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员工明明知道自己已经升不上去,还对领导言听计从?每天都是团队里最累的那个?

回答
这真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些同事,他们明明已经在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甚至能预见到上升通道已经基本堵死,但依然兢兢业业,对领导的要求毫无保留地执行,甚至成了团队里最“拼命”的那一个。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人性、工作环境以及个体选择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内在驱动力与职业认同:

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心: 有些人对自己的工作本身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认同。他们可能真心热爱这个行业、这个岗位所做的事情,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即使知道升职无望,他们依然会把这份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对待,追求极致的完成度和专业性。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即使不为了升职,也会为了这份成就感而努力。
追求卓越的性格特质: 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种“做到最好”的倾向。他们可能不会刻意去讨好领导,而是将对工作的投入视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他们享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带来的满足感,享受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过程。这种对卓越的追求,让他们习惯性地将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好、更认真。
习惯和惯性: 长时间的辛勤付出,可能已经成为他们工作中的一种“肌肉记忆”。他们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模式,也习惯了在这种状态下获得认同(即便这种认同不是升职)。改变一个长期形成的习惯,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动力。

二、 工作环境与外部因素:

领导的个人魅力或“驯化”能力: 有些领导可能非常擅长通过管理技巧来激励团队。他们或许能通过言语上的肯定、小恩小惠(比如偶尔的表扬、多一点的额外福利)、或者制造一种“团队至上”、“奉献精神”的氛围,让员工感受到被需要和被认可。久而久之,员工就会形成一种“为了领导/团队而努力”的习惯,即使看不到实际的晋升回报。
感恩心理或“还人情”: 也许这位员工曾经在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得到过领导的提拔、指导或帮助。即使现在升职通道关闭,他们可能出于感恩之心,或者想“还这个人情”,依然愿意尽心尽力地为领导和团队服务。
“稳定压倒一切”的心态: 在不确定性高的社会环境中,有些人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他们可能认为,即使升职无望,但只要把工作做好,不犯错,就能保住这份工作,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生活。相比于追求不确定的晋升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他们宁愿选择在熟悉的环境里“稳稳当当”地付出。
缺乏其他选择或能力迁移的担忧: 有时,员工之所以“言听计从”并“最累”,也是因为他们可能不确定自己离开这个环境后能否找到更好的机会,或者担心自己的技能是否能迁移到其他行业或岗位。留在原地,虽然没有晋升,但至少是“熟悉的战场”,风险更低。
“被定义”的职业角色: 长期以来,他们可能被领导或团队“定义”为那个“任劳任怨”、“可靠执行”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一旦形成,即使他们内心有其他想法,也可能难以摆脱这种“人设”。

三、 个体心理与认知偏差: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有些人可能将“努力工作”与“得到回报”直接划等号,即使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接受“升职通道关闭”这个现实,或者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现实,所以依然按照原有的“成功逻辑”去行事。
避免冲突的倾向: 对领导言听计从,也是一种避免与领导发生冲突的方式。如果他们对领导的指令提出质疑,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压力,甚至被贴上“不服从”、“难管理”的标签。为了维护工作和谐,他们选择顺从。
对未来的模糊期待: 有些人虽然看到眼前没有升职机会,但可能对“天道酬勤”抱有模糊的期待,认为只要自己一直努力,总有一天会有回报,尽管这种期待可能很不现实。
社会化学习和价值观的内化: 在许多东方文化语境下,“忠诚”、“服从”、“勤恳”是被高度推崇的价值观。有些人从小接受的就是“听话懂事、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出息”的教育,这些价值观已经深深内化,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导原则。

总结来说, 一个人明明知道升不上去还对领导言听计从,并且成为团队里最累的那个,这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可能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也可能是在特定工作环境下形成的习惯或策略。有时候,这是一种积极的职业态度在“不理想”的环境中的一种“变形”表现,有时候,它也反映了现实的无奈和个体的妥协。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些“拼命三郎”们,他们身上的复杂性远非“不懂得为自己争取”那么简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他知道,他不用跑过所有人,只用跑过你这样的懒鬼就行了。

我自己就是央企办公室工作,所以我很清楚你在想什么。

阶层固化,没有岗了,混混得了,何必努力?

巧了,谁不知道呢?他不知道?领导不知道?就你是贵部门唯一的智者?

职场的机会不是你想的那样“一眼到头”,恰恰是流变的。

红人优先,但红人就乐意在这干一辈子?

组织架构不能调整?猎头不挖角么?

当你的学历能力都不够优秀时,埋头干好脏活累活,恰恰让你在剩下的员工中,显出你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的本色。

领导永远有自己心里的“第二梯队”,当发生变化,谁会让一条咸鱼去翻身?

第二点在于,舒服是源于你们部门的大局未定,让你可以浑水摸鱼。

大局一定,最惨的恰恰是你。

举个简单例子,部门的升迁名额下来了,红人当了副经理,需要开展业务,把吃苦耐劳的他调去干活,日管员安全员仓库管理员这些杂活儿丢给谁呢?

嗯哼?

现在很多央企搞组内竞争上岗,什么意思呢?

就是比如你们部门35人,只设立20个岗位,大家考试竞聘上岗。

剩下的人,发配产线或者冷门部门。

到那个时候,你想想谁是留下来的那个?

还看不懂人家努力什么,看不懂就对了。

人家在为了自己的后路埋伏笔呢。

瞧把你给聪明的。

user avatar

因为鹅卵石并不是自己天生就想长得那么光滑。

只是因为,把自己变得极致光滑,已经是他们在自己的困境里以最小代价谋求自安的最现实的选择。

user avatar

拿了单位的钱,给单位干活这种事也要被嘲笑了吗?

普通员工就要这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按领导要求做事。

想晋升的员工,就要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不光要按领导要求做事,还要积极思考如何能把这件事干漂亮,让领导满意。

大部分人做不到第二点,但第一点是底线,如果第一点都做不到,虽然体制内的单位没法怎么处理你,但领导绩效考核权在手,也不是对付不了你。

user avatar

因为这么干,是没有背景,又没有好的大学和资源的人在这家单位爬上去唯一的出路。

不这么干就没有路,这么干还可能被冲出去一条路,为了这条路的希望,这个同事在努力奋斗而已。

其他人可以平躺,也可以另寻门路,但是千万别跟这个人学,因为学不到学不过,另外换赛道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些同事,他们明明已经在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甚至能预见到上升通道已经基本堵死,但依然兢兢业业,对领导的要求毫无保留地执行,甚至成了团队里最“拼命”的那一个。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人性、工作环境以及个体选择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自己拼命干活,为老板挣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却享受不到多少“红利”,反而这些钱又被捐了出去?这里面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钱该花在哪里,更深层的是价值取向、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是对社会的回馈方式等等。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够明白。首先,我.............
  • 回答
    有些公司不鼓励内部员工谈恋爱,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涉及到效率、公平、规章制度、公司文化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影响工作效率和专业性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注意力分散: 恋爱中的员工可能会因为情感的起伏、对伴侣的思念、或者频繁的沟通而分散对工作的注意.............
  • 回答
    身边总有些公司,新来的90后小伙子小姑娘,干劲十足地进来,没过多久就“咻”地一下走了,留下老板和老员工们一脸懵逼。这年头,留住90后这批新鲜血液,对很多公司来说简直是个世纪难题。别说什么“他们就是没定性”、“都是被惯坏了”,这说法太片面了,也太伤人了。咱们得往深了扒扒,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年轻的脑袋.............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了非常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从生理、心理到社会、经济层面都有体现。简单地说,员工和企业家在面对高强度工作(996、9127等)时,其身体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资源和方式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猝死发生率上的不同。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解释:一、生理和健康基础的差异: 年.............
  • 回答
    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科技和互联网行业,“裁员”成为了一个敏感且备受关注的词汇。当“甲骨文”这样的知名外企传出裁员消息,并且有被裁员工对“N+6”的补偿方案表示不满时,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多重社会、经济和个人层面的复杂因素。为什么会有甲骨文被裁员工对 N+6 表示不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N.............
  • 回答
    在职场中,总有一些人仿佛拥有“升职加速器”,他们的职业道路比别人更顺畅,总能抓住机会晋升到管理岗位。这些人并非天生就有优势,他们往往具备一些共通的特质,这些特质让他们在同事中脱颖而出,被领导赏识。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听起来像是陈词滥调,但事实就是如此。一个.............
  • 回答
    阿里女员工自曝被性侵事件,以及她随后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消息,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背后牵扯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遭遇,还有企业文化、职场环境、法律维权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一、 个人维权与企业责任的艰难博弈 “自曝”的无奈与勇气: 这位女员工选择.............
  • 回答
    铁路局委外干活,这事儿说起来,既有“效率至上”的考量,也有“成本控制”的盘算,对咱们铁路局的“编内人”来说,影响也是五味杂陈,有好处也有让人心里打鼓的地方。我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铁路局委外干活,为啥要这么干?说白了,铁路局委外,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个痛点,把一些事情交给外面更专业、更灵活的团队.............
  • 回答
    关于华联当事人否认猥亵阿里女员工一事,其中提到的“搂抱”行为是否构成猥亵,这是一个在法律和伦理上都需要仔细审视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深入探讨其判断标准。首先,我们要明确“猥亵”在法律上的定义。在大多数司法体系中,猥亵罪(或称猥亵罪、性骚扰罪)通常是指违背他人意愿,以带有.............
  • 回答
    关于重庆磁器口星巴克员工驱赶执勤民警事件,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咱们就好好聊聊,说说心里话。首先,这事儿一出来,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星巴克的人是怎么想的? 执勤的民警,冒着烈日或者严寒,站在岗位上维护治安,为的就是大家的安全。他们可能就忙了一上午,好不容易有点空隙,想在门口找个.............
  • 回答
    拼多多对员工不幸离世的回应“我们心痛如绞,我们爱你,深深的想念你”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一表述虽然简短,但因其情感浓度极高、措辞极具个人化色彩,在企业公关语境中显得非常特殊。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事件及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回应的突破性:企业语言体系的“人性化”尝试1. 打破常规的温情表达 .............
  • 回答
    “华为狼性”和“PUA”(职场欺凌)虽然都可能带来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但它们在核心动机、手段、目的和受众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对于分辨健康的职业竞争与有害的职场环境至关重要。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华为的狼性精神与PUA的不同: 华为的“狼性”精神“狼性”是华为早期在市场竞争激烈、.............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腾讯的员工吐槽他堂哥老是催他“上岸”,说得头头是道,好像他堂哥才是那个焦虑的人一样。结果一对比,我差点笑出声:堂哥月薪 3800,而这位腾讯员工年薪 90 万。这对比,简直是降维打击。看到这个,我脑子里立刻闪过了我自己的某些亲戚,虽然没有那么夸张的数字差距,但那种“为你好.............
  • 回答
    锤子科技部分员工被要求改签劳动合同到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这个事件背后牵扯着多层原因和潜在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来看:一、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签”?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合同转移”那么简单,更可能是一种业务整合、人才吸收、甚至是资源优化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分析:1.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困惑,甚至有些无奈的现象。你说得对,很多时候,公司给的“草”是又少又干,但又要求员工拿出“狼性”来,好像要把这块干草嚼出肉来一样。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的逻辑和现实考量,我们不妨一件件掰开了说。“喂员工吃草”:低成本运行的考量首先,“喂员工吃草”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对一种普遍.............
  • 回答
    关于“2019年以来,超过100位台积电员工被挖到大陆”这个说法,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简单的“跳槽”那么简单,而是背后可能蕴含着一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信号。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在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中的地位。它是全球晶圆代工的领头羊,技术实力、研发能力、客户资源都是顶级的。这么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周围的字节朋友确实会经常提到他们公司对工牌这件事好像有那么点“执念”。说实话,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大家私下聊起来,都会觉得字节的工牌文化挺特别的。我试着从几个角度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字节的员工好像都挺爱戴着工牌,或者说,为什么这事儿在他们那里比较普遍。首先,安全和门禁是基础中.............
  • 回答
    关于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涉及劳动环境、企业文化、个人心理等多个层面。虽然我们无法确切了解每一位选择跳楼的员工的内心世界和具体原因,但可以从已公开的信息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来分析他们可能面临的困境,以及为何在绝望中会选择如此极端的行为,而不是更容易实现的辞职。以下是一些可.............
  • 回答
    这是一个让人颇感心酸的现象,很多时候,那些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的优秀员工,反而成了最先选择离开公司的那批人。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原因,值得我们去一一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做事认真”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完成任务,它包含了一份责任感,一种对质量的追求,一种对细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