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一种像罗辑那样推理的逻辑,那叫诡辩。
整个由宇宙社会学双公理的推理过程,就是一个诡辩术的经典案例。
这个推理之所以看上去成立,至少需要使用四个诡辩手法
当然,这几个手法他不是一直在用,所以请不要举出他没有使用这些手法的地方来反驳。这些手法,有九个地方没有,但只要在一个地方用了,整个论证就是诡辩。
黑森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观察成本大于打击”。然而当时罗辑是怎么说的
“假设林中有一百万个猎手(在银河系上千亿颗恒星中存在的文明数量可能千百倍于此),可能有九十万个对这个标示不予理会;在剩下的十万个猎手中,可能有九万个对那个位置进行探测,证实其没有生物后也不予理会;那么在最后剩下的一万个猎手中,肯定有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向那个位置开一枪试试,因为对技术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文明来说,攻击可能比探测省力,也比探测安全,如果那个位置真的什么都没有,自己也没什么损失。”
他这里说的是
对于某些文明(这里用的概率是一百万份之一万,也就是百分之一),他们的技术发展到“某种程度”,攻击比探测更省力和更安全。但这里的这个“某种程度”,只是在说“刚好出现攻击更省力安全”的程度,并没有证明只要到了这个程度,从今以后攻击就一直会比探查更省力和安全。也就是说,随着这些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又会进入“探测比攻击更省力更安全”的状态。从整体图景来看,“攻击安全还是探测安全”,跟科技发展程度是无关的。对于任一个“攻击优于探查”的文明来看,完全可能存在科技碾压它的,“探查优于攻击”的更高等文明。
事实上关于这点,罗辑(大刘)并没有避讳,在他的论述中也承认,可能会有十万个文明,会对目标进行探查。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因为刚好罗辑是随意发布了一个他认为没人的坐标,所以他在论证中,只讨论了“查了一下,没人,就不理”这种一可能,而忽略了所有其他可能。
如果那个地方有人呢?如果那个地方的人刚好就是之前那一万个“攻击优于探测”的文明呢?有人会说,发现那个地方有人,根据黑森理论,当然是攻击呀。其实不然,首先我们现在还在“推导黑森图景”的过程中,如果在这里直接使用“黑森”这个结论,那就是循环论证。其次,前面才说过,这个文明是处于“探查优于攻击”的状态,它没理由选择一种更费力更不安全的方案。所以大概率,这个文明会选择继续监视而不是攻击。
我们再递归一下,既然这些文明会监视比自己弱小的文明,那么这些文明自己也可能正在被更强大的文明监视。
但从生存角度上看,有一种类型的被监视文明,是监视者一旦确认,就必须加以限制或者直接消灭的。就是那种自己闷头憋科技,遮遮掩掩要隐藏自己,一旦发现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往那个地方丢光粒二向箔的文明。为什么?最直接简单的原因,二向箔污染环境,还是不可逆不可降解的,而这种虫子导致其他虫子为了防御它们,刻意用光速飞船到处制造慢雾,同样是不可逆不可降解的宇宙垃圾。一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破坏的虫子显然是害虫。其次,我监视的众多目标文明中,有些是我特别感兴趣有科研价值的,这些无差别攻击的文明干扰了我的科学研究,我需要制造一个无菌环境。再次,这种虫子如果进化了,百分百是会是我的敌人,甚至我都不用跟它接触,只要有一天我自己的坐标被广播,它们就会往我这边丢乱七八糟的光粒二向箔。所以对于此类文明,一旦确认它有这种行为模式,是即使更费力更不安全一点,也是要优先处理的。
还有一种,是优先中的优先,就是那些到处派飞行器“清理其他文明”的文明。这种虫子危害更大,它们基于自己“比攻击还弱的探测能力”,进化出这种只要近距离确认目标位置就能立刻攻击的手段,同时避免其他跟它同类的虫子发现本体。但在我“比攻击更强大的监视手段”下,这种虫子就是我家前院的一株毒蘑菇,到处散播孢子,我看着这些孢子怎么离开母体,看着它们怎么飘得到处都是,出于研究目的,我甚至在孢子上抽样打了标记,全程跟踪过某些孢子的飞行轨迹,行动模式,攻击手段。现在这些孢子有些都飞进我屋里来了,消灭孢子太麻烦,不理又污染我家里环境。当然是把毒蘑菇直接铲掉最方便了。
此外,我能看到这些不知道自己是虫子的虫子,我在别人眼中可能也是虫子。我的自保手段就是不要表现得像个害虫,不要无差别攻击,不要污染环境,甚至还去(用不污染环境的手段)消灭害虫。这样我跟比我强大的“监测优先”文明就是共生关系。至于比我强大的攻击优先文明,它们发现我我就死了,我还没死说明它们还没发现我,根本就不用考虑他们的想法。
你看,只有把大刘忽略不说的可能性补全进去,就可以推出完全不同的图景。你不是怕开枪暴露自身的位置,你应该是怕开枪暴露了你是一只害虫(你的位置可能早就暴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