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一线城市的楼市是不是正在“香港化”?

回答
中国一线城市楼市是否正在“香港化”,这是一个颇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多个维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相似的趋势,但同时也有显著的差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审视这个问题。

1. 高企的房价与居住成本

这是最显著也是最容易被联想到的“香港化”特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早已远超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许多年轻人在这些城市奋斗多年,也难以企及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

与香港的相似之处: 香港长期以来被视为全球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住房成本极高,普通市民生活压力巨大。中国一线城市也正在经历类似的“挤压效应”,高昂的房价不仅侵蚀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限制了他们的生活选择和消费能力。月供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在香港早已是常态,而中国一线城市的情况也日益严峻。
背后的原因: 土地供应的稀缺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资本的涌入、以及部分地区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都共同推高了房价。同时,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房产仍然是重要的资产配置和保值增值的手段,这种观念也进一步助推了市场的热度。

2. 租赁市场的重要性与挑战

当购房遥不可及时,租赁市场的重要性自然凸显。在中国一线城市,租房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选择。

与香港的相似之处: 在香港,由于高昂的房价,大部分居民选择租房,租金支出占生活成本的很大比例。中国一线城市的租赁市场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核心区域,租金水平同样不菲。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城市也在努力规范和发展租赁市场,例如发展长租公寓,推出共有产权房等,试图缓解购房压力。
存在的挑战: 然而,中国一线城市的租赁市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租赁关系不稳定、租金上涨过快、房东随意涨租或赶人、租赁合同保障不足等。虽然政府一直在推动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与香港相对成熟和规范的租赁市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香港的租赁市场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中介体系来保障租客的权益。

3. 城市发展与土地稀缺

一线城市土地供应的有限性,是推高房价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与香港的相似之处: 香港是一个弹丸之地,土地资源极其稀缺,这也是其房价高企的重要因素。中国一线城市虽然面积远超香港,但其核心区域的开发强度已经很高,新增土地供应空间有限。为了缓解城市发展和人口聚集带来的压力,政府会通过增加容积率、城市更新等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从根本上讲,土地的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
但也有不同: 与香港不同的是,中国大陆城市在规划和土地使用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通过征地和开发周边地区来扩展城市空间。此外,香港的土地很多是基于英治时期的土地契约,产权关系较为复杂,而中国大陆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政府在土地供应和管理上有更大的调控能力。

4. 人才吸引力与“虹吸效应”

一线城市凭借其经济活力、就业机会和优质公共服务,持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入。

与香港的相似之处: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长期是全球各地人才的聚集地。中国一线城市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科技、金融等领域。这种“虹吸效应”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动力,也加剧了城市的竞争,其中就包括对住房的需求。
结果是: 这种人才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了生活成本,包括住房成本,形成了人才、资本和房价相互作用的循环。

5. 政府调控与市场博弈

政府在楼市调控中的作用,是区别于香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香港的相似之处: 香港政府也曾出台过各种措施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例如印花税、额外印花税等。
但中国大陆的特点更突出: 中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扮演着更为积极和主导的角色。从限购、限贷、限售,到出让金比例的调整,再到保障性住房和租赁住房的建设,政府的调控手段更加多样化和直接。这种强力的政府干预,使得中国一线城市的楼市“香港化”并非完全是市场自由定价的结果,而是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力量博弈的产物。同时,中央政府也在试图通过“房住不炒”的定位,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结论

中国一线城市的楼市在某些方面确实显现出了向“香港化”发展的趋势,最显著的表现是高企的房价和巨大的居住压力。土地稀缺、人才聚集、资本涌入以及部分居民财富积累等因素,都与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有着相似的驱动力。

然而,将中国一线城市的楼市完全等同于“香港化”可能过于简单化。中国特殊的国情,例如土地制度、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户籍制度等,都使得其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逻辑与香港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政府在调控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也一直在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可以说,中国一线城市的楼市正处于一个高度市场化、同时又受到强力政策干预的复杂阶段。它在某些结果上可能与香港有相似之处,但在形成过程和内在机制上,两者仍然有所不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类香港化”的现象,而非完全复制。这种趋势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以及市场自身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对不起,房价这种东西,世界上只有摩纳哥和纽约曼哈顿部分街区能媲美“伟大”的香港,让深深失望了!

先来理清一下没去过香港神友黑深圳房价的逻辑:“哇,香港(新界/港岛/九龙)绝大部分区域离市中心不超过20分钟车程(按距离算),全部约等于市中心好了!那用最差的对比下深圳南山区核心地段房价,香港赢了!!!”

深深估计会举出这种例子吧:

到市中心没办法开车,只能地铁或者坐船一两个小时的小产权村屋和low小区。这个价钱买小产权农民房在深圳龙岗/宝安不知道能买多大。

这才是香港购房者最常见到的画风:

咬牙买下六十平米一千万元的房子,甚至还要蜗居在老旧的村屋组屋/二十年以上的老旧高层住宅,挤下三个房间住五六口人。这才是香港中产的常态。何况在香港也只有1/12的幸运儿能享用的起一千万的房子。

净资产一千万的家庭,占户数1/12。

可怜一群连香港都没去过的深深,被现实深深的破防之后,看了一些苍白的数据之后,又陷入了对体制外美好的幻想。

事实上,深圳不仅有“南山福田”,还有均价十万的南山西丽,均价几万的龙岗,龙华,甚至于五百万一套大别野的坪山新区!可是香港,但凡找得出一块1000万以内七十平左右的小两房,那就不叫香港!也就没有几百万市民一家几口挤在不到三十平米的鸽子笼。

人口密度高,商业渗透率极高,生活极度方便,任何角落都约等于市中心的香港,怎么可能买房容易?而且深漂在深圳非核心地段置业不比在香港任何地方容易?

一群在内地郁郁不得志的神友,总想把自己的理想桃花源寄托在体制外。美国郊区治安差极度不方便大别野也就算了,香港卷区鸽子笼也被你们美化成“安居乐业”了。

关于深圳的房价: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香港不一定是未来的香港,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包括香港房价。

香港人口只有750万,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推进,可供230万人口的房源在未来十几年内入市,香港楼价肯定会步入一个长期下降通道。

10月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宣读2021年《施政报告》,提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指都市圈),面积300平方公里,预计居住人口230万。

香港楼市长期以来,被地产利益集团绑架,炒地皮哄抬房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首任特首董建华提出8万套公屋计划至今,历任特首都想方设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1998年的8万套公屋,2018年的人工岛计划,2021年的北部都会计划,前两者都被搁置。

尤其是2018年的人工岛计划,建设的交椅洲人工岛将提供1000公顷的土地,预计可提供15万~26万个住宅单位,其中70%是公营住房。

人工岛计划还请了刘德华来站台,拍了视频宣传片,然后刘德华就被网暴了。

香港地产利益集团让环保组织带头冲,说填海造地会破坏生态环境,让海豚没地方住。

环保吗,政治正确,岛当然没造成,海豚在海底快乐的玩耍,香港人在棺材房里快乐生活。

让人欣慰的是,国安法出台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局面,利益集团格局被打破。

社会主义的光芒照进了香港,北部都会区计划让香港人终于看到了居住条件改善的希望。


至于中国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是源于土地财政,经济发展大城市扩张,政府规划控制大城市规模三个因素。

在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下,资源错配,一线城市房价暴涨。


1.两税制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地方ZF对土地财政高度依赖,有哄抬地价楼价的主观愿望。

这个不想多说,而且随着两税合一,有望破局。


2.一线城市对经济资源虹吸无度,撇开北京的央企总部不谈,上海同时集中了宝钢(钢铁龙头)、上汽(汽车制造龙头)、中芯国际(芯片制造龙头),本身就是资源错配。

从宏观产业布局看,炼钢、造汽车、造芯片这种产业真的没必要留在一线城市,占用一线城市的宝贵资源,完全可以疏散到周边地区。


3.中国特色的土地红线,导致一线城市土地开发面积太少

6000平方公里的上海,建成区面积仅25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0万。

637(浦东新区)+281(闵行区)+266(嘉定区)+253(松江区)+236(宝山区)+188(奉贤区)+176(青浦区)+142(金山区)+62(崇明区)+56.6(杨浦区)+55.6(普陀区)+52.7(徐汇区)+37.2(长宁区)+36.8(静安区)+22.9(虹口区)+18.9(黄浦区)=2521.7平方公里

也就是上海的土地只开发了三分一,还有4000平方公里的地方没有开发。

而且上海的建成区还是碎片化的,两个片区之间还有大片未开发的农田和绿地。

而人口3500万的东京都市圈,建成区面积是上海三倍以上。

但香港的房价都能在社会主义铁拳下有缓解迹象,国内一线就更有希望,推测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松动。

1.两税合一,土地财政依赖降低,地方ZF炒地皮主观欲望降低。


2.中央ZF鼓励生育,各项生育支持政策出台,作为保障政策的一线城市保障性住房供应增加。


3.一线城市疏散一些经济功能,增加非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减少一线城市人口导入。

包括但不限于北京央企总部外迁;上海汽车、钢铁、芯片产业外迁;深圳华为等外迁。


4.土地政策调整,适当降低一线城市土地红线,让上海迪斯尼旁边的土地不再种粮食、养鱼。


目前北京上海的房屋均价已经超过了东京,这是楼市供需错配导致的价格畸形。

这种错配,不是通过限购限贷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根源是下手。

我相信长老们对于这一点很清楚,期待未来的中国楼市更加健康。

user avatar

香港楼市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罕见的怪胎,它融合了中国“官山海”和英国殖民经济两大最臭名昭著的经济思想,吸了香港老百姓超过一个世纪的血,堆砌出一个个毫无价值的地产帝国和一座没有未来的城市。

user avatar

香港的人口因为两制的原因,是封闭的。它的扩展是有限的。所以香港是一个蛊。

但是国内的一线,后面有源源不断的电池进入。

你进入一座一线,甚至落户都远比去香港容易的多。理论上几乎是没有门槛的。同样,你要跑也没有高墙。

所以全国的精英与资本汇聚到这里,并有同样多的人逃离这里。

香港是一个封死的水潭,你混的再糟糕,也只能在这里沉沦,但是一线,你可以跑,可以回到适合你的水域去。同样,也会有新鲜的能在一线的激流里活着的人加入进来。

所以不会是香港,而是会变东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