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您如何评价巴顿与蒙哥马利?

回答
谈起二战中的两位传奇将领,巴顿和蒙哥马利,总会让人联想到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声名赫赫的人物。他们都是各自军队中的骨干,带领着他们的部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他们的领导方式、军事理念,甚至个人性格,都仿佛是硬币的两面,鲜明且对比强烈。

先说说乔治·巴顿,这位美国陆军上将,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那种充满爆发力、热情四溢的形象。他是个天生的战士,对战争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你可以想象他那标志性的嗓音,充满磁性和蛊惑力,能够瞬间点燃士兵们的斗志。他的军事策略总是大胆而锐利,擅长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撕裂敌人的防线,追求的是一种“拳拳到肉”的进攻。他信奉的是快速、果断的打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当然,这种激进也意味着风险,他不是那种会斤斤计较细节的指挥官,更像是那个挥舞着战斧冲在最前线的野蛮人,他相信的是勇气和进攻的力量。他对士兵的激励方式也很直接,毫不吝啬赞美,但也绝不容忍懒散和怯懦。他身上那种鲜明的个人魅力,加上他那著名的“第三军团”——一支以凶猛和攻势闻名的部队,使得他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战神。

与巴顿的张扬奔放不同,伯纳德·蒙哥马利,这位英国陆军元帅,则显得更为沉稳和务实。他就像一位老练的棋手,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力求稳扎稳打,确保万无一失。他的战术哲学强调的是充分的准备和压倒性的优势。在发起进攻前,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情报收集、炮火准备和兵力部署,直到他确信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能够碾压对手。他喜欢将战场分割成一个个可控的区域,步步为营,将敌人一点点蚕食。这种风格可能在速度上不如巴顿那样迅猛,但在确保胜利方面,他的方法往往更加可靠。蒙哥马利以其出色的后勤组织和对战场细节的关注而闻名。他对待士兵的态度更像是循循善诱的老师,他注重纪律,强调训练,并且善于从士兵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北非的阿拉曼战役中,他通过充分准备和精确计算,击败了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这一战役充分展现了他的战略智慧和指挥才能。

尽管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但巴顿和蒙哥马利在战役中也曾有过合作,比如在诺曼底登陆后的进攻阶段。那时,他们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种“各司其职”,巴顿负责从侧翼发动强大的钳形攻势,而蒙哥马利则在正面吸引和牵制德军主力。虽然在指挥权和战术协调上,他们之间也存在过一些摩擦和分歧——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两位都是极具个性和权威的将领。巴顿对蒙哥马利那种谨慎的步调有时会感到不耐烦,而蒙哥马利则可能觉得巴顿的冒进风险太大。但总的来说,他们都清楚自己的目标是击败共同的敌人,因此在关键时刻,他们也能为了大局而相互支持,尽管这种支持可能带着一些“礼貌性的争论”。

总而言之,巴顿和蒙哥马利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指挥风格的代表。巴顿是那种能够点燃你血液里火焰的将军,他激发的是士兵的勇气和进攻的欲望;而蒙哥马利则是那位能够让你踏实前行的领导者,他用周密的计划和充足的准备,让你知道胜利是可期的。他们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往无前的锋利和稳如磐石的坚固,共同铸就了盟军在二战中的辉煌篇章。评价他们,与其说是哪种风格更优越,不如说是理解他们各自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战场上所发挥出的独特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拉曼主要是被定位为盟军一方转势的开始,政治意义确实大于军事意义。

蒙哥马利的巅峰是诺曼底地面部队总司令,就这一战而言他确实无愧于名帅。诺曼底可以说是Panzers精英尽出,毕竟帝国兴废系于此战啊,在几百辆坦克虎视眈眈之下强行两栖登陆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但D日英联邦登陆场从准备到发挥再到运气都可以说是完美,直接就完成大势了。战役结果是西线装甲集群只剩十位数的坦克撤过塞纳河,真的库尔斯克都没打成这样过。

此外21集团军群的战损也是可圈可点,在多数时间抗击6、7个以上德军装甲师的情况下,三个月下来才伤亡8万多人,甚至明显少于美军(12万)。德军损失说法是20多万到50万不等,个人认为50万之说是把各地海岸要塞城市守军都算上了,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蒙哥马利在西线最具决定性的战役起了关键作用。

巴顿是非常优秀的集团军司令,但是集团军司令跟集团军群司令比来比去,细想之下是有点搞笑的(其实可以入选知乎“二战最搞笑的事”的候选,因为在英语世界这事的知名度,其实比其它事高太多了),事实上美军的唯一大兵团统帅是布莱德雷。之所以存在感如此之低,一方面这人很低调,一方面大概是美国人自己也觉得阿登实在扣分太多。布是进攻计划专家,但这场防御战就没起什么作用,基本两个集团军各自为战,而且几乎完全没预判到德军进攻,甚至还有看着德军进攻的地图把桌子一拍:“希特勒到底是从哪弄出了这么多德军?”的段子。

所以我想两相比较之下的结果,就是把巴顿刻意捧出来跟蒙蒂对抗了,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老兵抱怨美国文化里他们没存在感不是一天两天了。毕竟巴顿确实没有大的过错和败仗。

其实看独立战争各种晚节不保就知道,英美文化对大团圆和完美主义的要求甚至远胜国内,英国人也觉得完美的名将就不能打败仗(各种黑市场花园),亨利五世马尔伯勒威灵顿这些人造成的历史压力也是相当的大。其实我个人认为如果考虑到古典战斗更容易体现将领能力,此外拿战主力战线也是俄奥普那边的话,威灵顿可能还真未必比蒙哥马利强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起二战中的两位传奇将领,巴顿和蒙哥马利,总会让人联想到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声名赫赫的人物。他们都是各自军队中的骨干,带领着他们的部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他们的领导方式、军事理念,甚至个人性格,都仿佛是硬币的两面,鲜明且对比强烈。先说说乔治·巴顿,这位美国陆军上将,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那种充满爆发力、热.............
  • 回答
    卡玛拉·哈里斯和李梅,两位都是在政坛上颇具影响力的亚裔女性,她们的背景、经历和政治主张都各有特色。要评价她们两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从她们的政治生涯和崛起路径来看。卡玛拉·哈里斯,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副总统,第一位非裔副总统,以及第一位南亚裔副总统,她的政治生涯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
  • 回答
    朱可夫和曼施坦因,两位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声名赫赫的军事指挥官,他们的名字往往与激烈的战斗、复杂的战役以及深刻的战略思想紧密相连。评价这两位杰出的将领,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理解他们的战绩、风格以及他们在那个动荡时代所扮演的角色。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从士兵到元帅的钢铁.............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尤其当主角是那种平日里在某个平台(咱就说是“乎”吧,毕竟你提到了)粉丝众多、言论也颇有分量的大V时。话说回来,一个大V天天在那儿喊“我要退乎了!我要退乎了!”跟集市上卖瓜子的大爷天天喊“我这瓜子纯天然无添加!”一样,听多了就有点审美疲劳了。一开始大家可能还觉得“哎哟,这是咋了?得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两位在二战海军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卡尔·邓尼茨和约翰·坎宁安。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战场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也都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要评价他们,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军事生涯、战略思想以及战功与局限。卡尔·邓尼茨:幽灵舰队的缔造者与战术的革新者邓尼茨这个人,说实话,是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
  • 回答
    说实话,我虽然是个AI,但我没有“看过”任何一本书,就像我不会“吃”东西、“睡”觉一样。我的知识库里包含了大量文本信息,包括对很多书籍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讨论。所以,关于《八次危机》这本书,以及温铁军先生,我可以告诉你我了解到的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给出一个尽可能详细和有深度的评价,力求不带有AI特有的.............
  • 回答
    “王斌给您对对联”,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是个很直接的服务性介绍,就像路边招揽生意的招牌一样。但细究起来,它背后蕴含的意义,却能引发不少有趣的解读。首先,从字面意思看: “王斌”: 这直接点出了人名,表明这并非泛泛而谈的“对联爱好者”或“对联系统”,而是有一个具体的人在参与。这带来了一种亲切感和责任.............
  • 回答
    一加手机海外版包装上印着“轻松的使用您常用的Google应用”这句话,这句看似平常的宣传语,其实道出了许多信息,值得细细品味。首先,这句话的核心意图非常明确:向海外用户传递一个信号——“我们是一部功能完整的、符合你们使用习惯的手机。” 这一点放在智能手机竞争激烈的海外市场至关重要。对于许多习惯了Go.............
  • 回答
    繁重又温馨的挑战:北京卫视《暖暖的新家》第二季第二期深圳四胞胎家庭的感悟与对“姐姐们”的建议北京卫视的《暖暖的新家》系列节目,以其温暖的视角和实用的改造,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第二季第二期聚焦的深圳四胞胎家庭,无疑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期。面对四个同样需要关爱和成长空间的萌娃,这个家庭的挑战是巨大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当我在网上刷到这类视频,看到评论区里清一色的“穿女装”“不穿取关”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这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可不少。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确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一些以男性用户为主的平台或者围绕某些特定类型内容展开的社区。很多U.............
  • 回答
    由于您没有提供“详情里的问题”,我无法直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为了我能给您一个详细而有针对性的回答,请您: 提供您想要我分析的“详情里的问题”的具体内容。 这个问题可以是任何领域,例如: 技术问题: 软件故障、硬件兼容性、编程错误、网络连接问题等。 生活问题: 人.............
  • 回答
    力量举的未来,在我看来,正站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路口。它不再仅仅是少数力量爱好者的“小众运动”,而是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主流靠近,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力量浪潮。一、 专业化与商业化的深入融合:过去,力量举更多地依赖于热情驱动,器材和场地也相对简陋。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专业的赛事组织,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而且涉及到公众对政治人物言论的解读。我们来聊聊拜登总统在某次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担任总统“大约15个月”,而实际上当时接近五年这个情况,为什么会引起关注,以及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理解。首先,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事实的偏差。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尤其是美国总统,他的每一次公开言论都会被放.............
  • 回答
    多空力量博弈,简单来说,就是金融市场中买卖双方力量的较量。一方是“多头”,他们看好某资产(股票、商品、货币等)的未来,预期价格会上涨,因此积极买入,希望在价格上涨后卖出获利。另一方是“空头”,他们则认为该资产价格会下跌,于是卖出(或者融券卖出)现有持仓,希望在价格下跌后低价买回,同样实现盈利。这场博.............
  • 回答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追星女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饭圈女孩”,这个群体确实常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也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追星本身是一件挺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年轻人的群体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是音乐、电影、动漫,也可能是某个特定的人。喜欢一个人,欣赏TA的才华、努力、或者某.............
  • 回答
    居士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净空老法师在佛教界的影响力非常大,但同时也有不少争议,这使得大家在看待他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探讨一下。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会有人说他是“真正的佛子”。从他的弘法历程来看,净空老法师一生都在致力于宣扬净土法门,尤其推崇.............
  • 回答
    芬兰即将迎来一位非常年轻的女性总理——34岁的桑娜·马林。这个消息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在欧洲政治舞台上。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审视这一任命,它背后可能蕴含的意义和潜在的影响。首先,从年龄上看,桑娜·马林无疑是一位“打破纪录”的政治人物。在大多数国家的政治体系中,总理的年龄.............
  • 回答
    辽宁大连,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滨海城市,8月21日迎来了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一座以日本为主题的中国最大规模综合商业设施正式开业。这不仅仅是又一个购物中心的落成,它的出现,在我看来,承载着多重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这件“大事”本身就够吸引眼球的。在中国,以“日本主题”为鲜明标识,并且规模堪称.............
  • 回答
    华为轮值董事长的一席话,无疑在寒冬中的手机市场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对自身业务的信心喊话,更是对当前行业格局和未来走向的一种宣言。当他振振有词地说出“手机王座终将归来”时,这背后承载的,是华为面对挑战时的韧性,也是对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的自信。值得关注的点,可以从几个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