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毛派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控制区的人民与印度其它地方的人生活上有什么不同吗?

回答


印度毛派(主要指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及其分裂派别)在印度的某些地区确实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控制区”,但这些区域并未形成完整的政权,而是以游击战和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存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印度毛派是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1. 控制区的定义与范围
印度毛派主要活跃于印度东北部(如阿萨姆、米佐拉姆、特里普拉等)及中央邦、恰尔肯德等地区,这些地区多为部落或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通过武装斗争在部分地区建立了“控制区”,但这些区域的控制力远未达到国家政权的水平。

2. 政权的性质与局限性
军事控制:毛派在控制区主要通过武装力量维持秩序,但政府军(印度军队)和警察仍对这些区域保持实际控制。例如,印度军队在东北部地区驻军,且在2017年后对毛派活动进行了大规模镇压。
政治合法性:毛派的“政权”更多是基于意识形态(如马克思主义、土著权利)和地方自治诉求,而非国家层面的政权。他们并未建立常设的行政机构或法律体系。
实在上,毛派的“控制区”更像是游击战的据点,而非独立政权。

3. 历史背景
印度毛派的兴起与20世纪60年代的民族主义运动密切相关,他们主张土地改革、部落权利和反对中央政府的“殖民化”政策。但随着印度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加强中央集权,毛派的活动逐渐被压制,导致其影响力下降。



二、控制区与印度其他地区的生活差异
1. 经济状况
控制区:
基础设施薄弱:控制区多为偏远山区,交通、医疗、教育设施严重不足。
经济依赖传统:居民主要依靠农业、狩猎或手工业谋生,现代化产业(如工厂、贸易)几乎不存在。
资源争夺:毛派控制区常因土地、矿产等资源与政府发生冲突,导致经济活动受限。
非控制区:
基础设施完善:政府控制的地区通常有较好的交通、医疗和教育设施,经济活动更活跃。
产业多样化:非控制区可能有农业、工业或服务业,居民收入来源更广泛。

2. 政治与安全环境
控制区:
武装冲突频繁:毛派与政府军之间的游击战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居民生活充满安全威胁。
政治压迫:政府军在控制区的“清剿行动”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引发人权问题。
非控制区:
政府主导:政府通过政策和法律保护居民权益,但可能因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需求。
相对稳定:非控制区的安全环境更稳定,但可能因经济不平等或政策偏差引发社会矛盾。

3. 文化与社会结构
控制区:
传统习俗保留:居民保留较多原住民文化,如语言、宗教和习俗,但受毛派意识形态影响,部分文化被边缘化。
语言与教育:部分地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水平较低,受毛派宣传影响较大。
非控制区:
现代化进程:非控制区居民更可能接受国家教育体系,文化与主流印度文化趋同。
社会融合:非控制区居民与印度其他地区(如北方邦、德里等)的交流更多,社会结构更开放。

4. 法律与权利
控制区:
法律执行困难:毛派控制区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居民可能面临法律不公或被政府军镇压。
土著权利:毛派主张保护土著权利,但实际执行中常因资源争夺而陷入矛盾。
非控制区:
法律体系健全:非控制区居民受国家法律保护,但可能因政策偏差(如土地征用)而面临不公。
权利保障:政府通过政策(如土著权利法案)保障少数族裔权益,但执行效果有限。

5. 国际与外部因素
控制区:
外部势力影响:毛派曾寻求外部支持(如中国、缅甸),但印度政府的反对外部势力介入导致其活动受限。
非控制区:
国家主导:非控制区的政策由印度政府主导,受国际政治影响较小。



三、毛派控制区的现状与挑战
1. 政府的镇压行动
印度政府自2017年起对东北部毛派活动展开大规模镇压,导致大量毛派领导人被击毙,控制区逐渐被政府军收复。
2020年,印度政府宣布在东北部地区实施“反恐法”,进一步限制毛派活动。

2. 毛派的衰退
随着政府军的镇压和毛派领导人的死亡,毛派的组织能力大幅下降,控制区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毛派内部也因分歧(如“人民战争”与“国家民主”路线之争)而分裂,导致力量分散。

3. 当地居民的生存状态
控制区居民在毛派活动期间可能因战争而失去土地、家人,生活困苦。
非控制区居民则可能因政府政策(如土地改革)而受益,但因经济不平等而面临社会问题。



四、总结
印度毛派并未建立完整的政权,其“控制区”更多是游击战的据点,而非独立国家。控制区与非控制区的生活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传统和法律保障等方面。随着政府的镇压和毛派的衰退,控制区的影响力已大幅减弱,当地居民的生活逐渐趋于稳定,但部分地区的社会矛盾仍需长期解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共(毛)成立了自己领导的人民政权,这个也是跟印度其他一些沉迷于“征收”的泛左游击队很不一样的地方。按照贾坎德邦一些“剿赤成功”地区的村民的说法,就是:“从前,党(指的是印共毛)会带村民坐下来开会,讨论和决定各种事情。”、“如果党杀错了人,他们会负责任。”而之后印度当局扶植起来的各种帮派则只知道烧杀抢掠、随便征发、互相残害、疑心暗鬼,把贾坎德邦沦陷了的赤区搞得乌烟瘴气。

2010年初去过印共(毛)最大赤区丹特卡冉亚(Dandakaranya)特区的民主人士返回城市之后,撰写文章,向我们描绘了印共(毛)领导的人民政权。这些著作包括2010年1月访问赤区的盖塔姆•纳拉卡所撰写的《在“叛乱”中心的日子》,还有2010年2月访问赤区的阿兰达蒂•洛伊(女)撰写的《与同志们同行》,等等。

印共(毛)最基层的人民政权是革命人民委员会(RPC),规模大概相当于我国的一个行政村,由若干(一般是3—5个)自然村的人民(总数平均不到1000人)在三年一度的选举中选举产生。每个革命人民委员会设有主席和农业、工商、财政、司法、防卫、卫生、公共关系、文化教育等委员。委员中,妇女约占40%,计划达到50%。

基层革命人民委员会是在印共(毛)成立以前就被其前身建立起来的(第一个RPC是印共(马列)人民战争派在1990年代创立的,2001年人民战争派九大之后建政过程加速),由印共(毛)党支部领导。

第二层行政区被称为区(Area),拥有1—2万人口,规模大概相当于我国的一个乡镇。区革命人民委员会(ARPC)由若干(平均为15个)革命人民委员会选举产生,任期同革命人民委员会一样。区革命人民委员会设有主席、副主席和各种部门,主席、副主席、财政部长和武装部长构成了它的常务委员会。

区革命人民委员会是在印共(毛)于2004年成立以后开始组建的(第一个ARPC建立于2004年12月),由印共(毛)区党委会领导,到2008年已经遍及全根据地,实现了“全覆盖”。

第三层行政区被称为地方(Division),拥有5—10万人口,规模略小于我国的一个县(但是比印度当局的县/district行政区要小很多,仅相当于印度当局的乡/tehsil级行政区)。地方人民政府(Jantanam Sarkar/JS)由3—5个区革命人民委员会选举而成。丹特卡冉亚的十个地方人民政府是:达尔哈(Darbha)、南巴斯塔尔、东巴斯塔尔、西巴斯塔尔、北巴斯塔尔、马阿德(Maad,即Abujhmaad)【以上六个地方大体上属于印度当局的查蒂斯加尔邦巴斯塔尔专区】、曼普尔、马因普尔【这两个地方也在印度当局的查蒂斯加尔邦境内】、北加地奇罗利、南加地奇罗利【以上两个地方属于印度当局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加地奇罗利县】。

2007年3月,第一个地方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到2010年为止各地方人民政府已普遍建立起来。印共(毛)地方委员会(地委)领导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在当地的活动的连排级人民解放游击军。

第四层行政区被称为特区(Special Zone),管辖整个(若干邦)边境割据赤区,有点接近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省份。丹特卡冉亚就是一个特区,管辖10个“地方”;也就是说2010年时,该地区已建立人民政权的根据地内拥有50—100万人口,而不是“一百多万人口”。我个人估计,印共(毛)鼎盛时期根据地总人口也不太可能超过两百万人。

到2009年,印共(毛)特区党委(特委)领导下的特区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和人民解放游击军第一营已经建立起来。但是,民主人士没有直接观察到他们的活动。

民主人士观察的主要是基层革命人民委员会(RPC)和区人民委员会(ARPC),未能观察到更高级人民政府是怎样活动的。

首先,根据地内实行了土地改革,均分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注意只是在根据地如此,游击区则实行减租减息;游击区比根据地大得多,在丹特卡冉亚特区,游击区的人口超过400万人)。过去家庭内部不平等的土地占有关系也得到改革,妇女和年轻人也可以分得同样多的土地。

然而,仅仅是把土地一分了之不能够帮助部落民,因为他们严重缺乏水渠、耕牛和其他作物,有的还在采取游耕制。所以,RPC和ARPC还设法组织互助组(3—4户农民之间变工互助,互相交换等值劳动力),领导人民进行变工互助,以及兴修水利等等,促进小农经济向合作化的方向发展。

尽管如此,说“印共(毛)正在推广合作农场,成效显著”还是有些夸大其词。集体耕作的合作农场,当时运动的主要方向是成立互助组;至于合作农场看起来是由印共(毛)的党员、积极分子、群众团体或RPCARPC人民政权来在荒地上兴办的少数典型,办起来不到2年,而且仅仅在最核心的马阿德地方(该地是2001年人民战争派决定建立根据地后第一个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当然,合作农场起着示范性的引导作用,并起到帮助其他工作的作用(比如通过在“禁地”上开荒反对神权迷信、通过兴办妇女集体农场让妇女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促进妇女解放)。

人民政府还购买了拖拉机和耕牛,提供给缺乏生产工具的农民(还不清楚是出租抑或出卖)。此外还向农民发放种子和信贷。

其次,RPC和ARPC负责吸纳志愿者参加人民民兵和人民解放游击军(PLGA),并且负责领导人民民兵保卫根据地。但是,他们自从2004年以后已不再负责供给人民民兵和人民解放游击军的装备和给养,只是依然要负担人民民兵的行动开支。

特区和地方的人民政府则负责为人民解放军游击军提供给养等各种方面的支持。

第三,RPC和ARPC都履行司法职能,在根据地内维护治安、建立革命秩序。它们都设有司法部门,效率比印度当局的警察和司法部门要高得多。它们在处理治安和民事案件时,主要采取人民调解和批评教育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刑事案件,人民法庭主要是采取罚款或判决赔偿;对于严重的刑事案件,则判决劳动改造,设置劳改营对罪犯进行劳动改造。除了反革命案件外,废除了死刑;对反革命罪犯判处和执行死刑,需要特区或地方人民法院核准。

人民政府颁布了类似《临时宪法》的法律文件,其中规定了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RPC和ARPC兴办学校和医院。赤色区域内普及了五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建立了流动学校、编制了自己的课本,由党员免费施教。赤色区域内还开办医疗培训班,教育赤脚医生,给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人民政权并不反对其他人(包括宗教团体)到赤区来兴办免费教育,问题是印度当局却竭力阻止此事。

此外,人民政府还兴办艺术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杂志,发展地方文化事业。

第五,人民政权采取了众多办法来消灭赤区内的封建残余势力,推行新的婚姻法和财产法来解放劳动妇女和冈德人(一种部落民)等少数民族。

第六,人民政权还采取各种办法,尽可能振兴当地经济,突破印度当局的封锁和围剿。比如,组织人民同承包商和采购商集体谈判,提高当地特产(烟草等作物)的收购价和劳动者的工资;直接收购当地人民的农作物(如蔬菜等,但是没有实行专买专卖等经济统制),集中出售,提升在市场上的议价权;建设造纸等力所能及的小工业,推动当地工业化,如此等等。在赤色区域,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第七,人民政权赈济灾民。各个PRC每年都分别拿出数百上千斤稻谷赈济受灾群众。

人民政权的收入来源主要有:

向根据地和游击区内的企业征税,实质上可以视为一种营业税,一般税率是营业收入的5%,主要征收对象是建筑承包商;

农民缴纳的所得税,数量不多;

人民政权自己的农业、工商业经营收入;

打土豪的没收(在根据地已很少)以及司法上的罚款;

上级拨款,等等。

总的来看,印共(毛)的建政水平超过抗联,但远不及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

2015年前后,印度当局的“剿赤”大业在各地区都有不同的进展。比哈尔-贾坎德特区的人民政权大部分被敌人摧毁了(有机会的话我会谈谈“剿赤”成功以后的贾坎德邦现在变成了何种地狱),丹特卡冉亚特区也受到很大的摧残。尽管如此,印共(毛)坚持下来,并且2019年以后在丹特卡冉亚重新活跃起来。目前印度当局估计,丹特卡冉亚特区的印共(毛)仍有4500名干部、20000名党员,领导着55万人口的根据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