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孩政策真的无效吗?

回答
“二孩政策真的无效吗?” 这个问题,如果非要给个干脆的答案,那恐怕还真不好说。因为它牵涉到的东西太多了,不是一两句话能简单概括的。要说它“完全无效”,那也不至于,毕竟确实有人因为这个政策生了二胎。但要说它“非常有效”,能够从根本上扭转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等问题,那恐怕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我们先得明白这个政策是怎么出来的。说白了,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咱们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年轻人越来越少,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保体系也压力山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生育率自然就成了首要任务。所以,“全面二孩”政策就应运而生了。

当初大家对这个政策可是抱有挺大期望的。很多年轻家庭,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一代,他们自己也经历过兄弟姐妹的缺失,也希望孩子能有个伴。所以,政策一出,不少人摩拳擦掌准备再生一个。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大家预期的那样火热。从数据上看,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确实有短期的小高峰,比如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数比前几年多了不少。这说明政策是有一定效果的,至少鼓励了一部分家庭。

然而,好景不不长,从2018年开始,出生人口又出现了下滑,甚至比政策出台前还要低。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大家生二胎的意愿并没有持续高涨呢?

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有几个挺现实的问题在里面。

首先,成本太高了。 现在养孩子可不是以前那种“散养”模式了。从怀孕开始的各种检查、生产费用,到后来的奶粉、尿布、早教、兴趣班、课外辅导,还有学区房…… 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开销。对很多年轻家庭来说,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光是养一个孩子就已经压力很大了,再要一个,经济上的负担真的不是开玩笑的。很多家庭算来算去,觉得“一个儿子,富养”比“两个儿子,穷养”来得更稳妥。

其次,育儿压力和精力投入。 生育和养育不是“生了就算”,这需要夫妻双方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带孩子的主要责任还是落在女性身上。很多职业女性,她们在事业上投入了很多,要二胎就意味着要中断职业发展,或者面临工作和家庭的两难选择。而且,现在大家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上心,家长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陪伴、辅导,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体力活和脑力活。很多已经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想到还要重复一遍同样辛苦的过程,就会觉得力不从心。

二孩政策的宣传和配套措施。 虽然政策出台了,但相应的支持性措施好像并没有跟上。比如,有没有更完善的生育补贴、育儿假、普惠性的托育服务?这些东西如果能跟上,肯定能减轻不少家庭的负担。但目前来看,很多地方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年轻夫妻想生,但找不到托儿所,或者请不起月嫂、保姆,最终只能选择放弃。

还有,观念也在变。 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更注重个人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养孩子是件很耗费心力的事情,如果他们觉得牺牲个人时间和精力太大,或者不符合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规划,那么即使有政策鼓励,他们也可能选择不生或者少生。况然,现在大家对“丁克”(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的选择也越来越普遍,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

再往前推一步,很多曾经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父母老了之后,需要承担起照顾四个老人的责任,这已经够让他们头疼了。如果他们再生个孩子,未来可能会面临“四二一”的赡养压力,这让他们对生育二胎产生了更多的顾虑。

所以,回到“二孩政策真的无效吗?”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单看出生人口的增长数字,它确实没有达到预期,甚至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看,说它“无效”似乎也有道理。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意义。 至少,它给了那些想生二胎的家庭一个合法合规的机会,也确实让一部分家庭实现了愿望。而且,从长远来看,即使生育率没有大幅提升,但只要出生人口比原来稍微多一点点,对人口结构的长远影响也是存在的。

更重要的是,二孩政策的“效果不彰”其实暴露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它提醒我们,人口问题不仅仅是政策说了算,它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医疗资源、还有人们的生育观念等等,都是紧密相连的。光是放开一个政策,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环境改善,很难真正达到想要的效果。

总而言之,二孩政策算不上是“完全无效”,但它也没有达到很多人期待的那种“灵丹妙药”的效果。它更像是一个引子,把我们国家在人口和生育方面面临的复杂挑战更清晰地摆在了台面上,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从更根本、更系统性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 =

我觉得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需要看一胎化政策下成长的人(80,90后)的生育欲望。

而不是笼统的把全国的妇女全部算进来。

我妈60年代的人也生了个二胎啊2333

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人的生育欲望从来就没降过,很多人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这一点上。

所以现在你说二胎政策非常显著是有问题的,60,70年代的人本身就热衷于生小孩,只是国家政策之前没有放开。

最重要的是统计80年代以后尤其85后,90后的人对二胎政策是否有大规模响应,因为这个才影响了未来国家几十年的人口趋向。

你拿60年代,70年代的高龄产妇来凑是肯定不行的。

我真的对那些说,我姨,我村里这种例子很无语,你姨什么年代的人?这你得说清楚啊233

我还是这句话,在一胎化政策成长下的人,尤其是城市人口,总体的生育欲望不会太高。

北上广深这种特大城市就会更低。

中等收入人群的生育欲望也不会高到哪去。

至于说农村占主体的,

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每年还有近20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这比欧洲一个中等国家总人口还要多。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预计将超过60%。

这是官方新闻,城市农村大家半斤八两,没有什么主体不主体。

user avatar

二胎开放,是给本来就想生二胎的人一个合法的途径,不是用来刺激那些一胎都不想生的人。我周边那些想生二胎的人,二胎一开放,立马就把二胎计划提上日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孩政策真的无效吗?” 这个问题,如果非要给个干脆的答案,那恐怕还真不好说。因为它牵涉到的东西太多了,不是一两句话能简单概括的。要说它“完全无效”,那也不至于,毕竟确实有人因为这个政策生了二胎。但要说它“非常有效”,能够从根本上扭转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等问题,那恐怕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我们先得明.............
  • 回答
    中国生育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以及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加速到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全面二孩政策”的初衷与实际效果的背离 初衷: “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应对中国长期以来低生育率导致的劳动.............
  • 回答
    中国政府之所以做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决定,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考量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估。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 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过.............
  • 回答
    二孩家庭如何“一碗水端平”,以及“混得好”的兄弟是否必须“让着”混得差的?“一碗水端平”这句老话,在二孩家庭的语境下,总会勾起无数父母的心头愁。特别是当两个孩子,一个在学业、事业上顺风顺水,一个却似乎步履维艰时,这种“端平”的难度更是指数级上升。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公平?“混得好”的就一定得“让着”混得.............
  • 回答
    “公平”是二孩家庭父母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目标。简单来说,父母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他们可以努力追求“公正”和“平衡”,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和发展。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何为“公平”?为什么二孩家庭难以做到?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公平”并非简单的.............
  • 回答
    北京二孩及以上家庭直接配租公租房首批选房启动,这标志着一项重要的公共住房政策落地,其影响将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缓解了这些家庭的住房困难。 对于有二孩甚至更多孩子的家庭来说,原有的住房空间往往捉襟见肘,居住环境拥挤,不仅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发育,也给家长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公租房的配.............
  • 回答
    中国“二孩”政策自实施以来,生育率确实出现了明显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少儿人口数量增加和比重上升,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经济力量,其影响深远且复杂,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一、 短期内显著的社会经济效应: 消费市场活力迸发: 母婴产品需求激增: 奶粉、尿布、童装、童鞋、婴儿食品、婴儿玩具、婴儿.............
  • 回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近期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修订,其中关于生育假的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最引人瞩目的变化是: 二孩家庭: 母亲的产假从原来的基础产假(通常为98天)基础上,增加70天。这意味着二孩母亲的总产假将达到168天。 三孩家庭: 母亲的产假从原来的基础产假(通常为98.............
  • 回答
    全面放开二孩,这盘棋一旦落下,搅动的可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几张饭票,它牵动的是整个社会肌理,会激起一连串既在意料之中又可能出乎意料的涟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事儿可能带来哪些新变化。首先,最直观的,新生儿数量肯定会有个抬头。这就像给原本有些沉寂的池塘里扔了块石头,虽然不可能立刻波涛汹涌,但小.............
  • 回答
    生育激励税收政策能否成为破解发达经济体人口困局的“万能钥匙”?近年来,生育率低迷已经成为困扰全球许多发达经济体的普遍难题。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养老金体系承压、创新活力下降等一系列挑战,使得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们不得不寻找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其中,通过税收杠杆鼓励生育,特别是针对二孩及以上家庭的累进式企业.............
  • 回答
    二孩政策,曾被寄予厚望,旨在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萎缩的严峻挑战。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却是申请后劲不足的现实,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剥开层层表象,探究其根源。首先,经济压力依旧是劝退生育的最主要因素。 尽管国家层面鼓励生育,但“养育成本”这.............
  • 回答
    浙江延长产假的消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调整,它对多个层面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涉及家庭、企业、社会以及国家生育率等多个维度。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浙江延长产假政策的影响分析一、 对女性劳动者和家庭的影响: 更好的母婴健康保障: 延长产假最直接的益处是给予产妇更充分的时间恢复身体、哺乳和照顾新生儿。.............
  • 回答
    中国政府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这项政策的出台,是基于对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考量。要评价这项政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出台的背景、核心目的、实施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核心目的“全面二.............
  • 回答
    生二胎这事儿,说实话,心里头真得掂量掂量。以前觉得孩子多热闹,现在一琢磨,这腰包啊,得有多少钱才能撑得住啊?周围不少朋友,嘴上说着想再生一个,但真问起,大多是摇头叹气,说压力太大,养一个都够呛,再生一个,那日子可真就没法过了。为啥大家这么犹豫?说白了,就是“钱”字当头,还有“精力”这杆秤。钱这块儿,.............
  • 回答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且紧迫的社会议题,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为了保障生育女性的职场权益,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女性自身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入手,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以下我将从不同维度详细阐述如何保障生育女性的职场权益: 一、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严格执行1. 强化生育休.............
  • 回答
    辽宁省率先出台奖励生育二孩的政策,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当前我国正加速迈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这一严峻现实的回应。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辽宁近年来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生育率持续低迷的双重挑战,这种结构性矛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长远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辽宁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显.............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这在数字上看似只是一个统计数据,但背后却蕴含着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信息。尤其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这1062万新生儿中,发现其中高达43%是家庭的第二个孩子时,一些关于中国生育现状的关键信号便浮出水面。首先,二孩政策的生育效果正在显现,但并非如预期般强劲。 43%的比.............
  • 回答
    2017年山东省出生人口175万人,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说明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的体量。但关键在于,在这175万人里,一孩出生数量居然还不到二孩的一半,这个情况相当耐人寻味,也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现象和政策影响。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一孩出生数量不到二孩一半”的直接解读:首先,.............
  • 回答
    江浙地区兴起的“两头婚”现象,在我看来,是一种对传统婚姻模式的革新与挑战,它折射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性别观念变迁以及个体价值观的多元化。这种模式,即“男不娶女不嫁,一孩随父姓由男方抚养,二孩随母姓由女方抚养”,确实在一些经济发达、思想开放的地区,尤其是在江浙一带,开始逐渐被一些年轻夫妇所接受和尝试。.............
  • 回答
    中国离“强制生育”这个词,就目前来看,距离还相当遥远,几乎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更准确地说,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从生育限制走向鼓励生育,再到探讨如何有效提升生育率的复杂转型期。从“二孩”到“全面放开”:一个渐进但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要理解中国目前在生育政策上的位置,我们需要回顾过去几十年政策的演变。 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