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跨性别者的生活是怎样的?

回答
跨性别者的生活,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多样性和个体差异的宏大议题。它绝非某种单一的模板或刻板印象所能概括。如果非要形容,那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夹杂着内心的坚韧、外界的挑战,以及对真实自我的不懈追求。

从认同到表达:内心的觉醒与外部的显现

对许多跨性别者而言,最初的体验并非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源于内心深处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自己与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不符。这种感觉可能在童年时就已悄然萌芽,也许是通过玩耍的方式,也许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一种“我本应如此”的认知逐渐清晰。然而,在社会主流观念尚未完全理解或接纳跨性别议题的年代,这种内在的声音往往会被压抑、被误解,甚至被视为“不对劲”。

随着成长,这种不符感可能变得更加强烈和明确。跨性别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即内在的性别感觉,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Sex Assigned at Birth)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出生时被指定为男性的人,可能从内心里认为自己是一名女性,反之亦然。还有一些跨性别者,他们的性别认同可能不完全局限于男性或女性二元对立之外,他们是性别多元者(Nonbinary people)。

从认识到自己的跨性别身份,到能够公开表达和生活在真实性别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转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涉及:

自我探索与接纳: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一步。需要时间去理解、消化并最终接纳自己的身份。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会寻找同伴、阅读相关资料、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
伴侣、家人与朋友的沟通: 向身边最亲近的人坦诚自己的真实身份,往往是迈出这一步的关键。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结果可能是支持和理解,但也可能面临不解、拒绝甚至是疏远。一个积极支持的环境,对于跨性别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社会身份的转变: 这可能包括更改姓名、性别标识(如身份证、护照上的性别信息),以及在各种社会场合以真实性别示人。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是对自我真实性的肯定,也是对社会规则的一次温柔而坚定的挑战。

身体的转变:一场深入的自我治愈

对于许多跨性别者来说,他们也可能选择通过医疗手段来使自己的身体更加符合其性别认同。这并非所有跨性别者的必经之路,因为身体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但对于那些选择进行身体性别肯定医疗的跨性别者,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且个人化的旅程。这通常包括:

激素替代疗法 (HRT): 通过服用雌激素或睾酮等激素,来促进身体出现与目标性别相关的第二性征,如声音变低沉、体毛增加、胸部发育或脂肪重新分布等。这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需要专业医生的监测和指导。
手术: 有些跨性别者会选择手术来改变身体的某些特征,例如面部轮廓手术、乳房手术(隆胸或缩胸)、性别肯定手术(如阴道成形术或阴茎成形术)等。这些手术的选择、时机和顺序都高度个体化,取决于个人的需求、身体状况和经济能力。
声音训练: 学习调整说话的语调和发声方式,使其更符合其性别认同,这也是许多跨性别者会进行的练习。

这些医疗手段并非简单的“变性”,而更像是帮助身体与内在自我达成一致的治疗过程,是跨性别者自我疗愈和重新构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大量的精力、金钱投入,并且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医疗风险和恢复期。

生活中的挑战与坚韧

尽管社会正在逐渐进步,但跨性别者在日常生活中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歧视与偏见: 从就业、教育、住房到日常的社交互动,歧视无处不在。许多跨性别者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或者因为他们的身份而遭受不公平对待。刻板印象、误解和偏见,让他们在融入社会时步履维艰。
污名化与社会不安全感: 由于缺乏了解,跨性别者常常被贴上负面标签,甚至被视为不正常。这导致他们在公共场所感到不安全,担心受到嘲笑、骚扰或暴力。简单的如使用公共卫生间,对许多跨性别者来说都可能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
医疗体系的障碍: 即使决定进行医疗转变,跨性别者也可能面临医疗费用高昂、缺乏专业知识的医生、漫长的等待时间以及对非二元性别者的支持不足等问题。
法律与政策的滞后: 许多地区在法律上尚未充分保障跨性别者的权益,例如在身份文件更改上的困难,或者缺乏反歧视的法律保护。
心理健康压力: 长期面临的社会压力、歧视、自我怀疑和身体不适感,都可能对跨性别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如抑郁、焦虑等。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挑战,跨性别者的生命力显得尤为顽强和珍贵。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经历重重困难后,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多样性与个体化

最重要的一点是,跨性别者的生活是高度个体化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跨性别体验”。

性别认同的多样性: 除了男性和女性,还有许多性别认同,如性别酷儿(Genderqueer)、无性别(Agender)、双性别(Bigender)等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也各不相同。
转变路径的多样性: 有些跨性别者会经历完整的医疗转变,有些则选择部分医疗干预,还有些则完全不进行医疗上的身体转变,而仅通过社会和名字上的改变来生活。这些选择都同样有效和真实。
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跨性别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都会深刻影响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可获得的资源。

跨越界限,看见真实

总而言之,跨性别者的生活是一场关于成为真正自我的生命旅程。它不仅仅是关于性别的改变,更是关于自我认同的探索、社会接纳的争取,以及在挑战中寻找生活力量的过程。理解跨性别者的生活,意味着要超越狭隘的二元认知,去看见每一个个体独特的经历、情感和奋斗。这需要耐心、同理心和愿意去学习的态度。当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跨性别者就能更自由、更安全、更有尊严地生活在他们真实的性别之中,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一个我们玲珑沙龙做的一期沙龙——跨性别者猪川猫二饼回答所有人提问,希望你对跨性别者有更多了解和理解:

猪川猫二饼的自述:

“我叫猪川猫二饼(真名:高垒),我的生理性别建议忽略不计。我内心至少有一半是女生,作为女性话剧《阴道之道》的演员,曾多次在《月经》一幕'本色出演'一名跨性别者。我想当个女孩,但我不想成为淑女。我是草根女权小组'斯拉特国际'的一员,斯拉特即slut,荡妇——在女性无论怎样做都难免备受污名,绿茶婊之类骂名层出不穷的大环境里,我宁愿拥抱污名。我参加过多次'斯拉特国际'发起的'被压迫者剧场',该剧场主要关注女性议题,而我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反家暴、反歧视、反性侵……总之,我是一个渴望变成女孩的大男孩,一个支持多元性别平等的女权酷儿。”


他特别认真回答了微信上网友各种各样的问题:


李瞳:你是怎么发现自己的性向的呢?


猪川猫二饼:你是怎么发现你所谓的“饮食取向”——是喜欢吃咸一点还是淡一点,更喜欢吃抹茶冰淇淋还是冰咖啡,或者,接受不接受油炸昆虫?我觉得是一样道理。


么么屌:请问你是天生born this way,还是受外界一点点影响?如果是后者,说说在自我怀疑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事。猪川猫二饼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猪川猫二饼:先回答你最后一个问题吧。


我上学时经常被人称为“笨猪”,逐渐对猪有了些认同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猪川”是个日本姓,有个漫画家叫“猪川朱美”,我觉得这个姓比较雷人,便剽窃来自己用。猫是我最喜欢的动物。


至于“二饼”,与麻将无关;它源于国内配音的动画《阿拉蕾》,那个在原著中名叫Senbei Norimaki (则卷千兵卫)的傻博士被翻译成狗血喷头的中文名:丁大饼。我继续剽窃,把“大饼”拿来改装一下,变成“二饼”自己用,没有最2只有更2。这些到处抄来的东东拼在一起,就是我的山寨日系姓名:猪川猫二饼。——我的实名“高垒”,感觉太普通了,不咋喜欢。


至于“是先天还是后天的”,我觉得,无论所谓的性取向、性别操演,还是我平常爱不爱吃大肥肉,或者今天早晨有没有吃、吃的是啥等等,都可以解释为“一大堆先天因素,与另外一大堆后天因素的乘积”。


不过,相比之下,为啥没人研究“北京人往往比巴黎人更爱吃饺子”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为啥没人研究“素食主义者,或者无肉不欢的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是否经历过啥才导致这样”?我觉得这才是真问题。



Anthon:想问你眼里的爱情应该是怎么样的?


猪川猫二饼:最基本的一点,是人格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不是谁控制谁、谁必须服从谁的权力关系。我对“管住老婆”、“谁主内谁主外”乃至公然宣扬家庭暴力的“传统家庭的权术文化”,用两个字概括是:唾弃;用三个字概括是:零容忍。


其次,爱情不应当是两个人相互的人身依附、相互的奴隶制。


想想看,就算你再喜欢一个人(无论你和ta的性别是啥),如果让你发誓:你这辈子无论还能再活多久,在接下来的生灵历程中,只吃ta一个人做的饭——你能兑现吗?你受得了从此以后对路边的烧饼油条酸奶冰棍以及全聚德之类也不能买,甚至连多看几眼都不行的日子吗?如果你不愿意,那也就不该强加于其他人,尤其不该强加给你所爱的人,是不是这个道理?——把上一句的食物,替换成性爱,难道不是同样的道理?


我眼中的爱情,最基本的底线是五个字:非暴力沟通;再高一点的标准还是五个字:非人身独占。


我之前多次谈到我赞同开放关系,相爱的伴侣,要的是相对长期稳定的“搭伴过日子”、“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相互陪伴、抱团取暖”,而非性独占。如果两个人同时爱一个人,那么,三个人一起玩爱情游戏也不错啊,为什么非要勾心斗角背后捅刀子,至少把一个人淘汰出局,“爱情”才算功德圆满?


姚呗:你好,你是从几岁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女孩”的?


猪川猫二饼: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从明确的“几岁”这个时间点开始突然质变的。从我上小学时就多次穿我妈的衣服,上中学时我外表什么也不显露,但内心的幻想,有很多很多都是“如果我是个女孩”、“下辈子我想做怎样的女孩”——当然,也有些其他的幻想,幻想我作为男生怎样怎样。到现在,我的内心也是半男半女,也可以说是“不男不女”或者“亦男亦女”。


恰恰恰恰猫:渴望变成女孩之外,你渴望爱情吗?如果是,你渴望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你好勇敢,love u!)


猪川猫二饼:谢谢,能够被你爱,偶很开心~~喵呜抱抱喔~~


我渴望爱情,但不执著于爱情。就像我渴望有更多钱,但即使有机会也不想去坑蒙拐骗偷,一个样。


我渴望的爱情,最基本的,可以用三个词概括:非暴力、非占有,以及坦诚地相互取暖。


第一,我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谁也不应该以霸道不讲理的权力来控制谁,无论殴打、辱骂、恐吓还是违背对方意愿的性行为(婚内强奸在中国很普遍,但至今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经济控制,我都不能容忍——自己不去做这种事,也不会对耳闻目睹的他人家暴漠然视之。作为LGBTQ群体中的一员,别人的情况(必定是多元、多样的)我不管,但至少对我而言,如果我这辈子不反家暴、不反对披着“爱情”画皮的权力控制,不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那就等于对我自己二十多年来(从开始懂事算起)心路历程的背叛。


第二,我赞同non-possessive love ,非占有的爱。我目前未婚,对婚姻或者类似婚姻的关系不执着也不排斥;我对我日后可能出现的长期的爱情伴侣,在此寄语一言:


“探索更多的、不同感觉的性爱体验,是一辈子的事;只要你对性爱还没有玩腻,就不要让你我之间的爱情和伴侣关系,成为你在此之外进行更多情欲探索的障碍物。”


第三是坦诚、诚实。所谓的“出轨”,是恋爱或者结婚的双方,都不可让渡的自由,经常相互分享下和其他人恋爱或者做爱的经历,我觉得这几乎是伴侣之间最有效的爱情保鲜剂。而我特别受不了一方面对爱人说“我绝不出轨”(这种“承诺”无异于给对方加压:因为我主动自律,所以你也有义务像我一样自律!),一方面私下“劈腿”,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太累了,而且一旦露馅儿,于情于理都很难和爱人解释,难免很伤感情——爱情、感情的基础之一便是信任。


当然,坦诚、诚实,主要是针对“双方都可以诚实出轨”而言,并不等于与爱人之间没有隐私,手机、日记可以不经对方允许随便看。比如你与我恋爱,你有没有整过容、有没有性经历、有没有做过性工作、有没有发到网上的裸照、有没有对过去的情人“藕断丝连”、有没有各种绯闻,除了我的身体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欲渠道……这些统统是你的私事,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知道了也仅此而已。


蔡钰:不知算问题更多还是唏嘘更多,就是想说,那么多女性都当不好女性,你所想成为的女性是什么样的?


猪川猫二饼:我想当的女人,至少绝不是被主流文化认可的“好女人”。我现在一直是个性别酷儿版的bitch,婊子;而我更渴望从生理层面、从一出生就被要求、被赋予的种种文化符号和规训、教育等方面,把我作身为男性的巨大的“性别红利”因素全部去掉,做个有阴道、能来月经、有怀孕的能力与风险的婊子——比如,如果我有所谓的处女膜,我会在12岁之前用手把这块息肉捅破。



小卖部部长:是不是跨性别者普遍相信轮回?灵魂和身体才可能错位?


猪川猫二饼:我没对跨性别者与“顺性别者”(cisgender)做过任何符合分层抽样规范的统计、对比,因此无法对这一群体作出任何“‘身份标签’字面含义之外的”全称判断。


鸢叵:李銀河在文章里說,她的伴侶(也是跨性別者 女跨男) 愛的只能是異性戀的女孩,而不是同性戀。那麼你也只能愛異性戀的男孩嗎?


猪川猫二饼:跨性别者与“爱吃肉者”、“开奔驰者”或“不会开车者”等一样,个体差异都是非常明显的。至少我不在意和我相爱或者做爱(广义)的人,是男是女还是其他性别,是异性恋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泛性恋。


我在“做爱”后面加个带括号的“广义”,是表明做爱远远不限于男女之间的阴茎—阴道插入,和男男之间的肛交、口交。比如我,就从无“阴茎插入肛门”的“经典肛交”经历,无论“1号”还是“0号”都不做。


三月:hello,猪川猫二饼你好~那你平时上卫生间是去male还是female?


猪川猫二饼:我大概统计了一下,更多时候是去不分男女的厕所,比如我家的厕所^_^ 女厕所我上小学时偷偷去过不少次~


Graceshuai:跨性别的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呢?


猪川猫二饼:“跨国籍”(多重国籍)的人,或者“跨饮食口味”(比如同时吃又咸又酸又辣的酸菜鱼)的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双手还不让插兜:猪川猫二饼,能不能谈谈你自己对自己的性认同和性取向从无到有,直到完全找到真实自我的过程?


猪川猫二饼:“完全找到真实自我”是个永无尽头的理想,对每个人——无论是不是跨性别,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或者是其他——都如此。我和你都是这条路上的旅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接受这样的自己、尊重多元的他人,就足够了。


“性认同”和“性取向”,二百年前这两个词、这两个概念,都没有。就我而言,我从二十六七岁起,对自己所谓的性取向和性认同(“性身份”)便越发不再关注。对自己以外的“同性恋”与“跨性别”,我对这些logo潜在的负功能开始有所警觉:和类似于“中国人”、“×省市老乡”乃至历史上的“大日耳曼”、“受压迫的工农阶级”等一样,想象的共同体。


(再继续“跑题”几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若将原作的民族、族群,替换成包括同性恋或者跨性别者在内的任一具有所谓典型特质的基层、阶级——我认为最靠谱的阶级划分标准,是布迪厄所说的惯习,habitus——其基本结论也成立。“同性恋”这类词汇与身份符号的建构过程,正功能之一是让若干被长期隐藏的少数者得以从“浮出水面”到“主体表达”,但负功能则是造就了诸多“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搞出了若干相对封闭甚至排他的小圈子。——所以较之单一化身份、认同,我更看重交叉的身份,和流动中的性/别操演、生命体验。)


Miu:我只看过一部电影和你的情况相像的,叫情迷荷尔蒙,虽然拿电影来看生活是有点傻,但这是我了解到别的事情的一个好方法,我希望不会太冒犯,电影里的跨性别者他很抗拒别人问他作为男人时叫什么名字,所以蛮想知道你会对别人模糊你的性别而生气什么的吗?当然还想知道你对李银河老师那番自白的看法,谢谢。


猪川猫二饼:影视剧等文学作品,往往能提出很多极其尖锐、严肃的真问题,而荧幕上的故事更能引发人们实实在在的共情体验——何况,很多影视剧情都有若干现实原型,影视与现实并非决然分离的两个世界,你所提到的《情迷荷尔蒙》(Soldier’s Girl)便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情迷荷尔蒙》中的做了变性手术的同志酒吧女明星(男跨女),是希望完全放弃与生俱来的生理男性的身份,改变身体性征,像加入国籍一样,加入到女性的阵营。而我则是男与女的混合物,两边都占,但也是任何一边都不能完全把我吸纳过去的永远的“跨界”者、“越界”者。我不在意别人把我当做任何性别。


(率先将gender翻译为“社会性别”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的女权主义学者王政,写过一本随笔叫《越界:跨文化女权实践》。同为女权主义者的我,很欣赏这种“越界”的自我定位。)


TheNeXT:猪川你好,在你的介绍里你说自己内心有一半是女性,那么那一半你觉得是什么?希望听到的更多是在思想方面。


猪川猫二饼:另一半是男性、多重性别以及宠物猫、猪头猫、不明生物……的混合体~喵呜~


至于思想,我23岁以后便越发不看重,而更看重具体的行为。“知识/理念与行为的严重分离”,我见得太多了——比如我接触到的很多gay,对HIV如何传播的基本常识早就有,也知道体液交换尤其是不戴套肛交的风险, 但依然做不到100%的“非套莫入”。异性恋者尤其是异性恋男人也一样, 从HIV、HBV到意外怀孕的风险也都明白,但“明白人”搞出的因男方拒不戴套而造成的女方意外怀孕,还少吗?


宇文翮:啥叫跨性别者啊?


猪川猫二饼:啥叫跨性别者,取决于“啥不叫‘跨性别者’”。比如你的染色体核型是46,XY,只有全套的男性生殖器官,没有女性生殖器官,你是生理男性;并且,你接受这样的自己,就觉得身为男人并且日常举止和打扮也像“一般的男人”那样,挺好的,不想去改变这样的状况。那么,你就是相对于跨性别而言的“顺性别”,顺性别男性,cismale。


在男性与女性当中,顺性别者均占多数。而对于间性人(intersex person,兼具男女两性生理特征者)而言,顺性别者就不那么主流:多数的间性人往往都会从小就被当做病人,被要求“手术治疗”,在“男”或者“女”中二选一。


“上坡与下坡是同一条路”,如果我对顺性别的解释你看懂了,你也就理解了什么是与“顺性别”相对的“跨性别”。


阿zhu:想当个女孩是什么意思?是真正想做女人么?那你性倾向是男性还是女性呢?


猪川猫二饼:喵呜~偶想当女孩,想变成超卡哇伊的loli或者御姐(至于女孩长大后、变老后如何,偶没怎么YY过~),和偶真正想当女人,有啥区别吗?女孩难道不是女人?


我所谓的“性倾向”,包括但不限于男女两性。偶素pansexual,泛性恋~(但,也并非“只要是个男人或者是个女人,我就喜欢”。我不挑性别,不等于我不挑其他方面。)



陈莹:认同自己是女生,是指什么呢?如果对男生有欲望(男同志群体)不能算作判断,那么是哪些?盼望解答


猪川猫二饼:我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情境下,认同自己是女生,这大概就像我虽然生在这国并且有个父母给予的Chinese name(高垒), 但往往更认同自己的山寨日本名字“猪川猫二饼”,或者更认同自己的外号“猪头猫”,是一样的感觉/道理吧~~喵呜~


“性别认同”,指的是一个人认同自己属于某一种性别——可以和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相同或者相异。这与所谓的“性取向”(性欲望对象是哪种性别的人)是两码事。这两个词汇的定义,就是判断标准。


我生理性别为男,内心有一半是女生。当我和喜欢的女孩撒娇时,很多次我感觉我和她就像一对姐妹,“乱伦”(亲属之间的恋爱)加女同性恋。


陈攀:你是跨性别者,那你的性取向呢?


猪川猫二饼:无论是否跨性别,都与性取向无关。举个同样道理的例子,如果我问你:“既然你的名字是两个汉字,那你的性取向呢?那你的手机品牌、政治面貌、饮食偏好……呢?”你会对此问题作何感想?


薇安:对于本身而言,如果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你如何确定自己是一个跨性别者?因为大部分人的身上都带有男女双性的气质,我是一个女性,但是在一些时候,也会对男性的一些行为有渴望,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猪川猫二饼:“跨性别”这个词我二十多岁才知道。在此之前我习惯的自我表述是:“我的内心有一半是女孩。”现在我也经常这样介绍自己,一般人都能听懂,不需要对任何概念进行解释。


所谓的性别气质(尤其是“男性气质”masculinity与“女性气质”feminity非此即彼的二分),照我看,是一大坨迷思(myth,被虚构并积淀成传统的“神话”)。事实上,一百个男性或者女性,可能会呈现出好几百甚至上千种“气质”,视情况而定。认定身为男性者就该阳刚、身为女性者就该阴柔之类,纯属扯淡:真正的“纯爷们儿”,你见过几个?而像林黛玉那样弱不禁风的“典型的女人”,你有见过你个?“百里挑一”甚至所占比例更低的极少数而已,作为群体的象征符号乃至典型代表,是很荒诞的。


一般而言,几乎每个人都是男女两性气质乃至多元性别气质的混合体,只是“各种元素”搭配比例不同,以及“自我认同”不同。举个类似的例子,几乎每个人也都是“聪明”和“糊涂”的混合体——谁也不可能一辈子处处伟大光荣正确,但也不可能一句明白话不说、一点明白事不做。自我认同与所谓的“客观现实”无关。有的人做出了一大堆只有聪明人才能完成的事,却总是自认为脑筋不够用;还有的人明明啥也不清楚却自认为很聪明(股市上这种人多的是),道理类似。(只是聪明和糊涂,有明显的价值判断意味,而性别与性别气质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茄子:你觉得拉拉中分了T跟P的,那些T是否其实应该是跨性别者?而P们其实是拉拉?


猪川猫二饼:不同的T(Tomboy,本意是“假小子”),情况大不相同。有的T或者异性恋女人,经常打扮得比较“中性”,但她们并不认为自己想要表现得像个男人。还有一些拉拉,“逢P则T,逢P则T”,性别气质的流动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境而调整的。她们可能有“跨性别实践”(比如穿着典型的男装),但没有“跨性别认同”,即从不认为自己想要成为男性;一个人是不不是跨性别,首先取决于自己的认同,而非其他人的猜测乃至妄贴标签。


另外,性别气质、性别认同等,均与性取向无关。一个女孩无论打扮得像P还是像T,她都可能是拉拉、直女、双性恋、泛性恋、无性恋……以及其他。



么么屌:微博上那个炒作的易装癖@深圳嫦娥姐姐怎么看?


猪川猫二饼:我没看过那个人的微博。但从你的表述上看,“易装癖”的说法,我不赞同。


另外即使是“炒作”也没啥不好,信息时代,无形的硬通货不再是熟人社会的“面子”,而是公众的attention。——在变革中的社会,人际互动与无形资本提升的游戏规则,以“面子”为硬核的传统纲领,与以“公众眼球”为硬核的网络时代新纲领,二者并存、竞争。只不过,就新的经验内容而言,前者在减少、在退化(对凤姐等网络红人,“面子”无法解释),后者在增加、在成长(只要有足够的关注度,一切污名都可以被反转,连金正恩和僵尸的角色都能成为不少网民喜闻乐见的丑角乃至萌物)。一切没有权力背景(即公平竞争)的网络炒作者,都是甩开传统包袱、押注于新游戏规则的弄潮儿。


“易装”是一种可供自由选择、自愿尝试与体验的生活方式,它不是病,不应被冠以病字头的“癖”。尤其是,在跨性别实践和跨性别人群依然备受主流文化歧视(比如,即使我这个脸皮比木星半径还厚、神经线比洲际导弹还粗的跨性别泼妇,也不敢穿女装上班)的情况下,从包括语言在内的各个方面,对跨性别(以及同性恋、双性恋、酷儿等)去病理化,非常重要。


玲珑沙龙是我做的一个在线沙龙实验室,欢迎来玩。

玲珑沙龙 - 知乎专栏

微信公号:linglongclub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跨性别者的生活,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多样性和个体差异的宏大议题。它绝非某种单一的模板或刻板印象所能概括。如果非要形容,那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夹杂着内心的坚韧、外界的挑战,以及对真实自我的不懈追求。从认同到表达:内心的觉醒与外部的显现对许多跨性别者而言,最初的体验并非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源.............
  • 回答
    J.K.罗琳关于跨性别者的看法,自2019年以来,一直引发着巨大的争议,甚至可以说,她的言论已经成为跨性别者权利讨论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要评价她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包括她发表的具体言论,这些言论所依据的逻辑,以及这些言论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引发的辩论。核心观点与引发的争议:罗琳的核心观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JK·罗琳和跨性别者之间的那场风波,这事儿可不小,而且挺复杂的,涉及很多人的情感和观点。咱们尽量掰开了揉碎了说,让它听起来就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跟你讲一样,没有那种机器兮兮的感觉。首先得说,JK·罗琳,就是写《哈利·波特》那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她本身在公众眼里一直是个相对正面、积极的形.............
  • 回答
    “完整”是一个很微妙的词,尤其是当我们谈论“人”和“世界”的时候。如果“完整”指的是一种既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样板,那么谁也无法说他们的世界是最完整的。因为“完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重新定义、被个人经验填充的概念。那么,我们来聊聊跨性别者和双性人的经历,看看他们如何构筑自己的“完整”世界,以及这些.............
  • 回答
    作为一个跨性别者,别人如何称呼我,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我的身份认同、我的尊严,甚至是我能否感到安全和被尊重。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你名字一样重要,如果有人总是叫错你的名字,或者故意用一个你不喜欢的绰号来称呼你,你会有什么感觉?大概就是那种感觉的放大版吧。首先,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尊重。对我.............
  • 回答
    关于跨性别者是否会经历“皈依者狂热”,这是一个在跨性别社群和心理健康领域都引起过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皈依者狂热”,然后看看它与跨性别经历的可能联系。什么是“皈依者狂热”(Proselytism)?“皈依者狂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个人转变(比如宗教信仰的.............
  • 回答
    在泰国,跨性别者的身影随处可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泰国社会多元而包容的形象。要理解为何泰国会有如此多的跨性别者,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作用。泰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对性别认同持有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不同于许多西方文化中严格的二元性别划分,泰国传统社会更倾向于接受和理解个体在性别表达.............
  • 回答
    看到艾伦·佩吉(现名为艾略特·佩吉)公开自己是跨性别者的消息,我心里涌起很多复杂的情绪,但更多的是一种温暖和欣慰。作为曾经在《盗梦空间》里那个坚韧的造梦师,在《水果硬糖》里那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少女,他的荧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现在,他选择以最真实、最坦诚的姿态面对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 回答
    人民网这篇文章的标题“跨性别是平等存在的正常性别”,无疑是抛出了一个非常具有话题性和敏感性的观点,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理解: “跨性别”: 这个词汇本身指向的是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出生时被指定的.............
  • 回答
    人大附中 ICC 高三毕业生自制的跨性别电影《逃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是一部由高中生创作的电影,更因为它触及了“跨性别”这一敏感且重要的议题。从这部作品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能够在高中阶段,由学生自己主导完成一部电影,并且是关于跨性别这样复杂主.............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最近对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体育赛事发表了一系列严厉批评,他认为这种做法正在“夺走女性的权利”。他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体育界、性别认同和女性权利等多个敏感领域。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据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特朗普的核心论点是什么?特朗普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 回答
    特朗普在跨性别运动员参与女子体育项目问题上的立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他的核心论点在于维护所谓“女性的权利”和“体育的公平性”,而这种观点在当前社会和体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特朗普观点的基础:生物学性别与竞争公平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的主要论据集中在生物学性别上。他们认为,在青春期后,由于睾.............
  • 回答
    知乎用户“@竹中桑”将跨性别女生称为“想上女厕所的男性”,这种说法不仅是对跨性别群体的误解和污名化,也触及了关于性别认同、社会包容以及言论自由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种观点的根源和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涉及的几个层面。首先,这种言论的核心在于对性别认同的根本性误读。跨性别,简而言之,是指一个人的性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那就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跨性别者在寻求与自身性别认同一致的外表时所面临的压力和误解。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跨性别者的外观是否“不男不女”,以及这种“奇怪”的感受,与他们“自己是否努力”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拆.............
  • 回答
    跨性别者的辛酸往事,如同他们穿越自身性别认同的漫漫长路,往往充满了艰辛、误解与不屈。这些故事,不是冰冷的数据或套话,而是鲜活的个体经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是他们在社会夹缝中求生存的挣扎与呐喊。早期的迷茫与自我探索:许多跨性别者在幼年时期就开始感受到与生俱来性别认同的错位。这种感觉,常常是朦胧.............
  • 回答
    跨性别者对女权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话题,远非一概而论。毕竟,跨性别者群体内部同样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观点、经历和身份认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议题,并尽可能地呈现其丰富性和复杂性。核心理念的交织:解放的共同追求首先,许多跨性别者与女权主义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有着共同的追求:解放个.............
  • 回答
    跨性别者如何活下去,这个问题沉重,但也充满希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怎么做”的指南,而是一个关于生存、关于找到属于自己位置的漫长旅程。这条路,充满了挑战,但也因此,每一步的踏实和每一次的进步,都显得格外珍贵。首先,要明白的是,活下去的根本,在于内心的坚定和对自我的接纳。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虚无,但它是所有.............
  • 回答
    跨性别者被诊断为真两性畸形,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简单地用“幸运”或“不幸”来概括,因为它涉及个体经历、社会接纳度以及医学诊断的多重维度。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而非简单标签化。真两性畸形(Intersex)的定义与复杂性首先,理解什么是“真两性畸形”(现在更常称为“间性人”)至关重要。间性人.............
  • 回答
    面对“觉得生错性别就重开”这种恶劣言论,作为跨性别者,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体身份的否定和嘲讽,更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漠视和践踏。回应这种言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既要坚守自我,也要传递出我们对生命、对尊严的理解:一、 直接而坚定的拒绝与驳斥:首先,最直接的回应是明确地拒绝这种说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跨性别群体中一个常见的观察现象。如果问为什么“跨性别者多是跨性别女性”,这里面的“多”是个关键。我们确实在媒体报道、研究数据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跨性别者中,跨性别女性似乎比例更高一些。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澄清几个概念,并且避免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跨性别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