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君士坦丁堡沦陷后欧洲各国是什么样的反应?

回答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城破的消息传开,如同惊雷炸响,在欧洲大陆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复杂而多样的反应。这不仅仅是一个帝国的首都陷落,更象征着一个绵延千年的基督教世界心脏的陨落,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终结的开始。

首先,恐惧与悲伤是普遍的情绪。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最后堡垒,在欧洲人心目中承载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象征,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其陷落被许多人视为上帝的惩罚,或者预示着更黑暗时代的到来。许多宗教领袖,尤其是罗马教皇,都为失去这座基督教的东方之城而深感痛心。教堂里敲响了丧钟,信徒们为这个基督教世界的“长子”的死亡而哀悼。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出现了政治上的不安和焦虑。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意味着奥斯曼土耳其人——这个被欧洲视为野蛮且危险的伊斯兰力量——进一步向欧洲腹地扩张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君士坦丁堡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它的易手使得奥斯曼人能够更顺畅地调动军队和资源,威胁巴尔干半岛,进而觊觎中欧和西欧的领土。

因此,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加强防御。一些边界地区的国家,如匈牙利、奥地利和威尼斯共和国,感受到了直接的威胁,并开始积极备战,加固城防,招募士兵,并寻求结盟。威尼斯,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共和国,与拜占庭帝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它的商人利益受到了直接影响,也更加警惕奥斯曼的扩张。

然而,欧洲的反应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分裂和相互猜忌。尽管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利益和宗教分歧却根深蒂固。

罗马教皇试图利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来推动欧洲基督教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奥斯曼人。教皇尼古拉五世在失陷后不久就发布了号召,呼吁欧洲各国基督徒组成十字军东征。然而,这些呼吁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响应。

法兰西王国当时正忙于从英格兰手中收复失地(百年战争刚结束不久),内政尚未完全稳定,对外战争的投入意愿不高。虽然他们也会派遣一些骑士参与对奥斯曼的零星战斗,但形成大规模联合行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虽然名义上是欧洲基督教世界的领袖,但内部也四分五裂,各诸侯领地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军事力量。他们更关注国内的权力斗争和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冲突。

英格兰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后,也专注于国内事务和恢复经济。虽然也对东方局势有所关注,但尚未将其视为迫切的直接威胁。

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国家,如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其实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就已经被奥斯曼帝国逐渐蚕食,早已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因此他们的反应更多是绝望和被动。匈牙利成为了对抗奥斯曼扩张的最前线,并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斗争。

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反应,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引发了文化和知识上的连锁效应。

许多拜占庭学者和艺术家在城市陷落前或陷落后逃离,他们携带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珍贵手稿、知识和艺术风格,流亡到意大利等地。这些学者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他们带来的古典文献和思想,为欧洲的思想家提供了新的灵感,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可以说,君士坦丁堡的“知识火种”借着流亡者的手,在西方重新点燃,塑造了欧洲思想史的新篇章。

“落日帝国”的消亡,也让欧洲人对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并激发了对过去辉煌的追溯和对未来方向的思考。

此外,还有一些更长远的、间接的反应。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对东地中海贸易路线的控制,迫使欧洲国家寻找新的航海路线前往东方。这间接刺激了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进程,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绕过奥斯曼的控制区,寻找通往亚洲的更直接的海上通道。

总而言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一场深刻的灾难,它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恐惧、悲伤和政治上的不安。然而,由于欧洲内部根深蒂固的分裂和利益冲突,统一有效的军事反应未能实现。反之,这场危机在文化和知识层面却催生了重要的变革,并间接推动了欧洲走向新的时代。欧洲各国对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反应,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欧洲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微妙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在君士坦丁堡淪陷後,距離最近的威尼斯殖民地(忘記名字了,似乎是C開頭)在數日內得到消息,並以最快速度派出信使通知威尼斯共和國。威尼斯元老院爲要不要派軍援助拜占庭人而進行了極激烈的論辯,最後爲了防止熱那亞人漁翁得利而放棄進軍,轉而加固防綫。

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是所有君主中反應最直接的。他向英格蘭、法國、葡萄牙、阿拉貢和匈牙利等大國派出教皇大使(Papal Nuncios)召喚他們履行基督教君主的職責,保衛危在旦夕的基督教世界。儘管各國君主的反應曖昧,但也好歹召集了一支十字軍前往南歐。教皇將正在羅馬興建的建築停工,其用錢全部支援十字軍。當時鄂圖曼大軍已經擊破了塞爾維亞的防綫,向貝爾格萊德進軍。匈牙利軍隊和十字軍最後在貝城大敗鄂圖曼人,而爲了紀念這一勝仗,天主教聖堂每天中午都會鳴鐘。


-

user avatar

以下截图均来自朗西曼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ps:因为重伤而被迫退却的尤斯提尼安是热那亚人,他从君士坦丁堡逃出来之后两天后伤重不治,有一部分热那亚人依然迁怒于他,认为他是逃兵,是热那亚的耻辱。


贝萨里翁也是一位重要的古典与中世纪希腊文献收藏者,他花费超过三万杜卡特购置了六百部异教与基督教作者的手稿,打算未来故土光复的一天能够将其运回故国,考虑到这会十分漫长,他决定将这些手稿藏于一个安全的地方,便委托于威尼斯政府代为保管,直到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时代,人们都能在威尼斯的圣马可修道院的图书馆里找到这些手稿的一部分(此条参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p185)。

————————————————————————

顺便提一下,在这个问题下玩天主孝子梗的还是先了解一下是谁计划在那不勒斯出收复君堡再出来蹦跶吧(当然他们甚至未必知道查理八世是谁,又干了什么)。

user avatar

1195年,当伊萨克二世去色雷斯打猎时,其兄阿历克塞被军队拥立为皇帝,称阿历克塞三世。阿历克塞在马其顿省抓到了伊萨克,将他刺瞎,其后把他严密关押起来。

伊萨克之子阿历克塞逃往西欧,游说和自己有亲戚关系的十字军领袖士瓦本的菲利普(Philipp von Schwaben)请求他带十字军帮伊萨克复国。条件是事成之后支付十字军20万银马克的军费,希腊教会(东正教)将服从罗马教会的统治。当时第四次十字军正好因为拖欠船费被威尼斯人扣押(历史书上提得更多的版本),几经考虑之后,最终同意攻打拜占庭。

十字军开到君堡之后,阿历克塞三世仓皇出逃,随后在十字军催促下,希腊主教登上圣索菲神坛(chaire de Sainte-Sophie),以他的名义宣布承认英诺森三世是唯一的教皇,两大教会合并。当时,拜占庭国库已见底,为了支付承诺给十字军的巨额军费,伊萨克和阿历克塞又大肆加税搜刮百姓,并熔化各种圣像和圣瓶。

结果可想而知,君堡市民大怒,在杜卡斯家王子阿历克塞领导下发动起义夺位,并谋害了伊萨克之子阿历克塞(本来还想通过鸿门宴把十字军将领也一锅端,因威尼斯总督提醒未成),因此十字军大怒决意再次攻打君堡。这一次十字军遇到的抵抗强得多,损失大得多,但还是打了下来。

城破之后十字军为泄愤纵火焚屋并大肆劫掠,全城火光冲天,后因教士劝阻停止了屠城,平民死亡只有2000人,但数万人因此无家可归。随后法兰克骑士故意穿上希腊人轻薄的衣装,拿着纸笔走到街上跳来跳去,羞辱希腊人是文弱书生,然后选举佛兰德伯爵鲍德温为新的君堡皇帝。鲍德温立刻派使者去教廷对教皇表忠心。

教皇听说十字军劫掠君堡之后大怒,但得知此事希腊人也有过错之后举棋不定,担心从结果论这是拜占庭被天罚,然后见到使者谦卑地宣布这个新国家将承认教皇的权威和律法之后,立马进入真香模式,也宣布承认拉丁帝国。

但之后十字军很快发现希腊只是看起来很美,四面一开战很快就没钱了,后来鲍德温被保加利亚人俘虏,亨利被希腊妻子毒杀。亨利妹夫,法王路易七世的孙子康特涅伯爵即位,于是卡佩家族开始统治君士坦丁堡。通过这层关系,拉丁皇帝在法国、佛兰德斯和教皇那要到了不少援助,但还是杯水车薪。1261年,尼西亚皇帝收复君堡雪辱。


这件事其实细看之下,有点像拜占庭版的靖康之耻,不仅是首都第一次沦陷于外敌,亡国之君好像数起来都不止两三个,再加上还是因为兄弟内讧酿祸以及宗教方面的羞辱,就更是如此了。西欧人大概也清楚自己因为这事早已跟拜占庭结了梁子,事后教宗和法国还支持了拉丁帝国,自己打的尚且也就这点反应,土耳其人攻陷后只是兔死狐悲一下也就可想而知了。

主要摘自米肖《十字军东征简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