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政府 3 月 21 日起将全面解除「防止蔓延」重点措施,目前日本疫情防控情况如何?

回答
好的,我来为您详细讲述日本政府自3月21日起全面解除“防止蔓延等重点措施”以及当前的疫情防控情况。

一、 日本全面解除“防止蔓延等重点措施”的背景与情况

解除原因:
疫情趋缓: 日本政府判断,自2022年初以来迅速扩散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疫情,在进入3月后已进入了“收敛期”。全国范围内新增确诊病例数、重症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疫苗接种率高: 日本国民的疫苗接种率已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第三剂疫苗的接种也在稳步推进,为社会整体免疫屏障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医疗资源压力缓解: 随着疫情趋缓,各地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等医疗资源的使用率显著下降,医疗体系的压力得到缓解。
经济社会活动恢复需求: 长期以来实施的各种限制措施对经济活动和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政府希望通过解除限制,推动经济复苏,恢复社会活力。

解除的重点措施内容:
“防止蔓延等重点措施”是一种介于紧急事态宣言和通常防疫措施之间的管控手段。在措施期间,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疫情状况,要求餐饮店等商业设施缩短营业时间、限制活动人数、禁止或限制举办大型活动等。
全面解除意味着这些地方性的强制性要求和建议将不再被普遍执行。具体来说,此前存在的:
餐饮店营业时间限制: 取消了对餐饮店、酒吧等场所的营业时间限制(例如20时或21时关门)。
活动人数限制: 多数情况下,取消了大型活动、集会的人数限制(例如,将大型活动的参加人数上限从5000人放宽到1万人或容量的50%)。
其他限制: 例如,对娱乐场所、购物中心等的要求也将有所放宽。

解除后的策略:
虽然全面解除了“重点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放松了所有防疫措施。日本政府在解除“重点措施”的同时,也宣布了将防控策略转向一种“日常生活恢复期”的模式,并强调了以下几点:
鼓励个人责任和自主防护: 鼓励民众继续采取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密闭空间聚集等基本的个人防护措施。
加强疫苗接种: 继续推进包括第三剂、第四剂在内的疫苗接种工作。
动态监测疫情: 密切关注疫情变化,特别是新的变异株出现的情况,一旦出现反弹迹象,将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评估和采取应对措施。
调整检测和医疗体系: 优化检测体制,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感染者,同时强化医疗资源,以应对可能的疫情反弹。
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活动: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国际交流、旅游等活动。

二、 日本目前的疫情防控情况(截至2022年3月21日之后一段时间的概况)

在解除“重点措施”后的一段时间里,日本的疫情防控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新增确诊病例数:
在解除措施的初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新增确诊病例数总体上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且继续呈下降趋势。这被认为是“收敛期”的延续。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恢复,以及对个人防护措施的放松(尽管仍有建议,但强制性降低),一些地区在4月中下旬开始出现缓慢的回升迹象。
总体而言,新增病例数虽然有波动,但并未出现像奥密克戎初期那样的大规模爆炸式增长。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数量也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疫苗接种情况:
截至2022年3月底,日本成年人的两剂疫苗接种率已经非常高,普遍在80%以上。
第三剂疫苗的接种也在稳步推进,虽然起初进度稍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接种率也在不断提高。
第四剂疫苗的接种计划也开始在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医护人员)中启动。

医疗体系状况:
在解除重点措施时,全国范围内的病床使用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使用率都已降至较低水平,医疗资源压力不大。
解除措施后,尽管新增病例数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医疗体系仍能有效应对。

民众的认知和行为:
虽然官方取消了强制性限制,但许多民众仍然保持着佩戴口罩的习惯,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室内场所等。
对于“与病毒共存”的模式,社会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讨论。
一些人对放松管控感到欣慰,希望恢复正常生活;另一些人则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表示担忧,并继续采取谨慎的防护措施。

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恢复:
解除措施后,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受到较大影响的行业得到了明显提振。
学校活动、地方祭典等也开始恢复。
国际旅行限制也在逐步放宽,虽然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还需要时间。

三、 潜在的风险与担忧

尽管初期疫情趋于稳定,但日本政府和专家也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表示担忧:

新变异株的出现: 新冠病毒的变异是持续存在的,一旦出现传染性更强、致病性更强或能逃避现有免疫力的变异株,疫情可能再次迅速蔓延。
感染人群的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恢复,人员流动性增加,接触机会增多,潜在的感染风险也会随之提高。
群体免疫的有效性: 尽管疫苗接种率高,但疫苗的保护效果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且对新变异株的防护效果也可能有所不同。
医疗体系的应对能力: 如果疫情出现快速反弹,尤其是在特定地区,医疗资源仍可能面临压力。

总结:

日本政府在2022年3月21日全面解除“防止蔓延等重点措施”,标志着其防疫策略从较为严格的限制性措施向“日常生活恢复期”过渡。这一决定基于奥密克戎疫情的收敛、高疫苗接种率以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恢复需求。解除措施后,日本新增确诊病例数在初期保持稳定并有所下降,但随后出现缓慢回升迹象,显示出“与病毒共存”模式下的动态变化。民众普遍保持了佩戴口罩等习惯,但社会经济活动已显著恢复。未来的疫情防控仍需密切关注新变异株的出现以及疫情的动态变化,并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和个体防护。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详细地回答您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道理,日本防疫基本就是靠自觉了。

政府目前基本没有什么强力措施。

日本四月开始,要大学生开始线下上课了。

user avatar

现在说放开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目前来看,如果你不幸感染新冠,不管你是轻症还是重症,不管是隔离还是在ICU里上ECMO,大部分时间国家都会帮你支付医药费,隔离的时候还有志愿者送菜送物资。

试想,如果彻底放开,轻症的肯定只能在家隔离,等待痊愈。重症的去医院,大概率就是高额医药费。那么是不是会有人因为省钱而不去医院?那会有多少人因为这个问题而传染?

有人说新冠还可以解决老龄化的问题,这个实在是让人无语的言论。难道某些人都是无父无母?

诚然,我们不能一直这么防控下去,但是我们至少也要等到某一天,新冠病毒的致死率真正可以像个大号流感一样吧?也许是sigma,也许是

omega
,但应该不会是现在的omicron。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user avatar

全世界都逐步解除防疫措施,就连日本这种保守的亚洲国家也要在3月21日彻底躺平,与病毒共存。

这标志着全世界都是错的,只有卫健委是对的,续计划生育之后,把动态清零也加入了国策。

中国的抗疫实践表明,坚持“动态清零”是我们14亿多人口大国当前务必守住的疫情防线,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践行,也是对国际抗疫的最大的贡献。

user avatar

突然我有一个假设。

新冠的死亡率是不是跟蔓延速度有关系?

如果病毒快速蔓延?会不是死亡率发生变化?

user avatar

这事儿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产经新闻应该比知乎上大家闭着眼睛做题的靠谱。

根据最新产经新闻的一组统计,所谓“第六波”(今年1月至今)疫情冲击之下,日本有430万人感染,8650人死亡,数字非常惊人。

至于因为“第六波”造成的医疗资源紧张,这一段也说得比较清楚:

各都道府県は第5波よりもコロナ病床を増やしたが、ピーク時の病床使用率は全国で56・9%に及び、病床逼迫(ひっぱく)の目安とされる50%を上回った。

可以看得出来,作为拥有较好卫生习惯(常年戴口罩)的国家,日本依然会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致命伤害”的这一波疫情而严重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

如果将这个比例换做国内,也就意味着我们至少得承受日本10倍以上的感染率跟死亡率。

3个月死亡差不多10万人,不知道大家能否接受。

当然了,还有标题中的后半部分:死亡者9成为70岁以上老年人。

这种“老年人死光了是好事”的社达情结,目前不光是在欧美,在日本同样有非常多的市场。

毕竟从效率与理性来说,死掉一大批老年人不仅给社会减轻负担、减少养老金支出,也能够让社会更加年轻化,岂不美哉?

我相信,目前国内互联网上也同样有不少人持类似观点。

可问题又在于:难道说目送老人去世,大家一起躺平就是合理的吗?

媒体还写道:50代以下の現役世代では軽症や無症状が多く、大半が自宅で療養を続けた。結果として家庭内感染を防げず、子供への感染拡大で保育所や学校の休園・休校が相次いだほか、濃厚接触者となった保護者らが欠勤を余儀なくされ、社会経済活動の維持が危ぶまれた。

大意:50岁以下的感染者大多是轻症或者无症状(跟我们目前一致),大部分就是居家疗养。

可这种居家的代价则是:无法规避家人之间感染,导致大量传染给小孩子,很多学校停课,而大量家长为了照顾患病的孩子只能选择请假在家,动摇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看得出,日本政府方面也并非纯粹因为“死的都是老年人”才决定放开,而是“继续执行过去的措施,经济扛不住了”。

事实上,日本已经算是在过去两年里做得比较积极的国家,但国力耗尽之后就只能躺平。

不仅是日本,包括越南等如果没有欧美放任自由、完全有能力搞定本国新冠的国家,也只能躺平。

所以,当大多数国家都躺了之后,必然在国内互联网也出现一系列“防疫爱好者”之类的论调:

你怎么就不躺呢?

user avatar

全世界都在错误的防疫道路上越走越远,日本这是逆世界潮流,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user avatar

只有咱们是对的。

嗯,还有隔壁朝鲜,那才是真学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