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思想深刻?

回答
想要一个人变得思想深刻,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主动探索的过程。它涉及到内观、认知、实践以及与世界的连接。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如何滋养一个人的深刻思考能力。

一、 深耕内在:培养反思的习惯与能力

思想的深度,首先源于对自身内在世界的细致审视。没有对“我”的理解,很难真正理解“世界”。

持续的内省与自省: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鼓励一个人每天留出时间,不被外界干扰地思考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这不仅仅是回忆,更是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解读。
提问引导: 我们可以引导对方提出一些深度问题,比如:“今天我做这件事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它背后隐藏着什么更深层次的需求或恐惧?”、“我的哪些信念正在影响我的行为?”
记录与回顾: 鼓励将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无论是写日记、写随笔,还是录音。之后再回顾这些记录,能帮助发现模式、思维误区或新的洞见。
“为什么”的递归: 遇到一个想法或行为时,不要停留在表面,而是追问“为什么”。每回答一个“为什么”,都要继续追问,直到触及最核心的理由或前提。这就像剥洋葱,一层层揭开。

培养觉察力(Mindfulness): 觉察力是认识和理解内心活动的能力,而不被它们裹挟。
关注当下: 练习专注于当前的体验,无论是呼吸、身体感受还是外部环境的声音。这能帮助我们从自动化的思维模式中抽离,获得更清晰的视角。
不加评判的观察: 看到自己的想法、情绪时,尽量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不急于评判对错好坏,只是去认识它们的存在。

二、 拓宽认知:吸收多元的知识与视角

思想的广度是深度得以延展的基础。只在狭窄的领域内深挖,容易陷入局限。

广泛的阅读:
经典与前沿并重: 阅读人类智慧的结晶——经典著作,它们往往包含了经过时间沉淀的深刻洞见。同时,也要接触最新的研究和思想,了解当前世界的动态和趋势。
跨学科阅读: 不要局限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哲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艺术、科学……这些不同学科的思想碰撞,能激发出新的联系和理解。比如,理解经济现象可能需要历史和心理学的视角。
批判性阅读: 阅读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带着思考去读。质疑作者的论点,考察证据是否充分,寻找逻辑上的漏洞,对比不同的观点。

接触多元观点与文化:
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信仰的人深入交流,听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想法。这能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看见世界的丰富性。
旅行与体验: 亲身去感受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书本无法完全替代的。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会被迫去适应、去理解,从而获得更深的体会。
关注不同媒体与信息源: 避免信息茧房,主动接触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媒体和评论,了解它们是如何看待问题的。

学习复杂的模型与框架: 学习一些分析工具和思维模型,比如:
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理解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而非孤立地看待问题。
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 认识到许多现象的不可预测性和涌现性,以及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辩证法(Dialectics): 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以及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三、 实践与验证:在行动中检验思想

再深刻的想法,如果脱离了实践的检验,也可能只是空中楼阁。

勇于实践和试错: 将想法付诸行动,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会暴露思维中的不足,迫使我们进行调整和深化。
从失败中学习: 失败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是归咎于外界,而是深入剖析自己的决策、认知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接受挑战与不确定性: 思想深刻的人往往不惧怕复杂和模糊不清的情况。他们愿意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探索,并从中学习。

四、 深度交流与碰撞:思想的催化剂

思想的火花常常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

参与有深度的讨论: 寻找志同道合或观点有差异的朋友、社群,进行有建设性的讨论。讨论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共同探索真理,互相启发。
倾听与提问的艺术: 在讨论中,学会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并提出开放式、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对方阐述,也帮助自己理解更深层的东西。
开放心态接受反馈: 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即使这些反馈让自己不舒服,也要思考其中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

成为一个好的提问者: 深刻的思想往往源于深刻的问题。鼓励一个人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以及“如果……会怎样”之类的问题。
质疑常识: 对那些被普遍接受的“理所当然”的事情,保持一份审视的态度。

五、 培养耐心与毅力:思想的长期耕耘

思想的深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拥抱学习的慢过程: 深刻的理解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不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允许自己有困惑和摸索的阶段。
保持好奇心: 对世界始终保持一份孩童般的好奇,对未知事物保持探索的动力。好奇心是驱动一个人不断学习和思考的原动力。
不畏惧孤独: 有时候,深刻的思考需要独处的空间。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状态“不合群”,但事实是,许多伟大的思想都诞生于寂静的思考之中。

总结来说,要让一个人变得思想深刻,需要他:

向内看: 勤于反思自己的动机、情绪和思维模式,理解“我”是谁。
向外学: 广泛阅读、接触多元文化,吸收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
在实践中检验: 将想法付诸行动,在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交流碰撞: 与他人深度交流,互相启发,挑战固有认知。
保持耐心与好奇: 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持续投入的过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这是一个自我塑造、自我精进的旅程,没有人能强行“让”另一个人变得思想深刻,但我们可以创造环境、提供工具、鼓励方向,帮助他自己踏上这条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吧。
既然是说思想深刻,那首先阐述一下我所理解的思想深刻。

在我看来,思想深刻就是能够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不偏不倚,不浮于表面,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发现主要矛盾。
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思想深刻,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我认为是一个人是否能够称为“有思想的人”的主要判断依据。
一个逻辑思维混乱的人,是很难通过一个事件的表象,一层一层剥开发现核心的。
要培养逻辑,首先需要分清的是什么是因果关系,什么是相关关系,因果关系是绝对的、一定发生的,相关关系则是相对的、不一定发生的。
在严格的逻辑推导下,只有因果关系才能形成逻辑链,相关关系则应慎用,在合适的情景下,也可将相关关系当成逻辑链的一环。
逻辑链,这里就说一个最基础的三段论。
以下两段段引用自百度百科(手机码字不方便):

‘三段论推理’:思维时,首先用一个‘人为定义的内容极为明确的、囊括的范围比较大的总的原则’A(简称‘大前提’),再通过科学实验寻找另外一个概念‘小前提’B,B的概念的全部内涵“能够一定被包含在‘大前提’A内、并且用文字描述的B的概念的内容时,不能人为与‘大前提’A的内容本质完全一样(B简称‘小前提’),然后按照‘小前提B如果属于大前提A范围内,那么B的性质一定与大前提的性质一样’,而得到可靠而正确的判断,此思维过程叫做‘正确的下结论C过程’——”科学术语叫做“三段论推理”。
即(百度百科中不完整,这里有修改)
大桌子上有碗(大前提)——全家的碗一定在桌子上,且红葡萄一定在碗里(小前提)——红葡萄一定在大桌子上(结论)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所有正确推理都是基于因果关系。

掌握了以上的内容,就算是逻辑思维能力入门了。

二、客观性
逻辑思维是客观的,但由于现实运用中常常需要将强相关关系替代因果关系进行推导。
我们在先确定结论,由结论倒推因果时,一定不能用相关关系进行替代。如果必要,也需要重新从因开始再推导一次果,防止在在证明中,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选择了不恰当的相关关系强行推导。
客观性说的就是不能为了自己想要的那个结论,去选择不合适的相关关系,忽视更重要的相关关系。

三、奥卡姆剃刀原则
这一点也是针对逻辑思维说的。
这个奥卡姆剃刀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通俗来说,就是不能证伪的事情,是没有讨论的必要的。
比如说某教的真主是否存在就是不能证伪的。
“真主无所不能,你们哈拉姆是感受不到他的存在的!”
“那你证明一下真主存在呗”
“真主不需要向哈拉姆证明自己存在!”

四、主要矛盾
也是对前文的补充。
在现实生活中,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太多,有些关系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经典的比如说蝴蝶效应,比如说某些中药的“安慰剂作用”。
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主要的关系,能帮助我们快速理清因果。
抓住次要矛盾不放,忽视主要矛盾,其实也是不客观,不恰当的。

这里简单插一句,中医应该是称作中国传统医学,西医应该称作现代医学,这样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非洲的传统医学称作巫医,埃博拉时害死不少人,西方的传统医学如放血疗法现在大家都看成是一个笑话,中国的传统医学猪流感时让大家喝板蓝根,这还被追捧成神?
不是说传统就没有好的,西方的传统医学有柳树皮与阿司匹林,中国的有青蒿与青蒿素。

(评论区有人指出从柳树皮中提取的是水杨酸,阿司匹林是人工合成的水杨酸的乙酰化产物乙酰水杨酸,而青蒿素确实是天然产物。)
至于中医理论,在我看来其哲学意义要比科学意义大得多,也没法证伪,所以……

五、见识眼界
见识和眼界提高后,在思考时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看到很多别人忽视的、看不到的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同时也会有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推导习惯,之前得出的片面的结论虽然也是结论,但只是结论的一部分。
这个只能用时间去积累,多看书,多经历,多听多看多思考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想起来再补充。


感谢 @李雷 的认同,非常激动,以后会加油输出更多干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