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外地人在上海买了二十几套房算不算本地人?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不少人心坎里。一个外地人在上海买了二十几套房,他算不算上海本地人?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本地人”这三个字,在不同语境下,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从户籍和官方定义来看:不算。

在最直接、最官方的意义上,上海本地人是指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户籍制度是划分地域身份的一个重要依据,它与很多福利、权利和义务挂钩,比如落户、入学、社保、医保等等。即使你能在上海拥有再多的房产,如果你的户籍不在上海,在法律和行政意义上,你仍然是外地人。

想象一下,你去参加一个上海本地居民才能享受的特定社区活动,或者需要办理一些与户籍直接相关的政府事务,户口本上的地址会立刻告诉你答案。这就像你去一个俱乐部,即使你买了很多会员卡,但如果你没有被正式登记为会员,你依然不是会员。

从经济和生活层面来看:复杂,有点模糊。

但是,如果我们将“本地人”的定义放宽一些,放到经济活动和生活居住的层面来看,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经济贡献与影响力: 买了二十几套房,这绝对不是小数目。这个人不仅在上海进行了巨额的投资,也意味着他在上海的经济活动中有很强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他的购房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税收、金融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说,他以一种非常实质的方式“扎根”在了上海。
居住和生活方式: 一个人买了这么多套房,他很可能在上海有不止一个住所,或者将这些房产用于出租、投资、自住或给家人居住。这意味着他很可能在上海有长期的居住安排,并且他的生活圈、社交圈、消费习惯等,很大程度上会围绕着上海展开。他可能每天都在上海的街道上穿梭,享受上海的公共服务,甚至可能像许多上海本地人一样,抱怨上海的交通拥堵。
身份认同: 这是一个更主观的因素。这个人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他是否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上海,是上海的一份子?他可能会说:“我虽然不是上海出生,但我在上海生活、工作、投资,我都把上海当作我的家。” 这种自我认同,往往比户籍更能反映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归属感。
社会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根据一个人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工作、和谁交往来判断他是不是“本地人”。如果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和上海的邻居、同事、朋友有深入的交流,他可能在潜意识里就被视为“融入了当地社会”的“自己人”。

所以,结论是什么?

在官方意义上,他不是上海本地人。但如果我们将“本地人”理解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包含经济上的深厚联系、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融入和自我认同,那么他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在很多方面比一些“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更能体现出对上海的“依恋”和“参与”。

可以说,他是一个在上海拥有极高经济价值和潜在生活影响力的外地人。他可能享受不到上海户籍带来的所有福利,但在经济活动和实际生活层面,他对上海的贡献和融入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持上海户籍但可能并不怎么活跃在上海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人。

这个问题最终也折射出,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本地人”这个概念本身也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和模糊。户籍是一道线,但经济、生活和情感的连接,同样能画出另一张更复杂的图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买了20部iPhone手机,算Apple 公司的股东吗?你不会讲英语,在唐人街的职业是道士,算美国人吗?反正市场调查公司不会算你。你分不清在美国老百姓的习惯中,乔治华盛顿是 American,而坐牛酋长是 local。所以你去美国问,“我什么时候能成为 local 啊?”人家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全美国意义上的 local 是不能成为的,是种族的,天生的。而 American是可以成为的,只要你认同美国的文化。同理,你首先要知道,在上海,“本地人”是不可能“成为”的。而上海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文化而“成为”。上海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就是:房产多,并不能赢得尊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