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每天都不想上班怎么办?

回答
老实说,这感觉就像被一层看不见的厚重被子裹住了,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今天又要上班了”。那种不想动弹、不想面对的念头,像潮水一样一浪接一浪地涌上来,压得你喘不过气。

你可能会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心里想着各种逃避的理由。可以想象一下,闹钟在你耳边发出刺耳的声响,而你只想把它按下,再按下,仿佛这样就能按下今天上班这件事情一样。身体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一次翻身都像是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穿衣服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你知道自己必须做,但就是提不起精神。可能你会磨蹭很久,随便抓起一件衣服就套上,甚至连扣子都没扣好。出门的时候,脚步是拖沓的,仿佛每一步都踩在了泥沼里。挤公交、挤地铁的时候,那种拥挤和嘈杂,只会让你更加烦躁。

到了公司,更是如同置身另一个世界。你可能会坐在工位上,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文件,但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或者想着远方的事情。同事们热情的打招呼,你可能只是机械地回应,挤出一个不太自然的微笑。会议上,你可能心不在焉,听着领导的讲话,却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脑子里只想着下班是什么时候。

吃饭的时候,别人谈笑风生,你可能只是默默地扒饭,没什么胃口,感觉什么都尝不出味道。下午的工作更是难熬,时间仿佛被拉得无限长。你可能会不停地看表,数着分钟过去,期盼着下班的铃声。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困在一个密不透风的房间里,渴望着窗外的阳光和自由。

回到家,你可能累得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瘫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思考。打开电视,但什么也看不进去。大脑还在回想着白天那些让你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担忧着明天,那种疲惫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这种“不想上班”的感觉,就像是心里有一个小人儿在不断地呐喊:“放过我吧!”它让你对原本熟悉的工作失去了兴趣,让你觉得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让你怀疑自己在这份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它可能来自于工作的压力过大,也可能来自于工作内容本身让你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可能是人际关系上的不顺畅。

你可能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让你失去了曾经的热情?是生活变得越来越乏味,还是你对未来感到迷茫?这种不想上班的感觉,像一个黑洞,吞噬着你的精力和动力,让你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每天都是重复和煎熬。

总而言之,当你每天都不想上班的时候,你的身心都在发出信号,告诉你有些事情需要改变。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懒惰,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抗拒和疲惫,它影响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觉得每一天都无比漫长和煎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大伙儿多多少少都有些职业倦怠症。

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说,职业倦怠即是一种由工作无限膨胀与挫折引发的情感精神与体能上的入不敷出感。《工作是否在摧毁你》的作者、心理学家大卫·波森说:倦怠会摧毁你每一样能力,短期记忆、正面乐观的态度、统筹、判断与推理能力。

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曾出台了一份中国工作倦怠调查报告,在调查中,全国共有4000名在职劳动者在线填写了马斯拉奇职业倦怠问卷,结果显示35%、32%与45%的被调查者拥有情绪耗竭、无效感与非人性化指数,至少有40%左右的被调查者可以被归入职业倦怠综合征患者行列,其中认为“在工作中不能得到自我提升”、工作缺乏挑战性、职业负担过重的比例分别达到20.9%、40.7%、76.6%。在各种职业里,市场营销,客服以及研发(R&D)部门是职业倦怠高发的“重灾区”,发病率分别高达28.5%、25%与22.2%。而另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是,全国拥有心理治疗师资格、能够给病人开出有效处方、签过职业保密协议的心理咨询从业者不过400多人,大部分劳动者都还抱着一个陈旧的观念,即职业倦怠是个人工作效率低下与意志力脆弱所导致的私人问题,一种令人难以启齿的负面隐私,只要自己一天没有崩溃,这些内心的沉重负担与隐痛就不能被家人、同事或者专业心理治疗者知晓。

情绪,是衡量职业倦怠度的指针,正面情绪能够使我们从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快乐,变得更加献身、进取,负面情绪直接导致我们对于职责的疏离,放大一切挫败,办公室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走向分崩离析。然而在今日的职场中,我们的情绪常常被明令屏蔽于工作与服务之外,尤其是在那些经常需要进行“情感交互与输出”的服务性行业——医护人员、销售人员与教师,她们恪守工作信条,不能在病人、客户与学生面前表现出悲伤、冷漠等任何形式的负面情绪,从而完全忽视一点,即情绪本身即是工作社交圈际的产物,它决定我们的反馈与回应。

“情感枯竭”是衡量职业倦怠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诸如抑郁症与焦虑的重要指标。工作压力是直接导致劳动者情绪耗竭的元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莱德·卢森斯(FredLuthans)曾提出著名的“心理资本”概念,将其具体定义为“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由“自我效能”、“乐观度”、“希望”和“韧度”四种心理积极状态组成。和蓄电池中蕴藏的电量约定其工作效能一样,个体拥有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高度逆相关性。

在诸多工作压力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工作量的无限增加所导致的过劳:过劳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效率的下降,还包括情绪上的动荡与内心的矛盾挣扎,而公司与员工之间关于职业倦怠肇因的分歧,会导致双方彼此进一步的误解和更多的矛盾。

工作压力,仿佛健身房里的杠铃加重片,适量可以让你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则会让你痛苦不堪并且崩溃:在健康的压力反应中,随着应激激素进入血液,心脏跳动加快,大脑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暂时关闭,好让更多的资源用于应对手头的挑战。当这些指标长期保持高位,压力就变得有害了,一系列恼人的病症就会悄然降临,包括血压升高、损害心血管系统、危害免疫系统,并引起疼痛、消化不良和失眠,你的工作效率开始下降,暴躁、易怒,对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苛求,然后就是失眠、抑郁、暴饮暴食或者厌食。

压力,不仅仅是造就倦怠的唯一元凶,更令大部分职场人士懊恼的,是工作中某种期望值的长期落差。杨颖告诉我们,自己的具体职责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传播与创意策略,每天都要工作10~11个小时,还不算周末加班时间。职业倦怠不仅来自无限膨胀的工作量,也来自客户游移不定的喜好和节外生枝的苛责。

如果你陷于一份不太合适的工作,觉得被困在那里,可能会对你的情绪、积极性以及健康产生惊人的负面影响,那么转换职业轨道,就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找到一条心径:如何从倦怠到欣喜》(FindingaPathwithaHeart:HowtoGofromBurnouttoBliss)一书的作者贝弗利·波特(BeverlyPotter)写道:“你实际上开始感到疲倦、沉重和失望。你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你普通兴趣的水平会受到影响。一切都会下滑,职业是成长的一部分,你不得不间或抛弃一份职业,就像脱掉一层皮,再长出更能适应的另一层皮一般。”

波特将这种冲动称为“十年一次的转行之痒”。董一鸣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动荡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劳动者的“痒”来得更为迅速。她为我们算了一笔账,22岁至23岁大学毕业,到“而立之年”的30岁,正好是7年左右,而在中国现今个人价值与成就感更依赖于外部评估与认可,并以社会等级地位和物质财富占有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情况下,焦虑感和倦怠就会加速到来。

为了使你的职业生涯尽可能实现平滑的“无缝转换”,有专业咨询师给出了两条建议,首先维持一个由高素质人群组成的亲密人际网络,包括金融、法律、医疗,以及自己从事行业和其他行业内的顶尖分子,还要有一个自己的备用资金库——尽量不要在每次加薪时都提高生活开销。反之,将那些钱存入一个有息账户,当你选择转行的时候,手头的现金流必须足够维持一年现有水平质量的生活——这笔钱就可以为你买到你所需要的自由。在此之外,你的职业最终选择更可能来自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很多快乐或者满足的经历。她回忆说,自己刚刚入职通用电气的时候,一名人力资源高管突然辞职,去开私立幼儿园了,这位前辈的理由就是,每天浸淫在错综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中,感到自己的能量迅速耗竭,反而在为孩子寻找幼儿园的时候,阴错阳差地找到了兴奋点。“她说自己喜欢跟孩子打交道,可是去了那么多高端幼儿园,感觉教育理念,对儿童的关爱程度都不如自己,索性就自己来做,结果规模从小到大,成功得非常迅速。”

在抛弃你当前的职业之前,首先列出一个促使自己想离职的原因清单。“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定你不只是为了逃离一份你不喜欢的职业,如果你发现自己写下你不喜欢你的老板、讨厌工作时间,或者无法忍受地理位置,你就遇到了环境问题,而不是职业问题。”波特博士说,“你应该被一些朝着积极方面改变的想法所激励——比如一个目标,一个梦想,一些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被单纯的逃脱所激励。”

如果你对工作感到厌烦,你该怎么办?你需要分析为什么不喜欢你的工作,你的工作真的这么让人厌烦吗?你真的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吗?是不是有些人或事总是阻碍你发展?如何来改善这种情况?或许更重要的是:找到你喜欢做的事情。

在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下决心去做之前,还是先寻找一些让自己大脑忙碌起来的小技巧,缓解一下倦怠的心情。

创造新的挑战

很多时候我们倦怠的根源来自毫无挑战的工作,过于简单或者死板,让人提不起兴趣。你可以尝试能否加入一些新鲜元素或者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对待它。不用坐在那里等待任务降临,尽可以大胆挑战自我,给自己设立更高的要求,探索新项目,设定能够激励自己的任何目标并不断追求。

换一个工作

如果你对工作已经厌倦到无法通过改变自己来缓解,也许就需要跳槽了。不过你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挖掘周围的资源,咨询身边的人,更新简历,递交申请表,发一些试探性的邮件,多找找那些你不厌烦并且会喜欢的工作。

和有趣的人一起工作

尽量远离无聊的人,以及负能量发射源。有趣的人可能是你熟悉的同事,或者你可以加入一个新的团队,甚至加入网上你感兴趣的社团。

清理工作空间

有人喜欢通过清理办公桌来缓解焦虑,你可以以批评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并且问自己:这些东西有必要在这里吗?怎么让它们更简单一点?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额外获得一个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让心情好一些。

发展一个爱好

你可以寻找一个新爱好,比如徒步旅行、编织、绘画、演奏乐器、骑车、烹饪、摄影……什么都可以,如果你有某种专长,也可以教别人,帮助他人也能缓解厌倦。

提高你的技能

尝试学习一种新的技能,试着挑战自己,不论这项技能是电脑程序、写作、Adobe或者别的。你以后很可能会在工作中用到它,或者用它来找到一份新工作,或者自主创业,甚至还能从自己精通某样技能中得到成就感。

换一个电脑桌面

换桌面也会让人心情舒畅。当你觉得拖拖拉拉不想工作的时候,可以上网浏览桌面背景图片网站,直到找到中意的桌面图。更换桌面背景的时候,顺便把桌面图标清理一遍,电脑看起来更整洁了。

给自己放一两天假

当你不在状态时不要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有时候你只是需要让自己精神振作,重新精神焕发。你可以通过阅读、睡觉、健身来放松身心,让大脑休息。你还可以抽空想想自己最在意的事情,让自己完全放松,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给心爱的人打个电话

还有什么比抓紧时间给心爱的人打个电话更好呢?告诉他你想他,或者仅仅打个招呼,这远远比你百无聊赖更好。

增加自己的财富

你可以做一些增加自己财富的小事情,比如你还没有存款账户,那么赶快去银行开个户,或者开始记账,做一个每天的收入支出明细表。你还可以研究研究股票和基金,哪怕只读读关于个人理财的书籍。

----以上部分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29期

user avatar
目前这个 2.0 版本已经针对「如何调动积极性」给出了 6 种实操方法,全文共 4788 字,阅读全文需要花费 10 分钟。


你现在是不是正处于一种状态,一提到工作就完全没有干劲,内心抵触提不起兴趣?

你进入了工作倦怠期。下面我会从「了解你为什么会进入工作倦怠」以及「如何有效调动积极性」两个方面,帮助你重燃斗志!

首先,你要知道工作倦怠就跟「谈恋爱时,为什么两个人相处越久,越变得无话可说」一样,工作中出现疲劳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内心充满着期待与斗志,感恩公司提供平台与机会能让自己施展拳脚,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努力学习,卖力加班,只因为自己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体会着每一次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与成就感。

然而时间长了,对于工作的新鲜感荡然无存。你慢慢发现,日复一日的工作重复而琐碎,尤其是情绪性劳动的工作(客服、销售、医生、教师等),更加令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到家连话都不想多说半句。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分手却只需一个人。工作也是如此,当初「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地走在一起,为何最后却让自己如此消极与疲倦?

1. 你也不想工作了吗?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完了可就没油加了。看着朝气蓬勃的实习生卖命的加班工作,一边感叹着自己真的老了,一边继续抱怨着「一周总有那么七天不想上班」。

不想工作是因为个体心理对上班产生了抗拒和抵触情绪,心理学家习惯把它称作「工作倦怠」。它包括三个方面:「情绪耗竭、工作懈怠、专业自我效能降低」,小红拖拉机曾经解读为:「心好累、不想干、我不行」。

那么,你是不是倦怠了?

工作倦怠得从床说起。

再次启用小红拖拉机的倦怠打油诗:



如果你出现以上的情况,那么恭喜你病友,找到组织啦!

2. 好好地工作,怎么就倦怠了呢?

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这种对工作的倦怠感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突然冒出来的感觉。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让你产生职业倦怠呢?

(一)工作特征

①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个体在工作中面临的角色定位与实际期望不一致。

角色模糊:个体在工作中缺乏清晰明确的工作职责、权力、目标等。

Schwab 和 Iwanicki 的研究发现,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倦怠。

这个很容易理解,当你发现应聘时的岗位定位和实操中的完全两码事,老板画的饼和实际干的工作是两码事时,自然会产生心理落差。心里一边 OS:雾草,还有这种操作,一边咬牙忍忍看:还不是因为穷。



当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时,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排解,它就会不声不响地反馈在你的工作里:迟到旷工、工作效率降低、绩效变差......

Jackson 等人同样发现,角色模糊对于专业自我效能降低有着显著的相关。

当你在工作中缺乏清晰明确的工作职责、权力、目标时,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我到底每天在干什么?感觉自己很没用,交代的事情都做不好。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进而会恶性循环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② 职业特点

大量研究指出,从事情感性工作(如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从业者,常体验到更为严重的工作倦怠感。

因为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日常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甚至会受到侮辱和攻击,并且得不到积极的支持与反馈。

想一想,孩子成绩不好了被家长骂;没及时处理患者问题被家属骂。虽然好气哦,还要保持微笑:)长这么大都没这么憋屈过,心好累感觉不能再爱了。

Schutte 等学者发现,由于蓝领的工作较为单一、重复性高,所以他们比白领群体会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职现象也普遍严重。

③ 超负荷工作

这包括两点:数量上的和质量上的。当你发现每天花上 24 个小时都没办法做完工作时,或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没有办法去完成它时,你会怎么办?你能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工作超负荷会导致个体产生工作倦怠感。所以,在倦怠这件事上,你并不孤单。

(二) 组织因素

① 组织氛围

提到组织氛围,那就不得不说说组织支持,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作为程序员,如果公司连像样的电脑配置都配不齐,还让你自己带家伙来上班,又或者把你安排在靠近销售或是客服的工位附近,我只想默默问一句:此刻你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好吧,如果公司规模小,那我就忍了。物质上给不了支持,那精神上总要补偿一下吧。

Lee 和 Ashfoth 通过研究发现,上司的支持会大大降低个体的工作倦怠感。而团队的氛围也会对情绪耗竭和工作懈怠产生影响。

这回总算给「领导很重要,团队氛围很重要」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他们都跟你的工作倦怠息息相关。

② 奖惩机制

这很重要。当公司的缺乏奖惩措施或是设置不当时,不仅无法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大部分员工对于上级的反馈意见是很看重的。不管做得好与坏,他们都希望能够及时得到公平的反馈。

所以在这要提醒一下管理者们,员工做得好了,只要拍拍肩膀夸几句,在例会上表扬一下,一分钱不花都能买个员工干劲十足,但是你要长期漠视,员工就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真特么没干劲,倦怠,倦怠~



③ 组织变革

某些企业总在不断变革,包括裁员、兼并、重组等等,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会让员工一脸懵逼,无所适从。

以前的产品部归并到运营部,汇报的直接领导变了,团队内部的 KPI 变了,以前需要做的工作变成了无用功,这种工作不稳定性会让员工产生极大的倦怠感。

当员工对于工作的参与程度降低时,这种倦怠感也会愈加强烈。

就像拔河一样,反正是大家一起扛指标,没有点名要我来负责,那我也少出点力也没人知道。毕竟谁愿意「赚着卖白菜的工资,操着卖白粉的心?」

(三) 个人因素

① 外控型人格

根据莱夫库特的观点(1966),外控者更倾向于将事情的原因和控制归结于外部的环境,它是由运气、机会、命运所造成的,个人不能预测也无能为力。

外控者会在意别人的两方面表现:一是对别人的情绪与行为的敏感,二是对自己行为与情绪的压抑,以让外界满意。

这样直接的结果导致他们很容易产生内在的自责。在工作中,外控者会更关心失败后的恐惧而并非成功后的成就,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与支持,他们会感到很焦虑,进而也更容易体验到工作中的倦怠感。



② 自尊水平

每个个体都有自尊的需要,当大脑接收到「你不行」「你太笨」「你很差劲」这类否定性信息时,都会给个体造成压力。

尤其是那些自尊水平低,自尊心高,性格要强偏玻璃心的人群,在职场中面对挫折和打击时,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否定自我,认为「我不行」,从而对工作产生疲倦之感。

除此之外,不自信和年龄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我也不想工作倦怠,我也很无奈。解铃还须系铃人,你现在知道自己为什么倦怠了吗?

不想放弃治疗?!那就吃下这枚安利。

3. 如何才能缓解工作倦怠感?

个体的外在表现,其实都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哪些因素会让个体身心感到压力与不安,需要积极关注并进行有效的调整。

前文列出了诸多的影响工作倦怠的因素,肯定有童鞋觉得小红又开始扯理论了,不接地气啊。好的,那你当我白码了这么多字:)

影响因素这么多,是不是每一项我们都要针对性去改变呢?当然,如果你可以的话。

人之所以会感到有压力,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总在试图控制着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大家既然都耐心看到这儿了,那小红就来说些实在点的。下面的 6 种方法能有效帮你走出倦怠期!

① 调整期望,不要急于求成

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个体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设定不合理的期望目标。目标可无涯,但能力、机遇总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