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的这次疫情大爆发,是否已经发生了ADE效应?

回答


关于印度新冠疫情中是否出现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效应的问题,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一现象在印度疫情的大规模爆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为了更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ADE的定义、新冠与ADE的关系、印度疫情的具体情况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抗体依赖性增强(ADE)?
ADE是一种免疫学现象,指当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抗体,在后续再次感染相同或不同病毒时,反而促进病毒进入细胞并复制,导致更严重的疾病。这种现象在某些病毒中较为常见,例如:
登革热:首次感染某型登革热病毒后,若再次感染另一型病毒(如DENV2与DENV1),抗体可能通过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增强病毒入侵,导致更严重的症状(如登革出血热)。
麻疹:某些情况下,疫苗诱导的低水平中和抗体可能增加病毒复制风险。

然而,在新冠感染中,ADE的现象尚未被证实是广泛存在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抗体与ACE2受体结合:新冠病毒通过刺突蛋白(S蛋白)与宿主细胞上的ACE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如果疫苗或天然免疫产生的抗体能够有效阻断这一过程,则可能降低感染风险。
2. 中和抗体的作用: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新冠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主要针对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通过阻断病毒与ACE2受体的相互作用来发挥保护作用。



二、新冠是否会导致ADE?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会引发ADE的研究存在争议,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其在人类中广泛发生。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动物实验中的初步研究:
在小鼠或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部分实验显示某些抗体可能通过Fc受体介导的途径增强病毒复制(如使用S蛋白抗体制备的疫苗)。
但这些结果多在高剂量抗体或特定实验条件下观察到,且未在人体中复现。
2. 人类感染数据:
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新冠患者因ADE导致更严重的症状。例如,在接种疫苗后出现重症的情况极少,且多数重症病例与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3. 病毒变异的潜在风险:
某些变异株(如Delta变种)可能通过更高的传播能力或免疫逃逸能力加剧疫情,但这一现象更多与病毒本身的特性有关,而非ADE。



三、印度疫情大爆发的原因是否涉及ADE?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和研究来看,印度疫情的严重性主要归因于以下因素,而非ADE:
1. 疫苗覆盖率不足:
印度在2021年中期的疫苗接种率较低(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导致群体免疫屏障薄弱。例如,截至2021年4月,印度仅约5%人口完成两剂接种。
2. 病毒变异(如Delta变种):
Delta变种(B.1.617.2)具有更高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导致感染率激增。其传播力比原始毒株高约3倍,并且可能部分逃避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
3. 公共卫生措施松懈:
在疫情初期,印度部分地区未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如封城、戴口罩),导致病毒快速扩散。
4. 医疗系统崩溃:
医疗资源不足(如氧气短缺、病床紧张)加剧了死亡率,但这是疫情的后果之一,而非直接原因。



四、为何会有关于ADE的担忧?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ADE在印度疫情中起作用,但以下几点可能引发担忧:
1. 疫苗研发中的潜在风险:
一些新冠疫苗(如灭活病毒疫苗)可能诱导非中和抗体或低效中和抗体。理论上,这些抗体可能通过Fc受体介导的途径增强病毒感染。
然而,目前主流疫苗(如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主要诱导的是针对S蛋白RBD的高效中和抗体,因此风险较低。
2. 早期研究中的争议:
部分动物实验显示某些新冠疫苗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引发ADE(例如使用未纯化的灭活病毒或佐剂不当),但这些结果并未在人类临床试验中复现。



五、当前科学界的共识
1. ADE并非印度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ADE在印度疫情中普遍存在。疫情的严重性更多与疫苗覆盖率不足、病毒变异和公共卫生措施有关。
2. 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得到验证: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药监机构均指出,目前批准使用的新冠疫苗在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显著ADE风险,且其保护效果明确。
3. 需警惕病毒变异带来的挑战:
虽然ADE尚未被证实,但病毒持续变异可能导致新的免疫逃逸或传播特性,因此仍需密切监测。



六、总结
印度新冠疫情的爆发主要归因于疫苗覆盖率低、Delta变种的高传染性以及公共卫生措施不足,并非由ADE效应引起。尽管新冠与ADE的关系在科学界存在一定讨论,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ADE是导致印度疫情严重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需继续关注病毒变异和疫苗效果,同时加强全球免疫屏障建设以应对潜在风险。

如需进一步了解ADE的具体机制或相关研究进展,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或《Nature》、《The Lancet》等权威期刊的最新论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步认为目前并不算ADE

(一个直观地判断就是,注射疫苗比例最高的医护人员并没出现大量的感染和死亡)。

不过我反对嘲讽别人“经常提ade的人根本不懂ade”,无他,嘲讽这东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加剧对立。

你懂,你就讲出来;你不讲出来,你又不让别人讲,还搞出个闭环逻辑来歧视公众,实在是无法理解。

这种逻辑就像:“你不是真正的xx”一样,无趣。

—————印度的问题是多样化的————

1,新突变株的缘故

印度此次的变异株是B.1.617,因为感染力高,杀伤力大,被很多人称为“蛊王”。

这个毒株最早是在英国发现的,但是在印度又开始发大招,搞了不少新突变。

Here, we report the isolation of SARS-CoV-2 of new lineage B.1.617 with several spike mutations from Maharashtra state,[1]

上图是这次变异株的新变异。

在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现的,是 B.1.617的新变异株,这些变异株的变异还发生在了spike结构点上,就是那个和人体细胞结合识别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毒株还有个问题是,疫苗对其有效性有所下降。


当然,不只是这个病毒株,印度可能已经超越非洲,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病毒库了,该有的他都有,不该有的他也有。。

Several variants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 (SARSCoV-2) [B.1.1.7(United Kingdom), B.1.351(South Africa), B.1.1.28 (Brazil P1, P2) ] have been reported in India during January to April 2021 [1,2].



除了上述原因,还包括

2,印度抗疫不力

这一点基本毋庸置疑。

3,印度检测能力提升

很有意思的是,印度爆出这么多,是因为印度检测能力提升的缘故,当然这背后有选举等原因,很多人已经介绍了。

不检测就没病,有道理。

——————ADE————

目前来看,新冠似乎不算是ADE,这一点 @极萨学院冷哲 已经描述的很好了,真要发生了,那死亡率或感染率会急剧攀升。

不过,我比较反感的是很多人对ADE嗤之以鼻,我不太清楚是一种傲慢还是一种无知。

经常看到什么"把ADE挂嘴边的肯定不懂ADE”之类的说辞,然后一点也不解释,装作很幽默,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科普态度,甚至会加剧对立破坏生态。
有的人故作高深,自诩专业人士,摆弄上几个看起来专业的名词,然后搞出一副你不懂,你不配懂的样子,其实挺搞笑的。这都2021年了,还搞出这种歧视,无语。

我见过不少大佬,那真的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愿意为普通民众去讲解,甚至连《走近科学》我都觉得是非常优秀的科普节目。

这个世界有知的人多一个,那么无知的人就会少一个,不好么?


但是,至少我知道,在学界,新冠ADE的关注度非常高。

以COVID-19 和ADE作为关键词,可以看到谷歌学术上有14700条记录。

虽然大家都认为目前新冠并没有出现ADE,但是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而且,很忌讳的一种认识就是机械的认为,ADE是一种0和1的状态。事实上,ADE是一个逐步过程。

作为一个多变异的个体,其实你很难确定是哪一个变异点让其发生了重大变异,这种变异我认为基本不存在。

事实上,往往是不断地积累,比如变异A让免疫抵抗下降一些,进一步逐步下降,直到积累到某个时候变异能够逃脱免疫。

变异B让病毒可以借助免疫亲和细胞一点,然后进一步亲和,直到某个时候累积到可以让免疫协助进入细胞。


这一刻什么时候出现?可能越来越近了

病毒变异越来越多

而且同一个毒株积累的变异也愈来愈多了,上图是带有多少个变异的病毒株统计图

大家看看这些蛊王们的变异积累速度。

有的病毒株上的变异快要达到基因组的1%了。

新冠出现到现在一年半了,可是我们看到的是这病毒愈战愈勇,也让人比较担心,而在更多的人群中扩散,极有可能加速进化。

病毒的快速进化并不是罕见例子,我这里人微言轻,所以就引用我们进化领域的泰斗吴仲义先生和中科院的蒲慕明院士的一篇文章的话[2]:

在2002-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就有研究观测到了这种发生在人群中的传染性的进化,即逐步进化出现了具有超级传染性的毒株。从病毒株的基因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收集到这种进化的证据。在SARS病毒中,最具侵略性的菌株在多个关键基因上存在突变,而这些突变需要时间来累积。通常认为在多数病人身上发现的占主导地位的单克隆是逐步形成的,它们最终可能进化成为超级病毒。同样重要的是,那些在进化树上累积了许多突变的样本,但数量上较少的克隆,有可能蓄势待发,在短期内变成优势克隆。

如果疫情持续下去,一直没能扑灭,那么在体内发生进一步快速进化,出现更夸张的变异株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有可能烈性毒株消失,最后平缓了,就像许多病毒最终毒性下降一样)。


这也是为何明明很讨厌印度,依然会帮助印度抗疫的问题,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了,就像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而现在,我认为这个外敌是新冠。

我们无法独善其身,这是已经被反复证明的事实,从去年到现在,不断地输入已经让人头大了。

———————什么是ade———————

看到评论区有人为ade是什么,这里就简单说一下。

ADE的全称是: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即抗体依赖增强。

比如有人感染了病毒,而该病毒其实是分为不同的病毒株。它如果感染了a病毒株,然后身体产生了A型抗体,可是好不容易痊愈,b病毒株来袭,Aa可以很好的中和而失去毒性,免疫细胞可以安全吞噬。Ab就没那么好了还具有毒性,但是免疫细胞还以为一样,准备吞噬Ab,结果就造成了Ab被当做无害的内容吞噬进去,最后感染了免疫细胞,于是b型病毒就开始肆虐。这种情况下,二次感染者反而比不上初次感染者。这就是ADE效应中的一种Fc介导的ADE效应。除此以外,还有补体介导的ADE效应等。

不管如何,ADE效应主要是针对二次感染的情形,当然,新冠中是否存在ADE效应,尚且未知,但是不能忽略这种变异会出现,毕竟新冠病毒到目前已经有数百个突变株了。

而ADE效应有个特点,就是如果二次感染后,那么年轻人的免疫越强,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1]Yadav P, Sapkal G N, Abraham P, et al. Neutralization of variant under investigation B. 1.617 with sera of BBV152 vaccinees[J]. bioRxiv, 2021.

[2] 吴仲义蒲慕明:当病毒进化远快于信息传播,期刊要有所作为tech.sina.com.cn/roll/2

user avatar

我觉得人们对当前印度疫情的严重程度,还没有一个足够清晰严肃的重视。

对于当前印度疫情是否已经出现ADE效应,才导致印度当前疫情如此严重的可能性,我觉得是需要认真讨论的。

所以我今天文章会对当前印度这波疫情是基于“变异病毒再感染”现象的可能性,做一个深入分析。

希望能够让更多人能够重视这种可能性,也希望全球科学界能尽快对这种可能进行深入研究,尽快给出一个科学权威的研究结果。

跟新冠病毒的战斗是跟时间赛跑,是要争分夺秒的,对于这些比较危险的可能性千万不能反应迟钝。

(1)失控的疫情

印度的疫情继续保持创纪录增长,昨天印度新增确诊病例超过了37万例,再次打破了其保持的世界纪录。

连续8天每日新增30万+的确诊病例,这个数据看上去已经十分恐怖,更恐怖的是,印度实际感染数据是肯定比印度公布的数据要高很多。

印度当前的每日检测数量是接近200万次,按照当前每日新增37万例的确诊病例来计算,全国整体阳性率是高达19%。

而在印度一些大城市,比如首都新德里,阳性率甚至高达30%。

这么高的阳性率,意味着有大量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并没有被及时检测出来。

换而言之,印度的检测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病毒的扩散传播速度。

其次,印度过去曾经进行过5次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调查。

2020年6月,新德里进行第一次抗体调查,2.1万人样本里,新冠病毒抗体阳性率是22.8%。

2020年8月,新德里进行第二次抗体调查,抗体阳性率29.1%。

2020年9月,第三次抗体调查,抗体阳性率约25.1%

2020年10月,第四次抗体调查,阳性率是25.5%。

2021年1月,第五次抗体调查,阳性率是60%。

当时这件事情,还有新闻报道。

并且当时印度媒体为这个数据都在“叫好”,因为他们认为,新德里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已经实现了“群体免疫”。

我们结合着印度的疫情曲线图看。


印度去年9月份达到感染峰值后,新增感染病例就一直在下降,这并不是印度控制住了疫情,而只是因为出现症状并去检测的人数大大减少所致。

所以,印度的实际感染人数,实际上只取决于印度的检测能力,包括民众的受检测能力。

由于印度大量贫穷人口是得不到检测的,所以印度公布的这些新冠病毒数据,实际是非常虚。

但也能给我们从中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印度去年9月份的确诊高峰,是由于病毒在第一波急剧扩散,并且实际感染人数远高于其公布数据。

2、大量人得不到检测,但当时大多数感染者确实大多为轻症和无症状患者,他们不会去医院,也对医院造成不了医疗资源挤兑,所以就变成了庞大隐形新冠病毒感染人群。

根据世卫专家通过抗体检测的判断,这个庞大的隐形新冠病毒感染人群,是早先官方报告的20到30倍。

这也是前两天大量传播的新闻印度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比报告高20到30倍的新闻来源。

但很多人忽略了这则新闻的一个重点。

这并不是指,感染了最新变异病毒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5亿以上。

而是指去年感染了上个版本新冠病毒的这庞大“隐形新冠病毒感染人群”数量是高达3.5亿以上。

那么一直到今年2月份,印度这么多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却没有出现医疗挤兑,去年也没有听说印度出现这样到处都在街头火葬的新闻。

这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去年的“上个版本”新冠病毒,对印度来说却是只是个弟弟,在印度这个人口普遍年轻化,并且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高温状态的神奇国度里,去年那个版本的新冠病毒,确实在印度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很多印度年轻人,实际上去年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但因为大多数是轻症和无症状,所以他们没有去医院,也没有去检测,成为了庞大“隐形已感染人群”。

这也是为什么,新德里今年1月份的第五次抗体检测里,阳性率居然会高达60%。

那么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可以基于最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出一个很恐怖的结论。

那就是在印度当前已经可能有超过3.5亿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下,在这么多人已经存在新冠病毒抗体的情况下,仍然出现如此严重的疫情爆发。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在印度大流行的变异病毒,已经具备“逃脱人体免疫”的功能,也就是即使去年感染过新冠病毒,并且体内有抗体的印度年轻人,仍然会被这种变异后的新冠病毒所感染,并且出现比去年更为严重的症状。

如果说去年上个版本的新冠病毒,在印度面前是个弟弟。

那么当前在印度肆虐的变异病毒,印度在它面前,反而成为了弟弟。

新冠病毒,专治各种不服。

基于上面分析,我提出一些个人猜测。

(2)猜测

假设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印度已经有超过3亿人感染,在这么大感染基数下,群体免疫是行不通的,因为病毒会变异。

今年2月份印度就报告称,已经发现了240种变异毒株。

印度毫无疑问,成为了一个超巨大的“病毒培养皿”,大量的不同版本新冠病毒在这里交汇。

并且因为印度人口以年轻人居多,很多人出现这种长期感染各种版本新冠病毒的可能性。

感染病毒的时间越长,出现突变的概率越大。

而印度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就可能已经有上亿人感染过新冠病毒,这使得印度出现某种关键变异的毒株,几乎没有太大悬念。

并且,印度的环境给印度的病毒进化,提供了各种“进化选择压”。

根据进化论的“物竞天择”原理,病毒的进化也是存在适者生存现象。

人类和病毒、细菌的斗争,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漫长赛跑的过程里。

最早抗生素刚出来的时候,细菌的耐药性是非常弱的,所以抗生素效果非常好。

但随着人类几十年大量滥用抗生素后,细菌的耐药性开始不断增强。

这是因为细菌在进化过程里,那些耐药性弱的都已经被淘汰了,能不断存活下来的,都是耐药性越来越强的超级细菌,这些存活下来的超级细菌,得以进一步传播,在这里抗生素就成为超级细菌进化的“进化选择压”。

上个版本新冠病毒,在印度面前可能确实只是个弟弟。

印度的人口年轻比例非常大,并且气候炎热,所以去年即使印度检测数据完全不准的情况下,但大量感染者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患者,所以并没有出现医疗资源挤兑,更没有出现当前这样随便街头都可以看到民众火葬的场景。

但是印度这个环境,却给新冠病毒进化出这种“毒王”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新冠病毒为了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就得想办法进化出“增强对年轻人感染率”“学会逃避人体免疫”“即使有抗体也能感染”这些技能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报道里的B.1.617,就有这样的特点。

前几天央视也曾经出过一个新闻短片,专门报道了B.1.617的情况,其中就提到B.1.617含有15处突变,并且传染性强,可致免疫逃逸。

这里所说的免疫逃逸,就是逃脱已经存在新冠病毒抗体的人体免疫系统攻击,仍然可以实现“再感染”的可能性。

根据下面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对B.1.617这种免疫逃逸突变的情况,有一些了解。


所以,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猜测认为,当前印度这波疫情大爆发,很可能跟B.1.617这种变异毒株有关。

这是有一些数据支撑的。

根据印度方面的数据,在印度当前疫情最严重的邦,已经有超过70%的患者感染的是B.1.617新冠病毒,而在2月份的时候还只有16.1%,已经大大超过英国变异病毒的比例,成为主要毒株。

根据 @nesmto 在这篇文章里提供的数据。

他这篇文章里提到“这张最近几个月印度各毒株的占比变化图显示,B.1.617在近期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从时间线上与印度近期疫情大暴发重合。”

从他上面提供的这个数据图片可以明显看到,当前印度这波疫情的爆发,跟B.1.617的“市场份额”扩占比例是相吻合的。

(3)总结

所以我这样梳理下来,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猜测性结论。

1、实际上印度去年就在实践“群体免疫”,通过消极防疫,让大量年轻群体在不为所知的情况下感染了新冠病毒。

2、根据印度自己的抗体调查结果显示,截止今年1月份,印度恐怕已经有超过3亿人感染过新冠病毒。这个数字是通过印度五次新冠病毒抗体调查结果,至少有25%的抗体阳性率,推算印度整体感染率达到25%,按照印度总人口13亿*25%=3.25亿人计算得出,属于一个猜测值。

但按照今年1月份印度新德里的抗体检测结果,高达60%的阳性率来看,上面这个猜测值,可能还只是一个保守猜测。

3、印度这波疫情爆发,可能并不是完全没有感染过的人群,新感染新冠病毒。而是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出现被变异病毒“再感染”的可能性。

4、所以当前印度的庞大新增感染人数,实际上是变异病毒B.1.617的扩散速度。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上面这些结论都只是我基于一些事实数据的个人猜测,“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B.1.617是否更容易传播,从而推动了印度疫情暴涨。”

不过我认为当前对B.1.617导致当前印度疫情暴涨的可能性,我认为是一定要高度重视的,因为上面这些数据,已经足以说明这种可能性存在的概率是很高的。

我们还可以看其他数据,来增加这种可能性的论述支撑。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2月份,印度的整体检测数量均保持在每天100万次左右。

上面这张图同样是来自 @nesmto

可以看到,一直到今年4月份印度才从每天100万次的检测力度,上升到每天180万左右的检测力度。

印度之前并不是没有检测,印度的检测次数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所以新增确诊病例的暴增,只能说明印度这一波疫情出现严重症状的人数,远超过以前。

我们再看这篇报道的数据。

从印度氧气使用情况可以明显发现,当前印度疫情的实际严重程度是远超过去年的。

去年印度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听说印度有这样随处可见到处都是在街头火葬的新闻。

所以,我个人猜测,印度这一波疫情的爆发,有很大可能就是因为B.1.617这些变异毒株的大爆发所致。

事实上,这样的猜测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提出,现在很多科学家都有这样的担忧猜测。

比如上面这个剑桥大学的古普塔就同样有这样的猜测担忧,认为“有迹象表明已经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可以更容易地被这种毒株再感染”。

包括上面提到的知乎用户“nesmto”,他在文章里也提到“根据印度科学家2021年4月22日的文章,尚不能排除已经发生ADE效应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可以解释一个事实。

为什么新德里在1月份的抗体检测调查结果里,抗体阳性率已经高达60%,在这么多人已经有抗体的情况下,仍然会爆发如此严重的疫情?

根据上面那篇报道里提供的数据,新德里是所有城市里,新增病例最多的城市。

所以,有2000万人口的新德里,已经有60%人体内有抗体的情况下,现在仍然会出现每天超过2.5万人感染新冠病毒。(上图虽然标注的是每周数据,但我查到的数据,新德里现在每日新增确实是达到2.5万人)

要注意,这并不是检测数有多少人已经感染新冠病毒,而是那些出现了严重症状,需要住院的确诊病例人数。

根据路透社报道,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每4分钟就有1人死于新冠。

并且新德里当前存在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根据印度自己公布,新德里每天将缺口16061张带氧气的病床、约2877张重症监护病床和1450台呼吸机。

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已经有60%抗体比例的新德里,在这一波疫情里,可能出现很严重的“在感染”现象。

并且出现“再感染”的人群,重症患者比例远超过去年那波疫情。

这都可以说明,B.1.617这些印度变异毒株的危害性是远高于去年上个版本的新冠病毒。

并且,我们有理由怀疑,印度当前已经出现十分严重的“ADE效应”。

所谓ADE效应,是指感染某一种病毒,在体内已经有抗体的情况下,感染了这种病毒的变异版本后,人体免疫系统对新感染变异病毒“熟视无睹”,并且可能会加重感染症状的一种现象。

并不是所有病毒都会引发ADE效应,这需要结合变异病毒的效果。

我个人怀疑,B.1.617是有可能对已经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造成这种ADE效应的可能性。

当然,这在目前来说,仍然只是一种猜测,具体结论还是需要科学界的权威研究后,才能给出论断。

但我希望世界卫生组织和全世界科学界能够迅速全力动员并行动起来。

在当前已经至少有17个国家发现了B.1.617的感染情况下。

世界卫生组织却仍然把B.1.617列为“待观察变种”,而没有上升到“须关注变种”病毒。

这里不得不说,世界卫生组织这个反应是在太迟钝了。

印度当前公布的数据根本不靠谱,世界卫生组织必须抢在印度前面,去做提前反应,不能反应这么迟钝。

当前最需要世界科学界,对B.1.617这些变异毒株的危害性有一个足够科学权威的研究和结果,对于当前印度是否已经产生ADE效应,我认为是世界科学界必须认真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类历史上,真正消灭过的病毒只有天花一种。

在人类跟病毒漫长的赛跑斗争过程里,时间是需要争分夺秒的。

想跟时时刻刻都在变异的病毒,取得这场世纪之战的抗疫胜利,科学界的行动一定要更迅速一点,只有这样,疫苗的研发,才能追得上变异病毒的脚步。

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人们普遍把疫情的胜利希望,完全寄托于疫苗身上。

甚至有这种只需要依靠单一疫苗,就可以取得这场抗疫的胜利。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过于天真和乐观的,并且对新冠病毒的危害性没有足够充分认真严肃的对待。

《三体》里有这么一句名言“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面对新冠病毒,我们一定不能傲慢,也没有资格傲慢。

去年把新冠病毒当做弟弟的印度,包括之前的美国都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堂“不能傲慢”的教育课。

当前欧美国家是把所有希望完全寄托于疫苗身上,但我觉得不管是欧美国家还是科学界,对新冠病毒变异,包括出现ADE效应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还没有足够认真、严肃的去重视对待。

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们作为世界上极少是可以依靠严防严控,不需要依靠疫苗就把疫情控制住的国家,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本次印度疫情的大爆发,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千万不能因为有了疫苗,就麻痹大意,在全球完全解除对疫情的警报之前,我们仍然需要时刻清醒的高度警惕、高度提防。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希望能起到这种警示的效果。

======

做点补充。

大家最关心的是印度变异毒株对疫苗是否也会出现ADE效应的问题,这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权威的研究结果,但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疫苗对印度变异毒株的效果,具体大家还是得等科学的研究结果为准,在科学的研究结果出来之前,贸然去下定结论,我觉得是不可取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对印度变异毒株可能存在的巨大危害性要更重视,并非宣传疫苗无用论,这个得强调一下。

从科学角度来说,疫苗产生的抗体跟自然产生的抗体是不太一样的,二者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即使当前印度真的存在基于自然感染的ADE效应,也不能贸然就认为疫苗也会出现ADE效应。

这需要科学研究来给出权威结论,在此之前,我们最多只能猜测和怀疑

这一点还望大家能区分清楚。

但至少从上面这些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去年自然感染的抗体,已经对B.1.617这些最新变异毒株不起作用,印度的群体免疫防线已经被彻底击穿。至于是否有ADE效应,还需要更多数据论证和研究才行。

比在,目前普遍说法认为,灭活疫苗的安全性会高一些,我们国家的疫苗是以灭活疫苗为主,所以会比较安全。

但总体来说,我认为在当前印度巨大感染基数的情况下,我们对病毒变异可能产生的各种严重后果,是一定不能想当然的忽视,因为这种危险可能性一旦成真的话,后果太严重。

所以也希望科学界能加快对印度变异毒株的研究,给出权威的研究结果,这样才能打消人们的担忧。

这里也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疫苗身上,即使接种了疫苗,也仍然需要保持严格的防疫意识。

并且疫苗的研发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跟病毒做长期赛跑的。像我们已经开始针对变异病毒的研发这就非常好。(哪种还不知道,希望能尽快推进对印度变异毒株的研发)

只有在全面接种疫苗的同时,仍然全面严格持续的严防严控,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像欧美国家现在接种了疫苗后,就开始在防疫松懈,我认为是不行的。

跟新冠病毒还是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会比较好。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我们就事论事,既然大家这么关心ADE,那么我们今天就聊聊到底什么是ADE。


首先说一点,新冠病毒已经观察到ADE了。

准确的说,是在体外试验、动物试验上都观察到了ADE,人体身上还没有明确证据。

另外一点,出现ADE不意味着就会出人命,从试验层面出现ADE到对人体产生实质影响有一道很深的鸿沟。

就好比你体内有了抗体,但这跟你不会被新冠病毒感染是两码事。


我之所以之前一直不讨论ADE,主要是这个事情学术界也都在研究,涉及的知识又太过于复杂,整个知乎我就没看到有几个人能讲清楚的。谈这个就像一帮外行凑在一起探讨火箭烧煤是一个道理。有人说ADE本身是个非常专业的病毒学概念,前几年只有几个病毒学的大牛会提及,没先到现在这个概念最泛滥的是知乎、微博和朋友圈。


ADE全称是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这个你百度就知道的。但复杂的是ADE是如何产生的,这点我在知乎就没看到啥靠谱的回答,100个回答里面90个灌水,而微博上倒是有很多大牛认真回答过了。


要了解ADE,你要先知道新冠病毒的入侵机制。这张图我之前的回答用过很多次了,今天再用一次。

新冠病毒包含四种主要的结构蛋白:

-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简写是S)

-膜蛋白(M)

-包膜蛋白(E)

-核衣壳蛋白(N)


在这四种蛋白中,最重要的就是刺突蛋白(S蛋白)了。S蛋白包含S1和S2两个亚基,其中S1包含N末端域(NTD)和受体结合域(RBD)。新冠病毒通过S蛋白的RBD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ACE2结合,就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一样,新冠病毒打开了进入宿主的通道。


再说另外一个知识点,很多人以为新冠抗体是一种抗体,错了,其实它们是一大群不同的抗体,而只有少数一部分能真正地阻挡新冠病毒入侵,这就叫做中和作用。


抗体本质上也是一种蛋白质(免疫球蛋白,最重要的是IgG),长得像树杈似的,树杈部分用来识别和结合抗原,而这些抗原大多数是异己蛋白质。

进一步展开说,抗体又分为Fab(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和Fc(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两部分,前者与抗原结合封闭抗原表位,后者与各种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FcR)结合(比如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γRIIa,划重点,下面会提到),激活免疫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


说回抗体本身。当新冠病毒入侵人体之后,由于它本身有几种不同的蛋白,因此人体会产生不同的抗体。然而,并非所有的抗体都有抗病毒的作用。


比如新冠病毒内部的N蛋白,即便疫苗产生了针对N蛋白的抗体,但由于这个抗体无法接触到N蛋白,因此并不能发挥作用;

再比如新冠病毒表面的M蛋白和E蛋白,这两种蛋白并不介导病毒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因此相应抗体与它俩结合后,基本也不影响病毒进入细胞。


所以,只有S蛋白的抗体是真正能阻止新冠病毒入侵的,S蛋白抗体与新冠病毒S蛋白结合后,新冠病毒就失去了与人体细胞ACE2受体结合的能力。


你可能之前一直有听过中和抗体这个词,现在你知道什么才是中和抗体了吧?

(PS:即便是S蛋白上也会出现非中和抗体,这个今天先不说)


当你了解了新冠病毒结构和新冠抗体的基础知识后,我们再来说说ADE。


我推荐真正感兴趣、并且有一定基础知识的朋友去看看学术论文,可以从一些综述类的看起。比如Nature Microbiology发的这篇【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nd SARS-CoV-2 vaccines and therapies】就非常通俗易懂。

ADE效应在多种病毒上都有发现,比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麻疹病毒、猫传腹病毒(FIPV)和登革热病毒等,在人类冠状病毒家族里,我们也在体外试验中观测到了SARS和MERS有ADE出现。


但是不同病毒出现ADE的机制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有两种可能机制(实际上目前假说不止两条)。


第一种机制,跟巨噬细胞有关(注:巨噬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起源于单核细胞)。

对于像登革热病毒和猫传腹病毒这样的巨噬细胞向性病毒(macrophage-tropic viruses),出现ADE的关键是非中和抗体。

非中和抗体经由的FcγRIIa介导的内吞作用(忘了FcγRIIa是啥的翻回上文看看),增加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的病毒感染,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第二种机制,跟巨噬细胞无关。

对于像RSV和麻疹病毒这样非巨噬细胞向性的呼吸道病毒(non-macrophage-tropic respiratory viruses),出现ADE的关键是免疫复合物形成,但还是跟非中和抗体有关。

非中和抗体可与呼吸道的病毒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促进炎性因子的分泌和免疫细胞的聚集,补体级联的过度激活导致肺组织的炎性损伤,严重时甚至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临床上的危重症。


实际上,后者才是新冠出现ADE最有可能的机制。

这是因为目前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并不会在巨噬细胞内复制,抗体-抗原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才是新冠肺炎ADE最可能的机制,跟巨噬细胞无关。


那么新冠疫苗接种后,究竟有没有ADE?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是看试验是否证实新冠病毒是否出现ADE,二是看接种疫苗的人群是否有ADE。


先说第一点。简单来说,新冠在好几个体外实验中都证实有ADE,但是动物试验阶段并不支持新冠感染或者接种疫苗会在体内诱导出ADE。

今年年初杜克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应该是关于新冠ADE最有说服力的动物试验了。

已有一些新冠的单克隆抗体在体外试验中明群表明有ADE效应,但是即便直接给小鼠和猴子注射这些单克隆抗体,动物体内仍未表现出明显的影响,比如病毒载量提升和炎症等,相反还具有部分的保护作用。

可能原因有两点,一是如上所述,新冠病毒本身不能在巨噬细胞中有效复制,二是Fc介导的效应器功能发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于这个研究以及新冠ADE的其他动物试验,我强烈推荐大家关注博主via最后一次吃糖,他的微博写的非常详细)


再说第二点,目前所有国家的新冠疫苗,无论是III期临床试验还会真实世界研究,都没有发现接种疫苗人群的感染风险、重症率或者死亡率比未接种者提高,我们看到的数据都是降低或者大幅降低。目前在印度,也没有证据支持说那些已经接种疫苗的医务人员,比没接种疫苗的普通人群更容易感染。

印度变异体(B.1.617)最近这段时间被提到太多次了,但实质上印度疫情的爆发,主要还是跟社会管控因素有关,这个我之前也有详细说过了。而在现有的试验中,印度变异体也没有显示出比南非变异体更强的免疫逃逸。

像印度本土的一项研究就显示,康复者血清和疫苗接种者的血清仍然可以有效中和B.1.617。虽然研究结果发现疫苗接种者血清的中和B.1.617的能力确实下降,但是这个下降幅度限于2倍以内。这些研究支持在印度加快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要性。

所以综合来看,印度变异体的突变,既没有导致疫苗失效,也没有出现疫苗接种者或者既往感染者的ADE。


回到问题本身,一些网友并不是很了解ADE,担心印度疫情的ADE,实际上是担心疫苗带来的ADE,但是现在并没有证据支持这个观点,无论是疫苗的动物试验,还是在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或者真实世界的研究。

加快疫苗接种才是要紧事。

user avatar

有没有发生ADE效应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之前的病毒抗体对目前的双变异毒株免疫效果非常有限!

印度血清研究所,从去年夏天连续搞了几轮新冠抗体比例抽样检测,今年二月的最近一次抽样的德里民众(样本数有两万多)中60%的人体内都有新冠抗体;

这则新闻当时在印度国内是当正面新闻报道的,因为这个比例已经相当接近群体免疫的下限,结果现在印度还是爆发了第二波疫情,这基本可以看成群体免疫的经典失败案例,写进教科书那种。。。

另一方面印度每日的新冠筛查能力从去年爆发时,提升到日检测150万例后,直到现在提升也很有限,对于14亿的印度,这检测基本可视为抽样检测(青岛1200万人5天检测一轮,沈阳800万人3天检一轮,印度全国的检测能力还不如中国一个二线城市),近期的确诊病例大幅提高主要源于确诊率的提高,事实上印度的确诊人数曲线,更应该看成确诊率曲线。。。

目前印度的确诊率达到了30%,就算是有症状才去检测,想想有感冒症状的人,三成以上是新冠,这多可怕,再加上近期青年人感染率上升,以及印度目前高温并没有抑制病毒传播,总觉得这波疫情不简单!

再有既然之前的病毒抗体对目前的双变异毒株免疫效果有限,那么疫苗呢?

我觉得纵使国内实现了全民普打疫苗,在开国门这件事上还是要慎重!

user avatar

我又来更新了,我就更新下啥事AED,去年4月份,一年前我就解释过好多次了,咱们在来一次。

啥事ADE:抗体协助病毒进入靶细胞,提高感染率,这一现象就是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ADE)。

最早发现ADE是从登革热中发现的,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感染了以后大部分都会自愈。但是有登革热有4种类型,当你第二次感染如果感染了其他类型的登革热,就会发生非常恶化的情况。

原因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抗体的作用有不同功能,比如中和抗体就主要是中和病毒,使得病毒失去感染能力,另一些抗体虽然不能中和病毒,但是可以粘在病毒身上来引导免疫细胞吞噬。

按道理讲这个没毛病,但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病毒会突变的。假设假设你感染过病毒A突变,然后生成的抗体主要是针对A突变有效的,但是病毒有发生了B突变,即便它长的很像A,但是A抗体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的作用了。

那会造成什么情况呢?就是免疫细胞吞噬了被抗体标记的病毒,但是因为抗体不对症,病毒没失活,反而进到免疫细胞里开始大肆复制。明明是国军,结果成了带路党。大概就是这个感觉。

登革热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除此之外,ADE除了带路党还可能会引发其他的问题,比如还是说感染了A突变生成了A抗体,然后B突变来了以后,因为长的像A,免疫系统可能会认错病毒,认为又是A来了,然后坚持生成A抗体。同时又抑制了B抗体的生成。导致本来B突变病毒没什么威力,结果因为这么一堆免疫系统的骚操作下来反而容易翻车。

从实验室研究来看,除了登革热在动物体中经过验证以外,大部分都是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发现,HIV病毒、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还有包括SARS和MERS在内的多种病毒都发生过ADE现象。但注意体外细胞实验离体内环境还差得远。在体外测定中故意降低中和抗体的水平,以及缺乏来自其他细胞的先天免疫应答,可能会导致细胞培养物中产生人工ADE。

像冠状病毒中最常见的ADE反应的是,猫冠状病毒(猫传腹)。

我们关心ADE,是担心病毒在未来大规模变异以后造成疫苗的无效性,以及接种后反而可能发生的不良效果。所以科学家在开发疫苗的同时就考虑过可能存在的这些因素,从根源上努力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从目前全球监控的SARS-COV-2病毒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监控到大范围的,能产生ADE效应的病毒的突变,当然这个是需要持续关注的。

同时也有科学家认为,因为新冠病毒主要攻击是呼吸道表皮细胞和肠道细胞,所以很难产生ADE效应。

真的,科研领域对于COVID-19可能的ADE情况非常非常关注,如果真的有发现,立马就是一个大新闻,所以也不用担心偷着瞒着的情况。



我来更新了…

这么冷门问题怎么上的热榜,前边的回答都是什么鬼…

你们知道啥事ADE吗?知道如果发生了ADE以后会有多可怕吗?

以最明显的登革热为例,初次感染登革热死亡率不到1%(各地区统计数字不同),如果是2次感染,发生了ADE以后,死亡率会直线攀升到20%(各地区统计数字不同)。

如果印度真的发生了新冠ADE,每日死亡人数,按着现在印度每日新增30多万来算,那么每日死亡可能会有6到10万甚至更高。

那是什么概念?别说火葬场不够,如果是真的,现在印度就是人间地狱,尸横遍野,国本都没了。虽然印度在媒体上被渲染的各种崩盘,但还远达不到这种情况。

而且如果新冠病毒真的发现ADE的症状,最早发现的也是临床医生,或者是一线的科研人员,绝对不会是知乎或者微博上的键盘研究工作者们。


目前没有看到有关ADE的情况。后续有的话在来补充吧…

user avatar

我说大家担心的吧。

打了疫苗的,会不会在未来的印度变种病毒前更危险?

如果印度变种病毒传到我国,已经打了疫苗的会不会比没打疫苗的有更严重的症状和更高的死亡率。

现在印度的消息不确切。我们基本可以确认的是。

上次抽查印度某地有抗体的人已经超过50%了,正在群体免疫的道路上。印度也出现了疫情的下降,以至于印度宣布疫情已经要过去了。

在大规模聚集后印度疫情爆发,病假数和死亡数大幅增长,而且,可能隐瞒几倍,几十倍。

印度不仅医疗系统被击穿,氧气被击穿,火葬场都被击穿了。

问题来了,印度在有50%的人有抗体的情况下,为什么聚集就爆发了?抗体是不是对新病毒失效了。

抗体失效,是不是意味着疫苗保护也失效了?我们打的疫苗能不能扛住印度的新病毒?

最严重的问题,印度有人写文章,说这次疫情刚打完疫苗的人,因为不谨慎,很快阳性,而且这次病情严重。这是没有数据确认的消息,但是非常令人担心。

打了疫苗的会不会病情更重?有没有ADE的可能?现在印度的数据没法信。没有新病毒感染者中已经接种过疫苗的比例,也没有有抗体和没抗体人群的症状对比。

外界很担心,中国担心,你以为全民打了疫苗的以色列就不担心?靠疫苗救国的英国就不担心?美国就不担心再来一波大的?

有没有ADE,得印度有数据才知道。

但是,过去一年多的事实证明。对病毒最有效的是杀伤是隔离和管制。

即使病毒能破疫苗,产生ADE,大幅提升死亡率。只要防疫措施到位,它就传播不开。

已经打了疫苗的不要浪,口罩继续戴着,你可能比没打疫苗的更危险。

全民防疫好,新病毒出来,我们等新疫苗研发。一年打一次变异疫苗。

国门内安全,国外就算都拉垮,西班牙流感也就三年。

没有人员大规模交流,只要物资不断,中国经济增长就没有问题。

世界拉垮了,只有中国等防疫好的国家有产能,资本也会来。

无论打没打疫苗,都戴好口罩,不要出国浪。听政府的话,有问题赶紧配合。

病毒再厉害,切断传播途径,它也传不开。

病毒能逃逸疫苗,能ADE,欧美先死。

user avatar

这有点像门卫记住了爷爷的模样,能拦住。如果儿子来,能拦住一部分,毕竟儿子有些长得像爷爷。如果孙子来,拦住的更少,新冠病毒在印度更新迭代的变异,自然让利用初始病毒研制疫苗形成的免疫系统越来越不起作用。

user avatar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就是想多死些人吗?

新冠打出的这波对医疗的压制及制造的鼠疫和霍乱传播条件。

五月中之前印度不控制好死亡人数,雨季的湿热天气一来,甲级传染病一旦切入收割,等着看“中世纪黑死病”的历史具现吧。

到时候绝对会让你情愿现在印度坚持下来,全世界早点帮到他。

你以为现在就是炼狱了,你可知地狱有十八层...

地球OL战场消息:天启四骑士三十天后到达战场…

user avatar

可能性不小

首先说,有很多外行人一知半解,说什么慢慢的毒力会下降。毒力下降的机制是,症状影响传播。现在问题是,covid的传播一半发生在症状前2天,大约80%发生在症状发生2天内,而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7~14天(大约这个情况,可能记得不准确)。所以毒力下降不会自然出现,只有主动筛查,发现症状立即坐核酸,并且立即隔离,才会减低毒力。

其次,阿三的血清抗体50%阳性,说明至少3个月或更久以前已经累积了50%的人口被感染,也就是说,2020年,阿三已经基本实现了群体自然免疫。我们都知道病毒在不控制的情况下是指数传播的,如果用1年感染50%的人口,那么可能40%是在11 12月感染的,那么去年年末的实际感染数/单位时间一定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现在阿三的核酸阳性率是2%,这说明当前的感染是在以一个相对去年年底低得多的速度蔓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去年年底感染速度那么快,氧气和木柴却没涨价?

氧气是一个供给相对刚性的商品,价格高度取决于需求。

也就是说,为什么去年感染速度那么快,却不太需要氧气,现在的感染速度明明比去年低很多,却氧气价格涨了10倍不止。

那么唯一的解释是:病毒的毒力提高了

吃完饭再更。

我还是一口气写完吧,怕吃完饭就思路乱了。

那么,在群体免疫的情况下,为什么1、病毒能继续传播,2、毒力为什么提高

第一个解释,很可能是,新版本病毒可以穿透旧版本病毒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识别。考虑到阿三如此高的感染基数,RNA单链的不稳定性,应该说,出现能穿透自然抗体的特定突变的概率(很大程度是S蛋白和人体ace2结合的位点的特定突变)是固定的,基数越高,单位时间抽签次数越多,那么抽中的概率越高。这个特性完全不和阿三的高感染基数的实际情况矛盾。所以新突变株穿透旧免疫力是可能的。这个突变穿透假设是得到了证据支持的,证据就是,阿三人群中双突变病毒的检出率随时间显著跑赢老版本病毒,即双突变毒株的种群频率在不断提高,考虑到阿三人群能对病毒施加的唯一选择压力就是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很有可能就是这个双突变毒株突破了2020旧版本病毒诱导的自然免疫力。

第二个解释,同样的,如果突变突然变得单纯的提高毒力,也是有可能的。但,假如s蛋白由于突变,使得旧抗体无法有效封闭s蛋白,新的s蛋白仍然可以和ace2结合,那么这就是穿透免疫的机制。同时,由于旧抗体虽然无法封闭s蛋白结合力,但可以吸引来APC细胞使得病毒更加容易感染APC等免疫细胞,这就是最常见的ADE效应的机制。

也即是说,突变ADE假说能用一种突变同时解释免疫穿透和毒力提高。而非ADE突变假说,需要假设2中特定的突变,一个负责突破免疫力,另一个负责提高毒力。很显然前者的概率远大于后者。

所以我说,阿三这次可能练出蛊王了

逼乎喷子太多了,有不满的话,闭嘴吧。


这位老铁找到证据了,看起来不是单突变ade,倒像是单纯的双突变,一个突破抗体结合力,另一个增加毒力。反正是covid2019的自然免疫力应该是不能抵抗covid2021的,同时毒力也有提高。

user avatar

料敌从宽

把敌人当蓝星第一敌人做作战准备,刚正面才可能赢。

user avatar

我是个外行,也不是学医的。

但是我素来奉行:料敌以宽

印度这个样子很难让人不往坏的局面去想

我们不能猜印度有没有发生,印度会有更坏的局面么?还是更坏的局面已经发生了?

这个我们不知道

但是我们决计不能因为自己防控做的好就麻痹大意,甚至更要小心的看待这一波印度疫情是否有扩大再流行的趋势。

昨天浙江11例,光印度来了10个。

带病入境我们不能不防

关于印度未来,说不准我们得加把劲支援一把。

就算不开心,也不能眼看着人道主义危机爆发。

虽然印度政府是个垃圾,但是该支援还得支援,以后会赚回来的。

user avatar

印度为何出现了病毒新症状(腹泻,腹痛,皮疹,结膜炎,意识模糊)病人年轻化和年轻病人重症化呢?我想,能被印度医生观察到的患者应该都是高种姓患者,高种姓患者和低种姓的区别是有没有接种疫苗,所以这个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免疫系统出现了普遍性的问题,最大可能就是抗体依赖综合征(ADE)。也就是说,对于接种了mRNA-1273型疫苗(辉瑞也是这种成分)的患者,如果疫苗对变异病毒无效,则人体也不会产生针对新病毒的抗体,没有了免疫,患者死亡率急剧提升。

中国一些专家在推行“疫苗群体免疫”开放国门计划,14亿人口大国,疫苗有效率和不适合接种疫苗人口比例?意外ADE效应?冠病毒在宿主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的变异及可能的重组等等等?夸大新冠疫苗的作用,后果可能不乐观,这个问题不能试错,已有的抗疫成果是否会付之东流?这个计划需要慎之又慎!

国门千万不能急着开放。病毒的ade效应还是要提前制订预案的

user avatar

刚才翻译了一篇印度科学家的文章[1],结论是有可能。

新型冠状病毒变种如何使我们的COVID-19疫苗接种工作变得复杂(机器翻译+人工校对)

2021年4月22日

最近,柳叶刀(Lancet) COVID-19委员会印度专责小组发表了一份报告[2],称全国各地接种疫苗的人群中都报告了几例COVID-19病例。

“(印度人群)接种疫苗后,可能由于免疫力降低或行为不安全的原因,对新冠的易感性似乎特别高。为了对抗疫情,需要保持警惕并持续强调其他安全注意事项(保持社交距离,经常洗手)”

许多人在接种疫苗后不再对疫情保持谨慎,例如在接种疫苗后可能变得更加自满,是感染率增高的部分原因。但我们也要仔细考虑是其他可能的原因,不能随意排除。

我大城市中较大的新冠定点医院工作的一些同事还观察到,在两周内注射疫苗并随后检测出COVID-19阳性的人的增速远远超过未打疫苗的人,并且打疫苗的人症状更重。 然而,印度卫生部迄今尚未共享任何此类数据。

这些忧虑是真的吗?让我们找出答案。

原始抗原

关于疫苗可能反常增加感染风险的猜测可能源自2009年甲型流感(H1N1pdm09)大流行。当时加拿大的四项研究表明,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会增加确诊感染的风险。这导致了另外五项研究,每项研究都证实了这些最初的发现。

一种针对这种现象的解释被称为原始抗原问题。 它首先用来描述一个人第一次接触流感病毒后,如何影响后续暴露于类似相关病原体的结果(抗原是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的一部分,就像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一样)。这种特殊的免疫现象解释了免疫系统无法产生针对类似抗原的免疫反应的原因。

当一个人接种疫苗后感染进化后的病原体(病原体携带新的抗原),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原始病原体的抗体。这是因为特异性的B细胞阻止了较为幼稚的B细胞激活,从而导致了针对较新菌株的弱免疫反应。因此,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接种疫苗的人的感染风险反常增加。

当SARS-CoV-2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时,这种现象可能会发生。如您所了解的,大多数现有的COVID-19疫苗都是基于去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病毒株而开发。但是到2020年底,出现了许多带有刺突蛋白突变的变异毒株。这些新突变毒株已经取代了大多数国家的原始祖先。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印度,一到两个主要的变体(B.1.1.7和B.1.617)取代了原始毒株开始大流行。

因此,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特异性的B细胞,免疫系统可能会对“原始”毒株中包含的原始表位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抗体识别病毒的特定部分,称为表位,并使用称为互补位的部分与它形成键”。来源)。这些预先形成的特异性B细胞的数量超过了幼稚B细胞,并阻止了幼稚B细胞针对新毒株的免疫应答。

所以免疫系统变得无法建立更快、更强的次级反应。这意味着当表位略有变化时,免疫系统将依赖先前感染(带有原始毒株)的记忆产生抗体,而不是针对新出现的表位(B.1.617或B.1.1.7)产生抗体。

因为免疫系统更依赖记忆B细胞,而不是发起新的反应。如果病毒发生变异,免疫系统的反应可能不足。


印度的疫苗

Covishield疫苗基于核酸技术,可针对单个SARS-CoV-2抗原(刺突蛋白)起作用。Covaxin基于灭活的疫苗技术。

使用灭活疫苗后,不仅刺突蛋白而且其他抗原也被呈递给免疫系统以引发免疫反应。由于呈递的抗原多,接种该疫苗后反应不足的可能性比针对单抗原的疫苗更高。

但是,还有其他一些机制,例如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DE)。通过这种效应,即使灭活的疫苗(如Covaxin)也可以增强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开发COVID-19疫苗的过程中,专家们对单个抗原法控制中长期大流行的效果提出了担忧。在2020年5月的一篇社论中,纽约梅奥疫苗研究小组的格雷戈里·波兰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他写了:

……存在广泛的免疫原性问题。考虑到这是一种RNA病毒,我认为在疫苗中包含不止一种病毒抗原至关重要。尽管迄今为止尚不清楚其重要性,但研究人员已经在刺突基因的[受体结合域]中鉴定出至少一种突变。可以想象,进一步的突变可能导致原始抗原的改变,从而在暴露与病毒后后导致疾病增强,或者导致将来疫苗无效。 针对单个SARS-CoV-2抗原的疫苗可能失效甚至使感染加重,而包含其他相关SARS-CoV-2病毒抗原的疫苗的风险大大降低。

我和我的一位同事在去年发表的有关疫苗发展和风险的详细评论中提出了类似的担忧。

我们应该做什么?

一些现象已经指出这种异常的机制在起作用。 如上所述,许多临床医生和著名的独立专家机构都提出了接种人员感染率更高的可能性。 即使感染率升高可能是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的,我们也不应认为这种现象仅与接种后不安全行为有关。

相反,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调查我们的疫苗是否具有这种作用,努力开发多抗原疫苗,并确保接种人遵守适合COVID流行环境的社交行为。

研究人员应评估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人群的疾病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我们还应根据疫苗的使用情况分组研究。

目前,印度的COVID-19感染报告数量空前增长。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做的事情(开发接种疫苗)可能无意间加剧了这种疾病,而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FIAP医学博士Vipin Vashishtha博士是比杰诺尔(Bijnor)曼格拉医院和研究中心的儿科医生顾问。

比杰诺尔,是印度北方邦Bijnor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79368。

下一篇: 目前印度最需要进行病毒基因测序,但缺乏资金

另请阅读:

参考

  1. ^文章来源 https://science.thewire.in/the-sciences/how-novel-coronavirus-variants-could-complicate-our-covid-19-vaccination-drive/
  2. ^原始报告地址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ef3652ab722df11fcb2ba5d/t/6076f57d3b43fb2db4a7c9c9/1618408831746/India+TF+Policy+Brief+April+2021.pdf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