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过这门课的教师,我就随便说说。。。就不列书目了,随便一搜到处都是,这个答案下其他人都回答得很好。
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只想过考试但没有进一步研究需求的同学,课堂上讲过的作品都看一遍就行。只要看过作品的,一般考试都没什么问题。
其次是,能够以课堂为中心,自己去找相关时段其他作品来阅读,并建立一定谱系。比如说对感兴趣的作家,阅读他其他的一系列作品,建立完整认识一个作家的能力;或对不同的讲述革命历史的题材有兴趣,就找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创作(当代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很多,从不同的视角讲述农村变迁的小说能够相对比较容易的建立历史感)。都是非常好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当代文学的方式。
我认为学这门课最好的状态是,能够借由阅读作品打开一个知识领域(不仅仅是文学)。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在课堂上讲到路遥《人生》,除了阅读他在《人生》前后的作品外,就开始对1970-1980年代的农村变革感兴趣,进而阅读共和国史,想探究城乡之间到底有哪些变化。那原本的农村伦理秩序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需要求教于费孝通、梁漱溟以及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对农村的认识和理解?高加林这样的人他和农村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就要求教于写这一理解阶段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路遥和下乡知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他的很多艺术趣味就是这么来的,也影响了他塑造高加林的形象,那知青到底对那个时代的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是不是就需要通过其他的著作来打开?高加林是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却那么关心国际局势,那么是不是也需要关注到1950-1970年代的“国际主义”和普通人的关系呢?是不是就需要阅读其他的思想史材料了呢?如果学生这样思考,虽然阅读的作品不多,但是能够借作品打开广泛的阅读兴趣,我觉得是最好的。
反过来说那些学科化的知识,对学生真的有帮助吗?我是比较怀疑的。你背那么多什么是伤痕文学、什么是先锋派,什么是叙述诡计,真的必要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真的需要了解那么多当代文学的知识吗?但如果学生以后在看待农村和城市关系的时候,在政治、经济、伦理、历史变迁等维度之外,多了通过虚构文学作品所打开的视角,这才是对他们有帮助的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