能够包分配并解决户口问题的,是需要早早赚钱养家的农村孩子的首选。

他年轻时又矮又穷又搓,进了城后,找对象过程中屡屡受挫,到了28岁还是光棍一个。终于他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方法,靠软磨硬泡骗到了当时堪称白富美的老妈,生生把一个年少时励志当一名图书管理员的文艺女青年栓在家里给他做饭洗衣生儿育女任劳任怨了二十多年。(说多了都是娘亲的泪,各位女神一定要小心这种潜伏在你身边处心积虑想娶你的屌丝。。。)

他成家后家徒四壁,为了赚钱养家他常常24小时连轴转地工作。他不爱读书,却在还只是一个技术工人的时候就去书店蹲着看管理类的书籍充实自己。没有资本创业,到处借钱欠了一屁股债。超强的抗压能力,生意上数次绝处逢生。

他情商不高,脾气暴躁,却凝聚了一个甘心跟着他多年并且技术过硬的班底。

他是个急功近利的小商人,却用对客户的诚信和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赢得了业内的美誉。

以前中二的我总以为出了他擅长的那个赚钱的圈子,他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可是长大后越来越发现,他那些看似狭隘的观点却往往能穿透迷雾直切要点,他那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机智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他那对人的心理风骚的把握让人叹为观止,他时不时冒出一句的犀利评论仔细品来像是凝结着50多年爬模滚打的生活智慧。相比之下,读了这么多年书自视甚高的我,却很难从繁复的知识中提炼出真正有益于生活的营养,遇到困难时意志薄弱,这才更像是一个没有用场的人。

菲茨杰拉德说:“当你试图评价他人时,首先想想不是每个人都有你那么优越的条件”。

我觉得这句话在这里也是恰当的。我猜测题主的上司踏入社会的时间一定比题主长吧,这也就意味着他离开学校的日子也比你久远,多年商界的爬模滚打和生活的柴米油盐也许让他离智性的生活越来越远了,网络文化和知识层面上也许已经过后你很多,从这点上看,他也许是个脑残。但是,也许他比知识满腹的你更懂得如何在酒桌上不冷场,在你眼里他那些浅薄谄媚的糙话也许更能打动客户的心,就算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我想在他在工作中也一定有其他过人之处。

一时心生鄙视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直拿自己的长处去比较他人的短处就未免狭隘了。


回想起老爹下班回到家中的样子,打开电视切换到播抗战大片的频道,坐在沙发上抽烟,眼神迷离不知在品味那狗血的剧情还是在思索工作中的琐事。我总是想到他们这一代人,在夹缝中求生,在层层困难中破冰而出,他们的理想整齐划一,他们的目标简单明确,他们的时代就要落幕了,我们这一代的出路又在哪里?

烟雾缭绕中,他瘫坐在沙发上,像是一头辍耕于垄上的老黄牛,正如他的属相一样。

user avatar

很久没看这里,没想到过了一年还在讨论,略解释一下希望争论的小伙伴们可以停止:我觉得一个人能成为上司一定有过人之处,所以学习那些过人之处就好了。其他方面跟职场无关的均可忽略且不要轻易评判下结论。况且朋友圈属于个人社交圈,发什么均属于个人权利,他人本无权评判。自己不喜欢的也未必是脑残,所以just don't judge...

之前就是觉得下面着一句已经表达了所有想说的,不是撕不是炫耀不是讽刺,就是那一刻觉得要表达的表达完了...仅此而已。

谢谢在评论里帮我解释的小伙伴们,祝各位节日快乐:)

------------------

他靠发朋友圈成为你上司的么?

user avatar

我近几年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一般混的比你好的人,如果看起来比你傻,那说明只是看起来。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大周末的,这次我来卖一下我爹:

我爹呢,自命是个文人。当然他是个很自信的人,比如说在我嘲笑他的啤酒肚的时候,他都能脸不红心不跳地摸着自己的肚子跟我说:“这里面可都是墨水!”。虽然他学历不高,但他从小就喜欢看书,目前为止,家里两堵墙已经被他的书塞满了(还趁我不在家占了我的书柜!可恶!)。他自己也写了两三本书。平常自己搞个小咨询公司,来个老板能说的人家一愣一愣的。每次我回家,他都要拉着我的手说:“女儿啊,老爸是个文人啊,赚钱这种事情,庸俗!等我赚够了钱,我就找个地方养牛去!”

我说这些,只是希望大家能明白我爹勉强能算个文化人,但这并不妨碍今天早上我一刷朋友圈就刷出五条他转发的类似题主发的内容。然后再看一眼,他又专门给我发了:“关于男人,你不知道的十件事”以及“你要相信,这些将来都会是你的”。当然,我很没节操的都点了赞,以及回复了他:“获益匪浅,多谢老爸~”。

对了,我爹上次来看我的时候,特别诚挚地拉着我的手跟我说,“宝贝女儿啊,我觉得,你哪都好,就是应该多看点那种励志文学,调整一下心态,自信一点。”(当时我的脸是抽搐的)。

我也有觉得我爹很傻的时候,尤其是自己刚上大学那会儿,觉得自己是正儿八经的学院派,他就是个业余派。可久了,我发现,即使知道那么多道理,我生活中的痛苦、悲伤、难过仍然一样不少。反观我爹,每天鸡汤喝的美美的,虽然说自己是个文人,但钱也没少赚,还时不时有空去那种鸟不生蛋的地方玩,美其名曰要体验一下大自然。

我开始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仔细地观察我爹,跟他讨论他对于他面对的问题会如何处理。我惊讶的发现,他居然能用那些看上去很扯的道理三下五除二就把问题都解决了。而我虽然知道逻辑完美论证充足的道理,可我就做不好。差距在哪里?

我后来发现,差距在我只知道道理本身,而我爹知道怎么用这些道理。

生意伙伴要不要合作,他就能从“什么人不可交”这样的鸡汤文里刨出的道理去分析。当然并不是全部,有时候他会只分析一点,有时候他会分析另外几点,我问他为什么这次看这一点,下次看另外几点,他摸摸头,说,因为这一次这一点重要,下次那几点重要。再问他为什么,已经问不出来了。但他总能把事情处理的蛮好。

再说鸡汤励志文,由于我真的很讨厌这些东西,有一次跟他也因为这个起了争执。他很诚挚地跟我说:“其实,鸡汤文就像加油,油嘛开着开着就会用完的,不会有用太久,但隔段时间看看就好,因为你总会有需要加油的时候嘛。它们可能不能帮你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但是能让你感觉好些,而感觉好些,能帮助你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我爹很清楚,鸡汤是用来喝了补情绪的,不是拿来指导生活的。所以他能将鸡汤吃的很美:目前为止,50+的我爹每天都满面红光精神昂扬,宣称自己才刚刚进入生命的青年。而相比一下,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的内心就像是一个已经秃顶到地中海的中年男子,充满了惆怅。

讲完了故事,正儿八经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题主的上司为什么会转?两种可能,一种是真心觉得好,想转。第二种可能就是并非觉得好,而出于各种社交需求,比如说刷存在感,找认同感,或者是他的上司他的朋友转了,他想表达一下自己也看到了、也认同了之类的。

第二种情况没什么好分析的,那就来说说第一种。为什么那些看上去很牛掰的人会分享一些很脑残的错误地挂名在名人下面的鸡汤道理?

我想这要从道理本身的性质来说。为什么有些人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都是两面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和“及时止损善莫大焉”,这两条都不能说是错。道理是好道理,问题是,你什么时候选择去坚持到底?什么时候选择去及时止损?进一步的问题是,你怎么样坚持到底?怎么样及时止损?

如果不懂得后面这几个做事的维度,那么你的道理也是假道理空道理,等到真正要做事了你还是会一筹莫展。即你的理论大于实践。一般反而是这类人喜欢纠结每个道理逻辑上的完美和事例的真实,容易走向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向。

然而,相反的,对于那些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具体地知道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又应该怎么做,但是他们缺少一些高度凝练的文字将他们的经验表达出来。即他们是实践大于理论。因此,即使是你看起来逻辑不清表意不明的道理,由于他们自己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实际上是在自己的脑海中用自己的经验补足了论证和事例,因此在他们来看是合理的。经验足够丰富的话,无论什么话,在他们看来,可能都有可取之处。他们会喜欢这种简单明了的道理,哪怕这在你看上去很扯很low。他们不在乎道理是否逻辑严密,是否论证充分,因为他们不靠道理中的逻辑做事。他们知道怎么应用。而这是任何文字都无法传导的宝贵经验。

唉,就说到这吧,我爹又给我发“乔布斯:我生命中的三个故事”了,我得去奉旨阅读了……




想要看到更多内容,可以来我的微信公众号bethebeauty玩耍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